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方案中的本科課程包括通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高級課程四個層次,並按專業學科屬性來設計培養計劃,與研究生課程貫通設計。 全校實行100%自由專業選擇,大一結束後可提交申請重新選擇專業。 2008年是中國科大建校第五十年,為慶祝建校五十週年,學校成立了五十週年校慶顧問委員會。 中國郵政集團同日發行中國科大建校五十週年紀念郵票,這是中國郵政首次為名校五十週年校慶發行郵票。 中國科技大學2025 而國家天文臺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申請通過了將編號為19298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大星」,以紀念中國科大建校五十週年。
198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lumni Association)在建校三十週年前夕正式成立。 成立大會上,通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章程》,選舉產生了校友總會第一屆理事會。 校友總會成立後,為進一步聯絡校友、增進友誼、加強合作、弘揚科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的廣泛支持與讚賞。 對於科大精神的詮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但都有著共通之處,包括勤奮的學風和創新的精神。 例如,有人認為是勤奮、創新和誠信;有人認為是優良的學風、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以及理性和創新等;也有人認為「我創新,故我在」的創新精神,「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的科學精神,「獨立思考,不畏權威」的民主精神,以及「科教報國,矢志不悔」的民族精神,是科大精神的主體。 從建校開始,創新就一直是科大的標籤:建校目標新(培養現代化尖端科技人才),辦學模式新(科研教學一體化)以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中國科技大學: 校長每天經過 溪湖國小百年校門絹印圖案好驚艷
新創基金於2006年初開始醞釀,是為中國科大發展服務的教育類非政府組織(NGO),也是中國第一個獨立的大學校友基金會。 2007年10月26日,新創基金覈准首次兩筆項目經費——15萬元郭沫若獎學金、30萬元愛心獎學金被匯往中國科技大學。 除了學校官方的教育基金會,中國科大校友還自發成立了兩個校友基金會,分別是中國科大海外校友基金會(USTCAF.ORG)和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公益基金會(USTCIF.ORG)。 瀚海星雲BBS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官方BBS,也是中國教育網內較早開辦的高校官方BBS之一和中國高校最早自覺實行實名制的BBS之一。 瀚海星雲上還有眾多的飛躍板塊,為出國的學生交流經驗與分享信息之用,每年申請季形成了BBS曬offer的傳統。 此外,專門有Notice版用於發布校內的各類信息,學生關注此板塊即可獲取重要通知資訊。
- 安徽省政府省長王太華、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方兆祥、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國家菸草專賣局局長倪益瑾等領導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揭牌,安徽省政府副省長黃嶽忠、省政協副主席張潤霞,國家菸草專賣局副局長潘必興等出席大會。
- 管理學院111學年第一哩新生核心課程學前輔導班 管理學院學生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為使大一新生順利銜接並…
- 在中央的支持下和時任副總理方毅的推動下,科大於1978年3月開設了少年班,選拔早慧的兒童不經高中進校學習,首期少年班共招收不滿12歲的寧鉑以下,21名少兒大學生。
-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式提出「大躍進」口號。
-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全校師生發動募款賑災,募集兩百五十萬。
據《人民日報》華東版報導,原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是一所隸屬於國家菸草專賣局,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的多學科普通高校。 這次合併是國家菸草專賣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積極舉措,是雙方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強全面合作的重要內容。 據中國科大檔案館1999年要聞記載:中國科學院、國家菸草專賣局在合肥隆重召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合併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成立大會,原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整建制併入我校。 安徽省政府省長王太華、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方兆祥、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國家菸草專賣局局長倪益瑾等領導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揭牌,安徽省政府副省長黃嶽忠、省政協副主席張潤霞,國家菸草專賣局副局長潘必興等出席大會。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醫大參加醫療科技展 囊獲國家新創類23項大獎
