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爲,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 穿越星空與你相遇 star crossing 好萊塢新生代電影配樂家Nuno Malo以西方音樂的角度來詮釋人與人、人與宗教間的情感,最後在觀音聖號的旋律中找到了生命的泉源。 如是我聞請您聽聽看,西方音樂家如何用音樂來表現對於生命與宇宙的領悟,以及佛教精神至深至切的感動。 《淨行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第十一品,為佛陀在人世間所宣說關於如何成就佛道的經典,是佛陀在人間次第修行菩薩道的體悟。
- 1953年,星雲大師初到臺灣宜蘭弘法,為了引導青年學佛,便是以現代歌曲為橋梁,成立了青年歌詠隊,讓信眾透過音樂的傳遞來體會佛法生命的真義。
- 唐代無論寺院、宮庭、民間、佛教音樂都達到了鼎盛時期。
- 屬於“三學”的“定學”範疇,後來逐漸引申爲佛教儀式中各種唱唸的通稱。
- “班匝薩多薩瑪雅,瑪呢巴拉雅” 大致含義:主尊金剛薩垛,請您以及您身口意的極深祕密誓言恆時守護、保佑我們。
- 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淨蓮花,佛樂也可分爲經咒類的梵唄樂和參禪悟道類的禪樂。
- 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韻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神遊情動,使人意念淨化,於嫋嫋音聲中細細體味人生真諦。
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因爲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 ”而“以爲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爲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佛曲 無不響應–創新版大悲咒Mega Reflection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於佛陀前欲度眾生的發願咒。
佛曲: 大悲咒
樂工狀其念四聲觀世音菩薩,乃撰文敘子曲。 至是而佛經無不可吟,不獨偈頌然矣,南唐書浮屠傅,僧應之,喜音律,嘗以贊禮之文寓諸樂譜。 “班匝薩多迪諾巴,迪叉哲卓美巴瓦” 大致含義:主尊金剛薩垛,請您的加持成就安住於我,並讓我與您無二無別。
除了六句贊多用《華嚴會》外,其餘如《掛金鎖》《豆葉黃》《望江南》《柳含煙》《金學經》《金磚落井》《破荷葉》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見的。 北京、江西、天津、廈門等地相繼成立了佛教音樂團,已整理、出版、發行中國梵唄的音響磁帶。 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樂”均由梵唄發展而來的音樂。 故歷史上尊稱曹植爲中國佛教音樂創始人——梵唄始祖。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 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爲佛教音樂始祖—–梵唄創始人,魚山也成爲中國化佛教梵唄標準“叢林腔”的代名詞。
佛曲: 梵唄
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 邪勒佛曲,入徵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 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樂,即其遺意。 ’按,晉書鳩摩羅什傅,天竺俗,甚重文制。 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國,原有然矣。 樂府雜錄,長慶中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里人。
- 以樂曲旋律配以佛經偈頌譜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樂曲。
- 悠揚動聽的古曲,賦予佛緣梵音的新創意,帶給你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意境。
- 佛教音樂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聲,源於印度聲明學.中國漢語佛曲的發展是由陳思王曹植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
- 《三寶贊》和《十地贊》的曲調是《柳含煙》,《西方贊》是《金磚落井》,《開經偈》的曲調是《破荷葉》。
- 偈,梵文唱,有五字體和七字體之分,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
- 近世寺院的朝暮課誦,猶可見其遺風(詳見“課誦”)。
一類是與經文、咒文相融合的唱誦曲,另一類是多用於幫助冥想、瑜伽的輕音樂。 在南北朝時代,有很多關於歌詠伎樂舞蹈的記錄,譬如雲岡第十二窟門楣上方,有一幅石刻浮雕圖描繪一羣伎樂天,使用十四種不同的樂器來演奏。 樂器可分為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大類。 這說明在6世紀之前,中國佛教寺院內已經流行“唄唱”。
佛曲: 佛教音樂工藝特色
你今生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 只是去尋找並發現你內心逐漸起來的, 那些抵擋愛的障礙,你生而有翼,爲何卻要天天爬行。 生命已經喘息過半,剩下的日子,除了愛,不在耕耘其他。 佛曲 你還不知道嗎,是你發出的光點,照亮了這個世界,不要悲傷,你失去的任何東西都會以另一種形式回來。 除了「人間音緣」等秉持“人間佛教”理念的通俗化佛教音樂,乘着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潮流的現代佛教音樂也有了新的發展。
