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F-104A在防空司令部所能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到1960年底就退役了,被道格拉斯的F-101B巫毒和康維爾F-106A三角標槍全天候截擊機所取代。 1956年3月2日,美國空軍向洛克希德首次訂下了15架F-104A的訂單。 F-104的機體結構加強,以使得飛機最大可用超載達到7.33G。
- 1955年10月開始訂購,總共生產了153架,1958年1月開始交付,同年12月交付完畢。
- 1958年12月,最後一架F-104A交付美國防空司令部,總數7批共153架F-104A全部交付完畢,加上17架最後升級到F-104A標準的YF-104A,也才170架,遠少於當初計畫生產的722架。
- 儘管其它廠商的方案也具有其優勢,但美國空軍最後仍然選擇了洛克希德。
- 主要換上飛雅特R-21G/M1射控雷達,搜索距離增加到至35公里,並換裝了新型的射控電腦、飛控電腦、電戰設備及操縱面伺服機構。
- 搜索狀態:當F-104被地面引導至預定空域後,即開始以螺旋掃描方式搜索目標。
- 美國空軍只有F-104C/D曾經投入越戰,越戰期間並未與米格機發生任何空戰,不過仍有8架在戰鬥中損失,另有6架因意外失事損毀。
武器外掛架改為可以裝載「阿斯派德」1A 飛彈,並加裝M61A1機炮。 F-104F共生產了30架,大部分裝備西德空軍,還有少量裝備西德海軍航空部隊。 1971年12月,該機被F-104G真正的雙座教練型TF-104G取代。 1966年3月,其中一個中隊又重返南越,並隸屬美國第七航空軍之下。 美軍F-104C共執行3506架次的對地任務,累積1706個飛行時數。
f104: 性能諸元
F-104A是單座截擊型,裝備加力推力爲6710千克的J79-GE-3A發動機。 f104 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5個武器掛架。 F-104A-1和F-104A-5兩批飛機裝備MA-10(AN/ASG-14T1)火力控制系統。 F-104A-10以後的飛機裝備AN/ASG-14T2火力控制系統,其基本組成與MA-10系統相同。 1955年10月開始訂購,總共生產了153架,1958年1月開始交付,同年12月交付完畢。 後來有部分F-104A戰鬥機換裝成加力推力8120千克的J79-GE-19發動機。
中國臺灣空軍的RF-104G多數是由“阿里山3號”計劃引進的,共引進了8架,數量較少,機齡也普遍過老。 f1042025 爲了補充損失的與老舊的RF-104G,臺灣空軍從“阿里山8號”計劃引進的39架F-104G中挑選了飛行時數較少的8架F-104G改裝成RF-104G,其中前4架安裝了LOROP照相機,換裝計劃稱作“始安計劃”。 安裝LOROP照相機的RF-104G就被臺灣軍方稱爲“始安機”。
f104: 設計
機上還裝有自動俯仰控制系統:當飛機接近失速時,系統會令操縱杆產生振動,警告飛行員;如果飛行員無視警告,繼續保持原來的飛行狀態,該系統會自動推桿,迫使飛機低頭以免失速。 為了滿足超音速設計需求,F-104使用了不同於常規的機翼設計構型,也導致F-104具有非常高的翼負荷。 為了降低起降速度,F-104還採用了邊界層控制技術(亦稱「吹氣襟翼」),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架採用這種技術的戰鬥機。
- 雷達開始連續向光學瞄準具輸出目標距離信息,瞄準具則自動計算射擊前置角。
- 在1972年時,洛克希德公司再度以X-27設計為基礎,以爭取競爭輕型戰機合約的可能。
- 中華民國空軍自1960年開始由美國軍援及軍售合計302架各型F-104,總共服役長達38年,飛行時間38萬小時,直到1998年除役時,總計114架失事,66名飛行員喪生。
- 爲了補充損失的與老舊的RF-104G,臺灣空軍從“阿里山8號”計劃引進的39架F-104G中挑選了飛行時數較少的8架F-104G改裝成RF-104G,其中前4架安裝了LOROP照相機,換裝計劃稱作“始安計劃”。
- 在美國的控制下,這些飛機在六日戰爭期間暫時移至土耳其,1983年被F-5和達梭幻象F1取代,成為機場防空誘餌。
- 1965~1967年期間,一部分F-104C被派往越南參戰。
