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鏡頭是有着標變中極輕的重量,在婚禮、會議跟拍時是非常趁手的。 我還用它拍攝一些淘寶產品,不俗的最近對焦距離也很好用。 2470GM二代目前已經更新了,這支鏡頭的重量只有695g,比一代輕了約200g,整體長度也減少了16mm,體積減少18%,也一躍成爲了目前市面上最小巧便攜的24-70大三元鏡頭。 2470GM二代在一代的基礎上畫質繼續提升,近攝能力也得到了加強,24mm端的最近對焦距離是0.21m,70mm端爲0.3m,最大放大倍率是0.32x。 作爲新一代的GM大師鏡頭,標配了4個XD線性馬達,可以實現更安靜快速的對焦,官方宣稱對焦性能是一代的兩倍。 同時,這支鏡頭也具有不錯的視頻拍攝性能,能有效減輕呼吸效應,變焦中也能穩定焦點等。
最短對焦距離在 sony24702025 24 mm 時為 0.21 公尺,70 mm 時為 0.30 公尺,最大放大倍率則為 0.32 倍。 SONY DSLR Family Board index 鏡頭 & 配件 & 機身 買賣, 攝影器材失竊、遺失與招領通報區 鏡頭、機身、配件等 租賃區. 適馬之前的和索尼原廠的同規格鏡頭相比,重量和體積都是大了整整一圈的。 而這次的DG DN系列,適馬在原廠GM的同等規格和素質下,做到了略小一點的長度和略輕一點的重量,終於不在向健身馬的方向靠攏,這點確實還是很難得的,適馬勝出。 重量對比,我家用的廚房秤可能存在少許誤差,適馬的825g,索尼GM889g,都不含遮光罩和鏡頭後蓋。 一、前言#追光影的人#SONY索尼全幅微單FE系統鏡頭選購建議#追光影的人#SONY索尼全幅微單FE系統鏡頭選購建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了索尼全幅微單,FE系統的鏡頭也慢慢多了起來,本文不考慮轉接,將對FE原生接口鏡頭以4個等…
sony2470: 對焦速度:
通過第三方轉接環,例如適馬的MC-11、Metabones EF-E-BT轉接非索尼品牌鏡頭,優點是可以選擇鏡頭非常多,尼康、賓得、佳能均可,同時能夠實現自動對焦以及機身防抖。 二代和一代還有適馬兩支的焦外對比,轉自SAB28-75 G2的外形也重新設計了,但重量反而比一代輕了10g。 新增了一個Type-C接口,可使用騰龍的TAMRON Lens Utility,對鏡頭進行一些個性化設置。 A-B點對焦:可以設置2個焦點位置,在A和B之間切換焦點(視頻拍攝好用)。 焦點預設:設置想要的焦點位置,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將焦點移動到設置的點。
- 重量僅575g,是比24-105G還要輕100多g的。
- 不過在衆多品牌當中推出變焦鏡頭只有騰龍、適馬、圖麗、Samyang四個傳統副廠品牌,而且大部分鏡頭集中在適馬、騰龍兩個品牌當中,圖麗+Samyang變焦鏡頭只有聊聊數支,因此平替變焦鏡頭基本只能從適馬、騰龍中選擇。
- 但這樣的設計趨勢,在機身演進到第三代時已被發現不符合主流的市場需求,況且初始的定價太高,一開始引以為傲的輕巧性也在最近被 Nikon Z 24-70mm F4 S 的收納設計給超越了(雖然 Sony 口徑還是較小)。
- 搭載兩枚高精密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兩枚 ED (低色散) 玻璃鏡片、兩枚超級低色散 鏡片以及浮動對焦機制。
- 如果你是旅遊、戶外使用,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完全不失為一顆出色的標準鏡。
- 可與高性能的輕巧 α System 機身完美搭配,適用於眾多拍攝環境。
