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CPU方面,銳龍4000的性能不容置疑的,不管是極限性能還是能耗比都控制的很理想,筆記本就需要這種處理器。 左爲4800U,右爲4800H單線程測試功耗不高,排除散熱影響,4800U當時是4.2GHz,4800H爲4.0GHz,正常應該是前者要明顯高,結果測試幾遍後還是前者低,很不合邏輯。 核顯方面,AMD的規格配置碾壓14nm的intel,跟10nm的icelake有競爭力,但是與上一代3750H相比反而縮水了。 從之前的測試來看,3750H/3700U的核顯性能還可以,跟icelake的1065G7相近,但後者能耗比顯著好於前者,並且前者的CPU性能不理想,單核效率較差。 3750H也就能和低壓U玩玩,跟遊戲本標配的9300H/9750H沒法比,所以當時的市場中AMD只能混低端,靠價格取勝。
PCWorld所找來的對照筆電未必都是同屬 ASUS 所出,記憶體及顯示晶片的等級也各有千秋。 因此他們並未針對筆電的遊戲性能進行評論,僅專注在 CPU 效能上。 AMD Ryzen 4000 APU 全系列採用 Zen 2 微架構與 7 奈米製程,官方表示,整體效能較前一代旗艦產品 Ryzen G 快上 2.5 倍,且 Vega GPU 時脈也大幅提高至 2,100 MHz。
amd4000: amd4000+ 和amd5000+那個好
不管插槽內存還是板載顆粒,兩者直接差異不是SDP或者DDP,而是SDP和DDP帶來的Bank Groups數量的差異,考慮到未來X16顆粒幾乎都是SDP的(甚至插槽內存也會普及X16顆粒),之後以4BG和2BG來區別內存更合適。 可以看到這三個功耗相比3750H都有了一定的優化,跑分上4900H/4800H比3750H也高了不少,4600H稍弱於3750H,能耗比提升顯著。 雖然上次講R7-3750H有提到過,但這次還是得說一下,很重要,以後大家可以用hwinfo來check這些實際的參數,並利用民間工具改造自己的筆記本。 R9-4900H,Renoir-H架構,7nm製程,BGA封裝不可更換。 amd4000 R7-4800H,Renoir-H架構,7nm製程,BGA封裝不可更換。 R5-4600H,Renoir-H架構,7nm製程,BGA封裝不可更換。
AMD的臺式機沒有出AMD銳龍4000的,而是出了銳龍5000系列。 終於寫完了,先開始我是沒想到低壓U會有這麼多坑,各種奇怪限制把CPU和核顯的性能搞的亂七八糟,再加上各家DPTC的差異性,未來的銳龍本一定會是千奇百怪,有可能會出現你買的4800U甚至不如人家4600U的情況,務必要做好購買前的準備工作。 如果我們的數據十分湊巧,都分佈在不同的group中,Bank Group會帶來巨大的性能提升。
amd4000: 內存響應時間是下來了,但是內存帶寬只有4800H的81-84%,損失了將近20%的帶寬。
單線程測試功耗不高,排除散熱影響,4800U當時是4.2GHz,4800H爲4.0GHz,正常應該是前者要明顯高,結果測試幾遍後還是前者低,很不合邏輯。 上圖是低壓U的所有規格(消費類),所有規格實際都是一種die,原生8核基礎上閹割而來。 Renoir 內嵌許多溫度與功耗管理、決策機制,例如 DPTC 允許電腦運作途中,因外在因素變化(市電、電池、溫度、使用者偏好)調整 SoC 功耗控制,APML 負責傳輸匯流排,STAPM 則控制一段時間內自動超頻的功耗表現不超過天花板限制。
