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弄這個 PPT 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承認 Apple 的晶片真的威脅到 Intel 了,所以就像瘋雞飛狗跳般跳出來證明「老子 Intel 還是你 Apple 的爸爸」。 當然另一種可能就是 Intel 想拿 Tiger Lake 和 AMD 的 Zen 3 比結果發現好像打不過,只能找前情人 Apple 當出氣筒了。 M1 Pro 運用領先業界的 5 奈米製程技術,滿載 337 億個電晶體,是 M1 數量的 2 倍以上。
- 但 Intel 發言人指出,內容所提及測試數據相關內容,是以自家代號 Tiger Lake-U 的第 11 代 Core 行動處理器平臺產品,對上 Apple MacBook Pro 13、MacBook Air 等 Apple M1 晶片機種,所提出 Intel 方面觀點,當然,也樂見市場良性的競爭。
- Brian以臺廠cost down的習慣,30K買得到的文書筆電,大部分的螢幕都是45% NTSC的面板,解析度一定只到1080P,這價位的螢幕就被MBA打趴。
- 如果你需要的是在 Mac 筆電中或的最佳效能、續航力與麥克風品質,並且可以接受僅有 2 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那不用考慮,M1 版 MacBook Pro 無疑是最好(與更便宜)的選擇。
- 在雙方的CPU都控制在某個功率值的情況下,達成的測試得分,可用以說明測試全程最高可達到該功率值。
- 答:差滿多的喔,光是核心數就不同了,更別說第12代i7還有全新的大小核設計,另外內顯也有提升從UHD750→770。
這也表示,M1已超越今天許多Mac晶片,和許多高效能晶片相比也不遑多讓。 M1內建多種運算單元M1也包含16核Neural Engine,每秒可執行11兆次運算。 它不是把資料分開再複製到不同資料池,而是用不同技術存取單一記憶體池內的相同資料。 蘋果聲稱8核GPU是全世界最快的整合繪圖晶片,可同時處理2.5萬條執行緒,具有128個執行單位,每秒執行速率高達2.6 m1intel比較2025 teraflops。 因此Apple Insider跑了一系列標竿測試來比較M1-based 13吋MacBook Pro及編輯使用的Mac電腦,也希望看看M1在其他機種效能提升了多少。
m1intel比較: 電腦安全防護推薦
據 PC World 和 Tom’s Hardware 報導,兩間媒體收到了來自 Intel 的相關比較數據,來「證明」11 代 Core i7 較 M1 更為優越。 就以 Intel 所提出的項目來說,似乎確實能說是 Intel 「勝出」沒錯,但就像大多數這種第一方提出的測試結果一般,在選擇的測試項目上難免會有偏頗之嫌。 對於專業需求或特定需求的用戶來說,工作方面必須依賴某些特定軟體或利用 Boot Camp 等虛擬主機來運行 Windows 的用戶,至少在出現更多 M1 高階版本和第三方開發商的軟體準備好之前,Intel 版的 MacBook Pro 顯然是更保險的選擇。
- Q:代表是有實體四核心的處理器,不過現在新筆電很多都超過四核心,因此後綴 Q 的 CPU 現在也沒有再推出了。
- 高通全新 Snapdragon 「電腦」處理器現身 繼蘋果發表 Mac 的 M1 晶片後,ARM 架構電腦 CPU 備受業界關注,於微軟 Windows 陣營,高通更積極拓……
- 而多執行緒性能方面,Cinebench R23測試中i H的CPU功耗達到45W時,與M1 Max基本持平。
- 近期接連針對蘋果搭載 M1 處理器的新款 Mac 機種,以及 AMD 推出的 Ryzen 5000 系列筆電處理器效能表現,Intel 再次以「貼近真實效能體驗」做出回應,強調旗下處理器以真實使用情境所量測數據有更明顯效能優勢。
當然你的需求可能是普通使用,或是當前軟體和作業都能夠在 M1 上處理並無太大問題,也不建議急於在臺灣預購階段就直接搶購,等待 2021年1月~2月臺灣各大通路開賣後,到時過年期間肯定又會有一波促銷活動,畢竟國外現在才開賣沒多久就已經在聖誕節打折,所以不需要搶快等一陣子會有更優惠的甜蜜價。 一臺電腦的性能好不好,速度快不快,主要還是看CPU(中央處理器),但什麼樣才叫速度快? 這種問題其實是見人見智,每個人的主觀感受都不同,大原則是寧可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足。
m1intel比較: 不找臺積電來得及嗎?Intel CEO 證實 7nm 處理器再等兩年
