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五大託夢」對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按照前者的說法,正是這些大夢,促成了悉達多太子的出家;後者同樣重視這些大夢,因為它們促成了佛的覺悟。 最後到了第四次,太子出遊到北門的時候,突然間對面來了一位威儀濟濟,道貌堂堂的沙門。 他身穿袈裟,一手持缽,一手拿了一根錫杖,安詳地走了過來。 悉達多太子一見,心裏生大歡喜,就對這位沙門合掌恭敬地請問:你是什麼人呀?
其稱號之原由,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毘曇八犍度論》卷三十等。 《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等載,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為菩薩時,逢此佛而發心,且願如其作佛,此即最初之發心。 今如願為釋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
佛傳: 釋迦牟尼佛傳 (漫畫版—下)
後來他的弟子修建了甲寺與桑頂寺, 所以又分成甲、桑二派,西藏唯一的女佛活–佛多吉帕姆,就屬於桑頂寺活佛世系。 在該教派中,也有位湯東傑布的僧人,以演藏戲募捐在西藏各河流上建百餘座鐵索橋而聞名。 寧瑪派是修習-大圓滿法,大圓滿法的意思是說’’迷即眾生,悟即聖佛’’,寧瑪派的大圓滿法思想的理論,源自於印度佛教的如來藏佛性學說。 西元 1407 年,明永樂五年,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得銀協巴(哈立麻)為「大寶法王」。 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派」歷代法王所專用。 藏傳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時代。
因了載負太子的功德,死後轉生於天上。 淨飯王知道太子出遊四門,見到了會令他生起出家念頭的四種情景,心中焦慮起來,很害怕阿私陀仙的預言會實現,就想到要給太子更舒適享樂的生活。 又下令釋迦族的眷屬,嚴密守護太子,使他不能離開王宮。 悉達多太子到了十六歲的時候,淨飯王就想,太子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了,於是就和他的大臣們商議太子的婚事。
佛傳: 印度佛教
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 同時也從尼泊爾和迦濕彌羅等國引進諸多經書、佛像和佛塔。 在他的兩個妻子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 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且在拉薩興建了大昭寺與小昭寺。 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
- 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 完成後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以梵文鏤刻筆錄,建塔珍藏,不允許此論在迦濕彌羅國之外流傳。
- 就象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剝了下來那樣,又正象那活活的烏龜,把它的殼子生硬脫了下來一樣。
- 所以,在眾多信徒的建議之下,我終於答應再度印行這本書。
為了讓大眾進一步認識佛陀時代更多的人與事,本版徵得大師同意,刊載其另一部相關著作《十大弟子傳》,以饗讀者。 讓我們一起跟著大師的生花妙筆,一睹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親承佛陀的言教身教下,如何透過自身行誼,延續佛陀正法的德化事蹟。 處處可見巨大的蓮花,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端坐在蓮花上,講經說法,感化眾生、提升眾生的靈性層次、讓在淨土裡修行的眾生更有智慧,再轉世為人時,會更有福報修行。 俗稱白教,是於 11 佛傳 世紀形成以密宗為主的大教派,教派繁多,其中達波噶舉派有四大系、八小系,也曾先後掌握西藏二次的地方政權,對藏傳佛教與西藏社會、文化影響至為深遠。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派別。
佛傳: 為什麼唸「阿彌陀佛」?
