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巡狩5大好處2025!(小編推薦)

巡撫本來就不是常設職務而是臨設職務,很多時候都是因爲某個地區情勢複雜,需要朝廷派出一個具備綜合協調軍政諸方的特命全權大臣來統一指揮命令處理該地區的事務,纔會臨時任命,一般巡撫任期都不超過三年,事了便撤銷。 吏部出公文是例行公事,但是按照慣例,吏部議定之後要送交都察院審定,最後將審定結果再返回給吏部,都察院若無異議,吏部便出公文,最後送到內閣用印,按照慣例,本來還要由皇帝用印,但是因爲現在皇帝昏迷,由左右監國用印代替。 小股亂軍蜂擁而起,這是一個非常不妙的徵兆,意味着地方官府的管治能力已經失控,地方士紳也難以壓制住這些過不下去的窮人,那麼這種局面一旦呈燎原之勢,那就會把整個大周在陝西的基層架構給燒得精光,屆時陝西那邊也許就會成爲一個無法無天之地。 清朝監察御史基本沿襲明制,另加設江南道、京畿道監察御史。 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品秩為從五品,到清末又分江南道為江蘇、安徽兩道,湖廣道為湖北、湖南兩道;增設遼瀋道、甘肅道、新疆道。 明成祖永樂年間,派遣監察御史至各地巡視政情,稱「巡按御史」,簡稱巡按,職權似漢朝之刺史。

依據《禮記.祭法》的祀典原則,既屬「以死勤事則祀之」即可歸屬「有功烈於民者」。 東隆宮 山東濟南人,是唐太宗時期的大臣,有救駕剿匪等大功,後因海難,與另外幾十名進士同時罹難,後唐朝為感念其功績,特封為王爺,有代天巡狩之權,護佑蒼生。 大奸細 本是上蒼旨意,讓他死後重生,代天巡狩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誰知卻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衝冠一怒為紅顏,底線盡喪。

代天巡狩: 廈門大埔頭“好兄弟”信仰:收殮海上浮屍並祭祀於洞穴

此外,該事件在《湧幢小品》之樓啓墓誌中也有說及,“天順七年,會場之火,大風,士焚死者百有十六人。 鄞人樓啓者與焉,先期楊晉庵守陳,夢有人求樓志銘者,心異之,後果如夢”。 到了《明朝小史》 ,天順大火則變成了另一種結局,“天順七年癸未科二月,會試場屋災,試官俱越牆免,舉人焚死者九十餘人,上憐之,賜死者俱進士”。 “賜死者俱進士”在《明史》中無載,反而在若干筆記中專門陳述,如若真是皇帝追贈進士,那麼民間基於同情而有所反應可以理解,如若不然,則是民間自發想象,更可能引發若干升級也不一定。 送王船本意爲“送王爺之船”,傳統研究着力於“誰是王爺”的話題,送王船多被視爲王爺信仰的附屬話題。 本文基於相關研究成果和田野報告認爲,“代天巡狩”旗號的打出,是王爺的神性由瘟神向全能神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之前的送王船送的是瘟王,作爲“代天巡狩”的王爺,則是保護四境平安、風調雨順的萬能神。

  • 其管理的蘇州織造負責爲皇宮中皇帝以及百官制作服裝,所擁有的“緙絲”技術,是絲綢織造工藝中的上等之作。
  • 對於長生前來招安,城中守軍並不意外,因爲他們都知道長生與李中庸和陳立秋的關係,而且他們本就無心造反,故此一直在苦苦煎熬,盼着長生前來招安。
  • 最初,巡按御史只有在朝廷地方出現重大事故,皇帝需要派人前去調查或巡視時,纔會被派出,也就是說時間並不固定。
  • 瘟神說,在國內最受認可,這大概是因爲送王船形式與中國傳統送瘟儀式相同的緣故。
  • 更多時候,“送王”是熱鬧的、歡快的,因爲水美宮及鐘山百姓是懷着感恩的心態歡送其暫時離去,而非永久離去。
  • 此外,該事件在《湧幢小品》之樓啓墓誌中也有說及,“天順七年,會場之火,大風,士焚死者百有十六人。

