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論2025詳細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一個方向是,“財產所有權的社會化,將給政府帶來更大的財產淨收入,其結果是降低稅率,或者向窮人支付更多的社會保障,同時也並不降低其它形式的政府支出。 私人部門的總收入會下降,因為政府的國債利息支出減少了,或者是原來財產獲得的利潤轉給國家了。 然而,私人部門的淨收入卻沒有變化,因為利率降低了,或者因為社會保障支出增加了”;另一個相反的方向是,“隨著私有財產數量的增加,(1)稅收的激勵扭曲作用將加強,(2)從財產權上獲得的安全感和獨立感將增強。 隨著私有財產的進一步增長,由於(1)造成的額外損失將變得越來越嚴重,從(2)中獲得的好處卻越來越不重要。 考慮到中共18屆3中全會將“混合所有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點,米德的最優混合所有制的理論將很有借鑒意義。 學術分析永遠無法終結各種不平等所引發的政治衝突,社會科學的研究始終是、以後也還會是試探性的、不盡完善的。

21世紀資本論

這是為什麼皮氏能以四十出頭淺齡而大大有名的部分原因。 從政治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角度,皮克迪對現行馬斯特裡特條約中的“黃金準則”的批評尤其值得注意。 該準則是指歐盟成員國的財政赤字不得大於GDP的3%,國債則不得超過GDP的60%。 21世紀資本論 他認為這一準則是完全缺乏經濟學合理論證的,因為“如果不考慮公有資產和總國家資產,就難以合理論證任何具體的國債規模”(皮克迪英文版第566頁)。

21世紀資本論: 作者介紹

但資料顯示,各國(尤其是富裕國家,例如美國和臺灣)國內的所得分配雖然日漸惡化,但全球的所得分配反而有所改善。 皮克迪這個“替代彈性大於1”的觀點,正是《21世紀資本論》出版後被一些經濟學家批評的要害所在。 本文前面引用了薩默斯的說法:“即使皮克迪的理論解釋全錯,他轉變政治話語的資料工作也值得獲諾貝爾獎了”,其實薩默斯正是認為皮克迪的理論解釋基本錯誤。 薩默斯指出,皮克迪“混淆了資本的總收益和淨收益”,雖然資本存量增長時,r可能並不是以同一比率下降,但折舊卻是同一比率的。

  • 讀者也還不到需要擔憂二○五○年是否要繳交房租給卡達國王的地步:這個問題稍後會再探討,屆時我的答案會比較細緻,但令人心安的程度也相當有限。
  • 不論是農民還是權貴、勞工或者實業家、服務生抑或銀行家,每個人都從自己所在的觀察位置,看到關於自己與他人生活條件的重要事實,見到社會羣體之間的權力與支配關係,從而形塑出自己心中公平與不公平的概念。
  • 事實上,財富分配的議題太過重要,不應成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或哲學家的專利。
  • 顯然,馬克思是在強烈政治熱忱的驅使之下寫作,使得他難免做出一些草率的推論,這也是為什麼理論論述絕對必須要和歷史資料做連接,而馬克思在這方面並未窮盡他的努力。
  • 如果太有愛心有時候拖到太後面才決定放棄,容易被拖垮。
  • 中小規模的廠商通常比較沒辦法四處移動,業主比較有可能在地方上有非關經濟的根系。

當時Burawoy私下笑稱他是「太陽花男孩」(Sunflower boy),相對於多年來,美國左派對中國共產黨或毛主義的幻想,或許Wright是旁觀者清,比我們更能體會太陽花運動的重要性。 雖然如此,李嘉圖關於土地價格的直覺看法,仍舊相當有價值:他的論點所依據的「稀少性原則」,可以導致某些商品的價格連續數十年維持在極高檔。 價格體系扮演一項無可取代的角色,協調著數百萬人的行動,在嶄新的全球化經濟當中,甚至是數十億人的行動。 問題在於,價格體系沒有任何限度,也不具備任何道德觀念。 從政治學角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是率先把最高所得稅率提高到70%以上的國家。

