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Sony 的獨特性是提供了「極速」、「具追蹤力」、「特定對象辨識」的自動對焦功能,而且更是全部四個焦段都可以應用得到。 具體來說,就是能辨識並進蹤物件,再以每秒 60 次的速度進行 AF/AE 運算,緊緊的「咬住」目標物做連續的對焦,效果可以媲美專業單眼的 AF-C 呢。 手機鏡頭愈加愈多,是因為廠商們為了可以滿足到使用者在不同焦段上的攝影需要,不過明明數位相機也只是一個鏡頭就可以了,因為中間是差了「變焦」的元素。 Sony 就以黑科技,讓最新的 Xperia 1 III 在沒有犧牲體積和體驗下,實現了切換焦距的手機鏡頭,提供獨特的使用體驗。 但在此之外,Sony Xperia 1 來到第三代目,硬體規格上也終於填滿,可以與市場上的其他競品看齊,不再給人挑剔。
針對這次的 Camera Pro 專業介面與 BASIC 基本模式的細部無縫使用體驗方面, 可說是完全令人感受到擁有 Alpha 與 RX 產品開發經驗的他,對於相機體驗的設計用心。 Xperia 1 III 的反應,一整個讓人想起專業無反 Alpha A9 的高速對焦與精準度。 如果你是想要用手機來進行快速的 Snapshot 街拍的話,個人認為 Xperia 1 III 是個非常值得選擇的產品。
sonyxperia1評價: 系統的「本地化」仍是一道門檻
Xperia 1是我今年測試過手感最好的智能手機之一,機身框架擁有完美的曲線,配合弧形的玻璃邊緣,前後接縫完美對齊,密封性非常不錯。 同時黑色和紫色的版本後蓋拋光效果極爲漂亮,但千萬注意不要將手機掉到地上,否則後果很嚴重。 當索尼致力於在非傳統的21:9的寬高比中,發現有價值的內容似乎是對用戶的要求,YouTube、Twitch甚至Netflix都支持16 :9內容至上。 在去年Xperias和Xperia 1 II之間的短時間內,可以肯定地說,整個行業現在更容易接受21:9的標準,驗證索尼的決定,並在這方面證明其領先地位。
HTC真係要努力, 不過我始終覺得夜拍, HTC都仲係佔優, 因為ultrapixel始終好勁~.. 響我好開心咁用緊x1 既時候, 其實我都會期待htc黎緊既新機既。 Sony 今年上半年最受期待的旗艦【Xperia 1】,預計將在第二季左右跟大家見面。 雖然說這款手機已經正式發表,但官方還未全面開放讓媒體進行詳細測試,同時還有一些手機相關資訊並未公佈,因此讓 Xperia 1 目前都還保持著一股神祕感。 係感光元件上,佢哋終放棄係主鏡頭,用上超高像素接近或超越二千萬嘅感光元件,用番一直好評,有 Daul Pixel 對焦嘅千二萬感光元件,並加入 OIS 光學防手震,不再麻目相信自己個套 Bionz 系統,係相片減噪部份,會優勝過 OIS。 但重點應該係佢地引入左 Sony α 相機其中一項技術,眼睛追焦,令到影鬱動嘅人物時,可以做到「幾乎張張相,都中焦」,係咪咁勁?
