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900是索尼同一代MD隨身聽中的頂級型號,在此之後索尼還發布過R909,加入了Type-R信號處理器,主要作用是補償有損壓縮帶來的聽感上的不足。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 + 左方向鍵←。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Sony 將停產最後一款含 MD 錄放音功能的 CMT-M35WM 小型音響,代表 MD 20年的歷史即將結束。 MD 是在 1990 年首度亮相,Sony 在 1992 年首款推出 MD WALKMAN 產品 MZ-1。
但MD確是一個在存儲、音頻編碼、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今天回頭來看MD產品,它甚至可以被認爲是一個改革的先行者,它兼有錄音和放音功能,將壓縮音頻引入唱片工業[雖然很有限],本身尺寸小巧,穩定性出色便於保管[被用於廣播等工業應用]。 但技術日新月異,MD本身的核心技術決定了它的前景非常有限。 在今天R900這款具有代表性的SONY MD隨身聽音質測評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MD的相關核心技術。 而這也是我們進行數字音頻播放器專題的最重要目的,我們測試的產品雖然復古,但我們希望瞭解它們的相關技術,和技術對用戶和行業帶來的影響。
sonymd: 資訊月「智慧城鄉應用」現場直擊,看新創如何應用 AI 與創新思維協助改善環境與日常生活體驗
而在進入21世紀後的3-5年裏,摩爾定律下半導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讓閃存逐步成爲主流。 索尼R900的輸出電平只有-15.4dB,按照現有的測試環境作參考,即便是索尼的E888耳機,在R900上也沒有完全發揮水準。 主觀聽感測試中,我們仍然使用E888,作爲與這些隨身聽同時代耳機水平的代表;另外還使用VSONIC GR07 MKII、創新Aurvana Air等耳機作爲參考。 Sony 對此表示 sonymd MD 機器的需求大幅減少,是停產主要原因。 Sony 在 2011 年停產最後一部 MD WALKMAN 產品 MZ-RH1,當時新聞稿表示 Hi-MD 碟片依然繼續生產到 2012 年 9 月為止。
- 從客觀測試成績來看,RMAA的具體成績與EJ2000耳機輸出近似,不過從頻響曲線來看,受到有損壓縮的影響,丟失了不少的信息,頻響也有明顯的抖動。
- MO記錄數據同樣通過磁介質來完成,但它允許的記錄密度要比當代的磁盤高得多,這是因爲單純的磁場作用下是無法實現盤面上這麼高密度數據的寫入的。
- 因爲它在功能上、體積上、便攜性等方面和CD是差異很大的兩類產品。
- 因爲MD和CD一樣使用數字化方式記錄音樂信息,因此它也和CD一樣可以進行快速的曲目變換,快進,編制順序播放,隨機播放和重複播放。
R900的機身兩側有兩個3D的Jog Dial,它負責了進入菜單選項以及具體設置的大部分工作,這種滾輪和按鍵結合的操控方式在當年是高檔產品的象徵。 就好比大家的手機還只是500萬攝像頭,你已經用上1300萬的感覺一樣……當然,這也是索尼的專利技術,至今索尼在電腦等產品中仍在使用。 MO[包括MD]尺寸雖然很小,卻可以提供比當時軟盤[磁盤,甚至硬盤]高得多的存儲容量。 MO記錄數據同樣通過磁介質來完成,但它允許的記錄密度要比當代的磁盤高得多,這是因爲單純的磁場作用下是無法實現盤面上這麼高密度數據的寫入的。 而MO盤片使用了一種對熱敏感的磁性材料,通過激光系統聚焦在盤面,磁性材料變得不穩定,介入的磁場可以在這個區域內完成寫入工作,而激光的聚焦直徑只有1-2微米,比單純磁場作用區域小几十倍,因此MO光盤在當時可以率先提供比較高的磁道密度。 測試中沒說ATARC壓縮使用的格式,如果是LP的話,聲音的確會糙一些,在SP模式會好很多,對於流行歌曲來說基本聽不出區別。
sonymd: MD 20年歷史說再見,Sony 最後一款 MD 產品宣佈停產