目前2023年1月第13代CPU上市了,因此會以第13代為優先,因為3C產品買新不買舊,如果有新款,通常還是會以新款的為主,除非是缺貨。 舉例,你去研究Ryzen 5000系列的ZEN3架構跟7000系列的Zen4架構有什麼不同,然後你研究了半天,結論就是ZEN4架構的7000系列比較快,對啊,我一開始就跟你講7000系列比較快了啊。 第13代一樣是1700腳位,有支援DDR4或DDR5,支援最新700系列主機板,但也可以裝在上一代600系列主機板。 在價格上,第13代新上市本來就會比較貴,而且第13代的非K版比往年更貴,再加上搭配的700系列主機板也是比以前更貴,也就是說,現在組電腦真會比以前貴滿多的。
AMD現在在整體的市佔率大約20%,長年以來都是CPU界的萬年老二,除了較 INTEL便宜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超越既定規範超頻,不過伴隨著超強效能的內傷就是 高耗電 與 m1intel比較 m1intel比較2025 穩定性。 M1 MacBook Pro擊敗了2020年的Intel機型,但在CPU性能方面也比2019年高端16英寸MacBook Pro機型更快。 如果您打算購買一臺新的Mac,那麼,如果可以的話,可能值得購買帶有M1芯片的Mac。 蘋果計劃用Apple Silicon更新整個產品線,這一過程大約需要兩年時間。 沒錯,得益於統一記憶體架構,GPU 和 CPU 能夠共享所有記憶體資源,讓 SoC 在 CPU 計算和圖形任務處理時能夠更快地傳遞數據。
m1intel比較: 效能上或許不比 Intel,但 M1 處理器提升幅度卻比想像高
三臺筆電在充電狀態下,同時進行 Geekbench 5 跑分,Max Tech 在影片中指出跑分時 AMD Surface Laptop 4 噪音相當大,也是第一名完成跑分的電腦,它的多核心分數高達 7096 分,分數也讓 Max m1intel比較 Tech 相當喫驚。 至於AMD的產品,只能說從2017年開始AMD的CPU大多取消了GPU (CUP內的繪圖晶片 或可稱為IGP 整合式顯示處理器),因此降低了成本,造成與Intel的價差相當明顯。 最近跑分專家Geekbench就公佈了最新Intel 12代各款處理器的跑分數字,最高階版i9版本處理器跑分,可以完勝Apple M1 Max處理器。 Intel 第12代Core i K跑分最高可取得高達18900,比起M1 Max最高約12500分高約50%。 在 Mac 電腦上成功調用 T2 晶片能力後,最初欠缺 CPU 與 GPU 處理器,讓蘋果決議由移動式設備在近年串起,更讓 A 系列仿生晶片加速成熟,如今蘋果將兩款晶片整合集成在一顆 Apple M1 晶片上。
m1intel比較: Apple Silicon M1 Mac對上Intel Macs – CPU測試
15年來首度超車 Intel AMD 超微半導體在四年前正式推出Ryzen系列處理器後,挾高性價比的產品優勢,於全球桌機處理器市場的市佔率逐漸攀升的趨…… 答:文書需求,就是I3+8G+SSD就夠了,如果擔心8G 記憶體不夠,那就升級到16G。 答:I3與I5的價格差了快一倍,但對於文書上網用途來說,其實I3肯定就夠了,您組到I5不會比較快,為何? 也就是說I3已經可以百分百完成您的文書上網需求,您就算組到I5,其實也不會感覺比較快。
m1intel比較: MacBook Air( のM1チップ搭載版とIntel CPU搭載版を比較
在處理器的競爭中,Intel 與 Apple Silicon 晶片一直是這一兩年來大家不斷熱議的焦點,在不久前,幾乎可以說 Apple Silicon 晶片在各方面都完勝 Intel,但是在最新的第 12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發布後,情況似乎悄悄轉變了。 乙太網路孔的部分,在中、高階版本中配有乙太網路,但是低階版本需要加價選購。 Mashdigi建立於2013年11月下旬,經歷2年多時間持續累積文章內容,於2016年8月1日起正式運作,主要以科技新聞、趣聞,以及科技相關技術看法、趨勢發展、市場傳聞內容居多,其中更包含個人惡趣味喜好內容。 第二個標竿測試套件Cinebench R23主要是測量單核和多核處理功能。
m1intel比較: CPU
