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的祭祀日,古代為社日,並有春、秋兩度大祭典,則演變成今日的土地神生日、成道日。 故今日通說,土地神誕日為二月初二,成道日為八月十五或十六日,或說是八月十六日,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此合併祭祀。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 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
- 每個月初二、十六,都是我們拜土地公的日子,尤其在每年農曆二初二日一般說為土地公的生日,其實正確為土地公任職日,又稱為「頭牙」。
- 今(7)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冬」,代表著冬天已經來臨,也是補財庫的好日子,而專家也建議有4生肖、3星座可以去試試手氣。
- 農曆二月初二,農家戶戶都舂冬米粿,並用手捏成一塊形狀象圓餅一樣,有大有小。
-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萬物,養育人類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
- 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爲土地公與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護鄉里安寧平靜,同時隸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
- 此外,在中國民間,除了遊神外,在元宵那天還會擺點燈酒。
土地公很有頭腦,一番話冠冕堂皇,猶如做政治報告,說他希望世間的人個個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極大提高。 土地婆聽了之後卻說:“這樣不行,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大家都富足了就沒人願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的功能。 當土地公下到凡間後,見到人們因爲親人去世而號啕痛苦,不由起了惻隱之心,想將死者復活,又被土地婆攔住:“生死乃因果輪迴,不可隨便更改。 如果人人都長生不老,這世界豈不淪爲人喫人的世界了?
七月拜土地公: 土地公演變及傳說
今(9)日開始中秋節的三天連假,而相傳也是土地公的第二個生日;對此,民俗專家廖大乙就建議可以利用連假期間去拜土地公,並點出3樣合適的祭拜供品。 此外,跟土地公祈求禱告時,要先向土地公清楚的報出自己的名字、出生年月日、住家及上班地址,這樣土地公才知道你是誰;再來擲筊時,若是擲筊獲得3聖杯,就代表土地公已加持完成,今年財運也即將旺起來。 人們從遠古時代就有「土地神」的自然崇拜,土地神可以是土地、石頭、樹木等;而在道教則有玉皇大帝加封土地神為「福德正神」的信仰,因此民間對於土地神的自然崇拜信念也漸漸轉移至福德正神信仰。
- 牀母沒有塑像和畫像,將供品直接擺於牀上,不用擺上筷子(據說是怕牀母拿筷子來教訓小孩)。
- 普渡並沒有限定哪一天,事實上根據各地習俗和習慣不同,農曆七月幾乎天天都有人在普渡,但都是挑選下午、傍晚到天黑前這段時間。
- 二月初二頭牙這天如果打雷(又稱春雷),今年收成一定很好,如果沒有,就有可能鬧旱災。
- 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羣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
- 習慣上稱春社,是古代人們春天祭祀社神(即土地神),以祈求豐收的日子。
- 尤其在每年農曆 2 月 2 日這一天是土地公的生日,也是過年後第一個祭拜節日,又稱為「頭牙」,這天也是土地公任職日,可以準備三牲 (豬肉、全雞、全魚或全鴨) 及豐盛的供品為土地公慶生。
今(10)是農曆8月15日中秋節,是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生日,風水地理顧問高宏寓就點出8類人必拜,並且也可以留意良辰吉時,求財、求事都將會相當靈驗。 廖大乙指出,可以從土地公生日這天開始實施「零星聚大全」法,只要把當日剩下的零錢放入聚寶盆或碗公內,並在裡面放著裝有12個或24個1元銅板的紅包袋,置於牀底下或牀頭,存49天就會帶來財運。 廖大乙表示,求財一定要先和神明「求貴人」,因為求財會受限自身能力,但是有好的因緣,就要有貴人的協助,求財之路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求貴人比求財更重要。 除了可以準備代表「剝殼開運」的帶殼花生,代表「好事發生」外,也能帶著幾種有吉祥寓意的水果,像是鳳梨、蘋果、橘子等等。 七月拜土地公2025 如果想要求事業順利,可以準備火龍果和帶殼龍眼乾,纔可「雙龍搶珠」。 一般認為,福德正神是經過玉帝親自敕封的神明,而土地公則為鄉野間修得福果、死後成神,庇護鄉裏的神明,但並未受玉帝敕封。
七月拜土地公: 祭祀
由此可見,中山過去二月二土地誕是較隆重的習俗之一。 七月拜土地公2025 有些地方認為,如果百里侯願意為土地公加官晉爵,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縣)城隍爺的位階。 2011年5月,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的土地公,由時任花蓮縣長傅崐萁將其晉升為城隍爺。 七月十五中元節同時也是地官大帝聖誕,在前一天深夜11點至凌晨1點、當天早上9點至11點這兩個時辰,是祭祀地官大帝最好的時機。
“土地誕”習俗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爲主的”二月二“習俗。 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爲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 七月拜土地公 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並隨着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土地公生日爲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後改爲農曆“二月二”,土地公生日也稱“土地誕”、“社日節”。 社日分爲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
