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h2025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AIDA64 GPGPU測試中,R7 4800H整數性能的領先幅度也大幅縮小,64bit整數性能甚至不如i7-1065G7。 在這些測試中,i7-1065G7“越級”挑戰比自己規格高得多的R7 4800H,雖然不太公平,但取得的成績已經不錯了。 只能說英特爾移動平臺產品上市節奏還是太慢,支持AVX512的移動版CPU目前只有Ice Lake-U,標壓估計要等Tiger Lake了。 和目前支持AVX512的英特爾移動平臺處理器i7-1065G7相比較,R7 4800H還是靠規格強行“碾壓”過去,但單線程的領先幅度已經很小了。 直接看性能測試成績,和之前外媒泄漏的信息基本一致:性能介於MX250的標準版和低功耗版之間,比英特爾的Iris Plus 940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當然,要注意的是Vega 7的成績有高頻內存的功勞。

而在3月上旬,我終於拿到了一臺搭載R7 4800H的遊戲本。 4800H的價格,已經可以從之前3月26日發售的華碩天選上窺得一二:6599元,即可將4800H+2060顯卡帶回家。 PASSMARK的跑分中,銳龍Ryzen h的單線程跑分爲2674分,酷睿i H的單線程跑分爲2650分。

4800h: 筆記本科普和選購

在R20循環中,i9-9980HK高頻非常突出,但大部分過程是在3.4~3.5GHz的頻率下完成;R7 4800H則是在3.68GHz下完成,結果就是高了300cb。 可以預見,2020年,除非英特爾大幅降價,或者拿出新的黑科技來,否則,在失去了桌面U的市場後,移動端也將是AMD的天下。 3、性能點評:搭載R7-4800H天選,性價比高,不過色域低,固態硬盤一般,不在意這些的,是一款值得入手的高性能遊戲本。 值得一提的是,R7 4800H在象棋、R15、R20的單核分數已經和i7-9750H平起平坐;在另一項測試POV-Ray 3.7中,R7 4800H單核465.35,i7-9750H單核431.97,單核性能不再是Ryzen CPU的弱項了。

AMD的Ryzen在桌面平臺上的強勢,使英特爾不得不跟着打起了“核戰爭”,普及了6核,高端CPU上了8核甚至10核。 現在在移動平臺,AMD再次重拳出擊在中端遊戲本上普及8核,英特爾這回該如何出招呢? 基於此,查看GPU-Z運行小渲染時記錄的數據,可以發現Vega 7平均功耗爲19W,峯值可到達44W,平均功耗也正好介於MX250標準版和低功耗版之間,高於官方PPT的標註。 4800h2025 核心頻率相比之前的Vega 10提高了200MHz,固定顯存被華碩限制在512MB,位寬依舊是128bit。 一開始我還納悶爲啥會差那麼多,直到我看到了這張圖……注意看Core 7的頻率,其它核心都是頻率瞬間大起大落,只有它較爲穩定地維持高頻,典型的“一核有難,7核圍觀”……這種情況能比得過單核高頻佔優勢的i9-9880H纔怪呢,更何況MBP還有Mac OS的優化加持。 雖然ZEN 2架構補全了之前殘缺的AVX2指令集,但依舊不支持AVX512指令集。

4800h: 二、R7 4800H規格簡介

爲了能夠更直觀地展示,我將用網上的跑分數據進行對比(我已經對不同來源渠道的數據進行過交叉驗證,所以可靠性方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華碩天選15.6英寸遊戲筆記本希望上面一點小經驗,可以幫到需要的朋友參考一下,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運行GPU-Z小渲染時,功率插座顯示54.52W,二者相差27.3W,這個差值一直在波動中,和GPU-Z測試到的相差不大,所以GPU-Z的數值有可能是準確的。 這個核顯GPU-Z暫時無法完整識別,HWiNFO64也只認出個代號,根據現有消息名稱是Vega 7,和ZEN+的CPU上的核顯同樣的命名方式。 7組CU,GPU-Z給出的流處理器數量是448,也就是一組64個,和之前的Vega 10同樣的數量,不知道信息是否準確(我不太瞭解AMD的顯卡……)。

