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又以《學校Ⅱ》(1996)和《誘拐》(1997)獲日本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2004年,《隱劍鬼爪》讓他拿下日本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近期作品有《Words With kano電影 Gods》、《十字架》等。 拍片之餘熱愛攝影,曾於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津輕傳承工藝館、宮崎藝術中心等處舉辦過攝影展。 自《海角七號》起就是魏德聖導演的忠實粉絲,一路追著《賽德克•巴萊》、《KANO》的拍攝紀實。 2013年全心投入《KANO》,挑戰最大規模電影原著改編、長達三集的劇情漫畫。
「天下嘉農!天下嘉農!天下嘉農……」一九三一年的日本舉行的第十七屆夏季甲子園決賽,球場上來自臺灣的嘉義農林棒球隊(KANO)與日本中京商隊正為爭奪冠軍寶座而拚搏;但是看臺上的五萬名觀眾,卻齊聲為嘉農隊加油。 「不能輸、奮戰到最後一刻」的精神感動在場所有人,雖然最後敗北,仍光榮地拿下「準優勝盾」(亞軍獎牌)歸國。 由馬志翔導演,魏德聖擔任監製、編劇的電影《KANO》(2014),描述了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簡稱嘉農,日語發音為KANO),在1931年夏季打入甲子園(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的故事。 在揉合了奮鬥、激情、苦練與夢想的熱血棒球故事之外,這部電影若放在臺灣殖民地歷史與再現的脈絡之下閱讀,其實可以看見不少圍繞著現代性/文明、殖民/同化、歷史/記憶而展開的議題。 日本領土臺灣嘉義農林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的棒球代表隊,1931年首次到臺北參賽便奪得全臺高校棒球冠軍,打破過去八年由北部地區球隊壟斷(見代表校);隨後赴日本參加第十七回夏季甲子園大會,被同樣首次進入甲子園比賽的愛知縣代表隊中京商擊敗,以三勝一負獲得「準優勝」(亞軍)。 1929年,臺灣嘉義出現了一支由日本大和民族、漢人和臺灣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
kano電影: 嘉義農林棒球隊(KANO)陣容
尤其是今天, 「戀殖」情結反襯「抗共」心理。 大陸片在臺灣全不賣座(票房若是選票,選民就是「逢中必反」),臺灣「本土」電影這幾年的勃興,不止賣座,還愈來愈愛談歷史及身分。 這樣一支從殖民地臺灣來的小球隊,勝利的背後意義含有對殖民者階級地位上對下的翻轉。 即便處處有上對下的影子隱喻,但〈KANO〉電影仍多描繪日本人其溫和友善的一面。 不管是耐心研究改良水果種植的橫濱老師,還是遠道來臺灣建造大圳的八田技師,以及帶著孩子們打進甲子園的近藤教練,都在生活過程裡以正面姿態給予球隊孩子們鼓勵。
電影中球員多找少年呈現,實際上半數隊員超過一般高校生年齡的19歲。 不過當時甲子園並無規定參加選手的年齡上限,而KANO中的上松耕一以26歲參賽,是甲子園史上最年長的選手。 1942年,賽方纔規定球員不可超過19歲。 kano電影 全片傳達在艱難的環境,越是要像在根部被釘了釘子,以為自己即將死去般拼命生長的木瓜樹,奮力在感受危機時,生出肥美果實。 為此KANO隊不放棄任何一顆球,在陌生的環境球員們成為彼此唯一的信任和依靠,是最大的感動點。 在場上各司其職的表現,互相成就也相當動人。
kano電影: 「電影影評」SJKen -【KANO】影評 (KANO)
由於工程浩大困難,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工程也造成134人殉職,八田與一也特地在烏山頭水庫旁,親立殉工碑用以感念臺日工作人員的奉獻。 其妻於二戰日本投降後因拒絕被遣返日本,加上思夫心切,便於嘉南大圳放水口投水自盡,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 其遺體火化後部分骨灰便和夫婿合葬於烏山頭。