sonyxperia1評價: 遊戲增強器帶給你更完整、更沉浸式體驗
然而當時的技術,就只能用上 1/3″ CMOS,光圈值也僅 f/2.7-f/4.8,要在光線相當充足的環境下,才能拍到夠看的成像。而且 ZenFone Zoom 機厚 11.95mm,機動性遠較僅 8.2mm 厚的 Xperia 1 III 為低,不過這都是 7 年前的事情了。 選擇一款全面屏手機,一方面追求美的極致,另一方面依然會追求手機使用感體驗。 有人說眼部對(追)焦感覺沒太大作用,那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日常沒接觸過這個功能 —— 相信我,該技術的下放很有可能讓索尼手機成為你最喜歡的人像便攜拍照設備,跟虛焦永遠說再見。
- 顯示幕及創新影像處理技術支援廣色域 ITU-R BT.2020 及使用 Illuminant D65 的 DCI-P3。
- 本屆 Xperia XZ1 的機身採用了「全金屬一體式」設計,並沒有沿用 XZ、XZs 一樣「上金屬+下塑料」的拼接方式。
- 一直以來 Sony 手機在系統這方面走著是一條「我行我素」的路線,不太精緻的圖標排版、大量的 Android 原生系統風格和邏輯、國行手機功能依然不夠接地氣等,這些似乎成了 Sony 手機在中國的「名片」。
- 從這一屆產品開始,Xperia之後就不帶子母了,名字簡潔到讓人有些不習慣,畢竟以前索尼手機的命名還是比較風騷的,例如什麼Xperia Art等等。
- 顯示螢幕也很好很明亮,Xperia 1 III 包含一系列強大的顯示自定義功能,這範圍從強制使用 10 位 BT.2020 色域“創作者模式”到調整面板的白平衡,以及運動模糊減少和視頻圖像增強切換。
Xperia 1 能夠以 4K HDR 錄製,以絕佳的動態範圍與對比度錄製影片,即使在背光或低亮度場景下也能拍出逼真色彩。 Xperia 1 配備等同於 10 位元的顯示幕 (8 位元加上 2 位元平滑化),能夠呈現極多樣的色彩,而不出現帶狀色。 機身前後皆為 Corning® Gorilla® Glass 6,兼具動人外觀與觸感。 請在下方設定您的 Cookie 偏好,務必在「功能」區段中開啟 Youtube 的 sonyxperia1評價 Cookie 設定。 作者標示-非商業性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佈、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 T客邦由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媒體控股集團 / PChome電腦家庭集團」所經營,致力提供好懂、容易理解的科技資訊,幫助讀者掌握複雜的科技動向。
sonyxperia1評價: 回歸「索尼味」,Xperia 1優缺點分析
因此過去的 Sony 旗艦手機總是會在某些部分有所不足,很容易就首先被篩走了。 再往下一顆按鍵就是快門鍵,這自古以來就是 Sony Xperia 旗艦手機的特徵的一個設計。 來到 2021 年就有一點點的細節變化,就是表面加入了菱格花紋,面積也變大顆了點,按下快門時就會更加有感了。
sonyxperia1評價: Redmi K60 系列全都用上了 2K 螢幕
除了白平衡,Xperia 1 II 的色彩還原也非常準確,特別是在有藍天、絢爛的燈光、綠葉等 AI 算法特別喜歡過度提升對比度和飽和度的物體時,Xperia sonyxperia1評價2025 1 II 都保持了相當的剋制。 正因如此,使用 Xperia 1 II 拍片能更準確地傳達我想抓取的情緒。 系統預置了 D50、D65、D93 等幾個主流的白平衡方案,方便用戶根據自己的創作環境調節對應的白平衡環境。 SONY 希望專業用戶可以把這款手機當成一塊監視器來用,大師模式和高階白平衡等功能的存在也是爲了適應不同的創作場景。
sonyxperia1評價: SONY Xperia 1IV 12G/256G 黑色 4K HDR OLED 120 Hz 更新率顯示幕
