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可見梯田駁坎及石砌土地公廟等先民信仰寄託。 走這條古道,可考慮兩個折返點,一是石厝遺址的溪谷,距離登山口約30分鐘路程;一是老梅溪上游的溪谷,距離登山口約50分鐘;兩個地點都有清澈的溪水及溪岸空地可休憩。 至於鷹子鼻尖,若有山友同行時,應可以考慮登頂。 站上那尖尖的峯頂上眺望北海風光,應是何等的壯闊與美麗。
- 另外,也可以從雙溪車站前叫計程車,單程800元,車程約40分鐘,可直接抵達露營地停車場。
- 但我們父子在這段路程中,遇到午後大雷雨,步道泥流成溪。
- 山豬遇到矮牆時,只好笨笨地沿著矮牆走,一不小心就會掉入農民設下的陷阱裡。
- 循稜線而上的古道,一路的階梯,是水裏通往日月潭再往埔里的舊時路徑。
- 進入步道後,初始是陡上的水泥路,由於兩旁樹影蓊鬱,陽光難以透入,之前曾有一次在夏天時造訪,地上的青苔讓人走來膽戰心驚,隨時有滑倒滾落的可能。
- 單純遊玩坪溪古道,就僅1.5公里,步道寬敞平坦、老少咸宜。
日管處說,古道從水裏端出發,約有二百公尺的爬坡路段,走起來稍微會累一點,但之後路段起伏就比較和緩,全線大致好走,不會有太大難度,適合一般民眾健行踏青。 水里鄉二坪山水沙蓮古道是古時邵族人狩獵物、鹿皮等山產和平地商販交易油、鹽、日用品的聯外道路,其路徑行徑二坪山鞍部的土地公廟,故也稱為「土地公廟鞍嶺古道」。 由於明潭發電廠二坪宿舍區位於起點,主管有鑑於善盡社會責任,維護水沙蓮古道的乾淨,所以特於下班後集結同仁抱持著進山、敬山的信念,一同來保護山林的環境,一方面持以為健康而動的精神來淨山。 二坪山古道2025 位於水里鄉鉅工村,沿途山景宜人秀麗,更可在山上居高臨下,眺望水裏市區景觀。 已逾30年以上歷史的二坪枝仔冰,是由臺電所屬發電廠福利社所生產,因水質純淨,因此這裡所製成的冰,喫起來別有一番滋味,故成為附近小學遠足踏青及各地遊客休憩品嘗古早味枝仔冰的最佳去處。
二坪山古道: 水裏二坪山古道健行喫冰喫肉圓
「梗枋古道(中崙古道)」、「象寮古道」這兩條古道,也屬於錯綜複雜的淡蘭古道網路,出口都在宜蘭頭城外澳一帶。 大眾運輸:嘉義搭往奮起湖(7302)、達邦(7314)、阿里山(7322)的嘉義縣公車,於仁愛橋站下車。 右轉進入嘉132鄉道(指標往腦寮),行約50公尺處即抵達土匪山步道北登山口。 土匪山又稱番路山,名稱來源是因日據時代抗日義軍在此山上盤踞而得名。 特富野古道起初為鄒族開闢的獵徑,日治時期將古道後段改建為運送林木的鐵路,現今則改為供民眾登山健行的古道,走在特富野古道上,仍可看見地上遺留的舊鐵軌、棧道與檜木舊橋。
東段為延伸至花蓮,其出口為花蓮縣萬榮鄉,就是現在的臺16線,丹大林道(孫海林道)。 東段又稱千年古道,此段古道多發現東臺灣玉石,證明東西兩邊原住民常以此道為交昜路線。 二坪頂古道 二坪山古道 古道昔日可從三芝區二坪頂經滴水崁源頭至石門區土匪尖、三尖下至金山區的磺溪頭,也可通往石門區的尖山湖、土地公嶺、阿里磅坑頭、金山區的倒照湖,也是嶽界縱走竹子山的一條祕徑。 昔日為北海岸五大採筍的古道之一,步道伴著水圳潺潺流水聲前行,沿途林木蒼鬱,涼爽舒適,古樸清幽。 水圳道駁坎上佈滿碧綠苔蘚,一片綠意雅緻,走到溪谷交會處,在此泡腳戲水,暑氣全消。 冰店 為解決員工交通問題,臺電於二坪山區建造許多員工宿舍;為解決民生問題,於是又出現了大觀、二坪兩間福利社,大觀是大觀發電廠職工福利社,二坪則是明潭發電廠職工福利社。
二坪山古道: 臺北士林步道系列
從一開始的石橋,到這最後渡溪處,大約1公里,地形平坦,可謂是坪溪古道的精華區。 3.依魯地圖大尖山有三處登山口,其中由「四叉路」登大尖山的路徑最短,且路徑非常清楚,雖主要是陡坡,依實走經驗 ,於天氣好時路徑不會濕滑。 1.富士坪古道登山口設有公設指標,其位置為大坪國小溪底分校續行40M處,溪底分校的地址為萬裏區富士坪7號。 高鐵:搭乘BRT公車至臺鐵嘉義站 → 搭乘嘉義公車【7304、7315、7323】至梅山公車站 → 轉搭太平線公車 → 太平雲梯。
- 據傳現任住持夢見濟公託夢,希望興建一座有如海底龍宮的廟宇,故以貝殼及珊瑚為建材,拼貼裝飾而成,富麗堂皇,獨具特色,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