- 吳明捷認為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不過也為此感到訝異。
- 陳竹升(嘉義農民)嘉義農民,電影一開始小朋友撞到濱田老師,跟老師不好意思的農民。
- 孫睿蔡昭昭嘉義女中校花,之後為陳耕元之妻。
- 本片片長三小時,劇本延續編劇魏德聖的一貫風格,成功再現1931年臺灣嘉農棒球隊的傳奇故事。
- 如今電影臺灣票房已經破億,挾著高人氣,導演馬志翔說要更努力宣傳,期盼票房破2億、3億,讓更多人看到嘉農的熱血故事。
2011年的《賽德克・巴萊》也榮獲了國內外許多電影獎項。 從開場1944年的戰場火車,隨著在行囊攜帶棒球的日本軍人回憶1931年的夏季甲子園,再切換到嘉農學生所在的嘉義克難棒球場時空,一顆高射砲的棒球從銀幕中央遠處,乘著漂亮的拋物線直往觀眾眼前飛來,即是熱愛棒球的導演馬志翔,企圖在每個觀眾心底先種下的一粒棒球種子。 隨著這顆球反彈後被永瀨正敏飾演的近籐兵太郎俐落接住,傳奇教頭和子弟兵相遇的序章正式開啟。 結局雖然讓代表愛知縣的中京商奪得『日本一』的頭銜,然而觀眾席上不斷出現『天下嘉農』,就可以知道,馬導和魏導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一部棒球的電影喚醒漸漸消失的『臺灣魂』。
kano電影: 票房
雖然部份觀眾欣賞完本片之後,覺得裡面九成都是日語發音,甚至刻意稀釋掉日據時代的打壓,過度的美化『大和民族』,多有微詞,但是筆者認為整部片的劇情架構,最多隻是想要減少民族間的衝突,去傳達新的概念。 電影描述在瓦幹達的國王-帝查拉離世後,眾人打起精神、團結一心收起悲傷的新繼續生活。 而女王拉瑪達、妹妹舒莉、姆巴庫、侍衛長奧科耶、朵拉•米拉潔等人則擔起保護帝國的重責大任,以抵禦外來的勢力入侵,努力為瓦幹達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與此同時,一個隱藏的海底王國的異族也即將前來拜訪瓦幹達…。
kano電影: DVD 2014年 KANO/棒球只是場景,態度纔是靈魂 電影
嘉義市噴水池在1927年完工,曾出現於陳澄波的畫作「夏日街景」;但電影中的1929年嘉義卻仍在施工中。 在2014年度臺灣Google搜尋趨勢的快速竄紅電影排行榜與快速竄紅關鍵字排行榜,分別排行於第一與第六。 葉星辰阿靜「山陽堂」書店店員,吳明捷的好友。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kano電影: 我們的島
丈夫、母親等親人是德金開始學習長期照顧的契機。 居服員的訓練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是針對日常生活活動或獨立自主生活能力不足的人,提供家務、日常生活、身體照顧的服務。 除了上課之外,還有實作練習,以及現場實習。
kano電影: 日本人的小房間塞滿了臺灣人的直播夢
就看戲的角度而言,因為主線的結果在進戲院前都已經預知,重點應該不在看球賽本身,而是要看人性在面臨種種壓力下的內外衝突。 沒想到影片卻以極大的篇幅,一再重複勝負已非重點的比賽畫面。 除了練功過程以及壓軸的冠亞軍大賽還算精彩外,一路毫無懸疑與驚奇,除了棒球迷,劇情缺乏緊扣觀眾的吸引力,認為三小時太長的觀眾其實不在少數。 首先,在角色的建立上就有單一扁平而且區隔不明顯的問題。 本片的主要人物不算多,主力球隊也只有九個人,但是在看完長達三小時的電影後,我們可以辨識的球員卻只有吳明捷(阿基拉)、小裏,還有跑的很快很會盜壘的這幾位而已。 所有的角色除了都很堅忍很想贏之外,我們分不清他們在性格與處境上的差別。
kano電影: 近藤兵太郎
