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 satapcie12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載入畫面通常是處理顯示外觀,因此硬碟輸出經過PCIE到CPU處理,存到記憶體,之後再把需要給顯示記憶體的資料,由CPU調度記憶體內的資料經過PCIE交給GPU存到顯示記憶體。 遇到瓶頸,CPU來不及處理資料自然是會讓硬碟降速,所以NV新驅動RTX IO支援pcie4和GPU處理硬碟資料,不然以顯示卡的效能支援pcie3.0就好了。 ▲ PCIe 與 SATA 固態硬碟資料傳輸途徑示意圖,兩者最大差異在於,SATA 機種還得經過 SATA 磁碟控制器,會增加額外的延遲。 SATA價格較便宜,也能安裝比較多顆,因為走南橋和SATA3傳輸上限物理效能就比M.2低一些。

  • M.2模組的外形是長方形,在短邊一側有一個連接器(臺灣俗稱「金手指」,有最多67針的75個點位,0.5毫米間距,各針分佈在PCB的兩短邊),並在另一側短邊的中心有一個半圓形安裝固定孔。
  • 看完了上述測試後,玩家對於Gen 3 SSD帶來的效能提升上,相信會有基本的瞭解,但如果要再拿來和Gen 4 SSD做比較呢?
  • 當前那少數支援 PCIe 匯流排介面的固態硬碟,儘管單價相對於 SATA 機種是高了一些,熱血玩家仍然具有高度興趣,而且一試成主顧的大有人在。
  • 現在也有廠商已經研發出了所謂的PLC五層式儲存架構,每單元可儲存5位元運算,雖然尚未進入大量量產時期,但基本可以預期其寫入壽命將會比QLC更少。
  • 畢竟在 PCIe 匯流排頻寬奧援下,最高傳輸速度少則 1000MB/s 起跳,多則超越 2000MB/s,足足是 SATA 6GB/s 機種的數倍。
  • 插槽形式及其變化考量到 PCIe/SATA/USB 等不同介面之裝置皆可以轉設計為 M.2 之型式,因此 M.2 其並非專屬於 SSD 之格式規範,各自之腳位訊號與電氣特性皆存在著極大差異。

話說到這裡,其實大家也應該能瞭解到為什麼Gen 3 SSD仍是目前玩家在組裝電腦時的主流儲存裝置選擇,先說容量和價格部分,平均來說市場價1TB的容量普遍會落在4,000元左右,同樣會因為產品定位有些波動,但相對於Gen 4 SSD來說已經有明顯的落差。 對於追求極致效能與產品穩定性的高階使用者來說,採用更進階的「3D XPoint」記憶體技術的 Intel Optane SSD 系列,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讀寫速度最為穩定,平均故障時間間隔極高,且寫入壽命達到企業應用等級的產品,雖說價格不斐,但直指頂級市場也是有一定的實力。 SSD 推出之初,之所以價位讓人乍舌,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 NAND Flash 所採用的儲存單元採用「單級單元(SLC)」的配置,因此不僅容量受限,價格也十分高昂,不過雖說 SLC 貴,但因為在單一個單元上僅會有一個位元(Bit)資料,因此存取速度與使用壽命也是最長的,因此會比較適用在存取量較大的伺服器上。 至於其他常見的 SSD 類型像是「多級單元(MLC)」或是「三級單級(TLC)」配置的 NAND ssd satapcie2025 Flash,相較於 SLC,在單一個儲存單元上就會存入複數的位元資料,以 MLC 來說,單一個儲存單元上的資料狀態就會是 SLC 的兩倍,至於 TLC 的儲存資料狀態則是 SLC 的四倍。 也因為 MLC、TLC 在單一個儲存單元上的資料狀態較複雜,因此每一次抹寫資料時所花費的時間也會比較長,因此在存取速度相較也會較慢一些。

ssd satapcie: SSD 價格持續下跌,低價真的有保障?高價一定可靠?

