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比較9大著數2025!專家建議咁做…

高階主機板通常會配有 RGB 接頭,為 LED 燈陣列供電,可自訂的顏色和效果。 不可定址的 RGB 接頭為 LED 燈帶供電,這些 LED 燈帶一次顯示一種顏色(強度和效果各不相同)。 可定址的 主機板比較 RGB 接頭可為具有多個顏色通道的 LED 供電,進而使其能夠一次顯示多種色調。 許多製造商會宣傳 PCB 構造技術,據說可以協助隔離記憶體電路並提升訊號完整性。

  • 包含遊戲以及文書等等的一般用途建議準備$3,000上下的預算、如果有比較進階的用途,像超頻、剪輯、較多光效、多插槽、內建DAC、內建網路及藍牙等等,一般來說會建議準備$5,000左右。
  • Mini-ITX(6.7 吋 × 6.7 吋):外形小巧,專用於無需風扇冷卻的精巧電腦。
  • 當然推薦的也是從我的角度挑選,在CPU決定的情況,我比較注重保固、價格、供電和升級空間,才開始挑其他選項,例如:需不需要WIFI、WIFI需不需要用到AX、I/O需求要多少、M-ATX板還是ATX、板子的樣式喜不喜歡等等。
  • USB 連接埠: 用於連接滑鼠、鍵盤、耳機、智慧型手機、攝影機及其他周邊裝置的常見連接埠。
  • 跟 Intel 一樣,CPU 有分很多種定位,上面舉例的「Ryzen(銳龍)」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定位,其他還有比較低階的「Althlon(速龍)」、「A系列」和最高等級的「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

現在中階以上的板子幾乎都會配有RGB和ARGB兩種腳位,可能有各1-3個,Mini-ITX的板子為了省空間可能只有各一個,但只要有的話,少不是問題,可以分接。 3.0以上有分介面,常見的長方形Type-A和圓角長方形的Type-C,頭比較小,現在3C越來越多使用Type-C介面,但由於才發展起來還不算普及,一般最多隻有1個。 傳輸速度比較高,適合用來連接手機、外接硬碟等傳輸量比較大的設備。 前兩者算是比較舊的接頭,如果是比較有年代的螢幕上比較常見,現在商用文書類型主機板還可能附帶這兩種插座,以給比較舊的螢幕延續使用。 基本上都會有常用的網路RJ-45和音效3.5mm插座,如果有Wifi的板子還會有天線插座,音效除了3.5mm,還有一個S/PDIF是給光纖或銅軸線路傳輸使用。

主機板比較: 最新臺式電腦主機板排名,深受大家歡迎的主機板推薦

全尺寸主機板(如 ATX 規格)通常具有四個插槽,而尺寸受限的主機板(如 mITX)則通常有兩個插槽。 然而,HEDT 主機板,例如適用於 Intel® Core™ X 系列處理器家族的主機板(以及基於 Intel® Xeon® 平臺的伺服器/工作站主機板)可能有最多八個插槽。 在這種較舊的設計中,北橋,或稱「記憶體控制器中樞」,會透過所謂的系統匯流排或前側匯流排(FSB)的高速介面直接連結到 CPU。 這樣可以控制對系統效能極為關鍵的元件:連接至顯示卡的記憶體和擴充匯流排。 南橋,或稱「I/O 控制器中樞」,則透過較慢的內部匯流排連接至北橋,實際上控制了其他所有元件,包括其他擴充插槽、乙太網路和 USB 埠、內建音訊等。 只要是同等級的板子,其實三大品牌都差不多,主要還是看使用者自己的品牌偏好,不存在誰就是比較好這種問題。

  • 然而,部分頂級主機板可能會使用 PCIe 切換器以散開實體通道,插槽通道配置便可因此保持不變。
  • 接著第二點,主機板大小直接影響到的就是機殼大小,機殼大小其實也是用 ATX 這樣的大小去區分的。
  • 請勿將其與外接 SATA(eSATA)混淆,外接 SATA 是個外接連接埠,可輕鬆連接(相容的)可攜式硬碟。
  • HDMI(高畫質多媒體介面):截至 HDMI 2.1 版本,這個常見的數位連接方式最高可支援 8K 解析度(30Hz)。

它們直接插入主機板,進而去除了傳統 SATA 式裝置所需的連接線。 部分針腳會透過主機板上的跡線(導電金屬線)將 CPU 連接到記憶體,其他針腳則是電源或接地針腳組。 如果您的電腦在開機或辨識已安裝的記憶體時遇到問題,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針腳因為彎曲而無法與 CPU 接觸,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問題。 儘管主機板的外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基本設計都讓您能輕鬆連接新的擴充卡、硬碟、記憶體模組,並汰換舊元件。 主機板比較 它是一塊電路板,可將所有硬體連接到處理器、分配電源供應器的電力,並定義可連接到電腦的儲存裝置、記憶體模組和顯示卡(以及其他擴充卡)類型。 特別的是,這張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也會發亮,這個是比較少見的特點。