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方式實在效率低下,但在20年前,卻比較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MD的效率並沒有更高,但品質卻比同樣可以錄音的磁帶更好。 雖然在客觀測試成績來看,R900的結果和EJ2000接近,但應該受到音頻文件有損壓縮的影響,聲音的動態表現要比CD差不少。 這也是包括MP3在內的有損壓縮存在的同樣的問題,受損的除了細節之外,最重要的是動態水平的下降。 R900和EJ2000有着比較一致的聲音風格,中性,稍偏厚實,中低頻和低頻部分比較松,稍厚一些。 與iPod Classic相比[播放MP3音樂],R900的聲音要暖很多,高頻解析力略差,聲音稍有乾澀,而iPod Classic雖然是很多發燒友不喜歡的“白開水”中性風格,但細節卻充滿靈氣。 在中頻上,R900雖然比較飽滿,但聲音細節仍然表現不足,與EJ2000相比,動態差距較明顯,人聲也顯得不夠立體,聲音相對比較死板,而CD的表現則更好。
- MO是Magnetic Optical的縮寫,字面意思是“磁光盤”,它的標準尺寸與一張3.5英寸的軟盤差不多,而我們這裏要談到的應用於音頻製品的MD就是小型的MO盤。
- 而我們也不用嘲笑ATRAC3的沒落,畢竟MD播放器產品是發佈於1992年的……當時MPEG1 Layer 3的品質同樣不夠好。
- 但作爲一款隨身聽,最重要的功能當然還是音質,也許在當年看來沒有多少人會理性的分析它的聲音到底比CD隨身聽有多大差距?
- 但MD確是一個在存儲、音頻編碼、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今天回頭來看MD產品,它甚至可以被認爲是一個改革的先行者,它兼有錄音和放音功能,將壓縮音頻引入唱片工業[雖然很有限],本身尺寸小巧,穩定性出色便於保管[被用於廣播等工業應用]。
- 顯然,R900的表現早在意料之中,4倍於PCM編碼的壓縮率讓整個聲音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作爲高端產品,R900的DAC水準應該並不是整體表現的瓶頸,在使用光纖錄音時,耳機可以實時監聽錄音效果,此時的效果是明顯好於MD碟片播放的。
而今天的音質測評,也是爲了還原數字播放器中非常有標誌性意義的MD代表產品的客觀和主觀的資料。 對指導用戶購買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指導大家購買甚至收藏二手MD播放器的意圖。 而內容來源則主要依靠從CD轉錄,這就需要從CD機的S/PDIF的光纖輸入到MD機上,花費1:1的翻錄時間來完成。 我們現在手裏有幾款90年代末期的磁帶機,MD的錄音品質超越它們,實在是輕而易舉!
sonymd: 測評報告
IPod Classic在播放MP3時,聲音也略顯生硬,中性的風格在不夠高的音樂文件下顯得要乾澀了不少。 最具機械感的數字隨身聽,03年時用獎學金和壓歲錢把當時的旗艦級R900娶進門,還配了8張碟。 sonymd 和之前聽過的隨身聽相比,R900有好多可以折騰的地方,各種錄製、壓縮、機內編輯。 無意中發現這貨錄音功能很強,配上索尼自己的立體麥,效果不錯。
sonymd: 音頻與音樂
有了小巧的MD碟片還不夠,因爲在當時MD碟片容量只有160MB,雖然之後MO的記錄密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MD碟片標準,直到21世紀,幾乎是MD的末期才使用了Hi-MD 1GB容量的新技術碟片。 一張74分鐘的CD唱片,抓取音軌得到數據文件大概在700MB左右。 這樣,爲了在MD碟片上同樣存儲74分鐘的音樂內容,就要對音頻數據進行壓縮。 索尼公司當時倡導使用ATRAC3的編碼,這是一種有損壓縮的音頻技術,除了MD碟片外,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的幾年裏,Realplay的RM早起封裝文件中也多使用ATRAC3音頻編碼。
sonymd: SONY md 隨身聽