七月拜土地公: 喜歡請主動出擊!這四星座女絕對不會主動倒追
牀母沒有塑像和畫像,將供品直接擺於牀上,不用擺上筷子(據說是怕牀母拿筷子來教訓小孩)。 上香祝禱後,就可以焚燒金紙和牀母衣、收拾供品,因為牀母須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不拜太久就是避免牀母分神分心。 且祭拜牀母也不能供酒,擔心牀母會因酒醉無法照顧孩子。 至於最好的祭拜時間則有人認為是在「子時」,也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段期間,因為土地公比較早起,這時候是土地公剛睡醒、意識最清楚的時候,所以趁這段時間來拜土地公最好。 二月初二頭牙這天如果打雷(又稱春雷),今年收成一定很好,如果沒有,就有可能鬧旱災。 商家都有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本地財神」(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七月拜土地公: 七月初一要拜拜!盤點農曆七月不能不拜的五個大日子
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總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權高勢重,橫行霸道。 百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感其恩德,念念不忘。 七月拜土地公 有一貧農受張福德託夢,在田間以三塊大石圍成「磊」字,呼請「張福德大夫」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今日,民間往往以三塊石頭疊成「磊」字,作為簡易土地神廟。
七月拜土地公: 土地公喜歡喫什麼?要準備什麼水果/供品/點心/飲料?
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聖誕,也被稱為「龍抬頭」的日子。 土地公是地方的守護神,同時也被民間認為能夠招來錢財、保佑生意興榮,職責相當多,因此大家為了感謝他的辛勞,會在這天舉行祭拜,許多公司也會趁此準備豐盛供品祭拜「補財庫」,保佑今年可以賺大錢。 (圖/記者連宜方攝)一般家庭若要拜土地公或福德正神是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若是商家、工廠則是在農曆每月初二、十六祭拜。 土地公、福德正神相較其他天神更有親和力,就像是家附近的鄰裏長,因此祭拜上並沒有太多禁忌,但可以特別準備祂們愛喫的花生、麻糬和美酒來讓老人家開心一下。 閩南人也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因孟姜女故事而流行)。
七月拜土地公: 家附近的土地公廟 一定要拜!
可以說土地公集“地政、財政、德政”於一身,職責之重要可見一斑,古例列爲“五祀”之一。 七月拜土地公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裏安寧平靜。 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裏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七月拜土地公: 土地神
官帽則是丞相帽或員外帽為主,有少數地區則是狀元帽,例如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徳宮有戴狀元帽的土地公,據說是紀念當地的名士曾維楨。 在廣東、香港、澳門、閩南、臺灣、琉球等地區,有的土地神旁伴有土地神的夫人,稱為土地婆、伯婆、伯姆等。 七月拜土地公 這些故事很明顯與史實扞格,不能視為真實,周代典籍中未有張福德(或張明德)之名,也沒有甚麼「總稅官」的官職。 「正魂」的詞彙是後代道教所創,周朝也沒有書寫神主牌的習慣。 「此福德莫為『魂』,宜為『正神』也。」或「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也不是周朝初年的語法。
七月拜土地公: 習俗小百科/土地公、福德正神 真的一樣嗎?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民間流傳的土地神源流,大都是街譚巷語,道聽塗說,眾說紛紜,充斥於說話、講古、傳奇、善書、鸞筆,多至不勝枚舉,此舉數例。 但就許多人的印象中,似乎農曆七月特別容易有意外傷亡,在新聞上常會看到「抓交替」之類的聳動標題。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各大媒體在農曆七月都會放大檢視這類新聞,若真有發生,當然會大力報導,所以就很容易讓觀眾有「農曆七月很危險」的刻板印象。 再者,發生意外的區域大多是危險水域、危險交通要道,若能減少到這些地方遊玩的機率,自然也能降低傷亡。
七月拜土地公: 土地公記載
民俗專家廖大乙就提醒3類人,在鬼門關前盡量不要在外面逗留。 據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廟裏只供奉着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後,土地廟中則配有土地婆。 這個習俗沿用至今,現許多農村土地廟裏都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 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 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做事公平,婆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