主機板比較: 供電

現如今, 很多家庭依然使用著電腦桌上型電腦, 對於電腦來說, 主機板都是非常重要的元件, 它可以控制整個電腦的運行, 就因為它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才更應該謹慎, 那麼桌上型電腦主機板的品牌排名是怎麼樣的呢? 上面推薦的都是註冊五年保,華擎的板大多是四年保固,相較之下就差了一點,對我來說,保固算是一個比較重的參考項目。 上面也不包含一些組合優惠和特殊的活動,如欣亞和原價屋有些組合的賣,CPU+主機板這樣,可能會便宜一點,有些還有不定期的贈品,如果有的話可以當作一個參考,但是還是可以看一下保固和其他需求是不是符合自己的。 VISION系列是技嘉的創作者系列主機板,多是中高階的主機板,和AROUS系列的差別,主要是板子的顏色是黑白配色,或者黑白銀,樣式是比較簡約的設計,部分玩家有特別喜歡機殼內白色配色多依些的一種選擇。 首款讓專業超頻更加容易的 ROG 主機板,並持續領先業界,為所有人帶來先進的調校功能。 我們的自動化 5 向全系統優化軟體讓使用者一鍵即可進行專業級的調校。

※一些主機板會提供「註冊延長」四年或五年保固,這種板子您一定要在購買後「一個月內」上官網註冊纔行,沒有註冊一樣只有三年保。 以Intel來說,第12代搭配6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當然你現在還搞不懂這個600系列是什麼意思,這其實不要緊,這只是一個晶片代號,等一下會說明。 品牌介紹:華碩是一家技術型的企業, 擁有世界頂尖的科技研發團隊, 是目前全球第一大主機板生產商、全球第三大顯卡生產商。 因為不同廠牌的CPU,必須使用不同的板子,AMD挑支援AMD的,INTEL挑支援INTEL的。 主機板比較 而且,就算同一牌的CPU,不同世代,腳位(插槽)也不同。

主機板比較: 如何檢視自己電腦的 CPU?

答:除非是很舊的電腦(主機板),那你可能要注意,但如果是最近5年內的,因為都有支援,所以一般是不寫,你就算買10TB一樣有支援,但要注意硬碟容量越大,讀取聲會越越大,這不是硬碟故障啊。 主機板比較 大部份的使用者在主機板的選擇上都非常的隨便,基本上都是便宜能用就好,而實際情況是如果你選錯板子,輕則很有可能無法發揮電腦的最大效能,嚴重的則是很有可能規格不合或用不到三年就故障送修了。 大部份的人買主機板通常會看品牌,前三家在市場上都算是知名品牌,華擎在零售市場比較少見一點。

主機板比較: 【ASUS 華碩】TUF GAMING B550M-PLUS 主機板

主機板決定了一臺主機對應什麼樣的CPU,應該搭配哪些零組件,以及日後的升級空間。 主機板比較2025 更進一步來說,電腦有沒有娛樂或超頻、甚至是CPU開核等特異功能,主機板都是舉足輕重的採購關鍵。 Intel 技術可能需要搭配支援的硬體、軟體或服務啟動。

主機板比較: ⑨ 【MSI 微星】PRO A520M-A PRO 主機板

為了使它們保持在安全的操作溫度下並避免效能節流,主機板製造商安裝了各種散熱解決方案。 這些方案涵蓋了由散熱器提供的被動式散熱,到主動式解決方案,如小型風扇或整合式水冷散熱。 VGA(視訊圖形陣列):類比式 15 針連接,以 85Hz 的更新頻率,最高支援 2048 × 1536 解析度。 若要對主機板的每個部分供電,必須將電源供應器和機箱上的連接線插入主機板上的連接器和接頭(外露的針腳)。 請查閱手冊中的示意圖,以及在主機板上絹印的小文字 (例如 CPU_FAN),以將每條連接線與正確的連接器搭配。

主機板比較: 電腦組裝選購指南 – MB 主機板 – 每家型號好像很複雜?及推薦方向 (2020/

型號中 Z390 指的就是 Intel 的晶片組,可以安裝 Core i 第八代、第九代的處理器。 型號 Z390 後面,沒有特別的後綴,所以通常看到這樣代表的就是 ATX 大小主板。 三個 PCIe x16,兩個帶散熱片的 M.2 PCIe。 商用系列是初階主機板,主要是辦公文書用,不講求性能和超頻,如:B460M-PRO。 但是也有中階的產品,可以在不超頻的情況下支持高階CPU,如:X570-A。

主機板比較: 主機板的型號與規格各代表什麼?

目前每一家最少都有提供三年保,但我建議要用五年保固的板子(如Gaming等級),多花幾百元選擇五年保固的板子基本上不喫虧啦。 答:Inte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於2021/11月上市,搭配Intel 600系列晶片(H610、B660、H670、Z690)主機板。 I 、i 、i 主機板比較 屬於相同架構且同屬12代的CPU,這三款型號主要區別就是頻率和核顯的差異,i 最大睿頻為4.8GHz,相比i 和i 分別高瞭0.2GHz和0.4Ghz,意味著在單核性能更強一點點。 此外,i 內置的UHD770核芯顯卡,相比i 和i 內置的UHD730核顯性能更強一些,不過對內置核顯不要抱有太大希望,即使是UHD770核顯最多隻能相當於GT740低端入門性能。

主機板比較: ⑥ 【MSI 微星】MPG Z590 GAMING CARBON WIFI 主機板

另外高階的板子還配有ESS的晶片做數位轉類比轉換器,似乎是更高級的音訊裝置。 先說版本,現在大多是配PCIe 3.0,然後配AMD 3000系列CPU是有4.0。 主機板比較2025 由於幾條PCIe是跟CPU走的,所以會因為使用的CPU會有不同。 擴充性也是看主機板的”用料”的一個重點之一,額外多出的擴充性和接口都是增加主機板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