- 前半段一直到土地公鞍,兩週前才剛走過,已經很熟悉了,所以一路悠哉,連每200公尺一座的里程牌,都幫它們拍一張紀錄照,而且是去程方向一張,回程方向再拍一張,可說鉅細靡遺。
- 冰店 為解決員工交通問題,臺電於二坪山區建造許多員工宿舍;為解決民生問題,於是又出現了大觀、二坪兩間福利社,大觀是大觀發電廠職工福利社,二坪則是明潭發電廠職工福利社。
- 行走古道,涉溪流後蜿蜒而上,沿途有層層青翠美麗的草原,應是過去的梯田。
- :崩山坑古道是舊時新北市雙溪區柑腳與泰平居民採買鹽米油等生活用品物資、開採煤礦的往來道路。
-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較平緩,且設施完善,路面平整易行,約半天至一天內即可完成。
銃櫃這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在清朝時期,原住民祖先經常在水沙連古道的土地公鞍嶺附近有出草劫殺,因此清廷曾派駐營民兵,用以保護往返兩地的商旅,當時曾有彈藥庫的設置,因此稱為銃櫃。 水沙連古道,是清朝總兵吳光亮依當時獵徑、道路加以修建開闢的,起點在集集,終點則是埔里。 集集至埔里為南段道,目前的臺21線,就延續其道路加以修築而成。 北段就是從草屯至埔里,也就是目前的臺14線。
二坪山古道: 健行景點系列
地政局為地政處的前身,而解除林地是一項特殊的施政! 回程,停車處遇見地主開車下山,摘了一袋的X薯,據說可食用,山頭的誘籠也是他設的。 仙公廟前往接洽,露營不太適合,但歡迎住香房,住宿費隨意添香油錢。
二坪山古道: 嘉義阿里山二延平步道即時影像
自行開車: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臺18線(阿里山公路)→經觸口後於臺18縣36.55K遇叉路右轉→約10公尺左右見土匪山步道北登山口指標。 瑞太古道昔日稱為「幼哈林道」,是聯絡瑞裏、太和間的著名山道,古道起點位於鹿仔菜林的鼎豐茶場旁邊。 沿臺18線阿里山公路行駛,可抵達觸口、隙頂、巃頭、石棹、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約在臺18線50K處連接169線,可抵達奮起湖;連接159甲線,可至光華至半天巖等景點。 登山步道中有二座涼亭、二處觀景臺,如果天氣晴朗,左邊遠觀臺灣海峽,右邊遠觀可看到太平洋,令人心曠神怡,視野大開。 登完山後,可驅車到區中心福成宮附近逛老街、享美食。
二坪山古道: 宜蘭太平山:見晴懷古步道…
夜間於山下望見上頭臺電宿舍有光束閃爍,開車前往瞧瞧。 臺電宿舍最後頭發現羽球館一座,對外開放,20分鐘10元,超級優惠的價格! 望見的光束是龍善寺發出,夜間不開放參觀,隔天一早前往逛逛。 車車循水裏火車站東邊的水裏一路進入,過鐵道,右方進入水裏路,車車一路蜿蜒而上。
二坪山古道: 嘉義豪華露營…
麗山橋口親山步道:位於臺北市南港區南港公園的南方,曾是三大舊埤塘(後山埤、東新埤、三重埤)的灌溉水源之地,步道前段為北興宮步道,後段纔是麗山橋口步道。 湧泉岔後取左,進入寧靜又乾淨的銃櫃聚落,諾丁丘民宿座落其間,讓旅人感覺安詳。 銃櫃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清朝時期,原住民常在古道土地公鞍嶺附近出草劫殺,清廷曾派駐營民兵保護往返商旅,當時曾有彈藥庫的設置,因此稱為銃櫃。 另外一種說法,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後,居民為了阻止日軍進入,在古道土地公鞍嶺居高防守,武器據傳都藏放在小村莊中,故稱為銃櫃。 :灣潭古道位於新北市坪林區漁光裏與雙溪區泰平裏之間,沿著北勢溪支流灣潭溪的一條兩地間往來的古道,故以此為名。 官方地圖從三水潭小土地公廟經張家莊到古道出口的烏山路(其旁為菜園)的這段距離定為灣潭古道。
二坪山古道: 水裏山徑小壯遊 part2 - 水沙漣古道