佛曲: 佛曲萬物生
雲水禪心(風潮唱片1993年專輯) 聆聽時令人充分得到寧靜,空靈、飄逸,完全表達佛樂的高遠意境,展現佛曲的莊嚴清淨。 悠揚動聽的古曲,賦予佛緣梵音的新創意,帶給你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意境。 周淑安 她的早期作品《佛曲》(合唱曲,1925)是根據傳統曲調《思凡》改編而成,在和聲配置以及運用民族樂器木魚、銅鐘與鋼琴伴奏的配合等方面,對民族風格進行了初步嘗試。 千聲佛 《千聲佛》是一首佛曲,在唐代,佛曲大盛(俗講風行),無論寺院、宮廷、民間佛教音樂都達到鼎盛時期。
佛曲: 佛教音樂傳播
佛教音樂 此外還有從其他佛教國家傳入的佛曲梵唄,有些梵唄還為朝廷樂府所用,所有這些都對中國梵唄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中國梵唄從此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 佛曲古箏禮讚系列 古箏是中國極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擁有唯美的曲風,音樂柔美,清雅,聲音繞樑,三月不絕,而以古箏來演奏的佛曲,寧靜,空靈、飄逸,完全表達佛樂的高遠意境,展現佛曲的莊嚴… “瑪哈薩瑪雅薩多阿” 大致含義:恆時不離開沒有世間分別的法界,金剛薩垛主尊,請令我成就一切如來在不生不滅的法界中感受平等法味,一體的智慧。
佛曲: 佛教音樂代表作品
“班匝薩多薩瑪雅,瑪呢巴拉雅” 大致含義:主尊金剛薩垛,請您以及您身口意的極深祕密誓言恆時守護、保佑我們。 以樂曲旋律配以佛經偈頌譜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樂曲。 清代吳中佛寺,猶能作梵樂,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稱為清樂,即其遺意。
佛曲: 音樂名稱:
菩薩的無量佛法,廣被大眾,恰似法螺傳聲,使諸天善神均現歡喜影相,亦使眾生於聽聞佛法之後,能罪障滅除,各得成就。 不管是豬面、獅面,不管是善面、惡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塵魔,菩薩亦以顯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願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實光明,皈依於大慈大悲、隨心自在的觀世菩薩。 祈求一切圓滿,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於為觀世音菩薩請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本尊-千光王靜住如來。 能得清淨圓明的光輝,能除無明罣礙的煩惱,要修得無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淪在無邊執著的苦海之中。
佛曲: 梵唄
其代表作品爲“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 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啓請諸佛。 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 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 唱唸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旋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流失1777年至今,經梵唄傳承人永悟禪師發弘誓願、挖掘整理、正本清源,傳承重輝,於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稱“魚山梵唄”。 有《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行世。 在佛教金剛乘的教法中,《金剛薩埵百字咒》是補缺圓滿、消除業障、真實成就的懺悔法門,更是瑜伽焰口儀軌最後的真言。 唐代佛曲大盛,俗講風行,朝庭耽於佛曲,百姓則把廟會視爲最重要的娛樂場所。 唐代無論寺院、宮庭、民間、佛教音樂都達到了鼎盛時期。 法鼓山的合唱團,最先成立臺北團,隨後在各地陸續成立,之後為了全國聯合演唱而完成整合,期間李俊賢老師以及許多位老師的貢獻良多,我要在此代表法鼓山,向奉獻心力和時間的相關諸君說聲謝謝。
這類佛事主要是佛菩薩聖誕的慶祝活動,包括佛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薩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師圓寂紀念日等。 如每年夏曆四月初八日爲”浴佛節”,即爲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誕生。 據佛經記載,此日佛陀”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因此後來佛教四衆弟子在紀念佛陀誕辰時亦以各種香水灌洗佛像。 自佛教傳入至三國時,來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漢地傳播、翻譯佛經的同時,也帶來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 月氏人支謙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製成《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康僧會亦曾制此曲,又傳《泥洹唄聲》。 此外,作“胡唄三契、梵響凌雲”的帛屍黎密多羅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縣南“裁製新聲,梵響清美”,傳“六言梵唄”於後世。