“送王船”可以說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是一場“海洋文化的狂歡節”。 家神系統:英靈系統多半是歷史名人或者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家神系統王爺則較具地域性,指稱自家祖先或同鄉人士對家族、地方有貢獻者。 代天巡狩 如福州長樂之陳湯銘有義舉,於馬祖西莒島受祀封神,號威武陳將軍,後玉封神號為「威武陳元帥」,長樂陳氏族人聽聞其神蹟,遂於清乾隆十八年至西莒島迎請分靈回鄉建祠奉祀,此信仰亦隨馬祖移民、大陳義胞傳至臺灣、海外。 誠如水美宮在鐘山發展歷程所展示的社祠功能,其初始職能是庇佑海洋活動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代天巡狩: 沒有一條大馬哈魚,能逃過東北人的鐵鍋

謝府大人:謝府大人乃十三省巡按,代天巡狩,東門謝氏子孫皆稱祖公、支祖大人,其他姓氏皆稱謝府大人,謝府王爺、十三省巡按公等。 至於謝府大人名號已無從考證,無人知曉,謝府大人誕辰爲農曆十月十三。 代天巡狩 以海滄爲例,海滄本是半島地形,其三面靠海區域,其一爲九龍江北岸的海滄一線,其二爲與廈門篔簹港相對的海滄灣,其三爲新垵、霞陽所在的馬鑾灣。 《籌海圖編》所說的“海賊之淵藪”,如“嵩嶼、漸尾、長嶼、海滄、石馬、許林、白石”等地則包含了以上三個區域中的前兩個,尤以“嵩嶼、漸尾、長嶼”所在的海滄灣最爲嚴重。 基於這樣的地利,鐘山的林、蔡二姓在嘉靖年間產生諸多頗有影響力的海盜也就自然而然了。

  • 儘管巡按御史內屬於都察院,但卻不受都御史及以下官員的節制,更不用說其他部屬或地方官員了。
  • “代天巡狩”信仰的關注點,在於“代天”的權力,化非法出海爲名正言順、上天庇佑的行動,至於是誰來實施權力並不重要,其精髓在於傳遞信念,而其方式便以造船時的科儀爲母本衍生的作醮儀式。
  • 如六部下屬各司在各地方的分支機構在衙署抬頭上都必須寫明所在部名,而各道監察御史則無需附帶御史臺或都察院的名號,僅書寫各道監察御史即可,其原因在於巡按御史是天子的耳目官,行使的是“代天巡狩”的職責,而不能爲都察院所節制。
  • 鄭氏說,主要集中出現於臺灣地區,以連橫在《臺灣通志》中的推斷爲主要觀點。
  • “御史撞柱”在影視劇中都快成爲了一個梗,也體現了御史的職責和形象,皇帝一般不殺直言檢舉和勸諫的御史,也相應設置了約束御史的制度,可謂煞費苦心,不禁讓人感嘆:皇帝是個智商活兒,真是不容易啊。

從時間上看,從請神到送神,送王船往往歷時6~8個月;兩次間隔3年;從“詢平安”、“請平安”到“送平安”,送王船的主要儀式(王醮)均在陸地舉行,王船焚燒/漂放之後,即與村人無關。 所以從入儀者的時間生活看,送王船儀式具有間隔性(三年一次)、循環性(週而復始)、模式性(王醮/繞境/送舟)、狂歡性等基本特徵。 嚴格意義上說,送王船儀式就是一種帶有象徵意味的系列表演,是一種盛大的廣場藝術。 在這樣的儀式活動中,人們製造華麗的王船、穿上儀式性盛裝,寄託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戲劇化的送船體現着對王船“代天巡狩”的堅定信奉,使這種保護型巫術與審美創造融爲一體。 在送王船儀式中,所有的民間審美活動附着於保護型巫術本身,具有巫術與審美的雙重特徵。 四.富有神祕性,從做醮的儀式到王爺信仰的源流,不同的宮廟有不同的說法和做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文字記載匱乏而口傳歷史豐富,究其原因,無外乎是歷來文人對其不屑、百姓對其尊崇的反差所導致的結果,也導致今日的研究者可能會對送王或王爺信仰的認知產生偏頗。

