上海博物館6大好處2025!(小編推薦)

截至1995年,修復了館藏青銅器、陶瓷器1400餘件,如原來殘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紋卣,從廢銅中搶救出來的一對殘損嚴重的春秋早期龍耳尊,經過修復,恢復了原貌。 “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在美國舊金山、芝加哥、休斯敦、華盛頓四城市展出時,觀眾達82萬人次,並獲得美國姊妹國際協會和讀者文摘基金會頒發的“藝術特別成果獎”。 古代玉器館:古代玉器館展陳面積500平方米,展出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玉器精品約300件。 陳列分六大單元:“神祕奇幻的史前玉器”“靈動不拘的春秋戰國玉器”“端莊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雄健瑰麗的漢晉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遼金玉器”“炫巧爭豔的元明清玉器”,大致反映出8000年中國玉文化的發展面貌。 明清家居館:明清傢俱館展廳面積700平方米,展出明清時代中國傢俱精品100多件,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傢俱製作工藝的鼎盛面貌和藝術風格。 該陳列還復原了明清時代的廳堂與書房以再現古代傢俱的使用場景。

暫得樓陶瓷館是由胡惠春、王華雲捐贈的瓷器專館,展出從晉、唐至清末的共130件作品,以清代官窯瓷器為大宗。 1996年10月12日新館正式開館。 其建築造型源自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一位大英博物館的董事曾稱其為「本世紀最後的絕唱」。 傢俱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明(1368—1644年),座面長58.5釐米,寬47.0釐米,通高119.5釐米,座面以下直腿直棖,而座面以上各部件卻有着不同程度的彎曲度。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交通信息

以金、紅、黑三色為主色調,其蓮瓣形隔牆,佛龕形壁櫥,露置式陳列,使人有徜徉於石窟寺的特殊感受。 展廳中陳列著上起戰國、下至明代的120餘件展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佛像雕塑。 上海博物館2025 文物修復工場還裝裱了館藏書畫1800餘件,其中不少是流傳有緒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孫位《高逸圖卷》等,經過精心裝裱,得以妥善保護。

  • 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 為金代貞祐年間印造貞祐寶券紙幣的模板,傳世僅見。
  • 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牆,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
  • 鼎上的花紋爲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 共為戰國時期魏國境內地名,地望今河南輝縣,故知其為戰國晚期魏國所鑄行。
  • 展覽匯聚195件/組受贈文物,涵蓋書畫、青銅、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錢幣等各個門類,以此向關心和支持上博發展的所有捐贈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座面下的券口牙子不僅起到加固的作用,而且是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搭腦兩端和扶手前端一改常見的那種鱔魚頭的做法,以簡單直白的截面處理來配合整體風格的表達。 雕塑生肖羣俑:唐代時期,生肖羣俑一組十二件,造型有數種,是人身生肖頭相結合。

上海博物館: 中國古代陶瓷館

尤其是出土時已成“書餅”的《明成化說唱本》,經過文物保護科技人員與書畫裝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說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上海博物館創辦期刊有《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文博》《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其中《上海博物館集刊》共有12期。 上海博物館的對外文化交流,始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參觀陳列,七十年代開始組織專業交流,舉辦學術講座和國外來滬展覽。 玉琮:新石器良渚文化時期,高5.6釐米,爲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淡綠斑紋。 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爲上下兩節,以四角爲中線,各刻一神像。 上節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

展廳面積380平方米,展出璽印篆刻500餘件。 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 展館內藉助高低錯落的展櫃,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 陳列分為五個部分:“早期的古璽印”“秦漢規範的確立與延續”“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樣式”“明清文人篆刻的興起和繁盛”“明清印材與印鈕雕刻”,展示了中國印史的悠久歷程和各個時期印章的不同風貌及其深厚的藝術內涵。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