4800h

官網標註的規格 從規格上看,AMD R7-4800H應用了最先進的7nm工藝製程,採用了Zen2架構,相比於英特爾目前主流的14nm+++++++++AMD在製程上已經整整領先了一到兩代(英特爾自稱自家10nm能打臺積電的7nm)。 所以7nm Vega 7的性能確實有明顯提高,但除了製程工藝的提升帶來的高頻優勢之外,實際功耗也一併提高了。 這麼看來它能打敗Iris Plus 940也是必然的——後者的平均功耗只有9W左右。 有的玩家可能認爲單個軟件跑分太過片面,但是限於文章篇幅,也只能使用PASSAMARK測試來給大家基本的展現一下R7-4800H的水平。

4800h: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如前文所述,R7 4800H支持內存的頻率進一步提高,支持DDR4 3200MHz,目前英特爾移動平臺的標壓CPU支持的內存頻率還停留在最高2666MHz,搭載低壓CPU的機器倒開始陸續有3200MHz、3733MHz內存的產品出現。 高頻內存主要對核顯機器意義較大,對CPU的性能表現也有影響,所以要注意接下來的性能測試結果,都或多或少會有高頻內存的影響。 R7 4800H,核心代號“Renoir(雷諾阿)”,FP6封裝(CPU-Z識別錯了),工藝製程爲臺積電7nm。

  • 在Ryzen面世之前,AMD在移動平臺一直沉寂,英特爾一家獨大了起碼有8年,哪怕到2019年AMD在移動平臺面對英特爾也是不堪一擊。
  • R7 4800H,核心代號“Renoir(雷諾阿)”,FP6封裝(CPU-Z識別錯了),工藝製程爲臺積電7nm。
  • 值得一提的是,R7 4800H在象棋、R15、R20的單核分數已經和i7-9750H平起平坐;在另一項測試POV-Ray 3.7中,R7 4800H單核465.35,i7-9750H單核431.97,單核性能不再是Ryzen CPU的弱項了。
  • 酷睿i H,爲八核心十六線程設計,基準頻率爲2.3GHz,最高加速頻率爲5.1GHz。
  • 雖然在遊戲幀數上還是比不過MX250低功耗版,但考慮到這是核顯,能以平均60幀的幀數跑最高特效的DOTA2,已經是很不錯了。
  • AMD的Ryzen在桌面平臺上的強勢,使英特爾不得不跟着打起了“核戰爭”,普及了6核,高端CPU上了8核甚至10核。

最後的Pr測試,R7 4800H終於挽回尊嚴,發揮了它真正的實力。 在Benchmark中,它與MBP 16中60W的i9-9880H不相上下;在實際渲染過程中,使用OpenGL加速的FA506IU比Y9000X快了26分鐘,使用CUDA加速後快了6分鐘,換算成百分比都在30%以上。 對比的結果同樣讓人略感遺憾:R7 4800H在這個簡單的遊戲實測中並不佔優,基本都落後i7-9750H一兩幀,原因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大部分遊戲並不偏重多核,而更偏重單/雙核高頻,這顯然是英特爾的強項。 60W的i9-9980HK跑分比不過R7 4800H的原因,也可以從循環時的情況中找出來。

4800h: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爲了這些閱讀理解能力差到令人髮指的人,我特意改了表述,如果還不懂,建議去檢查一下視力和閱讀能力,謝謝。 結合上圖的曲線就可以明白了,觀察發現,所有1800cb左右的成績,CPU的頻率不外乎都能上到4.0GHz左右,功耗也能達到FAST PPT。 但曲線的形狀仍然不太具有規律性,有些循環週期出現無法到達60W的情況。 而英特爾這邊——i9-9880H的筆記本我掃了一圈,價格普遍在一萬五千元到三萬元這個區間……嗯,沒錯,哪怕是其中最便宜的Y9000X,在砍掉了獨立顯卡的情況下,售價仍然高達一萬四千元。 雖然這些機型在內存,固態,屏幕,模具上比天選更好,但對比下兩者間的價格差距,毫無疑問,9880H的價格應該在4800H的三倍以上,只多不少。 PASSMARK的跑分中,銳龍Ryzen h的單線程跑分爲2674分,酷睿i H的單線程跑分爲2853分。