翻到背後,在頂部居中的位置能看到一條全功能 NFC 的天線(有 NFC 這個好)。 然而一條天線接收信號肯定不夠,所以 Sony 在兩側中框加入了環形天線。 Sony Xperia XZ1 的正面與 XZs 幾乎沒有變化,5.2 英寸的屏幕提供 1920×1080 分辨率、X-Reality 圖像渲染技術等等,不過屏幕最高亮度提升到了 700 nits。 在各家大廠旗艦都用上高屏佔比以及「全面屏」的今天,Sony 依然堅持著用屏佔比不高的設計,儘管並不能說難看,但這確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sonyxperia1評價: 源自 Alpha 專業無反的人眼追蹤拍攝與五軸防震機能
Xperia 1 III 續航力表現不夠突出,其實有在我們預料之中,畢竟 4K 解析度螢幕 +120Hz 更新率 + 5G通訊,本來就已經是非常耗電的組合,加上物理限制是殘酷的,輕薄為訴求的 Xperia 1 III,自然就必須在電池容量稍作犧牲。 不過電量這種事情本來就看使用者的需求,平常就比較偏好輕薄機種的我倒是認為,SONY 這樣的定位反而在機身尺寸與電量之間抓到一個平衡點,也讓 Xperia 1 III 在眾多破 200 克的旗艦機種獨樹一格。 至於續航力表現,我們分別針對遊戲和播放串流影片兩種分是進行測試。
sonyxperia1評價: 手機品牌 > SONY >
這個軟件其實只是 UI 做得「看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攝影師需要的很多功能,比如直方圖、斑馬線、峯值對焦,都沒有。 你要知道在大太陽底下拍視頻是不能靠屏幕上的畫面亮度盲狙的,不然就會曝光高一塊低一塊。 然後這個軟件不支持自動曝光,拍的過程中也不能手動調,所以遇到出隧道的場景,沒法拍。
sonyxperia1評價: 電池壽命
超廣角:S5K3M3,1200W 像素,1/3.4″傳感器尺寸, 1μm 單位像素尺寸,f/2.4 光圈。 但是,索尼總是給我機會說但是,這一代依舊是不支持熱插拔,當你手賤把卡槽拔出來就能看見那幾個熟悉的“正在重啓”字眼。 中框的頂部有 SIM 卡槽,SIM 卡槽不需要取卡針就可以取出,有防水膠圈,卡槽使用 3 選 2 設計,可以拓展 TF 卡,算是彌補了機身只有 128GB 存儲的遺憾。 所以中框的左右兩側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一邊是沒有按鍵,另一邊則是凹凸不平的按鍵。 可以看到右邊的一加明顯比索尼更加清晰,無論是文字的邊緣,還是截圖裏的圖片,都是一加要略勝一籌,Xperia 1 字體顯得有點發虛。 當然,手機的物理分辨率是達到 4K 的,所以在手機上看不會像截圖放大那麼明顯,所以自然就比那些 1080P A 屏高到不知道那裏去了。
BT.2020 標準相對於 BT.709 標準大幅提升了視頻信號的性能規範,色彩深度由 BT.709 標準的 8bit 提升到 10bit 或者 12 bit,色域覆蓋的面積也遠大於 BT.709 標準,能夠顯示更加豐富的色彩。 這也並不能說索尼是虛假宣傳,因爲 4K 的定義是屏幕任意一邊的像素數量達到或者接近 4000 個像素,Xperia 1 縱向像素數量爲 3840,毫無疑問是接近 4K 的。 ▲先來看在開啟 120Hz 更新率的情況,連續播放 30 分鐘 YouTube 之後,電量由 55% 下降至 49%,換算起來,在滿電的情況下可以透過 Wi-Fi 網路連續播放 youtube 串流影片大約 8.3 個小時。 側邊感應算作索尼自己的全面屏手勢,輕敲兩下屏幕邊緣就可以呼出各種快捷方式或者進行分屏操作,下劃就是返回,適應以後成功率還是挺高的。 肯定不是,看看這個吳彥祖的自拍,右眼比左眼大,很明顯失真了,很多人覺得自拍有一半臉不自然是吧,這就是透視,雖然都是變形,但畸變和透視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21:9唔係我嘅重點,只係睇fb嘅時候多睇幾行,睇片我唔覺有優勢。 若需送至二樓以上,配送司機將會額外索取搬運費用(現場收取) ∙同筆訂單內若含多個「廠商直送」商品,將可能分批到貨 ∙例假日、國定假日訂單,將於下個工作日盡速安排出貨事宜 ∙若遇天候等不可抗力之因素,可能延… 所以哪怕銷量只有國產品牌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我們還是需要索尼這樣的手機存在,來告訴這些只知道跟風的廠商,什麼叫做「有自己的思考」。