4BG和2BG的性能比較中,求生之路2中帶寬明顯讓vega核顯瓶頸了,4800U甚至還不如4600U,而巫師3和看門狗2裏4500U是89%的性能,4700U是87%的性能,縮水幅度也是很明顯的。 amd40002025 單條4G的DDR4內存,一般就是x16顆粒的,比如上圖所示的,按照JEDEC規範的命名(紅框標註的部分),“1RX16”意思就是x16顆粒了。 如果這裏的標識爲“1RX8”或者“2RX8”,那就是X8和X4顆粒了。 衆所周知,AMD核顯對內存帶寬是非常敏感的,單通道和雙通道下性能是兩個水平,這個20%帶寬的差距自然也會體現在性能上。 不過即便如此,R5-4600U仍然綜合上跟10750H相當(UMA);而4800H即便沒有獨顯的加持,性能上也跟9880H不相上下;4900H與10875H在都有獨顯的情況下平均值很接近,這是十分令人意外的。
amd4000: 配置七:intel5000元組裝電腦配置清單表
可以看出,雖然CPU架構都是Zen2,但桌面平臺的銳龍3000和筆記本平臺的銳龍4000在緩存、拓撲、擴展方面差異是很大的,它和桌面Zen2一樣是值得期待的。 所以我已經準備攢錢,到底是買它還是買Tiger_Lake,就看誰能打動我了。 對於AMD對PCIe4.0的“始亂終棄”,我還是多少感覺有些遺憾,假如這款處理器真的登上桌面平臺,那它又少了一個吸引人的特性,雖然目前來看很少有人用得上。 對於以上這兩個不同的觀點,依依醬倒是覺得都比較有道理,但是最終決定如何還是得看AMD。 不過也有很多A粉並不買賬,因爲他們認爲,既然B550主板都給出了視頻輸出接口,那麼AMD就沒有理由禁止Ryzen 4000系列APU零售,要不然這些視頻接口又有什麼用呢?
不過有不少小夥伴不清楚進了聯想bios後,進到InsydeH20 set… BIOS設置legacy啓動模式常見選項 注:如果有以下選項,就需要修改,沒有就略過 1、Secure Boot改成Disabled,禁用安全啓動,這個最重要! 親爲您查詢到:insydeh2bios設置通電開機方法1、首先要重啓電腦;2、開機後按DEL進入BIOS界面;3、用鍵盤上的上下左右鍵選擇Power Management,再選擇下方的Restore …
amd4000: 電腦配置推薦完整榜單(通用篇)
AMD 於 Ryzen Mobile Tech Day 大幅度展示代號 Renoir 處理器的電源管理與電力效率特點,直指過去很難染指的 x86 行動市場。 AMD 在 Graphics 方面的遊戲基本上在測試數據中可以輕鬆見到,Intel 不管是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或者是 Intel UHD Graphics 已經有著很大的進步,但這樣的進步仍舊無法撼動 AMD 在這塊市場的優勢。 另一個是時間點上的銜接,離 Ryzen 3000 系列桌面版上市已經有一年時間了,但 Zen3 還憋不出來,急需一個有賣點的產品保持市場熱度。 採用 AMD Zen 2 微架構,萬眾矚目的 Ryzen 4000 APU 系列處理器終於正式發表。 這次 AMD 光是在 Ryzen 家族上,就推出多達 12 款新產品,但就如同先前市井謠傳,臺灣市場將不會零售 Ryzen 4000 APU,而是隻能隨 OEM 套裝機,或者是用「取巧」的方式搭整機出貨。 看門狗2中,4BG內存的4600U/H跟低功耗版MX150一致,遠高於3750H和1065G7,4800H更好一些但還是沒到標準版的MX150水平。
- 過去此類機制需要安裝運算功能較強的 Embeded Controller,零件單價比較高,Renoir 內建此功能降低製造成本。
- 先看4600H和4800H的表現,雖然4600H僅有6組CU(384SP),但憑藉更高的頻率和內存帶寬,使得性能上比原來10組CU的R7-3750H還高,同樣也超過了icelake的最高配1065G7的核顯,4800H則直接超過了MX150標準版的跑分,非常的令人意外。
- Ryzen Mobile 4000 系列行動處理器頻率選擇更快、更精準,並可以工作移給較具能源效率的部分負責執行,不同電源狀態的轉換延遲也更少。
- 這一代銳龍APU(代號:Renoir)更新到了Zen 2架構,臺積電7nm製程,最多8核16線程。