以上是就係統架構理論而言,不過延遲這檔事一般較少被注意到,能夠呈現出差距的測試軟體也可能極為有限。 恰好我們慣用的 ULINK 測試平臺,其綜合性能評估腳本內包含延遲這一測項,因此得以透過它來窺探 PCIe 與 SATA 機種之間的差異。 代表組產品如下圖所示,我們僅就手邊現有的樣品機進行試驗,讓大家初探延遲這檔事。 能買到的容量這點應該不難理解,畢竟作為儲存使用,在SSD寸土寸金的情況下,當然還是希望能夠盡量買到越高容量的越好,同時作為計算方便,我們會直接從CrystalDiskInfo軟體中顯示的整數GB容量來做計算。

接下來就是見證C/P值的時候了,我們將分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一個是「1塊錢能買到的容量」,另一個則是「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 從圖中可以發現,Gen 3 SSD從點擊遊戲圖示開始至畫面出現遊戲選單所耗費的時間約為1分17秒、而實際再點擊新遊戲開始至過場動畫首次出現時則是額外花了10秒左右,總計從開啟遊戲到實際看到遊戲動畫總共花費時間來到1分28秒。 而SATA SSD方面,到達遊戲選單時所花費的時間為1分22秒、額外再花費了13秒的時間來到實際遊戲動畫畫面。 最後一個要來看的關鍵點是所謂的TBW寫入壽命這點,這部分前文有些微提到了一點相關的定義解釋,這邊稍微再詳細說一下。 相較於Gen 3 SSD平均價格落在5,000元以內(少數近萬),多數Gen 4 SSD在相同的1TB容量下就至少6,000元左右起跳,2TB版本更是破萬。 因此新驅動RTX IO(要有RTX卡)或是CPU核心數夠多(PCIE4.0要有20個核心)以及沒有其它瓶頸纔看的出遊戲載入畫面速度的差異。

ssd satapcie: SATA V.S. PCIe NVMe 不同介面,效能可是天差地遠!

這裡要說的意思並不是它完全不再生產或販售,而是因為M.2 PCIe SSD的普及化(價格下降),加上其實際的讀寫速度已逐漸跟不上目前玩家「大數字時代」的要求,導致SATA ssd satapcie2025 SSD在選擇上逐漸退出主流圈。 但老實說從價格層面來看的話,相同容量的SATA SSD和M.2 PCIe SSD價差大約落在500~1,000元臺幣之間(依廠商品牌定位略有不同),所以實際上兩者之間在影響玩家預算上考量時其實相去不遠,最重要的反倒是在於讀寫速度方面帶來的實際影響。 雖說以目前的技術來說,PCIe NVMe SSD 已經可以做到不內建 DRAM 緩存而改用系統記憶體來取代,不過畢竟這樣的存取方式還是會受到實際系統效能的影響,為了確保你所購買的 SSD 真的能為你帶來實際的效能提升,選購時不妨可以優先選擇有內建 DRAM 的產品。 不過這邊也要補充一點的是,我們這次的測試項目中並未列出TBW寫入壽命計算,但玩家可以前往官網查看各SSD的規格,部分SSD也會針對TBW寫入壽命或是產品耐用度,做額外的強化保護功能,這些功能也是必須印襯在價格上的一點,也因此玩家們也不要單純覺得「怎麼這麼貴」這樣的問題,它們或許都存在著不同額外功能以及廠商們的用心設計考量。 不過,文章一開始也有提到,各SSD會因為廠商針對定位和目標客羣不同有所區別,會讓即便是相同容量的SSD,也會有不同的價位存在,這樣一來價位較高的參賽者肯定不喫香,也因此我們特別另外設立了「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這樣的評斷標準,並以讀取速度作為主要標的,讓玩家能夠藉此瞭解到花錢買速度的目標。 再者,從速度表現上來說,由於仍然會因為內部採用的架構不同,導致速度上的差異,但普遍來說讀寫速度都仍然有平均1500 MB/s以上,部分效能更好的版本甚至會進入所謂的「3000俱樂部」、讀寫速度達到破3000 MB/s的也不在少數,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下都會有明顯的高速感受。

