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著作及研究心得,均交由該校出版部出版,目前出版之定期刊物有文化季刊、世界華學等八種,專書如中華大典等九百餘件,頗為國內外所重視。 如能將研究心得發表於國外知名學術刊物,對提高研究興趣及該校學術地位,諒多裨益。 自然學科方面,亦宜作有計畫之鼓勵,以謀均衡發展。
本院現設園藝學系、森林學系、畜產學系、食品營養學系、生活應用科學系、土地資源等學系,並有生活應用科學及生物科技兩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2025 其中園藝系是私立大學農學院中所僅有者,土地資源學系亦為本校所特有,生物科技研究所則為本校所首創。 博士班七所:三民主義研究所、實業計劃研究所(分工學、農學兩組)、史學研究所、地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 各專、兼任教師資格,未送審者,最近已有多批報請教育部審定,並正繼續辦理中。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2025 另外 ,本校設博物館,為國內大專院校中唯一設有博物館之學校,典藏歷史文物計六八、五○ 六件。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國際學術交流
藏書四十餘萬冊,連同中西各半之期刊一千三百餘種,可謂相當豐富,並列有時間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圖書,均足稱道,唯系圖書館空間應續增加,新出版之專業書刊,仍請注意添購。 博物館典藏文物六萬四仟餘件,並經常舉辦藝文教學活動,誠為公私立院校所僅見。 語文中心訂有作業規程,規定學生從事共同語文及專門語文之實習,凡實習成績不及格者,一概不得畢業,以提高英語之程度。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該中心設有語言教室七間,設備新穎,效果亦佳。
- (十) 環境設計學院 本學院於民國八十二年成立,為全國首創,以研討規劃環境為主旨。
- 自八十三年以來,本校制訂近二十種重要規章,使本校的制度更臻完善,校務推動更為流暢,教學品質更為提高,創校宗旨與精神更進一步得到發展。
- 另設應用化學、地理、地質、大氣科學四個碩士班與地學(含地理、地質與大氣科學等領域)博士班。
- 研究所除有校本部之碩士班、博士班外,城區部另成立碩士在職專班。
大學部之法學及財經法律二組除共同必修科目外,法學組係以基礎法學及比較法學為教學重點,財經組則以財經法律及智財權法規為培育主軸。 每年舉辦「實習法庭」使同學將民、刑事訴訟法之理論與實務運用結合,並設立「華岡法律服務中心」推廣法律服務及法律教育。 理學院的前身,為創校初期中國文化學院的理學部,於1980年配合院改校,同步改部為院。 本院包括培養基礎科學人才之應用數學、物理、化學三系與生命科學系,以及地理、地質、大氣科學三個與地球相關的學系。 另設應用化學、地理、地質、大氣科學四個碩士班與地學(含地理、地質與大氣科學等領域)博士班。 中國文化大學是臺灣早期少數設有體育、媒體傳播、藝術領域的高教教育學府,其中也誕生了許多奧運國手、藝術表演、演藝明星、媒體人等。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中國文化大學 收藏
本院將因應國家科技發展重點計畫及時代主流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動教師參與國家型研究或專案計畫,除了可確保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水準與國際接軌外,並可提昇本院的知名度與形象。 目前本院部份教師,已與業界進行密切之合作,因此本院未來將積極推動整合區域資源,以建立產學聯盟。 此外,每學期本院及系所均舉辦多場工程論壇、專題講座及研討會,聘請學術界及工業界之專家學者作專題演講,以協助學生了解學校外的業界現況,並可作為同學們就業或升學的規劃與參考。 原擬校名為「遠東大學」,經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筆致函,建議改為「中國文化學院」,獲教育部覈准升格改制為「中國文化大學」。