- 有時候如果因爲差那麼些預算選昏了頭的話,一旦被話術狙擊者盯上,你只有被牽着鼻子精準斬首的份。
AMD 引進 SmartShift 之後,CPU 和 GPU 可以共享筆記型電腦的散熱系統 TDP 限制,根據 CPU 或是 GPU 的使用率狀況,自由挪動 TDP 餘裕給 CPU 或是 GPU,不必因為輕薄筆電散熱系統限制,同時壓低處理器與獨立顯示卡的效能表現。 Renoir 處理器在此提供較新的 ACPI 狀態,支援 Cstate1~Cstate3,作業系統能夠根據未來可能的工作負載量,請 Renoir 睡死一點或是小睡一下,在效能與能源之間取得平衡點。 為了搶攻筆電與高效能桌上型電腦市場,處理器大廠 AMD 於 7 日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開展(CES)首日,隨即正式發表發表採用 Zne2 架構,以臺積電 7 奈米製程所打造,內建 Radeon 核心顯示的 Ryzen 4000 系列處理器,進一步威脅龍頭英特爾。 Ryzen U 遊戲方面的表現並不需要有什麼太大期待,畢竟選擇入門款處理器的使用者有可能只是想要一臺簡單可以工作的文書機,而遊戲則可能是附加的功能之一。 畢竟受制於RyZen的架構設計,infinity fabric如果出現瓶頸,會導致很多問題。 CPU部分無需多言,參考現階段的AMD Matisse RyZen-3000系列就好。
amd4000: 產品比一比
R5-4600U,Renoir-U架構,7nm製程,BGA封裝不可更換。 4000U系列參數上圖是低壓U的所有規格(消費類),所有規格實際都是一種die,原生8核基礎上閹割而來。 AMD區分高低端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核顯規格,最高配的4800U是8cu的Vega,4700U則是7cu,4600U和4500U都是6cu,最低配的4300U則是5cu。 基於ZEN2架構開發的4000系列,註定它會跟上一代產品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現,甚至可以說,它是一個里程碑,對當下的筆記本市場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寄宿之戀,有漢化的最後是那個AMD搞得神神祕祕的SmartShift,其實只是一個根據實際工作負載情況統一協調管理CPU和顯卡的功耗分配情況(我個人認爲更像華爲的GPU_Turbo),並不能讓集顯和獨顯同時運行(一個工作,另一個會完全“掉線”)。 由於將 OLED 運用在筆記型電腦上算是較新的技術,規格沒有提供明確的畫面更新率數據,如果較常遊玩像是 FPS 等需要快速移動畫面的遊戲,一般高更新率螢幕的款式或許會有較佳體驗。
單看規格即便說是市面上最強的電競筆電之一也不為過,提供的客製化選項也相當符合玩家需求,不管是想觀賞精美的高解析度畫面,或單純追求遊戲效能,都有相對應的硬體配置可選,滿足各類遊戲愛好者的需求。 兼具極簡設計與頂級效能很難想像可以在擁有強大硬體配置的同時,還能維持筆記型電腦的輕巧體積。 最新型的 Blade Advanced 15 搭載當代最新技術的處理器與顯示晶片,重量卻只有2kg左右,相對其他商品來說輕便許多,再加上獨家的 RAZER CHROMA 獨立背光模組可隨意調整鍵盤的背光顏色,輕輕鬆鬆就能打造專屬於自己的絢麗 RGB 燈效。 而 CPU 則是搭配 Intel 的桌上型處理器晶片,與行動晶片相比擁有更強的效能,且從 i5到 i9應有盡有,可針對各種不同需求進行客製化處理,相信即便是高階玩家也會滿意。 然而,雖說桌上型 CPU 可以帶來強大效能,i7以上依然需要較高瓦數的電力供應以及強力散熱結構,這對筆電而言始終是難以克服的弱點,購買前建議檢視是否需其他散熱器輔助。
amd4000: 如何評價AMD4000 系列移動端處理器,小白目前應該如何選擇?