例如,本科畢業生每年的出國學習的比例約30%,在中國大陸大學中名列首位;而保送和考取國內研究生則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9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和教育部部長周濟、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等視察中國科技大學並祝賀校慶。 劉延東稱讚中國科大是「新中國創辦最成功的大學之一」、是「一所年輕的又充滿希望的大學」。 臺北校區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56號,校近捷運萬芳醫院站,交通便捷、四通八達。
- 為培育人文與應用科學領域人才,在人文與科學並重、理論與實務合一的理念下,推動人文、科技與通識教育,以提升基礎與應用的教學與研究,並追求學術卓越。
- 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管惟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方勵之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係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溫元凱等人曾公開支持。
- 其中,兩院院士、萬人計劃、千人計劃、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百人計劃、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共有427人,佔固定教師總數的33%;「四青人才」(青千、青拔、優青和長青)不重複統計佔高層次人才的55%。
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的汪洋亦是科大的校友(在職研究生學歷)。 2003年後經濟技術學院撤銷,學院全部師資分別進入中國科大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傳播、管理以及外語等專業進行科學教學工作,並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菸草與健康研究中心”納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辦高水平大學的發展方向。 教學設備和方法進行更新,利用多功能教室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展開教學,並在校園中普及計算機網絡,使得科大校園網成為國內高校中普及面和使用率最高的網絡之一。 1980年代,科大思想活躍,方勵之、溫元凱等人對時政的評論曾全國聞名。
中國科技大學: 校友會
為配合產業需求、未來趨勢、知識發展、技術進步等外在環境的變化,本校於91學年度於新竹校區成立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為培育人文與應用科學領域人才,在人文與科學並重、理論與實務合一的理念下,推動人文、科技與通識教育,以提升基礎與應用的教學與研究,並追求學術卓越。 中國科技大學2025 科大在合肥除了這五個校區之外,另外還有大蜀山西側的先進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技大學: 學校標誌
校內學生介紹自己來自哪個院系時,一般都以數字指代,而不說系名的全稱。 在校友活動中,也往往以入學年份加上院系編號來表示自己的班級,作為辨識「自己人」的重要手段。 中國科大近年來在量子通信、人工智慧、高溫超導、奈米科技、空間科學、火災科學、生命健康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 在1959年9月建校週年之際,當時的校長郭沫若在開學典禮致辭中做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的演講,再次使用了類似的提法。 1988年9月20日,當時的名譽校長嚴濟慈在建校三十週年講話中使用了「勤奮學習,理實交融,紅專並進」來總結科大的校風。
中國科技大學: 臺北文山校區(臺北校區)
並且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學校還與中科院的多數院屬單位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 中國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研究所與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簽定有MBA1+1雙聯學位合作:兩校的研究生第一年於母校修讀研究所課程,第二年再至夥伴學校進修一年,畢業時即可取得兩校的MBA畢業證書。 2005年,經教育部審議通過,八月改名為「中國科技大學」,設立管理學院、資訊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人文社會學院。 1983年,配合國家建設計畫,改名「中國工商專科學校」,設有建築工程科、土木工程科、企業管理科及財政稅務科;停招市政管理科、公共衛生科;增設國際貿易科及電子資料處理科。 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危機日漸嚴峻,各單位均積極推動永續發展ESG,第一間深耕永續發展ESG的中國科技大學也在校長帶領下,讓教師們接受「永續ESG種子培訓」系列課程。 該課程已在12月4日開辦,將藉由培訓建立起產學合作關係,並更近一步發展永續知識社羣。