21世紀資本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暢銷經典版】

如果我們假設α固定不變,那麼,當經濟成長率g下降時,下降的反而是資本報酬率r。 金融時報仔細檢視歷史數據之後,認為Piketty犯了一個無心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由於數據分析的結果和Piketty事先的預期一致,Piketty沒有去檢查自己是否在哪裡犯了錯。 Financial Times 指出今日所得分配不平等的情況,距離一戰前的水準還有一段距離。 21世紀資本論 在皮氏發表他法國的研究之後,他得到兩位貴人相助,幫他把類似的研究推廣到英國與美國。

透過歷史分析和現在的後見之明看來,上述衝擊甚至可以說是工業革命以來,唯一曾有效縮小財富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薩默斯說皮克迪的資料工作本身可以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是因為皮克迪在研究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問題上有重大的方法論創新。 以往的研究大都採用家計抽樣調查資料,但這種隨機樣本很少能反映最富有的10%或1%人羣的情況。

21世紀資本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感覺好爛的論述==)

Wright對Mann的批評,或許顯示他對歷史上階級鬥爭之重要性的堅持。 1976年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曾獲選為2012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也是著名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份子。 作為「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結合賽局理論與馬克思主義聞名。

21世紀資本論

部份書籍,因出版社供應狀況特殊,匯率依實際狀況做調整。 ■比起奉行資本主義成規的廠商,工人合作社彼此監督的誘因更強,此外,行動者的向心力可望鞏固反搭便車的規範與認同。 「每當我對未來的財經趨勢感到困惑時,我第一個想打電話諮詢的對象,就是izaax。」-《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朱紀中。

21世紀資本論: 評論

期待此書中譯本今年11月出版後後,也將引起中國學術界和公眾的熱烈討論。 其實,Tilly的剝削定義,與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經濟決定論觀點,已經有相當大的差距,就歷史上來看,無論是透過武裝或資本,統治階級皆可獲取他人的剩餘,因此國家足以建構強制的剝削機制,例如南非種族主義政體或中國的戶籍制度。 Wright本人很支持北歐的社會民主,後者依賴福利國家裡農民與工人結盟,在其階級理論中卻不包括國家與政體,對前資本主義農民的角色也相對忽視。 例如,軍隊與國家公務員就沒有階級位置可以分類,這會導致毛澤東時代變成無階級的社會,中國的階級不平等卻是我最感興趣的議題。 作為對20世紀累進所得稅的進一步發展,皮克迪建議用全球資本稅來糾正21世紀不平等恢復到19世紀的趨勢。

  • 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顯然,皮克迪的每年徵收資本稅的建議,其稅率不可能像法國1945年一次性徵收那麼高,一般在5%以下。
  • 《南華早報》報導,託瑪皮凱提的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譯本在中國出版時,獲得熱烈追捧,暢銷數十萬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曾在公開演講中引述內容,以此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過去一樣重要。
  • 近年來,對我國地方政府負債水準的批評也往往根據歐盟的“黃金準則”,即看地方債務與地方GDP之比,而不考慮地方公有資產,因此皮克迪對歐盟黃金準則的批評對我國也極有啟示意義。
  •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法國里昂二大經濟史碩士班畢業,曾任電子時報研究中心、中經院國際經濟所研究員,現為德拉邦文化工作室成員,譯有《聽彼得杜拉克的課》、《我們為什麼老犯錯》、《數學之書》、《華爾街的物理學》等。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第一定律(α=rx β)毋寧視為資本報酬率r的定義。 大部分的經濟模型也預測當經濟體位於均衡,第二定律(β=s/g)和第三定律(r>g)也隨之成立。 當然,Piketty顯然忽略了資本的折舊和損耗,但這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錯誤。 根據定律二β=s/ g,當經濟成長率g下降,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將隨之上升;再根據定律一α=rx β,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也將隨之上升。 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國資與國債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大致相當(約94%),淨國有資產幾乎為零。 中國國有資產統計還極不完善,但根據財政部公佈的最新資料,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04萬億元,負債總額67.1萬億元,所有者權益37萬億元,而2013年末國債餘額實際數8.7萬億。