R900使用了耳機輸出的設置[同一個接口,可設置爲耳機或線性輸出]。 由於手中沒有NetMD的機器,所以測試信號仍然使用光纖錄音的辦法。 錄音使用了Monitor 02 US Dragon作爲數字源,可以肯定的是,它要比當年我使用CD隨身聽錄製的效果好得多得多。 在最大音量時,R900播放標準電平測試文件輸出電平爲-15.2dB,在錄音端進行補償。 爲了大家對測試成績有一個參照,使用SONY EJ2000的成績進行對比。 在數字音頻播放器中,MD播放器一直屬於比較小衆的部分,而MD隨身聽對於90後出生的發燒友們恐怕更是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
sonymd: 使用 Facebook 留言
我手上有一個N920 採用的是數字放大技術,也是NETMD的末代旗艦。 R900採用全金屬機身,雖然我們今天測試的這臺是二手購買,不過在當年我手裏也有一臺,似乎當時的售價在2000元左右。 一臺如此定位的機器沒有理由不帶來精緻的做工和出色的工業設計,它的機身結實,即便摔到水泥地上幾次也只有極輕微外觀上的損傷。 MD碟片沿用MO設計,盤片本身就放在一個小盒子裏,所以拿起來的儀式感似乎更像是使用磁帶,而不是“嬌氣”的CD碟。 也許有人認爲,MD播放器的衰落是因爲索尼保守的觀念,但毫無疑問,擁有和MD一樣技術的MO存儲盤片作爲一個開放的存儲平臺的處境要比MD更慘。 MD從硬件來說,生來就是一個短命的技術,它幾乎沒有輝煌的時期,大概也只有5-6年時間,傳統磁盤存儲就超過了MO磁光盤的存儲密度,進入21世紀,微硬盤容量、體積全方面超越MD和MO。
sonymd: 喇叭 / 音響
(Premastered MD)、可錄製MD(Recordable MD)、混合MD(Hybrid sonymd sonymd MD)。 其中可錄製MD和混合MD是可以反覆擦寫的,這也是MD和CD的最大不同。 而MD機本身又可以分爲可錄音/下載型MD機(有寫入磁頭和讀取激光頭)和單放型MD機(只有用於讀取數據的激光頭,不可寫入)。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可以簡單地認爲MD機是CD機和磁帶機的中和體。 MD機允許使用者自行錄製音樂(需要通過隨機附帶的SonicStage軟件實現),可以從所有的音源設備通過合適的連接方式(模擬音頻線、光纖線、麥克風)錄製一切的聲音。 同時用戶可以對錄製到MD碟片上的音樂進行名稱編輯、分割、移動、刪除等編輯操作。
sonymd: 音頻與音樂
MD 碟片只比現在的 CF 記憶卡大上一些,技術上是 CD 技術的延伸產物,工作原理和 MO(Magneto Optical Disc)相同,MD 除了尺寸比 CD 來的小之外,還多了塑膠外殼保護,可以保護碟片不受刮傷。 小時候正是MD風行之時,但無奈荷包沒銀兩,跟CD一樣,在現在數碼產品盛行的年代,只是彌補小時候的遺憾。 T客邦由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媒體控股集團 sonymd / PChome電腦家庭集團」所經營,致力提供好懂、容易理解的科技資訊,幫助讀者掌握複雜的科技動向。 想知道更多 MD 的內容,可以看咱們bisheng之前用愛寫的一篇【小編回憶錄】Sony MD WALKMAN。
sonymd: MD 20年歷史說再見,Sony 最後一款 MD 產品宣佈停產
這次新聞稿也表示普通版 MD 將會繼續生產,並持續提供 MD 錄放音產品的維修服務。 MD即Mini-Disk,準確的說是Mini-MO-Disk,而MO纔是MD碟片的準確命名。 MO是Magnetic Optical的縮寫,字面意思是“磁光盤”,它的標準尺寸與一張3.5英寸的軟盤差不多,而我們這裏要談到的應用於音頻製品的MD就是小型的MO盤。 Sony 從 1992 年推出 MD 以來,共生產約 2,200 萬臺 MD Walkman 隨身聽產品,以及 500 萬臺 MD 音響產品。 這次 Sony 停產最後一款 MD 產品,也宣告 20 年的 MD 歷史宣告下臺一鞠躬。