中國科技大學: 北京時期(1958年-1969年)
本:辦學層次為本科的高校;專:辦學層次為專科的高校;民:民辦高校;獨:獨立學院;成:成人高校;(分):高等院校的分校或校區,不具備獨立備案資格。 科大校徽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設計為五瓣的梅花形外框,以及打開的書本與火箭的主體造型。 校徽中嵌入了「中國科大」、「USTC」以及「1958」的字樣。 五十週年校慶前夕,校徽經過重新加工設計,保留了原版校徽梅花、火箭和書本等主體結構,將正式的中英文校名全稱置於主體結構之外,環繞一圈,並在文字之外加以圓形邊框。 四十週年校慶之際,學校還短暫使用過以USTC字母變形而成的火炬校徽。
中國科技大學: 校友基金會
在建校第二年,即1959年,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1959年8月,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併入該校,成立科學情報系。 1963年7月14日,學校舉行首屆畢業典禮,時任副總理的陳毅、聶榮臻以及校長郭沫若等參加了畢業典禮。
中國科技大學: 永續觀光x地方創生 中國科大觀管系出版全臺首本教科書
1987年1月12日,管惟炎、方勵之同時遭到撤職,管惟炎調北京物理所任研究員,方勵之調北京天文臺任研究員。 1月17日,方勵之被開除黨籍(六四期間逃入美國大使館)。 中國科大實行「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校方針,依託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一體化。 中科大是建國後成立的大學中第一批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還於1978年在李政道等人的主持下,創辦了著名的少年班,80年代後期以後,逐漸演化為從高一不滿16歲經歷普通高考(北京高考的情況,1995年分數線大約750分之600分)招生,培養了千人上下的14歲前後入校的大學生。 從1963年開始有第一屆畢業生以來,科大已有72名畢業生(截至2017年)陸續當選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約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就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 1993年,國家制定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要辦好100所左右的重點大學,開始實施「211工程」;隨後1998年,教育部決定重點支持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即「985工程」。
中國科技大學: 第15屆TCSA企業永續獎 中國科大榮獲臺灣永續大學績優獎、永續報告類銀獎
從1963年開始,科大曾短暫地招收過一些研究生,並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計劃,但由於文革的原因,沒有能夠實施。 1964年,學校進行了學科調整,將原有的12個系簡併為數學系、物理系、近代化學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無線電電子學系6個系。 校地141,629平方公尺,校舍建築共計六棟,包括第一教學-日新樓、第二教學-涵德樓、學生活動中心-健心館,及第一宿舍-安以軒、第二宿舍-學以軒、圖書館-啓我大樓、休閒與運動中心等。 總樓地板面積為86,999平方公尺,休閒與運動中心設有主球館、游泳館、桌球室、舞蹈室、撞球室、健身室,另有室外400公尺田徑場(含足球、壘球場)、籃球(排球)各類球場。 2010年,土木工程系改名土木與防災設計系、土木與防災應用科技研究所改名土木與防災設計研究所、國際商務系增設日文組、應用英語系增設休閒事業英語組;新竹校區增設數位多媒體設計系、運籌管理研究所改名企業管理研究所。
英文標準全稱為「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標準簡稱為「USTC」。 1998年,朱清時擔任科大校長,開始推動學校改革;直到2008年離職,朱清時的任期長達10年,也是首任校長郭沫若之後,任期最長的校長。 在擔任校長期間,他提出了把學校建成「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並大力推動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及積極營造創新環境。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附醫院42週年慶 蔡長海期許: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創新醫療亮點
除了政府投入外,中國科大也發起成立教育基金會,與校友自發成立的一些非官方基金會共同來推動學校的發展。 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陳世倫,與2011年畢業學生劉鬱瑋設計的「Chinese Character Forming」(中文造字的方法與奧祕─山水篇)海報,以中國文字造型介紹,獲得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播設計金質獎肯定。 根據《財訊》報導,創校近百年的屏東科技大學培育無數精英,也為當年海外農耕隊提供重要後盾。 新任校長張金龍秉持務實精神,要持續為臺灣社會,培育跨域整合的技職人才。 國內私立大學校長近日齊聚東吳大學進行校長會議,並邀請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高教司長朱俊彰等人出席。 由於中國科大創辦之初是呼應「兩彈一星」目標的類軍工院校,或許出於保密原因,各部門、院系都編以代號,此傳統一直沿用至今。