陳列分爲七大部分:“萌生期青銅器”“育成期青銅器”“鼎盛期青銅器”“轉變期青銅器”“更新期青銅器”“邊遠地區的青銅藝術”“中國青銅器的冶煉和鑄造”,完整反映了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發展歷史。 1960年,設立文物保護技術科學實驗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畫生產合作社併入上海博物館,在文物修復工場建立書畫裝裱組;同年9月,上海市文管會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文物修復工場還裝裱了館藏書畫1800餘件,其中不少是流傳有緒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孫位《高逸圖卷》等,經過精心裝裱,得以妥善保護。 尤其是出土時已成“書餅”的《明成化説唱本》,經過文物保護科技人員與書畫裝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説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所獲榮譽

書、畫十八學士圖:明代時期,十八學士圖,縱134.2釐米,橫78.6釐米,杜堇、莊萬里家族捐贈。 十八學士圖共有四幅圖,題材爲唐貞觀時期十八學士故事,分別爲琴、棋、書、畫四個場景,此爲畫圖,設爲立軸繪製,絹本設色。 乾道元寶:南宋時期,金質,直徑1.95釐米,重4.5克。 小平錢,面文真書旋讀,背無文,爲非流通貨幣,宋孝宗鑄乾道元寶。 爲典型的晉地器物,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 上海博物館 鼎上的花紋爲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寄物服務

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 西周較晚時期出現的新型食器,盛行於春秋時期。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釐米,口徑31.6釐米,底徑29.1釐米,重1.4千克。 位於三層,書畫庋藏豐富,除了晉唐宋元赫赫名跡外,明清書畫,大小名家,一應俱全,又收進宋高宗《嵇康養生論》、《淳化閣帖祖本》、錢氏原藏《明人尺牘》等國寶級文物。 館藏青銅器,以江南幾大名家的傳世精品為主。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館標

明清家居館:明清傢俱館展廳面積700平方米,展出明清時代中國傢俱精品100多件,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傢俱製作工藝的鼎盛面貌和藝術風格。 該陳列還復原了明清時代的廳堂與書房以再現古代傢俱的使用場景。 2022年3月9日,“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上海博物館開幕。 展覽匯聚195件/組受贈文物,涵蓋書畫、青銅、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錢幣等各個門類,以此向關心和支持上博發展的所有捐贈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出版讀物

此玉勝爲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東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靈,東漢時期並不多見。 陶瓷、玉器紅陶袋足鬹:新石器時代,屬於良渚文化。 紅陶袋足鬹胎呈紅色並夾有細砂,器口外侈,中間凹入形成一捏流。 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附一寬環形把手。 馬蹄金:西漢時期,金質,直徑5.6釐米,高2.8釐米,重269.5克。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服務設備

2012年,上海博物館建館60週年,舉辦了《幽藍神采——元青花大展》《翰墨薈萃——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展》等大展。 上海博物館為國際旅行社舉辦20餘次文物知識輔導,為400多所學校宣講600餘次文物課。 上海博物館2025 與上海師大附中、上海實驗學校聯合開辦“人文景觀課”,把上海博物館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文景觀點,分批組織各班級到陳列室講課。 上海博物館 嵌雲石紫檀木筆屏:明(1368—1644年),長17.2釐米,寬8.7釐米,高19.7釐米,上海市寶山區顧村明萬曆朱守城夫婦墓出土,紫檀木質,屏心為一片雲石。

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 西周較晚時期出現的新型食器,盛行於春秋時期。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釐米,口徑31.6釐米,底徑29.1釐米,重1.4千克。 上海博物館2025 雕塑生肖羣俑:唐代時期,生肖羣俑一組十二件,造型有數種,是人身生肖頭相結合。

史頌鼎:西周晚期,通高37.3釐米,口徑35.7釐米,重9.25千克。 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飾變形獸體捲曲紋、波曲紋、獸面紋。 銘文共62字,記錄史頌受王命省視蘇國。 此鼎傳世共3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各藏1件。 青銅器德鼎:西周早期,高78釐米,口徑56釐米,腹徑58.4釐米,腹深35.4釐米,重84.86千克。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

中國古代藝術的天堂——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將中國古代藝術聚集的大型博物館,它裏面有經典文物,還有青銅器、陶瓷、書法等文化品的壓陣。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的外形是一個大圓形,象徵着“天圓地方”。 它將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巧妙地融合,打造出獨樹一幟地博物館,令人神之嚮往。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館標