代天巡狩: 代天巡狩 網絡解釋

在傳統道教體系中,五瘟神的名諱是有記載可循的,分別爲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季,總管中瘟史文業,故又稱“張、劉、趙、鍾、史”五府王爺。 代天巡狩 治理了一位王爺的不端品行之後,王儀再接再厲,後來又巡按河南,驚聞趙王府輔國將軍朱祐椋在當地彷彿土皇帝,手下一批亡命之徒,殺人劫財無惡不作已經長達10餘年之久。 最終皇帝大怒,朱祐椋被剝奪爵位,淪爲階下囚,可謂是大快人心。 所以說地方官員看到七品的御史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怕御史隨便風聞一些不好的事情,自己這烏紗帽就有可能不保,但是如果想要自己的政績被皇帝注意,也是要通過御史來傳達的。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吸取歷朝歷代滅亡的教訓,爲提防權臣把控朝政,通過胡惟庸案直接廢除了延續幾千年的宰相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胡惟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 這些特徵彰顯了送王船儀式介入者的集體無意識與儀式廣場的週期性狂歡。

代天巡狩: 代天巡狩,彈劾百官!明代的七品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要知道範陽盧氏可算是名門望族,出生於其中的盧植更是馬融的弟子,也算是北地的經學領袖了,屬於士族裏的精英。 李煦,康熙的親信,江寧織造曹寅是其妹夫,在任蘇州織造達三十年之久。 其管理的蘇州織造負責爲皇宮中皇帝以及百官制作服裝,所擁有的“緙絲”技術,是絲綢織造工藝中的上等之作。

代天巡狩: 生活與休閒

對於水美宮來說,朱池李三府王爺不僅是駐宮王爺,同時也是定期對外巡狩的輪值王爺,他們每年都會被其他宮廟或社區“請”去巡狩,水美宮是他們的大本營。 當水美宮三年一次的送王科年時,人們普遍認爲,是送當值的王爺到天庭去彙報工作,而非單純寄希望於他們將不好的東西帶走。 更多時候,“送王”是熱鬧的、歡快的,因爲水美宮及鐘山百姓是懷着感恩的心態歡送其暫時離去,而非永久離去。 代天巡狩 因此,更形象的理解,可以認爲水美宮就是都察院設在福建南部的一個分支,有常駐的巡按御史,或者說這裏的巡按御史已經上升到巡撫的高度,兼有都察院的職務,需要長期駐點在當地,他們同時也是定期輪值巡視的監察御史的長官,可以下發任務給御史們的。

代天巡狩: 乾隆的一天是怎樣過的?3點起牀、7點就翻牌,隨後開始枯燥的一天

到了現代,每船載着3個或5~7個或10個王爺,有瘟神,也有非瘟神(如鄭成功)。 閩南王爺本意是瘟神,用紙船或木船送瘟神是王爺信仰的儀式環節之一,只是後來被放大與延伸,在“代天巡狩”的名義下,瘟神演變成全能神了。 閩南濱水村落的送王船儀式中,人與王船的關係,構成了人神關係;王船內部神明的關係也是主次分明,被“擬人化”、“人間化”和“社會化”了。 比如漳州市的中山舊橋頭的水上神廟進發宮由一主船、兩副船構成,主船船艙正中神龕主祀“朱池邢李”四府王爺,旁列劍印將軍、九天玄女、玄天上帝、關帝聖君、中壇元帥、玄壇爺、黑虎將軍、福德正神等30多尊神像,所有神明各就各位,相安無事,等候着人們在王醮儀式中體面、熱鬧、神祕地將其送走。 三.深度包容性,王爺信仰從神靈角色到各環節的儀式,包羅萬象,幾乎每一種閩南文化的元素都可以被納入到信仰體系中,甚至在送王儀式中也會引入各種民間信仰的神靈參與其中,並給予不同的職責,其包容性之廣,堪稱閩南文化萬花筒。 歷史上的中國王朝,均以農業立國,其文明本質均以農耕爲基礎,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所萌生的海洋文明有且僅有存在於沿海地區,並且只能以區域性文明的形式存在。

