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微單眼2025詳細資料!(小編推薦)

利用 Imaging EdgeTM 電腦版應用程式中的檢視器應用程式,即可在電腦上將你拍攝的影像製作成縮時影片15。 在選單中設定觸控追蹤後,只要輕觸螢幕就能選取追蹤主體。 無論拍攝靜態影像或是影片,相機都會開始自動追蹤主體。 利用高階性能和進階功能釋放您的創意潛能,包括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即時眼部偵測自動對焦功能、全新的高精密即時追蹤技術、高速連拍和 4K HDR 1.2 影片拍攝功能。 隨心所欲打造專業級散景,ZV-E10能讓您輕鬆拍攝令人驚艷的影像,柔和的模糊背景跟電影中看到的如出一轍,這款相機的大尺寸感光元件能讓主體從背景中充分凸顯出來,協助您拍出絕美畫面。 隨附的防風罩能減少風聲,打造零幹擾的戶外拍攝環境,這除了能達到高階音質,還能減少重新拍攝和編輯受風聲影響之影片的時間。

  • 遠距離拍攝運動中的人物時,追蹤系統會捕捉全身,對焦區域會根據拍攝主體的條件,流暢地在面孔與眼部之間流暢切換。
  • 拍攝小孩與寵物這類不好控制動線的動態生物為主的話,可能就要選擇自動對焦或對焦性能強大的相機;拍攝人像則是要搭配大光圈的鏡頭;拍攝風景則需要搭配超廣角鏡頭;拍攝鳥類則需要長焦段的鏡頭(俗稱大砲)。
  • 新增動物眼部對焦及更精準的人眼對焦,即使隨意揮灑創意,也能控制影像成果。
  • 我最喜歡的創作形式之一是街頭攝影,瞬間來去往往僅僅在幾秒鐘內,15張/秒連拍的能力完全提升了攝影師在該領域的價值。
  • SEL2870:這顆是 FF 全片幅 A7系列使用,A7 + SEL2870 ,差不多是 A6000 + SELP1650 的用途,算是 A7 入門使用的鏡頭。
  • 透過觸控追蹤功能,只要輕觸螢幕就能啟動即時追蹤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相機會立即鎖定目標主體並持續對焦。
  • 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由於大家根深蒂固的長久觀念,大部分的人都還是普遍認為單眼是專業的象徵。

先來介紹 Sony E 接環變焦鏡頭 這三顆鏡頭,這三顆鏡頭屬於短焦鏡頭,一般購買 Sony 相機都會考慮這幾顆鏡頭。 在選購 Sony 鏡頭前,要先區分什麼是「A 接環鏡頭」,什麼又是 「E 接環鏡頭」,這是二種完全不同接環的鏡頭,如果買錯了將無法正常使用。 4D 對焦:自動對焦性能大進化,採用 α9 的自動對焦先進技術,並針對本裝置最佳化後,提升了自動對焦性能,因此一旦 α7 III 捕捉到舞者、拳擊手和行動中的野生動物等難以預測下一動作的動態主體後,便會緊緊跟隨。

sony微單眼: 【SONY 索尼】ILME-FX3 BODY 單機身(公司貨 全片幅微單眼相機 Cinema Line 翻轉螢幕 五軸防手震)

以上是 Sony E 接環變焦鏡頭的基本介紹,給有需要的入門朋友一些選購上的參考,更多有關 “鏡頭、機身” 的延伸閱讀,請參考底下文章。 SEL24240:這顆是 A7 專用的高變焦旅遊鏡頭,同樣的若是希望一顆鏡頭較為全面性的主題都能含括進來,這顆鏡頭也十分推薦。 SEL55210:這顆鏡頭焦段自 sony微單眼 mm,也就是廣角端為 55mm,最遠為 210mm,適合拍攝風景、寫生、運動等特寫主題較為適合。 SEL18200LE:是前面 SEL18200 的小改款,變輕巧一些,同時價格也稍提高一些,而我也比較推薦這一顆。 高變焦旅遊鏡,指的是光學變焦倍數高,拉遠、拉近都非常好用,非常適合出門在外旅行使用,如果你是出遠門,需要一顆較全面性的鏡頭,不彷以這三顆鏡頭做考慮。 絕大多數的生活用途、使用情境, SELP1650、SEL1855 這兩顆標準變焦鏡頭,都能幫我們達成,這點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這兩顆鏡頭非常實用,也成為入門機種最常搭配購買的鏡頭。