高空間頻率下對比表現卓越,即使使用 F2.8 光圈也能擁有超高解析度。 搭載兩枚高精密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兩枚 ED (低色散) 玻璃鏡片、兩枚超級低色散 鏡片以及浮動對焦機制。 不論變焦和光圈設定為何,都能控制色差、散光、變形和彗形像差。
sony2470: 價格區間
透過在全焦段皆保持恆定的曝光設定,讓您在低光源拍攝或在使用能固定動作的快門速度時,都能擁有絕佳精細的一致影像品質。 MTF (調變轉換函數) 說明鏡頭重現每個小細節的能力優劣,以密集且細的線條之間所能達成的對比為測量標準。
- 鏡頭一大特色在於研磨工藝提升帶來了焦外“洋蔥圈”問題的更好解決。
- 重量非常的輕巧,只有167g,搭配A7C還是很協調的,也是目前索尼E卡口最小的變焦鏡頭。
- 最新鏡頭設計技術可減少惱人的影像偏移與視角差異,締造流暢、生動的影片畫面。
- 還有就是有一些朋友反應,這支鏡頭在70mm端用F2.8光圈拍攝時存在近攝劣化的現象,不過總體上問題也不是很大。
- 小體積下,這支鏡頭的畸變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也可以通過機內矯正解決。
- 授權:獲得索尼E卡口授權協議的副廠鏡頭,這些鏡頭都是原生無反鏡頭,法蘭距往往較短,自動對焦功能、鏡頭校正功能相對完善(但存在限制相機連拍速度的問題,這點索尼原廠鏡頭也無法例外),騰龍全系列E卡口都屬於授權鏡頭。
- 也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實拍照片,不過最主要的重點還是會放在這顆鏡頭的歷史意義,以及在 Sony A7 系統中的特殊定位。
作爲一支頂級生產力工具,2470GM二代我認爲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整個鏡身金屬部件堆料十足,鏡頭結構是15組19片,重量達到了830g。 單就畫質來說都是不落24-70GM下風的,尤其是35mm-70mm焦段。
sony2470: ◆現貨速發◆ 適用於索尼FE 24-70 F2.8GM二代鏡頭保護貼膜鏡頭貼紙SONY 2470GM II鏡頭全包gm
得益於鏡頭自帶防抖功能,還能保障一定的弱光手持拍攝成功率。 24mm廣角端能拍攝建築、風景等,35mm可以拍人文、掃街,70-105mm中長焦,可以拍特寫,光圈全開也有一定的虛化程度。 補充一點,如果是A7S3的朋友,在雙原生ISO加持下,即使是夜景弱光,這支鏡頭也能發揮它的優勢。 我還是非常推薦這支24-105的,它也是一枚照片視頻都能勝任的鏡頭,用它“一鏡走天下”還是非常不錯的。 適馬這隻新品24-70 DG DN針對索尼的FE短法蘭距研發,在7000元價位上提供了比原廠1.3萬在更多焦段上更好的邊緣銳度,而且很好的控制了體積重量,同時又擁有更短的對焦距離。
sony2470: SONY FE 24-70mm F2.8 GM II 二代 標準鏡頭 (公司貨) SEL2470GM2
200mm端也能拍的更遠,F5.6也有很強的虛化,雖然長焦段畫質比較一般,但是出去旅遊拍到與拍不到差距就很大了。 這支鏡頭的廣角端28mm起步光圈就是F2.8,在同類變焦中也是非常大的突破了,可以說獨此一家。 大光圈帶來的好處就是可以在28mm獲得更大的通光量,在弱光環境直接可以用到F2.8大光圈,獲得更好的畫質。 可以把這支鏡頭看成是一支28-70mm F2.8-4,加上一支70-200mm的長焦鏡頭組合,便利度可想而知了。 sony2470 這支鏡頭的缺點就是沒有鏡頭防抖,長焦端需要練一練穩定手持拍攝。 長焦端比普通24-70mm標變多5mm,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廣角端少4mm會有肉眼可見的視角差。
sony2470: 索尼A卡口轉接