代天巡狩: 一線醫生:全科幾乎”全軍覆沒” 不能因爲發燒就不上班

「王爺」本來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民間信仰裡,就把尊重的男性神尊為「王爺」。 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一般被認定是直屬天庭的神祇,受玉皇上帝之命令(奉玉旨)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等,此即所謂之「代天巡狩」,類於古時的巡按、欽差大臣,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為地方境主、負責地方行政類似古代知事者,脫離最早的瘟神、厲鬼範疇。 其所在王府稱為「代天府」,並配屬有天將天兵、地將地兵、直屬中軍等。 神尊造型則大多穿著漢服,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

代天巡狩: 代天巡狩(欽差大臣代替皇帝到地方巡查)

閩南百姓借鑑了世間已經存在的監察御史巡狩制度,將之套用到神靈身上,將天公比作皇帝,將王爺比作巡按御史,其各類科儀也基本參照巡按御史的日常展開,故有“遊府喫府、遊縣喫縣”的現象和說法。 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神格化的王爺管轄範圍主要在海洋及沿海,與巡按御史的陸地巡視剛好作無縫銜接,也算是對朝廷海禁政策、棄海外子民不顧的補充。 管轄範圍的限制,也可以從坊間俚語窺見一二,如泉州盛傳“王爺入永春,蝕本十三萬”或“王爺不入永春”,漳州則是“王爺不入北”、“北門無王爺 ”等等,這都說明了王爺只在沿海地區流傳,鮮少在山區分佈的事實。 在中國南方,燒紙船送瘟神是一個被廣爲接受的除瘟習俗,閩臺兩地甚至東南亞閩人社羣送王船時,也未脫離“燒船送瘟”的原初意義。 歷史上泉州有五月“以紙爲大舟及五方瘟神……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於海者”。 福州有八月五帝(瘟神)巡遊於閩江焚燒紙舟的做法,莆田有端午彩舟送五帝(瘟神)習俗,可見送瘟神(五帝)是送王船的“底色”。

代天巡狩: 條目 代天巡狩

巡按雅稱為「代天巡狩」,巡按御史只是四品以下的欽差官員種類之一,並不是後世所稱的「欽差大臣」,即所謂「欽使」。 十三道監察御史,主管察糾內外百官,或者可以明章面奏彈劾,或者可以密奏彈劾。 在內兩京清查監獄訴訟案件的審理有無拖延冤枉;巡視京都軍營;監督鄉試、會試以及武舉考試;巡視光祿寺;巡視倉庫;巡視內庫、皇城、五城等。 唐朝御史臺分爲三院,其中監察御史屬察院,設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唐六典),為正八品下,品秩雖低但權限廣。

經過調查,王儀沒有畏懼秦王皇親的地位,要求秦王府將強取自百姓的產業物歸原主,秦王朱惟焯自然是非常不願,卻也沒有其他選擇,更不敢隨便殺害御史。 到了隋唐、兩宋時期,御史制度迎來了大發展,不但監察朝廷官員,還監察地方官員。 但是到了明代之後,御史制度最終形成了一部精密的國家監察機器,並且一度和“錦衣衛”一樣成爲官員們聞之色變的大殺器。 (3)“送平安”,九月十三,道士做“請王送瘟修醮謝恩祈安植福法會”,將王船送至江上沙洲(2021年改爲江上鐵船)置入供品再焚燒王船,前後歷時三個小時。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關係,雖然沒有太多史料可尋,但可以肯定兄弟倆是親密無間的。 代天巡狩 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逢塞外扈從,兄弟倆“形形相依”。 當康熙出巡只帶他們其中一個扈從時,即使短暫分別,兩兄弟也會詩書往還。