  • 首先必須聲明,所謂單眼、微單、類單這些名詞,基本上都是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認知所創造的名字,其原始名字和意義並不是如我們所想像的這麼簡單。
  • 因為這篇文章轉到某 FaceBook 相機社團後,我被一個物理光學背景的留學生老前輩(自稱玩了三十年老鏡,從老鏡還不是老鏡的年代玩到老鏡變老鏡的老前輩)大嗆了一通,說我是個博士生卻連英文譯名都不能謹慎對待,連我的學術涵養都受到質疑。
  • 2013年10月發表第一臺A7為世界首臺全片幅微單眼相機,之後又陸續發表A7II、A7III及最新一代的A7IV不論在拍攝靜態影像或是動態影片上都有出色的規格,重點價格親民,適合剛開纔想接觸全片幅相機的玩家們,而A7C系列更是以強打輕量機身(單機身重424g),更適合女性族羣。
  • 與數位單眼相機不同處在於沒有使用反光鏡與五稜鏡的光學觀景窗系統來作取景用途,與類單眼相機不同處在於可以交換鏡頭、片幅通常也較大。
  • 上圖是 Sony A7R,像這類沒有反光鏡的微單眼由於取消反光鏡,因此鏡頭接環到感光元件的距離都非常非常短,也就是所謂的「超短法蘭距」。
  • 其實SONY不論是在全幅機種或是APS-C機種都有著很深的著墨,其強大的鏡頭羣讓你不論想拍攝什麼樣的主題都不是問題,所以想挑選數位相機選SONY準沒錯。

小編依照低預算3萬以內的微單眼相機、3-5萬微單眼相機到專業等級微單眼相機依序介紹,希望大家可依照個人需求,找出符合預算且適合自己的微單眼相機。 建議攝影入門者要挑選內建防手震功能的微單眼相機,目前市面上的微單眼新機種多支援5軸防手震,雖然會稍微增加相機重量,但至少能抑制晃動,提高攝影成功率。 簡單來說,單眼相機與微單眼相機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有無反光鏡與體積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而已,微單眼相機體積與重量都比單眼相機要輕巧很多,因此,微單眼相機適合推薦給追求畫質又想隨身攜帶出門拍攝的族羣選購。

sony微單眼: SONY微單眼鏡頭介紹

上圖左邊是 Leica M 鏡接環、右邊則是 Nikon 單眼 F 接環,兩者很明顯在卡榫、直徑、以及機械結構上都有所不同,在整體結構如此不同的情況下,用膝蓋想也知道絕對不可能直接把左邊的 Leica 鏡頭插進你的 Nikon sony微單眼2025 單眼中,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提及的這些優點之外,由於少了反光鏡的束縛,微單在設計上更有利於性能的提升,包括更好的成像品質、支援機身五軸防抖、超快的連拍速度、更強大的對焦性能等,這些優勢使得微單在近年來已逐漸蠶食單眼的市場。 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由於大家根深蒂固的長久觀念,大部分的人都還是普遍認為單眼是專業的象徵。 那麼在深入介紹單眼、微單眼、類單眼的差異之前,Tim 和 Ting 整理了以下這張比較表,以清楚明瞭的方式解釋這些常見相機的彼此差異。 剛接觸攝影的新手朋友們,一定對相機的許多名詞感到陌生,其中最常見問題之一就是單眼、微單眼、類單眼到底是什麼?