我是個木耳,隨機的808直到線變得比鐵絲還硬才換成MX500。 R900使用一節鎳氫口香糖電池,不過由於電池老化,我們使用5號電池的外掛電池盒讓它工作。 MD的能耗在當時看來已經做的不錯,即便拿他錄音,用一節5號電池也綽綽有餘。 R900在右側提供了一個耳機輸出和線控一體化接口,可以直接插入3.5mm耳機或線性輸出,也可以連接線控。 另外一個紅色的接口用於麥克風輸入,而白色接口則是光纖和線性輸入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搭配當年索尼提供的微型立體聲麥克風,R900這樣的MD還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外錄效果。 MD由於它的尺寸小巧成爲了隨身聽產品中的寵兒,而索尼也試圖發行MD爲載體的正版唱片,但可以錄音的功能成爲MD播放器的一把雙刃劍,爲了版權問題,索尼也一直試圖通過“複雜”的翻錄手段來限制大家盜版的熱情。 sonymd 一個可以存儲數據的磁盤卻不能使用最通用的數據存儲方式進行管理,直到2002年,索尼纔開放了MD的數據通道,發佈NetMD。 MD播放器的裝碟方式基本沒有差別,打開艙門,碟片會自動彈出,那種掌控的感覺的確很好。
而我們也不用嘲笑ATRAC3的沒落,畢竟MD播放器產品是發佈於1992年的……當時MPEG1 Layer 3的品質同樣不夠好。 毫無疑問,使用MO的技術是索尼希望找到一種可以替代磁帶功能的產品,雖然CD在上世紀80年代末已經有非常豐富的唱片製品和硬件支持設備,但磁帶機仍然擁有更大數量的用戶羣,大家看中的是除了播放外的錄音功能。 MO磁光盤的技術於1989年發佈,而MD碟片和播放器投入市場是1992年。 雖然一張MD碟片的容量在存儲音頻時只有160MB[定義合74分鐘音樂內容]。 但大家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家流行的存儲設備室3.5英寸的軟盤,它的容量只有1.44MB。
sonymd: 測評報告
因爲MD和CD一樣使用數字化方式記錄音樂信息,因此它也和CD一樣可以進行快速的曲目變換,快進,編制順序播放,隨機播放和重複播放。 而且數字化記錄音樂的好處是可以避免磁帶機播放中的背景噪聲,給使用者提供更純淨的音樂享受。 從客觀測試成績來看,RMAA的具體成績與EJ2000耳機輸出近似,不過從頻響曲線來看,受到有損壓縮的影響,丟失了不少的信息,頻響也有明顯的抖動。 這與ATRAC的壓縮算法有關,也和非常多有損壓縮算法類似。 RMAA的頻響測試項目,即第一項,測試信號爲一個20Hz-20kHz覆蓋的測試信號,通俗的說,這個信號按一定的調製方式生成,同時發出覆蓋20Hz-20kHz的聲音,這樣的方式更加接近平時音樂節目的構成。 而我們的頻率掃描信號,是從20Hz-20kHz的正弦波掃描信號,頻率從20Hz起,逐步提高,信號內容相對簡單,ATRAC算法沒有對它進行明顯壓縮。
根據日本av.watch網站報導,Sony 在昨日發出新聞稿宣佈最後一款含 MD(Mini Disk)錄放音功能的產品「CMT-M35WM」小型音響,即將在 3 月出荷終了,未來不會再銷售 MD 錄放音設備。 意謂這個由 Sony 創立的 MD 儲存媒體將正式下臺一鞠躬。 T客邦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採用網站分析技術,若您點選「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sonymd: SONY md 隨身聽
索尼MZ-R900是在MD隨身聽產品中一個重要的型號,它在編碼技術方面和產品定位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顯然,R900的表現早在意料之中,4倍於PCM編碼的壓縮率讓整個聲音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作爲高端產品,R900的DAC水準應該並不是整體表現的瓶頸,在使用光纖錄音時,耳機可以實時監聽錄音效果,此時的效果是明顯好於MD碟片播放的。 但作爲一款隨身聽,最重要的功能當然還是音質,也許在當年看來沒有多少人會理性的分析它的聲音到底比CD隨身聽有多大差距? 因爲它在功能上、體積上、便攜性等方面和CD是差異很大的兩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