溫王與千歲神格的屬性及職司,為何都與「代天巡狩」相連結? 首需理解東港人的在地觀點,即將活動性質稱為「祭典」,而選擇遺忘「王醮」或「瘟醮」的瘟疫記憶,乃是歷史記憶的常態。 這些歷史都遺存於當地的神話版本中:其一東隆宮祭典委員會的祭典專輯所收錄的〈東港溫王爺傳〉,為廟方所認可的定本;其二則是地方人士吳朝進採錄的〈東港沿革與東隆宮溫王爺傳奇〉,在民國68年(1979)「以聖誥請示溫王爺示意準許」,即是經過神明恩准的神傳,將其定性為三十六進士系統。 主要在區別於學界的瘟神說,如劉枝萬認為集體死亡乃瘟疫發生後大量的疫死現象,「係包括許多姓氏,形成雜姓羣聚之複數神」。 三十六進士即屬神話學的「36」聖數,使溫王與義結金蘭相連結,並方便代巡的輪值安排。 藉由敘述來強調因公而集體殉職,並以玉帝的敕封合理化「代天巡狩」的職稱。

代天巡狩: 乾隆年間平度州的“羅王氏”命案,險些讓萊州知府受到冤枉

馬來西亞馬六甲州華人的主體人口源自福建閩南地區,佔該州華人人口總數的47.7%(見表1)。 除了馬六甲州的各路王爺宮廟,馬來西亞相關州的王爺信仰還分佈在峇株巴轄(旁加蘭港)、吉蘭丹、古晉等地的華人社區。 從隋唐開始,中國傳統道教系統裏便已有負責祛瘟的瘟王,而更早些時候,有些臨水地方已有駕舟或驅舟逐瘟的做法,更多時候更多的地方是用燃燒紙製船隻或器物的方式寄託除瘟的希望。 隨着中國人口由北及南擴散,伴隨着人的生產活動而產生的瘟疫也開始由北及南發展,至少在明代及以前,福建的瘟疫仍主要發生在閩北和閩東,也因此福建的瘟王信仰多分佈於閩江流域,這與漢人南遷和文明南渡的趨勢是相符合的。 廈門市以島嶼、半島、海灣地形爲主,人口也多分佈於陸海之交,從明代以來,這些地方便深度參與各類海洋活動,王爺信仰以明顯的數量優勢位居第一,出乎大部人意料,但與事實相符,這和王爺信仰歷來的神祕性和民間自發性有緊密的聯繫。

因此,我們是可以通過各王爺廟在請送王方面的表現,簡單推測該王爺廟的前世今生及可能的演變過程的。 水美宮奉祀的“朱、池、李”三府王爺,其誕辰分別爲農曆六月十八、八月十八、十月十八。 按檳城灣島水美宮的傳說,“朱池李”對應大唐名將朱叔裕、池夢彪、李大亮三人,或者朱士明、池文魁、李亥等 ,從而可將之歸類至先賢說,且在地域上水美宮也滿足開漳唐代王爺的地理人文傳統。 然而從祖地水美宮的現存資料看,該說法尚缺少相匹配的證據,一般認爲檳城說法是受到臺灣南鯤鯓代天府“李、池、吳、朱、範”五王爺的影響。 畢竟在近五十年,大陸王爺信仰的研究幾乎爲空白,很多關於王爺的探討多來自臺灣,或受到臺灣研究的影響,特別是南洋的王爺研究,在近五十年裏受到臺灣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