原來在YF-104A上屬於試驗性質的單腹鰭成為標準設計,用於改善飛機高速航向穩定性。 原來屬於過渡性質的AN/ASG-14T-1射控系統仍然保留,但後來第10批次改進為AN/ASG-14T-2射控系統。 f1042025 由於附面層控制系統效果顯著,使得F-104A儘管重量增大不少,而著陸速度只比早期原型機增大5%。
f104: 生產次型
紅外瞄準具分系統,其主要功能是在夜間或雷達受干擾時指示目標方位,以叉線形式顯示在瞄準具上,叉線交點即目標位置。 該系統對大型飛機探測距離22.5~24千米,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1.6~6.5千米。 F-104戰鬥機採用AN/ASG-14T(MA-10)火控系統,該系統從YF-104開始裝備,A/B/C/C四個主要機型均有采用,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改進,從而使作爲晝間截擊機使用的F-104具有在夜間簡單條件下作戰的能力。 不過採用該系統的F-104只具有有限的對地攻擊能力——即使是戰術攻擊型C/D型也是如此。 f104 由於高聳的T形平尾,加上F-104的高速度,常規向上彈射方式很可能造成飛行員與尾翼相撞,從而嚴重威脅飛行員的安全。
f104: 日本
F-104C是戰鬥轟炸型,裝備加力推力爲7165千克的J79-GE-7發動機(軍用推力4540千克),具有有限全天候性能力。 1958的9月開始交付,1959年6月交付完畢,共生產77架。 這型飛機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5個外掛架。 No.56-938以前的F-104飛機裝備擾協光環計算瞄準具。 部分F-104C(No.57-910以後)飛機的光學瞄準具去掉了光學測距裝置,因而光環大小不再改變,其直徑爲50mil。
f104: 使用國
高壓氣流從襟翼鉸鏈線處的狹縫沿襟翼上表面噴出,給附面層補充能量,減小了由於附面層分離而導致的紊流,從而提高了襟翼效率,F-104的失速速度因此減小了15節。 F-104戰鬥機於1955年4月便達到飛行速度馬赫2.0,後成爲20世紀60年代世界三大高性能戰鬥機(米格-21、“幻影”3)之一。 執行截擊任務時,F-104可以攜帶AIM-7空空導彈和AIM-9空空導彈各2枚,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攜帶AGM-12A空地導彈2枚,900千克核彈1枚以及多枚普通炸彈,最大載彈量1800千克。 F-104戰鬥機的光學瞄具是火控系統的核心部件,不僅擔負火控計算任務,還是主要的攻擊顯示部件。
f104: 日本
1969年首批F-104S出廠,並於當年6月交付義大利空軍。 義大利空軍先後訂購2批共205架F-104S,裝備第、10、12、21、22、23等6個飛行聯隊。 土耳其空軍也於1974年10月訂購40架F-104S。 1979年3月,全部245架F-104S生產完畢,這是最後一批生產的F-104。
f104: 性能諸元
XF-104在1953年4月底即完成全尺寸工程模型提供美軍進行審查,1953年夏季開始製造。 由於進度順利,反而是原定搭配的J79發動機無法跟上飛機研製進度,因此原型機只能使用J65渦輪噴射發動機暫代。 1965年9月20日10時47分,美軍一架F-104C入侵中國領空進行擦邊挑釁25分鐘之久,中國海軍航空兵4師10團大隊長高翔、副大隊長黃鳳生駕駛殲-6升空攔截,11時19分,美機再次入侵中國領空,並爬升至10500米,橫穿雷州半島南端。
f104: 使用國
RF-104G服務的國家中,中華民國空軍是進行最大幅度改良的用戶。 8架自西德空軍退役購入的RF-104G挑選了機況較好的4架進行改造,將原先的SK-67更換為李頓公司承製的PC-201長距斜角掃描式相機,此改良稱為「始安計畫」。 f104 RF-104遂行的高速穿透攝影能力成為中華民國空軍重要的偵照主力,即便是在中共在東南沿海強化地對空飛彈佈署,RF-104也可以藉由始安相機在中國大陸領海外進行沿海偵照。 RF-104除役後目前中華民國空軍以RF-5E與RF-16接替任務。
f104: 生產次型