奈米抗反射 鍍膜 II 可抑制耀光和鬼影,締造優異清晰度。 二者鏡筒都不會滑出,但還是都設計了Lock鎖定,索尼GM如果鎖定後是無法再旋轉變焦環的,只能再關閉Lock;而適馬只要稍微用力旋轉變焦環就會自動解除鎖定,這個設計適馬更好一些。 此外,鏡身上的AEL按鈕,索尼GM在拍照的時候託着鏡頭的大拇指按起來更舒服一些,而適馬設計的有些略往下了,反而AF/MF切換更方便接觸到。 AEL可以自定義,其實AF/MF確實已經很少用到了,從這點上GM更好一點。 鏡頭的分辨率表現是最大的亮點,尤其是在大光圈下,其良好的解析力和銳度讓人印象深刻。 而鏡頭在色散、暗角和畸變控制方面表現的也算是中規中矩。
sony2470: 鏡頭組成
它的重量就比較重了,有886g,也是所有這幾支鏡頭中最重的,價格也比較昂貴,是另外幾支的兩倍以上。 購買建議:如果預算有限,已經擁有了定焦鏡頭,想入手一枚極致輕巧的變焦鏡頭,擴大拍攝題材,並降低旅行攜帶負擔的,可以考慮28-60。 首先來看一下28-60和28-70兩支套機鏡頭,其中28-60是伴隨A7C一同發佈的。 重量非常的輕巧,只有167g,搭配A7C還是很協調的,也是目前索尼E卡口最小的變焦鏡頭。 最新鏡頭設計技術可減少惱人的影像偏移與視角差異,締造流暢、生動的影片畫面。 XD 線性馬達可提升自動對焦及追蹤性能,以高影格率錄製精緻細節。
sony2470: CXD4140GG 全新原裝 CXD4140AGG 現貨 CXD4140 配對CXD5148GG
舉例來說,這顆鏡頭裝在 A7 II 身上比 A7 稍好一些,裝在 A7R II 身上又比 A7 II 好一些,裝在 A9、A7R3、A7 III 身上則可進化到可用等級,也算是改進了不少對焦、人像膚色、室內發色的問題。 但身為從 A7 初代一路走來的使用者,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Sony A7 系列就只有那麼一顆在中價位以內、十分寶貴的標準變焦鏡頭,但是它的品質卻沒有完全回應這些廣大的消費者們的期待。 早期 Sony E 接環高階鏡的金屬設計,握起來冷冰冰的質感相當好,但問題是非常容易掉漆,無論是對焦環、鏡頭轉角處都很容易因為摩擦或是正常使用而落漆,這也造成目前二手市場上的這顆鏡頭品項都不太好。 這款 ZEISS Vario-Tessar® 鏡頭的光學性能以及 24 mm 至 70 mm 的焦段與 α7 系列機身完美搭配,展現最佳的影像品質以及最多的拍攝用途。 此款新推出的恆定 F2.8 變焦鏡頭擁有毫不妥協的設計和技術,能完全發揮現在與未來之高解析度相機的性能。 瞭解使用 Sony E 接環鏡頭拍攝影片的四大獨家優勢。
sony2470: 炫果 適用於索尼A7M4機身全包保護R4貼膜碳纖維SONY相機貼皮紋3M保護膜卡通塗鴉相機貼紙電路暗金貼膜易貼
具備兩個可自訂的對焦鎖定按鈕,從任何角度拍攝都能輕鬆操作且方便控制。 這顆適馬上打GM,下壓耍猴龍,絕對是追求畫質的索尼用戶必入的一顆鏡頭。 sony24702025 在人像拍攝中,相似的中央銳度,相似的人眼追焦速度,相似的虛化效果,二者拍攝體驗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因此也不放對比了,還是直接欣賞妹子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懟的距離近了自動對焦比較喫力,建議調整到手動對焦;另外這種方式銳度下降的會比較厲害。
sony2470: 適用於sony索尼A7M4相機機身全包保護貼膜全包貼紙貼皮碳纖維3M防塵防磕碰保護膜卡通國潮 CM52
然而無反時代大三元副廠鏡頭並不多見,目前僅有適馬ART 14-24mm F2.8 DG DN、ART 24-70mm F2.8 DG DN,以及Samyang AF24-70mm F2.8FE三支鏡頭可選,暫缺望遠變焦鏡頭。 Samyang AF24-70mm F2.8FE性價比太低,電商零售價只比適馬便宜400元左右。 這支28-60鏡頭對焦迅速,分辨率還是非常高的,除了沒有防抖,可以說是完全超越28-70這枚套機頭的。 套機鏡頭相對來說非常便宜,也能拍攝大部分題材,但鏡頭用料還有畫質上來說就比較一般了,光圈也很小,無法拍出柔美虛化的照片。