不過雖說 SSD 直接以系統記憶體作為暫存是個解套效能問題,降低成本的方法(大家都知道,DRAM 的價格其實很貴很貴),但相較於 SSD 中內建獨立 DRAM 快取區,還是有一定效能上的區別,也因此大家在選購時也會需要特別注意一下便宜的 PCIe NVMe SSD 是否把 DRAM 快取給掉了。 這次的測試對於還在迷惘中的玩家們應該是豁然開朗,以上的測試數據供玩家們參考,對於LEVEN的產品有興趣的玩家也可以直接入手或參考這篇的測試數據。 至於容量更大的 1TB 與 2TB 版本,更是能夠達到循序讀寫 1800 MB/s 的境界。

ssd satapcie: 使用 Facebook 留言

作為判斷標準,我們將以「新臺幣1元能買到的容量和速度(MB/s)」來呈現,玩家可以藉此來理解成「俗擱大碗」的購買參考,同時再針對先前提到的購買SSD判定標準來看看各SSD的優缺。 可以看到在大型檔案下,Gen 3 SSD帶來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像是將檔案丟入SSD的測試中,SATA SSD就耗時18秒多、而Gen 3 SSD則是隻需6秒左右即可完成,對比SATA SSD幾乎都只需要花其1/3的時間就能完成,從這當中就能看出玩家如果升級成Gen 3 SSD的話,將能從原先的SATA SSD中獲得怎樣的速度提升,日常使用上基本都會有約50%的效率提升。 將SSD作為系統碟使用的話,由於檔案格式和架構的緣故,除了讀寫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隨機4K讀寫速度,將會更直接的影響一般日常使用。 玩家們可能會時常在網路或論壇上看到「QLC架構的SSD效能比較差、不適合購買」這樣的說法,其實並非必然,架構上來說,SSD並無貴賤之分、只是兩者的定位不同。

ssd satapcie: NVMe 相關資訊

舉例來說,有B Key 和M Key 型兩個防呆鍵位的M.2模組,使用最多兩個PCI Express通道並提供廣泛的相容性,而只有一個防呆鍵位的M型M.2使用最多四個PCI Express通道;以上兩例也可能提供SATA儲存裝置。 M.2具有靈活的物理規範,允許更多種類的模組寬度與長度,並與更進階的介面相配,使M.2比mSATA更適合日常應用,尤其是用於超極致筆電或平板電腦等裝置的固態硬碟。 在讀寫來說sata弱於pcie是肯定的,現在組電腦一定想說我就是要開機快、開啟遊戲快、這樣子就是要選PCIE的,預算有限只要開機快那就選擇sata,都一定比HDD快。 與系統溝通連結必然是透過 PCIe 匯流排,連結至晶片組或處理器所內建的 PCIe 控制器,經過節點如同點對點般精簡。 反觀 SATA 介面機種,與系統核心之間多了 SATA 磁碟控制器這隔閡,訊號傳輸與控制無可避免產生額外的延遲,亦有一般測試可見的性能差異影響(如主機板晶片組原生內建與第三方控制器之別)。 反觀 PCIe 匯流排介面基於通道可彈性組合運用這優勢,能夠提供近乎源源不絕的傳輸頻寬,給予各式高速裝置利用。

ssd satapcie: PCIe 與 SATA 固態硬碟除了速度還有哪些差異?實測給你看

當前那少數支援 PCIe 匯流排介面的固態硬碟,儘管單價相對於 SATA 機種是高了一些,熱血玩家仍然具有高度興趣,而且一試成主顧的大有人在。 其吸引力莫過於最高存取速度,畢竟當前主流的 SATA 傳輸介面,SATA-IO 指出真實有效頻寬在 570MB/s 上下之譜,這並無法餵飽現今以高速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固態硬碟。 目前在市面上的 SSD,TLC 製程的產品已經成為主流,除了在價格上更能讓消費者接受,透過廠商對於 SSD 主控技術的提升,能更有效延長 SSD 儲存單元的使用壽命,對於消費者來說,不見得一定要花高價買到 MLC 製程的產品。