佛曲: 佛教音樂禪樂
《南海寄歸傳》: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能體悟佛法),能令舌根清淨,能得胸髒開通,能處衆不惶不懼,能長命無病。 (4)水陸法會: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簡稱”水陸”。 是爲超度普濟水中、陸上一切鬼魂的大型法會,是各種佛事中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佛事,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參加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人、千人以上。 設有內、外各種壇場,主要有誦經、禮懺、施食施水追薦亡靈等。 水陸法會中大約有上百首曲調,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梵唄 這些佛曲加入現代時代氣息對傳統梵唄保護和恢復是不利的,要分清梵唄與佛曲的關係。 梵唄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恢復了唐朝之前的梵唄體系,及歌曲唱法為當代梵唄正本清源… 山居吟(佛曲音樂) 由清竹禪寺住持純度法師作詞,全能原創音樂人賴俊俊作曲,清靈歌手顏伊伊聯合打造最新佛曲《山居吟》。 佛曲 以樂曲旋律配以佛經偈頌譜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樂曲。
佛曲: 佛教音樂的歌
使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音樂,摻雜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因素,因而中國佛教音樂既含有中國民族音調,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數民族音調。 ”說明這些佛曲已具有中國民族民間的風格特色。 到隋唐時期,隨着佛教各宗派的繁榮,佛教音樂也達鼎盛階段。 佛曲2025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衆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
《十供養贊》有三種調:《望江南》(香借養),《柳含煙》(虔誠獻香花),《金學經》(戒香定香與慧香)。 《三寶贊》和《十地贊》的曲調是《柳含煙》,《西方贊》是《金磚落井》,《開經偈》的曲調是《破荷葉》。 至今仍有峨眉山、五臺山、西安、福州等地,保存自元明流傳下來的佛曲,它們採用唐宋的燕樂風格和元代曲調編成。 隨著宋朝北部邊境的遼、西夏勢力日盛,中國與印度與西域等地的文化交流大大減少,佛教音樂的發展也變得保守,並且逐漸與民間曲調合流。
“巴嘎萬,薩瓦達塔嘎達,班匝瑪美門匝” 大致含義:祈請一切出有壞如來,請您身口意的智慧在方便與大悲無別之中,恆時不要捨棄我。 佛教音樂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聲,源於印度聲明學.中國漢語佛曲的發展是由陳思王曹植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 2008年,山東東阿的魚山梵唄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佛曲: 佛教歌曲榜
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轉讀,只可意會而不可解讀。 無韻咒常以木魚單點伴擊;有韻咒則常以磬、鈴、鐺來伴奏。 誦,即唱誦,與贊同是韻體體裁,但更富音樂性。 五臺山佛教音樂有着很突出的審美價值。 悠長的歷史進程中,匯入五臺山佛教的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歌曲和樂曲,都是在社會上當時流行的曲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因此,五臺山的法事儀式都是藝術品,具有很強的欣賞性。
“五會念佛”法規,並作有《散花樂》等曲,影響甚遠,流傳至今的《千聲佛》等繞佛之曲,可視爲“五會”之遺續。 晚唐少康,則更闢蹊徑,面向民間,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作新的佛曲。 贊寧《高僧傳》中稱:“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 ”用當時、當地老百姓所熟悉喜愛的音調演唱佛曲,應該說是中國佛教音樂的一個優良傳統。 中國佛教音樂史大致可分爲四個階級: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二、自東晉至齊梁的華北及多樣化階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 (雜名)西河詩話曰:‘佛曲在隋唐有之,不始金元。
如上所說“梵唄樂”以“四句”、“六句”、“八句”三種偈語爲主,而“禪樂”往往是以數句相連的長詩歌形式表現。 例如:古代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和現代少林禪院德政禪師的《禪修歌》。 佛教音樂可以分爲贊、偈、咒、誦四大類。 贊同詞爲韻體體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爲一組。 譬如《戒定真香》、《佛寶贊》、《楊枝淨水》等。 佛曲2025 偈,梵文唱,有五字體和七字體之分,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