全新 10 核心 CPU 包括 8 個高效能核心和 2 個高節能核心,速度最高可比 M1 快達 70%,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專業級 CPU 表現。 我們認知中的Macbook內部的零組件排序已經相當緊湊、完美,蘋果將這項工藝登峯造極,使得Macbook成為世界上組裝最爲緊湊的筆記型電腦,因此在未來有機會可以看到更加輕薄的蘋果電腦系列。 超頻雖然能提高效能,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那嚇死人的溫度,這種通常不能傻傻的用原廠的散熱器(風扇),通常必須搭配另外購入的塔散或水冷來降溫,不然 CPU 過熱無法有效降溫,電腦就容易當給你看,所以這不是一般人使用的 CPU 版本。 但超頻好玩就好玩在於,明明是買 i5 系列的,但只要買可超頻的 K 版本,就能將頻率提高,效能甚至能超越 i7,也就是說花比較少的錢,卻能超越比較貴的型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愛瘋超頻。
m1intel比較: Intel 公佈新一代旗艦 i9 處理器!效能擊敗 AMD Ryzen
「全能筆電」而非遊戲筆電的定位使其也有不錯的可行動性(支援PD充電,出門可以不帶磚頭般的240W電源適配器)。 有關ROG幻16體驗方面能聊的還有不少,比如說其螢幕素質相當不錯,尤其作為LCD的廣色域和高亮度,所以這款筆記型電腦也適合設計工作者,包括攝影師、視訊內容創作者、某些領域的工業設計師等(顏值也不錯)。 筆吧評測室去年進行ROG幻16在Turbo模式的雙烤測試時,觀察到CPU分配45W,GPU 80W。 性能測試最後還是要落地到日常應用,日常真實場景測試包括辦公、多媒體創作、遊戲。 這次的測試多加了SPECviewperf 2020,這是個專業應用等級的圖形測試,測的內容是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一些真實應用的渲染任務,包括3ds Max、Maya、Siemens NX、SolidWorks等。
m1intel比較: 使用 Facebook 留言
一般人最常問的就是「我該如何選 CPU?」;「我不知道我該買什麼等級的 CPU」;「如果我只是要上上網、打打報告,需要買到什麼等級的 CPU?」。 再次提醒:除2022款ROG幻16外的對比物件資料來自其他測試機構與媒體,僅供參考。 單純從外部來看,2022款ROG幻16的散熱設計、模具和2021款比起來變化並不是很大,但仍然能夠看出一些細微差別,比如最下方的那根熱管位置有些許調整,記憶體插槽的方向好像變了。 售價方面,因為新版MacBook Pro無論Ram及儲存容量(256GB/8GB)都比上代基本版(512GB/16GB)提升不少,因此起標售價亦較高。 新機性能大幅提升,而且亦內置了2把高效散熱扇後,新版14吋/16吋MacBook Pro的機身無論厚度、重量都比以往稍厚及重。 14吋比上代13吋重近200g、厚0.01cm;16吋版更重多100g及厚0.06cm。
m1intel比較: 最新文章
答:升級一定可以,但也要看是否划算;不要以為升級一定會比較省錢,看似省錢但實際上也沒有省多少,可能反而喫虧。 如果客戶很在意cpu散熱器的風切聲,建議一律換成塔扇,真的會安靜很多,就算是I3或I5一樣是加裝塔扇,降噪的效果會比你用靜音機殼更好。 總之以遊戲機來說CPU裝到I5是一定要的,以3A大作來說,顯卡裝到GTX1660-6G是一定要的,主要還是看您的需求與預算。 Ryzen 3000、4000、5000系列可搭所有AM4主機板,但必需先把BIOS更到最新,如果沒有更到最新可能會抓不到CPU。 大部份使用者是不超頻的,因為主流是不超頻的CPU(會比較低溫),例如I 、I 、i 、i 這四顆。 答:換世代通常是提昇性能,降低功耗,而且還有製程上的改進,例如你常聽到的幾奈米製程,Intel第12代是intel 7 (10nm製程),AMD Ryzen 7000系列是5nm製程。
m1intel比較: 支援
但每個系列的性能數字不是隻會有一種,通常會有多個型號,例如第 11 代 i5 有「i 」、「i 」、「i 」這三種型號,後面的性能數字有多種。 直到這幾年 AMD 瘋狂追趕,Intel 到現在推出第 12 代才一次提升非常多的進步,你說是不是它犯賤 XD。 不過 AMD 也不是喫素的,人家就是看準對手一點一點慢慢前進,完全不怕後面的來者,就跟龜兔賽跑的兔子一樣,輕敵,人家都已經追上來了還在慢慢的悠悠哉哉散步擠牙膏。 不過人家有品質的背後就是昂貴的價格,而且越來越貴,不過這很正常,畢竟也要考慮通貨膨脹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種種相關問題。 我搞電腦這麼久的經驗,常常遇到主機板秀逗、電源供應器老化、記憶體故障,硬碟壞軌,但唯獨 CPU 是最不容易壞的一個零件,為什麼呢? 這就是 Intel 厲害的地方了,能做到故障率這麼低,我相信世界上沒有幾個品牌能做到。