[來源請求]截至2018年12月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2154人,其中教授701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800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 同時,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受聘擔任名譽(客座)教授、「大師講席」教授。 其中,兩院院士、萬人計劃、千人計劃、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百人計劃、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共有427人,佔固定教師總數的33%;「四青人才」(青千、青拔、優青和長青)不重複統計佔高層次人才的55%。 1978年,第一任校長郭沫若去世;1980年,原副校長嚴濟慈出任第二任校長;他隨後提出了「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標。 1980年,科大幫助建立了合肥聯合大學,副校長楊承宗兼任合肥聯合大學校長。
1983年,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獲得批准在科大設立,這也是第一個由高校運行的國家實驗室。 1984年,在鄧小平的支持下,科大被國務院批准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十所高校之一,科大再度成為中國大陸最受矚目的理科大學之一。 1992年,根據科技論文發表結果,科大被國家科委評選為中國四所科研業績最強的大學之一。 學校建置有「虛擬主播暨電競產業實驗室」、「航空服務模擬教室」、「環境模擬設計室」、「文創設計實驗室」、「動作捕捉實驗室」、「智慧商業實驗室」、「餐飲健康輕食實驗室」、「物聯網安全檢測實驗室」…等專業教室,致力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 採用專業理論與產業實務結合的教學模式,透過產學合作的建立,培育實務與理論兼具之菁英人才。
中國科技大學: 校區
東、西、南、北四校區之間均有校園巴士接駁,在校師生刷校園一卡通即可免費乘坐。 2012年,在科大東、西校區之間的合肥學院北校區教學區的土地,由合肥市政府撥給科大,新增了連接東區西區的中校區。 中國科技大學2025 按照規劃,東、西兩校區的宿舍樓的部分學生將搬遷至中校區,以緩解住宿壓力。 截至到2017年,科大共培養了72名院士;本科生中約每千人就產生1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700多名碩士、博士,比例高居全國高校第一。
中國科技大學: 教學科研
周德陽說明,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跨業鏈結、邁向全球大健康」為參展主軸,發表多項智慧醫療研發成果與臨牀實績得獎作品,受熱烈回響;中國附醫再添兩樁國際合作喜事,與美商輝瑞簽署打擊抗生素抗藥性衛教合作備忘錄,並與美商默沙東簽署AI數據應導入智慧醫療領域合作備忘錄。 中國科技大學 本系秉承「公勤廉勇」校訓精神,在本校打造成為「卓越且具特色的教學型科技大學」之願景下,遵循管理學院務實與… 對於貧困生的資助,中國科大除了設立助學金之外,還通過分析學生食堂消費情況進行「隱形資助」。 中國科技大學2025 對每月在食堂就餐60次以上,平均每餐消費在4.0元以下的男生和3.7元以下的女生,學校每月發放160元生活補助。 201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範圍推廣隱形資助的助貧方式。
中國科技大學: 不只雙語 臺北新民小學教學力求「智德兼備」
1965年,由上官業佑創辦,初名「中國市政專科學校」,為中華民國教育史中,唯一一所五年制之市政專科學校。 辦學績效方面,歷次教育部技專校院校務評鑑與系所自我評鑑皆全數通過。 2019年榮獲天下雜誌大學社會責任(USR)大學公民評選,排名全國私立科大第一名。 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2020調查」,中國科大在全國私立技專校院中名列第八名。 為了宣傳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兩校醫技系,於1日至4日在臺灣醫療科技展展示課程成果及系所特色,超過1000多位的民眾和高中生,實際體驗醫檢師的專業技能,瞭解目前醫療發展的趨勢與新興話題,使外界能更認識「中亞聯大」兩校的優勢。 中國科技大學2025 國立清華大學有感臺灣許多產業隱形冠軍急需人才,今天宣佈清華大學工學院下學年將開設AI智慧製造、電動載具及流體機械等3個產…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隨後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主任姜志宏講座教授、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代主任陳新特聘教授分別匯報了兩校重點實驗室本年度的建設進展情況。 除文山區六校圖書可互借外,中國科技大學圖書館亦與臺灣大學、交通大學、實踐大學、臺北科技大學、明新科技大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等多校圖書館館際合作,提供跨校圖書互借服務。 管理學院111學年第一哩新生核心課程學前輔導班 管理學院學生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為使大一新生順利銜接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