ssd satapcie: 主流性能,低功耗的選擇:Intel 760p

且由於代購商品之訂購是您委託代購業者在境外網站所完成之訂購,不適用中華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但代購服務本身,仍適用中華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 關於退貨退款方式及條件,依代購商品網頁及委託代購流程中之相關網頁之記載。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 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隨機4K讀寫、也就是IOPS數值上,這邊我們就不特別列出官方數值了,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自行前往SSD官網查詢,不過也還是先幫玩家附上實際測試數據。 ssd satapcie2025 現在也有廠商已經研發出了所謂的PLC五層式儲存架構,每單元可儲存5位元運算,雖然尚未進入大量量產時期,但基本可以預期其寫入壽命將會比QLC更少。

ssd satapcie: 測試平臺

另外除了廠商提供的保固年限,消費者在購買 SSD 時不妨也可以注意一下產品標示的「耐用性評等」,這個評等會以「TBW(Terabyte Written,寫入兆位元組)」作為指標,以 Intel 760p 256GB 為例,官方提供的耐用性評等數字就是 144 TBW,這也可以作為我們選購時的參考依據。 關於代購服務,若您有任何問題或您需要向代購業者提出反映,您可以在登入系統後,依照線上客服系統所定之處理機制、程序及相關聯絡資訊提出您的問題,系統將會把您的問題轉知予代購業者,由代購業者的客服人員為您提供服務。 ssd satapcie2025 PChome Online及代購業者不以任何明示或默示之方式保證所有出現在代購網頁上、或相關訊息上的資料均為完整、正確、即時的資訊。 如果相關商品或服務的規格、圖片、說明、價格、或相關交易條件有誤,代購業者得在接到您委託代購的訊息後,拒絕接受您的委託。

ssd satapcie: 科技 > 電腦電競相關 >

整體而言,不同的金手指防呆位置,可讓消費者於安裝使用 M.2 裝置時,可獲得最低程度之依循法則。 以實例來說,我們因為防呆鍵位的限制,而無法將 M.2 Wi-Fi 網卡硬塞到 M.2 SSD 的插槽之中。 也因此,即便是 PCIe 2.0 x2 這樣堪稱早期規格的 PCIe 固態硬碟,受惠於 1000MB/s 理論傳輸頻寬,最高速度能夠輕而易超過 700MB/s。 畢竟頻寬利用率掌握在固態硬碟控制器,乃至於快閃記憶體搭配與韌體調校等部分,這概念和以往的 SATA 機種並無不同。 現在一說到固態硬碟,玩家最津津樂道的產品,理應當都已經轉向 PCIe 規格。 畢竟在 PCIe 匯流排頻寬奧援下,最高傳輸速度少則 1000MB/s 起跳,多則超越 2000MB/s,足足是 SATA 6GB/s 機種的數倍。

連接器上的各引腳額定最多50V和0.5A,而連接器本身要求耐受最低60次拔插。 M.2標準允許模組寬度為12、16、22和30毫米,長度16、26、30、38、42、60、80和110毫米。 市售M.2 擴充卡主要是22毫米寬度,長度有30、42、60、80和110毫米等規格。 對於固態硬碟適用的 M.2 模組,最常見的尺寸為 22mm (寬) x30mm (長)、22mm x 42mm、22mm x 60mm、22mm x 80mm 和 22mm x 110mm。 這些擴充卡將會依據上述的尺寸來稱呼:前兩位數代表寬度 (都是 22mm),而剩餘的位數則是代表長度,從 30mm 起到 110mm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