與 PC 筆記型電腦上強大的獨立 GPU 相比,M1 Pro 能在減少最多 70% 功耗的條件下,提供較高性能2。 M1 Pro 可配置高達 32GB 的快速統一記憶體,具備高達 200GB/s 記憶體頻寬,讓 3D 藝術家、遊戲開發者等創意工作者,得以在行動裝置上完成比以往更多事項。 最簡單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從設定中的關於查看,但這邊只會顯示 CPU 的基本型號跟時脈等等,不會列出太詳細的狀況,另一種則是透過工作管理員查看,這裡就可以看到比較多東西,CPU 即時的使用率跟核心、執行緒都能一覽無遺。
m1intel比較: 年 27 吋 iMac 將命名為 “iMac Pro”,並使用 M1 Pro/M1 Max 晶片
而由於 M1 處理器採 m1intel比較2025 SoC 晶片設計,因此記憶體自然也就無法額外擴充,但從現有 Intel 處理器應用機種同樣是將記憶體模組焊接在主機板上,因此實際使用情況並沒有差異,只是在於 M1 處理器的設計可以讓主機板佔用空間更小,因此能放置更大電池,或是讓新款 Mac 機種更加輕薄。 但啟用Rosetta 2的M1在單核測試中還是優於所有Intel處理器。 多核測試中雖然比起Mac Pro及16吋MacBook,但仍不輸同效能等級的其他處理器。 m1intel比較 這告訴我們,Rosetta 2可讓你繼續跑你想用的應用程式,效能也還不錯。 所以可以剔除一些免驅的hub,因為M1沒辦法透過一個TB去輸出多個螢幕。 Displaylink技術,這個有興趣或是有需求可以去官網瞭解一下。
H系列慣例是鎖定enthusiast發燒友這個羣體,尤其是諸多遊戲愛好者。 同場加映:Apple 在剛舉行的「Unleashed」發布會之上帶來繼 iPhone 13 系列之後的另一重磅新品系列,就是採用 M1 處理器進階版本的專業級手提電腦、2021 新一代的 MacBook Pro,其除了效能冠絕科技界,最重要是設計上終於有聽取用家意見。 不少準買家都考慮究竟選擇M1 Pro還是M1 Max好,前者10核CPU+16核GPU、後者則10核CPU+24/32核GPU,價錢差1500至3000元。 其實一般用家,無論4K影片剪輯或工作,M1 Pro都已經非常足夠,預算有限的用家還是留錢升級Ram至32GB及1TB SSD更加實際。 再來利用音樂製作軟體 Apple Logic Pro 進行極限測試,會發現 MacBook Pro 最高能夠容納 93~95 條音軌依舊能夠正常播放,不過在 MacBook Air 同樣的數量下會直接顯示超載,需要調降到 89 條音軌才能正常執行。
而多執行緒性能方面,Cinebench R23測試中i H的CPU功耗達到45W時,與M1 Max基本持平。 其實在包括單核心、多核心性能在內的絕對性能上超過上一代,以及兩個競爭對手(AMD與蘋果)是早有耳聞的,所以這個成績一點也不意外。 畢竟單核心性能有Golden Cove (P-core)這樣Intel拼盡全力的微架構,Cinebench R20/R23兩項測試好像都有不止19%的IPC提升。 為了讓讀者對測試結果有個量級上的認知,筆者拉來了一些對比對象,主要是MacBook Pro 16”頂配版(32核心GPU的M1 Max),以及2021款的ROG幻16 (Corei H+GeForce RTX 3070)。 不過筆者手頭上並沒有這兩臺筆記型電腦,所以以下所有測試列出的對比物件的跑分成績,均來自其他已公開的測試(包括CPU Monkey、筆吧評測室、Linus m1intel比較2025 Tech Tips、NotebookCheck、DPreivew、tom’s Hardware)。 單看4款MacBook Pro的規格,幾乎每一項目都由今年新版14吋或16吋MacBook Pro完勝,只是在續航力方面去年推出的M1 MBP稍為有優勢。
據說這個風扇為了降低噪音、提高散熱效率,葉片處處厚度不同,周圍還有特別的紋路構造。 從重量、體積來看,ROG幻16並非純血統遊戲本定位,而更偏全能筆電。 也就是性能發揮理論上不會像遊戲本那麼彪悍、但明顯優於輕薄筆電;便攜性比遊戲筆電更好、卻不及輕薄筆電。 而續航力方面,雖然新版MBP比上代16吋Intel可用時間更長,可是14吋版卻比13吋M1版MacBook Pro稍弱(20小時vs17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