來回坪溪古道約耗時 2~3 小時,以夏日日落約下午 6 點 30 分,冬天 5 點 30 分來抓,如果下午 4 點之後就不建議進去走完全程。 坪溪古道的入口標誌點為「烏山 62 號民宅」,可從「暖暖交流道」下,走臺 2 丙往雙溪方向,接「雙泰」產業道路過「聖寶宮」後往灣潭方向。 「烏山 26 號民宅」附近有可停車的空地,民宅有人居住,會向進入停車的人收取清潔費,也可在此紮營。 南港山縱走親山步道: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登山口位於象山親山步道入口的靈雲宮牌樓,沿途有許多的相思樹,可串連象山、虎山及麗山橋口親山步道。 擎天崗周邊步道:擎天崗位於臺北市士林區七股山的東南方,也是串連金包裏大路和萬溪古道的通道,沿途可見階梯狀的草原,呈北國原野風光,牧牛是主要的功能,也是崁腳前往大嶺頂、臺北的便捷道路。 本日由水裏水沙連古道起登,經特色遊學中心入逐鹿古道北段,再經頭社後尖山步道出日月潭月牙灣、向山遊客中心。
二坪山古道: 新北事
進入古道,即感到一股清雅涼意,類似於走在坪頂古圳的感覺,古道平緩,走來舒適,水圳水流豐沛,生趣盎然。 行走時,突然看見水圳內濺起水花,定睛一看,竟是一尾約二十公分的鱒魚在水中竄遊。 二坪山古道 當年曾讓我印象深刻的奧入瀨溪,似乎就在這裡重現。 奧入瀨溪最有名的溪曝攝影,在平溪古道應該不難完成。
接著約八、九分鐘,連過三條小溪澗,接著古道轉而陡上,路徑沿著小溪溝,石階因潮濕而青苔斑斑。 謹慎慢行而上,約七、八分鐘,爬抵另一處越嶺鞍部。 二坪山古道 路標寫著,前行通往「尖山湖紀念碑.土地公嶺」,但仍未標示路程時間。 從黃金嶺福德祠附近的「五叉路」,經「青潭」到「榕嶺舊土地公廟」,這一段石空古道,未經太多整修,步道原始,又緊鄰溪旁,非常美麗清幽,可謂是石空古道最美麗的一部分。
二坪山古道: 路線評論
單純遊玩坪溪古道,就僅1.5公里,步道寬敞平坦、老少咸宜。 標高731公尺的「二坪山」位於南投水里鄉鉅工村,除了臺電宿舍,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住戶。 「二坪山古道」是水沙連古道僅存的部分古道之一,全程步行約1.5小時。 漫步在二坪山古道,除了能盡情體驗山間的寧靜與大自然的芬芳,也能居高眺望水裏市區與秀麗宜人的山景,是附近小學遠足與民眾踏青的首選。 坪溪古道入口面對烏山 62 號民宅,從左邊沿著溪水而下就能看到通往「坪溪古道」的磚橋,這邊就是入口,雖然古道本身平坦好走,但開始之前還是呼籲大家檢查一下身上的裝備,水分是否都帶足夠,時間是否適合。
由於這一天我們中午纔出發,還要繼續走往石空古道,下到外澳,沒辦法太悠哉地待在坪溪古道。 不過小朋友期待能在野外煮碗麵,就圓他的心願。 二坪山古道2025 坪溪古道,一開始就必須渡溪,但有座小石橋,無需涉水。
一端是水沙連古道,另一端是頭社後尖山步道,中間串起小百嶽後尖山。 頭社後尖山步道路基尚稱良好,應是一條屬於國家級步道,卻因年久失修,木階梯腐蝕,滿地枝葉與雜草將山徑淹沒,冷門而荒涼。 然展望良好,風景秀麗,實地感受一段白鹿傳奇,物超所值,值得一探。 :坪溪古道,大概走過的,沒人不想再次探訪。
柑腳,舊稱「柑腳城」,曾因煤礦而繁榮,故而開發甚早。 威惠廟前的柑林國小建於日本時代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民國8年,於今已有百年歷史),當時學生人數曾高達九百多人,可見小村落的繁榮。 二坪山古道2025 二坪山古道 北38公路上有個柑腳橋建橋紀事碑,碑文提到大正8年開始興建,碑文是大正10年立。 二坪山古道 當中還有日本警察一起入碑文,職級為巡查部長(卡通烏龍派出所的龜有公園前派出所所長大原大次郎便是這個官職),以當時來說這個官職夠大了,因為連巡查都被稱為大人的時代。
二坪山古道: 臺北大安信義南港步道
淡蘭古道中路,為「生活民道」,較少官方記錄,今日淡蘭古道中路,大致是從「蘭入山孔道」、「黃總大坪」史料記載,及聚落拓墾、農耕及運銷過程中,重新推敲、建構。 目前淡蘭古道中路,大致可分為西段的「暖東舊道」,及東段「蘭入山孔道」二大古徑。 依據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的「淡蘭古道官網」,其描述的淡蘭古道中路「蘭入山孔道」,坪溪古道、石空古道,就屬其中一部分。 太平雲梯步道上最著名的景點就是太平雲梯吊橋,太平雲梯吊橋是從梅山太平村望風臺橫跨三原彩虹瀑布通往龜山,長度281公尺、海拔約1000公尺,也是臺灣海拔最高的景觀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