21世紀資本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書評 · · · · · ·

《中國家庭收入不平等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係數高達0.61,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財經專欄作家認為,隨着經濟的放緩,收入差距的加大,中國的中產階層很有可能面臨財富縮水,重回貧困階層。 同時,收入分配改革是中國深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因為制度公平是人民的幸福之源,也是社會穩定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

21世紀資本論

原則上約14~20個工作天可以取書(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 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外文書與其它商品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但若是海外專案進口的外文商品,調貨時間約1~2個月。 ■適度管制資本主義,長期而言資本才能順利積累,然而1980年代早期開始,人們卻一頭熱解除管制資本主義的束具。 它在規範面許諾階級解放,這是獨特之一;它鑒別出特定一組相互關連的因果過程……這是獨特之二。

21世紀資本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平裝版)

考慮到國有資產高於國有企業資產,可見中國國有淨資產遠大於零。 ◎在學院內,此書能與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對話;在學院外,此書則能作為社運教戰手冊,讓運動者思辨「解放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與改革方向。 近幾年,土木檢測、山區救災、小農耕作、消防偵查都開始仰賴無人機,主要原因就是AI促成無人機應用的全面爆發。

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工資終於有了成長:雖然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分配不均的情形實際上仍相當嚴重,甚至在某些層面有惡化的趨勢,但購買力的普遍上升,卻使得情勢產生劇變。 共產革命確實發生了,卻是在歐洲最落後的國家,工業革命剛起步的俄羅斯。 歐洲工業最發達的一些國家則嘗試了其他的道路,社會民主的路,對其國民來說相當幸運。 就跟前面提到的幾位一樣,馬克思也完全忽略了技術持續創新以及生產力不斷提升的可能性,而這兩者正是某種程度上可以平衡私人資本無止盡累積和集中的因素。 他也可能受制於一八四八年就定下的結論,即便他當時還沒有進行足以支撐這些結論的研究。 顯然,馬克思是在強烈政治熱忱的驅使之下寫作,使得他難免做出一些草率的推論,這也是為什麼理論論述絕對必須要和歷史資料做連接,而馬克思在這方面並未窮盡他的努力。

21世紀資本論: 美國研究:男性友誼在青少年階段開始「凋零」,成年後交心的朋友更是所剩無幾

他運用龐大的歷史實證資料,論證了「資本報酬率通常會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 21世紀資本論2025 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累積的速度其實遠遠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富人將愈來愈富,而貧富差距也將愈來愈大。 該研究提出的課題意義重大,但其除了經濟學理論分析的不足外,還存在兩大侷限性。 其一,是眼光僅限於20多個發達國家,未能把全球作為一體來研究。 而必須考慮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才能釐清該書發現的經濟現象背後的原因,而整個結論將會逆轉。

21世紀資本論: 喜歡讀”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人也喜歡

初期他的研究集中於社會階層化領域,《階級》與《階級很重要》為其重要著作。 1990年代開始,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向「真實烏託邦」計畫,在花費四年巡迴世界各地與羣眾交流後,完成了《真實烏託邦》一書。 而本書《理解階級》一方面延續了「解放社會科學」的關懷,另方面也集其早年階級研究之大成,以提出一套整合多樣視角的階級理論為目標。

馬爾薩斯牧師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名著《人口論》中,提出比楊格更極端的看法。 他和同胞楊格一樣對於法國的政治情勢感到非常憂心,認為要避免同樣情形在英國發生,必須立即停止針對窮人的任何救濟措施,並且嚴格控管貧民的出生率,否則全世界終將走向人口過剩、混亂與貧窮。 事實上,若不正視一七九○年代歐洲精英普遍恐懼法國大革命的現象,簡直無法理解馬爾薩斯各種推測的過度悲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