直至10世紀,藏地阿里地區統治者智光派沙門寶賢等赴印學習「集密」、「時輪」等經續、注釋及儀軌等。 並迎請印僧作信愷、作蓮密、佛祥靜、佛護、蓮花密等來藏翻譯顯密經論,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續》為重點。 東印度僧人法護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譯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傳。 11世紀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峽應請入藏,宣揚顯密觀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應發展。 其弟子續其法燈,弘通無上瑜伽,首開西藏密教噶當一派。
佛傳: 內容簡介
西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在他的兩個妃子尼泊爾墀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了佛教。 松贊乾布又派吐彌桑布札等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吐彌回藏後,仿梵文造藏文,並翻譯一些佛經。 雖然松贊乾布大力提倡佛教,並以佛教十善法治國。 佛傳2025 但在他之後,一直到八世紀初,佛教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獲得了元朝朝廷相當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
佛傳: 釋迦牟尼佛傳 星雲大師著
後寂護大師返印,敦請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傳入密宗,折服了原來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揚。 佛傳2025 藏傳佛教以卷帙浩繁,淵博深奧的藏文文獻著稱。 有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 藏語文與記錄佛教經典使用的梵文有緊密的傳承關係,從梵文翻譯的內容,不論詞意,藏語是唯一可以還原梵語的語言文字。
佛傳: 佛光文化悅讀網
因為大馬的佛緣將來仍會法水長流,我樂觀其成。 「鐘聲伴著晨曦/黎明把我從夢中招回/揭開我心地的朦朧/又開始我虔誠的敬禮/我所敬仰的佛陀呀/願您的慈光/庇佑著大地/庇佑著眾生……」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 同場,澳門中華宗教文化促進會會長馮健富、臺南麻豆太子宮執委劉仲宇、澳門哪吒文創產業協會名譽會長關權昌、理事長甘寶榮等向黃志源、呂良偉等致送了紀念品。 胡景光、葉榮發、李永強、邱志興、阮少寶、林炳坤、霍豔玲、李佳靜、鄭權光等臺澳嘉賓出席了活動。 此出慈善首映禮扣除成本後悉數用作慈善用途。 開映前,黃志源、呂良偉、麥長青及澳門佛教總會代表釋常清等分別發言。
佛傳: 舍利寶系列精品
討論的結果為「十事」非法,七百比丘並在此後合誦經典。 南傳佛教《島史》聲稱與此同時,毗舍離僧人為代表的人數眾多的僧人也集合了一萬人,並進行了自己的集結,稱為大集結。 由此,並引起了佛教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由於是佛教僧團的第一次重大分裂,故稱為「根本分裂」。 以上大眾部和上座部的前身所進行的集結一併被稱為第二次集結。 佛傳2025 印度佛教史上曾經有四次(或三次)集合僧團共同誦出佛經,確定正式經典的情況發生,稱為四次(或三次)「結集」。 在鹿野苑開始以四聖諦之說,口傳佛教,在45年內度化了眾多弟子。
佛傳: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影片講述了釋迦牟尼佛開啓佛教,並在印度傳教的故事。 這些現象表明,回鶻人在接受印度佛傳故事時,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興趣對佛典進行取捨與改編,甚至還有創作的情事。 這種情況我們在後文的論述中也時常可以看到。
佛傳: 經典
漫長的一生中,無止盡的煩惱與疑惑時時盤據心中,誰來為我們解開攸關重大的人生課題? 星雲大師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帶領我們看見釋迦牟尼佛的覺者生涯,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路與生命。 釋迦牟尼佛帶著弟子回到迦毗羅衛國了,年邁的父皇和妻兒見到佛陀,多年的思念和心結終於解開,多位王子也追隨佛陀出家。 這個時候,許多論師都感到奇怪,心想這個小孩子,有這樣大膽,居然敢來和我們這些老頭子大論師來辯論,真是蜉蝣撼樹,螳臂擋車,太不自量了吧! 一個大論師就和舍利弗辯論,十分緊張激烈,結果論師辯輸了。
它是最早形成的一個教派,以密宗(又稱“密教”)為主,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祗和儀軌。 因該派僧人均戴紅帽,俗稱為“紅帽派”或“紅教”。 佛傳2025 “寧瑪”一詞,在藏語中含有“古”、“舊”二義。
佛傳: 阿彌陀佛的由來
藏傳佛教史上把他當成一個界線,他之後翻譯的密宗經典叫做密續「新譯派」,而把他之前翻譯的叫做密續「舊譯派」。 西藏著名的大譯師洛欽•仁欽桑布,他連續出國多次,向印度的七十五位大師學習,並請來許多印度克什米爾等地的佛教大師到阿里古格會同譯經。 藏傳佛教中並沒有部派佛教傳承,但在四部宗義中以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代表部派佛教,以唯識及中觀代表大乘顯教。 印度傳入西藏的顯教,代表性著作有五大部,就是《釋量論》、《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俱舍論》、《入中論》、《現觀莊嚴論》。 漢傳佛教,現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另外兩個為藏傳佛教與上座部佛教)。
太子這時從宮殿來到馬旁,輕輕拍著犍陟說︰ “犍陟啊,請你趕快載我出城,這樣,我可因了你的幫助成佛,且要去救度一切的眾生。 ”說著便騎上馬背去,同車匿一同離開了王宮。 對於相術和神都深有研究的阿私陀仙仔細地端詳了太子的相貌, 看見太子具足轉輪聖王所有的祥瑞特徵︰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好。 就從座走下來向太子合掌禮拜,很慎重地對國王說︰“如果太子住在家中, 就會成為一個統理世界的賢王,如果他離開家庭,走出世之道,就會成為一位覺行圓滿的佛陀。 ”然後就因為自已年紀老了, 不能親眼看見太子成佛,不能聽聞佛法而悲傷哭泣起來。 淨飯王就想到,要請宮中最有學問的婆羅門相師來佔觀解釋,並為太子行命名典禮。
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 佛傳 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 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巖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 1203 年被突厥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