因次在挑選的時候,也要針對個人需求來確認這些能讓玩遊戲更加便利、舒適的功能。 如果在玩遊戲的同時還會進行實況或錄影,建議內建32GB 以上的記憶體,在運作時會比較順暢不卡頓。 至於單純只玩遊戲的人,也請盡量選擇擁有16GB 以上記憶體的電競筆電,這樣不管是在玩遊戲還是平常操作都能擁有順暢的體驗。 amd40002025 DDP和SDP/Slot的性能比較中,求生之路2中帶寬明顯讓vega核顯瓶頸了,4800U甚至還不如4600U,而巫師3和看門狗2裏4500U是89%的性能,4700U是87%的性能,縮水幅度也是很明顯的。
由於目前固態硬碟與一般傳統硬碟的價差已經縮小,建議一定要選擇搭配 SSD 的機種,才能享有最佳體驗;如果比較要求規格的話,也可購買內建 M.2 PCIe 介面 SSD 的電競筆電, 既輕薄又能提供極高效能。 由於顯示卡效能越強,電競筆電的價格就會越高,如果預算有限又不常緊追新遊戲的話,也可退而求其次選擇中階的顯示卡,像是 GTX1650、GTX1660Ti等,玩需求較低的遊戲已綽綽有餘。 順帶一提,顯示卡要比遊戲的建議需求稍高一些,在遊玩時纔不容易有卡頓的感覺。 因此,這次將介紹挑選電競筆電的小訣竅,並精選10款各有特色的商品推薦給大家,其中不乏有平價、實用甚至規格頂級的機種。
amd4000: 性能
LENOVO 一向以高性價比的電競筆電為主打,而 Legion 5pi 捨棄了較高階的30系列顯示晶片,改採用1660Ti,以1080P來說則幾乎所有遊戲都能順暢運行。 內建的 Rapid Charge Pro 技術,更僅需30分鐘就能讓電池從0%回復到50%,大幅強化整體的續航力。 不過也因為屬於電競筆電中較基礎的配置,即使內建 i7 CPU,顯示卡的等級依然不高,若遊玩較喫效能的3A 大作,可能必須降低解析度纔可得到相對順暢的遊戲體驗。
amd4000: 【CES 2020】AMD 發表 7 奈米核顯 Ryzen 4000 系列處理器
新浪衆測拿了一顆流出的 Ryzen G 懟在了個一般的 B550 主板上,雖說一些功能(商業部署啊,LAN 啓動之類的)用不了,但性能應該是沒什麼影響的。 這次一併推出了面向商務的 PRO 系列,從命名上看就是尾數加了 50,以彰顯其尊貴的身份,比如 Ryzen G ,其實性能和 Ryzen G 幾乎沒有區別,只是會增加幾個便於企業統一部署、遠程操作的功能。 與此同時,之前的樂觀估計認爲,此次的Vega8可以達到GTX1050的水平,實際情況暫時未知。 同樣使用老款Vega8的RyZen3-2200G尚且能運行使命召喚16,那對RyZen7-4700G來說應當不難纔對。
amd4000: AMD 正式發表 Ryzen 4000 APU,最高 8 核心 16 執行緒
ASUS estore 價格是由 ASUS estore 所提供的產品價格。 要是還沒有確定會玩什麼遊戲的話,建議先檢視喜好的遊戲類型,再從其中比較知名的幾款下手,參考其系統需求才能確定大致的方向,在挑選時就較不會猶豫不決了。 當然親民價格的背後勢必有些犧牲,例如預設規格僅只有8GB RAM,雖然最高可擴充到32GB 但需自行安裝,對不熟悉電腦零組件的玩家來說或許會個難以跨越的難題。 RZ-360 RX 搭載 sRGB 100%廣色域的 IPS 面板,除了遊戲以外,用來修圖或進行影片剪輯也不容易有色偏狀況。 而最吸引人的,非可任意選用不同硬體配置的結構莫屬,甚至能擴充至64GB的記憶體等規格。