),共使用200架加拿大建造的CF-104和38架洛克希德建造的CF-104D,服役期間約有110架左右墜毀,大量使用(主要是低水平的轟炸和偵察任務是一個主要因素),而惡劣的天氣條件造成了近50%的意外損失。 退役時機身平均飛行時數為6,000小時,德國F-104的三倍,剩餘的CF-104和CF-104D後來被轉移到丹麥、挪威和土耳其。 1976年洛克希德各國行賄以促銷戰機事件在美國先被議員揭發,擴散至國外。 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副總裁科赫在聽證會承認使用大量金錢收買日本、荷蘭、義大利高官。 F-104C最初是擔任B-52轟炸北越時的米格機戰鬥空中巡邏任務(MiGCAP),不過沒有戰果,後來改為在樹梢高度飛行的空中密接支援攻擊任務。 這段期間479聯隊的三個中隊共出動2269架次,累積8820飛行時數,並曾創下一個月內每架戰機70小時的出勤率。
f104: 設計
1958年洛克希德公司對F-104C的機體結構重新設計,提高了結構強度,改進了航電設備,研製成多用途戰鬥機F-104G,被德、日、加、意、荷、丹麥等國採用(或在G型基礎上改型),進行大批量生產。 F-104戰鬥機的設計一反當時美國空軍大型化、重型化的趨勢,強調輕巧與簡單。 f1042025 F-104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達到2倍音速的戰鬥機,最大可用過載達到7.33,並在20世紀60年代長期保持爬升率與最大升限的世界紀錄。
f104: 性能諸元
其墜機率為:美國未公開,中華民國46%,加拿大45%,比利時37%,義大利37%,西德32%,荷蘭31%,日本15%(除早期試製品,1965年後經三菱重工重新設計後量產,大部分零件與其它國機型不能通用)。 F-104最大用戶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採購916架,損失298架(含6架地面損失),116名飛行員喪生(含8名美軍飛行員),171名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含8名在F-104彈射逃生2次的飛行員)。 美國於1960年開始以阿里山計劃的名義向中華民國軍援F-104,1970年後美國轉為軍售北約盟國及日本名義上除役的F-104。 中華民國空軍自1960年開始由美國軍援及軍售合計302架各型F-104,總共服役長達38年,飛行時間38萬小時,直到1998年除役時,總計114架失事,66名飛行員喪生。 該系統由通用電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由光學瞄準具分系統、紅外瞄準具分系統(紅外觀察儀)、搜索/測距雷達分系統組成。 其主要功能包括:搜索、跟蹤空中目標,測定目標距離;計算航炮前置角;計算“響尾蛇”導彈的發射區域;對地面目標進行概略瞄準。
f104: 生產次型
由於這種飛機航程短和火力弱,特別是不能裝備與地面“賽其”防空系統交聯的數據傳輸設備,於20世紀60年代初全部退出現役轉入國民警衛隊的第151(田納西州)、第157(北卡羅來納州)和第197(亞利桑納州)3個飛行中隊。 在“柏林危機”期間,上述3箇中隊於1961年11月~1962年8月先後被動員重新進入現役,並在歐州展開,第151和第197中隊部署在前西德,第153中隊部署在西班牙。 緊張局勢緩和後,3箇中隊的飛機再次配署給防空空軍(ADC),分別劃歸第319和第331兩個截擊機中隊。 在1962年10月“古巴危機”時再次擔負了戰鬥警戒任務。 F-104A截擊機的最後退役時間是1969年12月(第319中隊解散),前後總共服役12年。 退役後的F-104A飛機中,1架改成CF-104的原型機,3架被改成超高空飛行訓練用的NF-104A,24架(含部分YF-104A)被改成無人靶機,10架買給了巴基斯坦空軍,25架買給了中國臺灣省,16架買給了約旦。
美國空軍只有F-104C/D曾經投入越戰,越戰期間並未與米格機發生任何空戰,不過仍有8架在戰鬥中損失,另有6架因意外失事損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資料聲稱,指出解放軍空軍24師4架MiG-19遭遇4架F-104G,原飛行員胡壽根表示擊落楊敬宗駕駛的F-104G。 F-104採用佈局,單發單座,兩側半圓帶調節錐進氣道,機翼為帶大下反角的小展弦比梯形翼,高平尾佈局(亦稱T形尾翼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