充分利用全片幅鏡頭的廣大視野,比起其他非全幅系統,能多捕捉50%的影像區域。 全新的 FUJIFILM X-T30 sony微單眼 小巧輕便,可以提供與 FUJIFILM X-T3 sony微單眼2025 相似的性能。 與 X-T3 相同,它具備了幾乎可以100%覆蓋畫面的相位檢測自動對焦系統、高達30幅/秒的高速無間斷連拍、黑白色調調節功能、色彩增強效果和運動取景器模式,同時它搭載的高級智慧場景識別等功能更能迎合大眾用戶的需求。

sony微單眼: 推薦30款SONY微單眼相機人氣排行【2023年最新版】

實際使用的心得,多角度的調整確實在實拍上更為方便,特別是低角度更是靈活,但大太陽下亮度不足不易檢視畫面,就建議多利用上方 EVF 來拍攝。 機背後的按鍵也與 A6000 近似,除了多了一 AF/MF 與 AEL 撥悍外,其餘的按鍵設計與 A6000 近似,而常用的快速鍵如 ISO、過片模式、EV 補償等也都設計在轉盤四周,但錄影鍵設計過於側邊,有時要按還會按不太到。 A6300 就外觀上與 A6000 有著極高的相似程度,最大的差別 A6300 改為鎂鋁合金機身更為堅固,同時防滴防塵設計,在雨天、海邊等極端拍攝環境,更能正常運作。 如果要我推薦 Sony 微單眼,我會推薦 A6300,試用幾天心得讓我十分滿意,這裡為大家簡單開箱介紹。

sony微單眼: SONY微單眼相機推薦28:【SONY 索尼】Alpha ZV-E10L + 128G鋼化貼DKL-15膠囊清潔防潮盒 套組(公司貨 可換鏡頭式Vlog相機)

A7R的R代表Resolution為高解析度、高畫質的象徵,主要有A7R、A7RM2、A7RM3及最新的A7RM4a畫素來到6010萬,即使裁切成APS-C尺寸仍有2620畫像素的高解析度,適合風景、人像攝影及其他需要高解析輸出的影像創作者。 (在鏡頭字體上)這是機身透過物體邊緣反差所做出來的峯值顯示,簡單地說,就是有對到焦的地方會有如上圖的色彩點點來提示你。 有些相機的峯值是紅色或其他顏色(Sony 可自己選顏色),可說是微單眼手動對焦最快速也最簡單的方法。 Leica 鏡頭有非常高的畫質表現,甚至一些二戰後生產的鏡頭表現都還超過現在一線大廠推出的現代鏡。 所以大家只要記得,所謂單眼相機這個名詞是由 SLR 演變而來,並不是如大家網路上或本文所說的這般簡單。

sony微單眼: 拍攝內容決定搭配鏡頭

最近Sony推出世界首款全片幅微單眼,是相當革命性的產品,且是Sony將A系列與NEX系列整合的第一彈,而且一次就推出兩款全片幅機種:A7以及A7R,A7與A7R規格只有些微差異。 一般來說E鏡適合APS-C機種使用,而FE鏡為全片幅機種使用,又因為全片幅的感光元件比APS-C的感光元件大,若全片幅機種使用E鏡鏡則會產生暗角,故不建議使用E鏡,而APS-C機種因感光元件較小,故可使用E鏡及FE鏡。 包括A9和A9M2,這個系列主要以高速連拍為主,令人驚艷的高速性能最高可達20fps,適合拍攝運動賽事的玩家。 sony微單眼2025 鏡頭之所以有廠牌適用的區別,主要原因有二:接口不同與法蘭距不同。

sony微單眼: SONY微單眼相機推薦5:【SONY 索尼】ILME-FX30 BODY 單機身(公司貨 APS-C微單眼相機 Cinema Line 翻轉螢幕 五軸防手震)

X-T4 搭載全新五軸6.5階防震效果的機身內建防震系統 ,以及全新的大容量電池,能夠支援長時間拍攝。 這些全新的零組件,安置在小巧、密封的機身內,該機身防滴防塵,能在攝氏零下10度的溫度下運作。 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把讓攝影師即使在使用大型長焦段的定焦鏡頭時,也能穩穩地握住相機。 一般情況下,在單人操作拍攝時,您需要完全信賴連續對焦能力,而從 X-T4 與 X 系列鏡頭對於此功能的精確結果看來它始終可靠。 它具備了每秒15張的連拍能力,是捕捉瞬間動作的攝影利器。 我最喜歡的創作形式之一是街頭攝影,瞬間來去往往僅僅在幾秒鐘內,15張/秒連拍的能力完全提升了攝影師在該領域的價值。

sony微單眼: 【SONY 索尼】A7c 單機身組(公司貨)