sony2470: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幸好索尼FE卡口副廠擁有龐大的副廠AF鏡頭羣,當中不少產品適合A7系列用戶平替原廠鏡頭。 四個 Sony 原創 XD sony2470 (極高動態) 線性馬達、浮動對焦機制和進階鏡頭控制可實現高精準自動對焦,對焦時的追蹤性能與前一代型號相比提升大約 2 倍。 搭配相容機身使用,每秒最高可拍攝 30 張影像。 全新的光圈元件也有助締造高速,在光圈縮小的情形下拍攝,還能達到全自動對焦追蹤性能。 但也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這隻鏡頭的首批產品有掉渣/進灰的現象,不知道現在這隻鏡頭還是否有類似的問題。
相比之下,如果你想要輕便平替鏡頭,Samyang F1.8軍團反而是最有吸引力的。 好了,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你一定對索尼E卡口的標準變焦鏡頭選擇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了吧。 購買建議:如果你有旅行拍攝需求,想在旅行中儘可能多的降低攜帶鏡頭數量,實現“一鏡走天下”,獲得更多的焦段,拍到更多景別,且畫質也都不錯。 那麼騰龍的28-200鏡頭就是不錯的選擇,性價比也很高了。 我一直覺得 Sony 鏡頭的表現,會隨著機身升級而有相當大的變化幅度,在一代機身上對焦非常不堪的鏡頭,換作是第三世代的機身卻又彷彿活過來了一般明快俐落,這顆鏡頭也是如此。
sony2470: 索尼FE 24-70mm f/2.8 GM(SEL2470GM)
相比另外幾枚廣角端28mm起步,24mm端能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廣角上4mm的差距,還是相差挺大的。 2470鏡身上也有一個獨立功能按鈕,可以自定義設置,也有變焦鎖定扣和AF/MF切換按鈕。 單看畫質,適馬24-70的優先級也很高,但是830g的重量還是比較重的,外出旅行帶不帶它就要考慮了,儘管如此,但它仍不失爲一枚勝任各種拍攝工作的好鏡頭。 另外,買24-70需要擔心的還有進灰問題,會有一定的中獎幾率,不過好在適馬官方會提供免費清灰服務(沒記錯的話每年兩次)。
如果你現階段要入手一套小三元鏡頭,騰龍17-28mm F/2.8 Di III RXD、28-75mm F/2.8 Di III VXD G2、騰龍70-180mm F/2.8 Di III VXD是唯一選擇。 在E卡口上採用焊馬設計不止適馬一家,SAMYANG 50MM 1.2 XP也是單反鏡頭改裝而來的。 焊馬鏡頭雖然是原生E卡口鏡頭,但是光學結構不變,因此鏡頭重心變化不大,放在無反相機上手感會明顯劣化。 身為全幅無反領域的領先者,Sony 若仍遲遲端不出一顆足以肩扛入門首選的 F4 標準鏡小三元,這實在是令人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
sony2470: 索尼24-70二代鏡頭貼膜SONY FE24-70mm F2.8 GM II鏡頭全包保護貼紙 G大師2470鏡頭保護貼皮
鏡頭的整體和自家的28-75幾乎相同大小,採用了三節式變焦桶設計。 這枚鏡頭比較老了,是2015年的產品,雖然有鏡頭防抖,但是銳度、光圈、焦外等素質都比不過騰龍的28-200了,780g,重量上也要比騰龍重不少。 除了更大的變焦比,鏡頭防抖對視頻比較友好,我也找不到買它的理由。 sony2470 購買建議:如果追求大光圈和頂級畫質,輕量化的同時又兼顧視頻拍攝,那麼肯定是首選24-70 GM I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