臺灣目前已是高齡社會,預計114年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可以想見的是,長期照顧成為每個家庭的課題。 kano電影 伊甸不只關注長輩生活,更希望擁抱照顧者,乃至整個家庭的需要。 伊甸基金會推動老人照顧服務計畫,持續透過日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送餐關懷等多元服務,連結長輩的生活需求、支持每個照顧者的身心。 失智症、慢性病,在逐漸高齡化的社會中,我們對這些名詞都不再陌生。
kano電影: 臺灣其他學校的相關角色
一羣奮戰不懈的野球少年們,朝着夢想前進的熱血故事! 故事描述1929年臺 灣誕生了一支由漢民族、大和民族和原住民族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在新教練以「進軍甲子園」爲目標,用斯巴達式的嚴厲態度訓練球員,原本散漫的球隊在教練一年多的魔鬼訓練與屢屢落敗的刺激下,漸漸激發了球員的求勝意志與前進甲子園的決心。 遠遠地,觀衆席上傳來一陣奮力呼喊:「英雄…戰場…天下…嘉農」。
kano電影: [ 公主雜貨舖 ] 電影原聲帶 / KANO (已絕版)
眼尖網友追尋IP位址,發現竟是從「行政院研考會」發出。 kano電影2025 網友發現,公務員上班時間卻跑來PO文,諷刺說:「連上班時間都有行政院的IP搶PO文」。 此片內容為中華地區少數正面描述日本時代的電影,與長期以來「殖民地社會必然是悲慘的」印象大相逕庭;又臺灣社會在藍綠、國家認同和統獨問題上的對立、以及華語地區對日本的複雜情感影響對此一時期形成的兩極評價,故上映前後引起一定程度的爭論。 劇中,小裏初雄是大阪出身、說話操關西口音,但有一個場景,試圖與他的父親受傷返回大阪,在史實中,小裏、川原、福島三個灣生日本人在臺灣出生,訪問了日本本土,包括其他球員是第一次參與甲子園。 1931年,第17屆夏季甲子園的決賽中第九局的打擊順序與歷史不合,因為上松耕一於第1、4、6、8局分別上場,打擊成績則為三振、滾地球刺殺、界外高飛接殺及三壘安打各一次;第九局沒上場,因此不可能被三振;結果電影中硬是出現「不存在的第九局」,讓上松在一出局滿壘時被三振出局。
kano電影: 電影推薦王最受歡迎推薦
片中匯聚了許多日本演員,比如飾演嘉農棒球隊近藤教練的永瀨正敏,以及飾演臺灣「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大澤隆夫等等。 電影要賣座,影片的片型要清楚,觀眾想要看到的類型元素要能夠具備。 大家都以為臺灣棒球的起源是紅葉少棒,但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一支來自臺灣南部的「嘉義農林野球隊」,在不可能的狀況下打進甲子園、甚至進入冠亞軍決賽,讓當時的日本流傳著一句話「英雄戰場‧天下嘉農」,但可惜的是,他們的故事卻鮮少人知。 嘉農棒球隊其實並非第一支站上日本棒球場的臺灣球隊,在此之前,臺灣曾有另一個由花蓮原住民組成的棒球隊「能高團」驚艷日本球壇。 能高團在1921年由學校老師林桂興創立,原名「高砂棒球隊」,1923年改名能高團。
kano電影: KANO電影同名漫畫
內容如:揮汗如雨地練習、魔鬼教練的溫柔、敵我的惺惺相惜、敗戰後的淚水等等,都是讓我非常懷唸的橋段。 任何表現「臺灣人其實很強」的電影在現階段都會受到本地觀眾的歡迎,因為它投合了社會集體情緒的需要,但是如果電影只在乎命題,卻在劇情推演上缺乏深度並不給觀眾思考的空間,那縱使製作面很可觀,技術面有進步,演員們的表演打動了人心,但本質上仍是一部膚淺的政治宣傳片。 電影「KANO」最後一場關鍵決賽,當嘉農面對了王牌投手吳明捷受傷,在「攻」的方面威力大減陷入困境中時,近藤教練到同隊球員,在「心正,球就正」的專注中,悟出了「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的真正含意,全隊由攻轉守。 新教練自己也曾在甲子園兵敗如山倒,即使在恩師佐藤教練Satou(由伊川東吾Igawa Togo飾演,有沒有眼尖的網友認出他就是在西班牙電影「歡迎光臨愛情餐廳」中飾演餐廳的日本買家之一 Isao kano電影 kano電影2025 Kamiyama)再三勸說,還是決定離開傷心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