整個背板除了攝像頭和索尼的兩個LOGO幾乎沒有多餘的元素,雪白色白的純粹,沾指紋的效果也是最不明顯的,我非常喜歡。 sonyxperia1評價2025 老粉絲應該知道,我輕易不會選黑色,除非這手機別的顏色做的太一般。 紫色也是多年的迴歸,純純的紫,在一些光線下會變成藍色,水泥灰渲染圖可能不是最好看的,但相信我真機更低調有質感。 另外 XZ1 的超慢速影片拍攝也是個相當好玩的功能,在拍攝一些具動感的畫面時,慢速錄影就像把時間凝結一樣。 小編最近去了一家用路軌運載火鍋配料的店家喫飯,發現這個玩意相當有趣,就啟動超慢速錄影來拍攝下來了。
換言之,Xperia XZ1 已經不能像 XZs 那樣能夠「立」起來,但也減緩了手機邊緣的鉻手感。 在中間值設定下,iPhone 13 Pro 背景虛化強度更強。 由這組測試也可以看出兩大廠牌對於景深運算的想法不同- iPhone 主要由測算距離來達成遠近的漸進虛化, 想要做到比較自然的虛化效果; SONY則是將整個人連同頭髮框成主體前景,讓人像與背景得以清晰切割並凸顯人像。 而 Sony 就是想把手機相機推上巔峯, 因此可以理解他們用力升級感光元件,會用手動專業拍攝者更是有感,在高 iso 下使用大感光元件,雜訊也會相對較低,成像會更加細緻。
sonyxperia1評價: 產品介紹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4K屏幕,這個分辨率的耗電量也對電池給予了更大的壓力。 在我測試的過程中,從早到晚都在使用它,但在網絡和視頻測試中只堅持了12多個小時。 Xperia 1的屏幕可以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沒有劉海、沒有挖孔,完整的一塊屏幕,只有很窄的下巴和額頭。 索尼采用了很聰明的做法,將指紋識別傳感器放在了機身右側,對於右手操作的用戶來說,這種設計很方便,直接用大拇指識別即可。 這種設計比傳統的後置指紋識別更容易使用,然後再往上就是音量控制按鈕。 該芯片組與8GB RAM(沒有任何配置選項)配對,這將使Xperia 1 II始終保持供電並響應你的需求,它以相對較短的加載時間很好地處理了遊戲,而且沒有遇到任何卡頓現象。
其實以 Xperia 1 III 這樣的對焦性能與長焦能力,自己真的會想要買來代替 RX100M7 偶爾拍車與記者會舞臺的拍攝任務。 應該都會有十分不錯的實戰表現 – 可惜疫情期間幾乎都沒有活動了,不能直接實戰驗證(超 QQ,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啊)。 除此之外,加上手機也相對相機更為低調且輕巧,又有十分可用的望遠鏡頭。 所以不僅能以超廣角拍出張力,比起其他手機你會豪不猶豫地切換為望遠鏡頭來捕捉街景細節。
sonyxperia1評價: 索尼大法雖然好,但 Xperia XZ Premium 這波信仰真的值得充嗎?
其實雙方的實用性也是相差無幾,而且兩者都有其支持者,不過因為最近小編實在太常在手機上追看劇集,所以一片有 HDR 顯示的螢幕則更得我心,而且螢幕邊框也處理得比較好,手機也較小臺一點,適合單手操作嘛。 兩款機型的外形設計差異不大,最明顯的不同,是Sony Xperia 1 III 換上了霧面磨砂玻璃,呈現出專業內斂的形象;比較大的差別在於相機規格,新機主打高速連拍功能,在對焦、快門速度上都明顯提升,並且加入「潛望式望遠變焦鏡頭」,遠距離拍攝也能得心應手! 因此擁有手機拍攝需求的人,會推薦入手這臺最新的Sony Xperia 1 III 。
傑昇通信~挑戰手機市場最低價
我的訂單是在5月9日產生,實際收到貨是5月15日,算起來速度還蠻快的。 實際體驗上,日常多數操作都能以單手完成,無需第二隻手輔助,若能熟用 Android 10 手勢以及 Sony sonyxperia1評價2025 的「側面感應」,得以迅速啟動 App、開啟 WiFi 與藍牙等功能,藉由軟體層面的輔助,大幅減少了 21:9「太長」可能帶來的尷尬。 【臺灣醒報記者李宗祐綜合報導】「碳權」中的「碳抵換」意讓溫室氣體排放更嚴重? 最新研究顯示,因為碳抵換的計算誤差,美國加州的碳抵換計畫最少有29%項目高估了減碳效能;殼牌石油在英國加油站推銷的「碳中和駕駛」也是名不副實。 COP26大會中綠色和平組織最近提出「拒絕啟動碳抵換」的訴求,讓碳抵換的弊端逐漸浮上檯面。 ##碳抵換背離初衷 在「碳權」的概念中有一個「碳抵換」的市場機制,意思是企業可以透過資助、或是購買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換取排放額外二氧化碳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