這次評測以較高階的A7R為主,但除了部分細節規格落差之外,兩款大部分功能都相當,除了對焦、連拍等因素之外,也有相當畫質。 為了節省您的時間,本列表整理每個產品重點資訊,讓您可以快速瀏覽這文章所提供的產品是否是您所需要的,點選您有興趣產品的「名稱」或「圖示」可以進一步跳到文章所屬的介紹區塊瞭解更多細節。 2022年10月才發表的SONY FX30 是針對專業錄影需求的消費者,新增的雙原生ISO即使在低光源的環境下,也可以拍出清晰的影像。 因為這篇文章轉到某 FaceBook 相機社團後,我被一個物理光學背景的留學生老前輩(自稱玩了三十年老鏡,從老鏡還不是老鏡的年代玩到老鏡變老鏡的老前輩)大嗆了一通,說我是個博士生卻連英文譯名都不能謹慎對待,連我的學術涵養都受到質疑。 結果搞了半天原來是對方把法蘭距跟鏡後距搞混,以為我自己幫鏡後距取了個新名字叫做「法蘭距」 …

sony微單眼: α7 IV 鏡頭組

是畫質上的優劣不同、還是體積上的差異、又或者是價錢上呢……? 為了節省您的時間,本列表整理每個產品重點資訊,讓您可以快速瀏覽這文章所提供的商品是否是您所需要的,點選您有興趣產品的「名稱」或「圖示」可以進一步跳到文章所屬的介紹區塊瞭解更多細節。 開啟 LCD 螢幕,每 30 秒拍攝一次,交替使用焦距的廣角端及望遠端,每拍攝兩次閃光燈閃爍一次,每拍攝十次就關閉及啟動電源。 在自訂設定畫面上,示意圖會顯示相機的可操作的元件,供您查看自己指派的按鈕或開關,而且當您設定功能選單時,也能檢視實際的功能畫面結構。 您需要切換焦點時,使用觸控對焦即可透過輕觸螢幕對焦,即使焦點位在構圖邊緣也不成問題。 而使用觸控快門時,您只需要輕觸一下就能設定對焦並觸發快門。

根據全片幅相機的影像處理演算法提供更逼真的色彩重現能力,人像膚色看起來更自然,植物的色彩重現效果也有所提升。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sony微單眼 Alt + 左方向鍵←。

sony微單眼: 【SONY 索尼】A7M4 + DK鋼化貼+DKL-5S清潔組+GIGA 630空氣罐+CL-50CA魔毯+CT-1515麂皮清潔布 套組(公司貨)

2014年11月發表A7 II全畫幅E-Mount接口無反相機,首次在E-Mount機身導入五軸防手震技術。 2013年11月發表全新A7、A7R全畫幅E-Mount接口無反相機,同時也宣佈將NEX整合至α系統當中,從此α系列並存著A-Mount及E-Mount。 2006年1月19日,Sony發佈自2006年4月1日起全面接管柯尼卡美能達影像事業部門。 同年4月20日,Sony發表數碼單反相機品牌α(alpha);該年6月7日,Sony正式發表其首部數碼單反相機——α100。 2005年7月19日,Sony發表與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合作加入DSLR市場,以應對消費型數位相機市場的飽和。

在這篇文章中,站長整理並挑選了網路上熱銷,以及網友推薦的微單眼(無反相機)品牌,並針對各家產品逐一介紹。 sony微單眼 在挑選相機我們要會先考量到自身需要,並非價格越高就越適合自己。 例如常外出旅遊的人就會推薦較輕量的相機,可以減緩長時間背相機行走的不適感,而想要拍攝YOUTUBE的人就會推薦可以翻轉螢幕、內建麥克風及防手震的機種。 A1系列身為SONY 旗艦機種擁有5010萬像素,30fps無黑屏高速連拍,8K30p/4K120p影片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