內壁有銘文5行34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事蹟。 鑲嵌狩獵畫像豆:春秋晚期,高20.7釐米,口徑17.5釐米,底徑11.1釐米,重1.8千克。 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器、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各種禽獸飛躍奔走,獵人勇武行獵的場景。

圖形中也巧妙融入了“海”的拼音首字母“H”和博物館“Museum”英文首字母“M”,整個標識亦為“H”和“M”的結合。 體現出上海博物館的地域性與國際性。 2022年7月1日起,上海將在全市範圍內逐步開放博物館和美術館。 截至記者發稿前,上海博物館宣佈7月1日起恢復開放,並提醒觀眾需提前預約。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寄物服務

上海博物館總面積約39200平方米,高約29.5米,獨特的圓頂方體建築,讓人民廣場更增添了不同的視覺效果,至今上海博物館已成為歷史與現代化結合為一體的上海熱門旅遊景點之一。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 上海博物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 1958年,上海博物館設立文物修復工場,主要是修復、複製館珍藏品,同時也為其它博物館和國外博物館修復文物、裝裱書畫。

上海博物館: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

1976年以來,上海博物館先後與南斯拉夫青春出版社、日本講談社、香港三聯書店、日本NHK放送協會出版社、日本平凡社、香港大業公司等出版機構聯合出版了《上海博物館》《青花釉裏紅》《上海博物館藏寶錄》等12種大型圖錄和專著。 上海博物館還組織了“博物館之友”“文物之友”等羣衆團體,把海內外文物收藏家、文物愛好者團結在博物館周圍,爲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尤其是爲上博新館建設捐贈了900多萬美元作爲18個專館、專室的裝修資金。 上海博物館 真書寧州帖:北宋時期,單頁、紙本真書,縱32.7釐米,橫57.6釐米。 真書寧州帖爲司馬光答覆其侄子司馬富的手札,叮囑其辭官歸裏,侍養尊親。 其書法結體方正,用筆起落利落,並寓隸書筆意,爲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作。 雙龍首璜:東周,戰國晚期,長11.8釐米寬4.3釐米。

上海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傢俱、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爲突出。 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爲重點。 截至2019年末,館內藏品數量爲 件/套,其中珍貴文物爲144142件/套。 歷代繪畫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共陳列歷代繪畫精品120餘件,從唐代至近代,各種繪畫門類均有所體現。 繪畫有着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歷代書法館:中國曆代書法館展廳面積600平方米,集中了各個時期的書法名作,展出約60件書法精品。

另出版了《上海博物館藏畫》《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博物館藏瓷選》《上海博物館藏法書》《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扇面》等圖錄和專著92種。 1992年,上海博物館在虹橋路1286號建立上海博物館分館——中國錢幣館。 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上海博物館建造新館,選址在人民廣場中軸線南側人民大道201號。 1974年,為了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設立陳列研究部,下設青銅、陶瓷、書畫、工藝、陳列設計5個研究組以及考古部。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館的上海青龍鎮遺址出土文物保護修復項目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爲“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科研成果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釐米,口徑23.3釐米,腹徑23.3釐米,腹深12.8釐米,重12.28千克。 器蓋和器身內底,分別鑄有一虎紋,當是作器人的氏稱。 少數民族工藝館:展廳面積700多平方米,集中陳列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工藝、染織繡、金屬工藝、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麪具藝術等近600件。 表現了少數民族工藝品的造物文化與藝術審美。 當日,由上海科技館和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的“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共有數十件來自深海的珍稀標本與觀衆見面。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館新館全面竣工,館內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傢俱、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爲突出。 截至2019年末,館內藏品數量達 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44142件/套。 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 截至2019年末,館內藏品數量為 件/套,其中珍貴文物為144142件/套。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館新館全面竣工,館內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傢俱、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突出。 截至2019年末,館內藏品數量達 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44142件/套。

上海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傢俱、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突出。 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其中有120餘件展品。 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牆,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 除陳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為主,這裏有北魏、北齊、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銅佛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