大學部在改制為大學之前,已有博士班八所組、碩士班二十六所組,日間部學系則有五十二系組,夜間部十六學系。 在我國教育史上,向以「學院」統攝學系,而本校於學院時期,則權宜以「學部」統攝學系。 因學系的增加,「學部」亦有所調整,各「學部」的規劃,未能盡呈現本校的特色,(註一)且規模實已超過單獨學院所應有,對本校的發展,形成無形的限制。 因此,本校於「學院」時期,即多次向教育部提出「正名」申請。 在我們的努力下,2000年率先成為全臺第一所通過ISO9001國際品質認證系統的大學推廣教育機構,並於2006年榮獲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頒發的「國家人力創新獎」。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校友資訊
山仔后地區存有多數美軍眷舍,今日則轉為主題景觀餐廳、別墅、學生分租宿舍或公務館舍使用,由於棟距、街廓、建築法式深具美式風格,因而成為進入華岡前的整體視覺意象,亦為臺灣現存最完整的美式建築聚落。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然近年因土地產權關係衍生拆除美軍眷區、興建新式高樓層住宅聲浪,引發居民、學者、師生以「山仔后疊疊樂」為名,主張維持現有景觀、活化建築使用與保存歷史記憶為號召。 梁啟超先生於1921年擬在天津辦一大學,定名為「中國文化學院」,並約地理學者張其昀往任助教。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學生社團
歷年來,本校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從未間斷,去年更與蜚聲國際之莫斯科大學締結為姊妹校,並邀請日本歌舞伎首席名餞阪東玉三郎來華訪問並演出,受李總統與外交部之重視。 民國七十四年創辦人張其昀博士逝世,七十五年八月校園內創辦人墓園—曉園落成。 七十三年張創辦人病重時,董事會即進行改組,於十二月由張鏡湖博士出任董事長至今。 由七十四年至八十一年期間,本校於穩定中求發展,科系亦作了小幅調整,就全校整體發展而言,其中首要者為精簡人事,撙節開支,使財務收支平衡。 第三、課程安排尚稱合理,且能顯示系所特性,並發揮預期功能。 選課亦已有所增加,唯希望繼續增添,以配合學生興趣,世界發展及國家需要。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相關法規
2019年,104人力銀行統計「企業主動邀約面試熱門度」,國立成功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排名並列第3名。 人力資源類職缺偏好中國文化大學以及淡江大學。 2015年,Cheers雜誌發表「2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國文化大學全國綜合排名23名,北北基地區私校第5名。 1981年:中國文化大學主持編撰的《中華百科全書》,是中華民國的第一部中文百科全書。 全書共分10冊,38種類別,條目約15,000餘條。 華林實驗林場: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翡翠水庫附近,原為臺灣農林文山茶場,目前為市郊的生態系經營示範區,林場部分在2002年規劃為「中國文化大學華林植物園」,參與農委會所推動的「森林生態系經營」整合型研究計畫。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農學院
繼而董事會通過,由張創辦人(兼董事長)提名潘維和博士出任首任校長,並即席就職,由總統府資政吳經熊博士頒授大學印信。 其後華岡教授代表錢穆先生、張昊博士,歷任院長代表張宗良博士,各學院院長代表法學院長查良鑑博士相繼致詞。 本校校舍建築物二十幢,總面積八六、○七二‧二三平方公尺。 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2025 亦符部訂標準,尤其中正圖書館共八層,佔地一一、四一二‧三六平方尺,藏書四○八、七七六冊,居全國公私大學院校之第三位,為私立大專院校之冠。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學校環境
大成館:創校時首先興建的館樓,有匾額「萬裏樓」一面,由盧毓駿教授研究周代明堂之設計,建築四面之屋頂各以正立面的廡殿頂、兩側的歇山頂、與後立面之捲棚歇山頂呈現。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2025 中國文化大學科系 現為新聞暨傳播學院及社會科學院所在,附有興中堂、齊園講堂、實習法庭。 創辦人張其昀為史地學家及教育家,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早年是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嗣後於國立中央大學任教時爲國風社的靈魂人物之一,為現代儒學和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