Ryzen 4000G 系列參數APU 一般基於上一代桌面端處理器開發,這次的 Ryzen 4000G APU 系列就是基於 Ryzen 3000 桌面端系列開發的,所以單論CPU性能,都能從桌面端處理器找到五五開的對應型號。 說實話,這批APU其實就是移動端RyZen-4000U/H/HS系列的Die封裝爲Socket AM4/PGA1331的同時,放開功耗的產物。 早些時候採用此型APU的這批筆記本在確保充足供電+優秀散熱的情況下表現如何,我想各位心裏都有數了。
不過價格可能不會太好看,畢竟這麼大的核心面積(整個7nm核心,而Matisse還用了12nm的I/O Die)。 也因此,測試也主要以 Cinebench 系列、7Zip 壓縮測試等 CPU 為主角的測試軟體為主。 不過就算是再怎麼小心翼翼,有時候 GPU 的影響仍然會讓測試結果出現瑕疵。
但是隨着7月21日(預計中的發佈日期)的臨近,最新的一則消息卻指出AMD Ryzen 4000 系列桌面APU不會零售,只能買整機。 Acer Swift 3x 有預算限制也不必放棄輕薄與效能 2021 今年剛開始就見到新玩具超得意,而且是我傾慕已久的 Swift 系列,如果去看我們去年暑假那支《2020 年精選開學筆電》的熱門影片,裡面就有建議新鮮人跟學生可以選 Swift 3,而我手上的 … G5 KC 與 Intel 進行深度合作,除了 CPU 以外,無線網路與藍牙晶片也採用知名的 AX200,擁有穩定而且快速的連線能力;面對遊戲容量越來越大的狀況,也提供最高支援到6TB的3硬碟儲存空間,其中還包括2個讀取、寫入速度極快的M.2插槽。
amd4000: 低壓U這邊的成績就不那麼樂觀了,4500U的性能顯著低於4600H,4700U也不如4800H,4800U即便有更高的規格和頻率,都還打不過4800H,只有4600U一枝獨秀,跟4600H性能完全一致
AMD在今年的CES上發佈了4000系列銳龍APU產品(我估計今年的CES夠我說到春節後),關於這款產品,發佈會上並沒有說的很詳細,因此會後有媒體對蘇媽進行了深入的採訪(別回憶了,我沒搬這個新聞),但我們還是感覺霧裏看花(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 於是,近日某外國科技媒體對AMD客戶業務部門高級產品經理進行了更深♂入的採訪,解答了我們更多的問題。 據TecLab稱: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AMD APU4000系列不會在零售市場出現,大家能夠買到的只有整機了,7月21日官宣的只是價格和規格,大家可以放寬心態。 對此依依醬的理解則是AMD Ryzen 4000 APU系列盒裝版大家是別想了,但是散片還是能夠買到的,畢竟萬能的某寶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過。 除了TecLab之外,還有自稱拿過Ryzen G amd40002025 APU的內部人士也確認了這一觀點,即零售版的Ryzen 4000系列桌面版APU不會有了。 最近依依醬一直在和大家討論有關於AMD Ryzen 4000系列桌面版APU的消息,無論是在CPU超頻方面還是內存超頻方面Ryzen 4000 APU系列都表現出了相當不錯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