雖然在遊戲幀數上還是比不過MX250低功耗版,但考慮到這是核顯,能以平均60幀的幀數跑最高特效的DOTA2,已經是很不錯了。 理論測試做得再多,也可能離我們的實際應用場景有點遠,因此我測試了R7 4800H(華碩FA506IU)使用Ps、Pr時的性能表現,以及遊戲中的性能表現。 循環過程中,CPU功耗穩定值是54W,符合cTDP的範圍;降頻時最低下探到39W,對應分數則是從4210+到4160+。

4800h: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銳龍Ryzen h的多線程跑分爲19353分,酷睿i H的多線程跑分爲15830分。 單核性能上,i H總算給英特爾挽回了一個面子,戰勝了R7-4800H,在喫單核性能的遊戲上可以獲得更好的表現,但是多核性能上依舊不如R7-4800H。 多核性能上,R7-4800H相當於122%的i H。 從我誤入貼吧開始瞭解筆記本電腦時,AMD就因爲A6、A8、A10等“物理四核”的低性能CPU,沒少挨用戶和玩家的白眼。 在Ryzen面世之前,AMD在移動平臺一直沉寂,英特爾一家獨大了起碼有8年,哪怕到2019年AMD在移動平臺面對英特爾也是不堪一擊。

  • 而在3月上旬,我終於拿到了一臺搭載R7 4800H的遊戲本。
  • 但是後者超頻的話,那麼肯定還是i HK贏了,畢竟人家不鎖倍頻。
  • 銳龍Ryzen h的多線程跑分爲19353分,酷睿i H的多線程跑分爲8931分。
  • 爲了能夠更直觀地展示,我將用網上的跑分數據進行對比(我已經對不同來源渠道的數據進行過交叉驗證,所以可靠性方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 結合功耗的變化(第二張圖右下角)來看,R7 4800H峯值功耗只有54W,平均25W,功耗隨使用率改變。
  • 從我誤入貼吧開始瞭解筆記本電腦時,AMD就因爲A6、A8、A10等“物理四核”的低性能CPU,沒少挨用戶和玩家的白眼。
  • 整個Renoir APU架構如圖所示,注意Renoir支持的內存頻率最高可達DDR4 3200MH,LPDDR4x則支持到4266MHz,這給CPU和核顯提供了充足的帶寬。

核顯頻率上可能出了點問題,不知道爲啥還記錄了待機時的頻率,明明我是渲染開始後才記錄的,所以其實全程頻率都保持在1600MHz。 看功耗部分,由於R7 4800h2025 4800H上沒有單獨記錄核顯功耗的傳感器,軟件中只能看到整個CPU的總功耗,所以功耗曲線會頻繁地向20W波動,平均值是15.9W,證明7nm Vega 7的功耗確實是官方標示的15W。 DOTA2遊戲過程中,除了中途莫名其妙的掉幀之外,核顯一直以最高頻率運行,使用率也是100%,但軟件檢測到的功耗有點奇怪——它比CPU功耗還高。 這裏應該是HWiNFO64本身的問題,遺憾的是至今我沒找到能100%準確顯示核顯功耗的軟件,包括AMD自己的軟件也暫時不支持R7 4800H,只能等以後AMD官方的軟件更新了。

4800h: 筆記本科普和選購

先拿五千元價位的英特爾酷睿i H進行比較,銳龍Ryzen h,爲八核心十六線程設計,基準頻率爲2.9GHz,最高加速頻率爲4.2GHz。 酷睿i 4800h H,爲四核心八線程設計,基準頻率爲2.5GHz,最高加速頻率爲4.5GHz。 ZEN 2架構早在桌面平臺的產品發佈時就已經爲大家所知曉了,而移動平臺上的ZEN 2處理器,架構和桌面平臺差不多。 ZEN 2移動版處理器最高規格是8C16T,由兩個CCX組成,剛好就是桌面處理器的一個CCD。 每個CCX包含4個核心,每個核心分別擁有8-way 32KB的指令緩存和數據緩存、512KB的L2緩存以及1MB的L3緩存,兩個CCX合計就有4MB的L2和8MB的L3。

4800h

I H就不提了,上一次評測之中已經提到過,我們來看看i H的改進型號,i H。 Ps Benchmark測試中,搭載R7 4800H的FA506IU比Y9000X和小新Pro13高,這是理所當然的,但被搭載i9-9980H的MBP16拉開明顯差距。

4800h: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言歸正傳,理論性能強無敵,實際應用只要多核優化好的,R7 4800H基本能發揮到i9-9880H到i9-9980HK的水平(同功耗下),吊打i7-9750H;AVX512的應用則是先天劣勢,但目前對手的產品更是先天“殘疾”。 但是對於遊戲這樣注重單/雙核+高頻的應用,英特爾的CPU還是略勝一籌,但R7 4800H也不差。 實際跑遊戲的話,大型單機肯定是應付不了了,網遊中對性能要求較高的DOTA2倒是跑出了不錯的幀數。

4800h: 二、R7 4800H規格簡介

銳龍Ryzen h的多線程跑分爲19353分,酷睿i HK的多線程跑分爲17836分。 單核性能上i HK沒有丟了英特爾的臉,依舊戰勝AMD,多核性能上還是稍遜一籌。 不過R7-4800H也沒領先多少,僅僅領先8%。 所以R7-4800H和i HK基本可以算是五五開。 某些人看文章不看完,不看仔細,斷章取義,把遊戲測試裏全戰三國的平均功耗25W當成了FA506IU只能跑25W,更有甚者謠傳成FA506IU烤機25W,然後就成了我帶節奏、前後矛盾、精分……請問誰帶節奏?

4800h: “核彈”降臨——R7 4800H簡單測試

基礎頻率2.9GHz,最大加速頻率4.2GHz,注意Ryzen沒有所謂的單核最大頻率和全核最大頻率,只要功耗給得足夠,理論上全核心也能達到標稱的最大加速頻率。 R7 4800H標稱TDP 45W,可調整範圍(cTDP)是35W~54W,在我測試的機器上,FAST PPT Limit爲65W(類似PL2,不一定能達到最高,而且只有5秒)。 重點來了:8核心16線程,直指英特爾的i9-9980HK。 當然,可能還有人會說,AMD優化差,遊戲性能不強,發熱量大。 有一說一,在早年AMD製程還落後於英特爾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然而如今,12nm工藝的3750H都已經能摸到英特爾的屁股,在製程上更先進的4800H毫無疑問,在能耗比上已經完全領先英特爾——這也意味着,實際應用場景中,同樣的筆記本散熱規格下,AMD的性能釋放更好。

銳龍Ryzen h的多線程跑分爲19353分,酷睿i H的多線程跑分爲8931分。 單核性能上,二者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運行國產主流網遊上,二者不會有什麼差距。 但是多核性能上就是直接碾壓了,R7-4800H的多核性能相當於216%的酷睿i H,是實打實的一個頂兩,碾壓性的勝利。

4800h: 筆記本科普和選購

小結一下:對於不需要多核、無多核優化,但很依賴高頻的應用,比如大部分遊戲,R7 4800H不會遜色於對手,之前理論測試也證明了它單核性能已經提高,但同時它多核的優勢也無法體現,反倒因爲8C16T的規模使得自身很難衝擊高頻,容易受限於機器本身的功耗策略和散熱能力。 拿運行全戰三國時的情況來舉例,同樣只有Core 4800h2025 7的頻率比較穩定,反觀i7-9750H,全核心頻率都穩定維持高頻。 結合功耗的變化(第二張圖右下角)來看,R7 4800H峯值功耗只有54W,平均25W,功耗隨使用率改變。 注意此時8個核的頻率只有Core 7正常,其它核心頻率波動很大,所以功耗就下來了。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