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加大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羅斯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德國保證除非俄羅斯主動攻擊奧匈,否則德國在任何情況下都在俄羅斯與第三國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再保險條約,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匈為盟。 法國為打破外交上的孤立,趁德俄關係惡化時向俄羅斯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於是歐陸出現德奧與法俄兩個敵對陣營。 1875年,發生波士尼亞內戰,最後內亂蔓延至保加利亞及引起俄羅斯介入,奧匈帝國亦趁機佔領波斯尼亞。
- 但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其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
- 同盟國知道他們無法進行持久戰,但他們對最終的攻勢寄予厚望。
- 但守軍頑強抵抗,戰爭延續到1916年3月10日,德軍才宣佈投降。
- 在土耳其帝國東部的美索不達米亞(今天的伊拉克),英軍的進展則順利許多。
至1878年討論巴爾幹半島危機的柏林會議中,雖正式承認塞爾維亞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但卻同時承認奧地利擁有對波斯尼亞的管治權。 至1908年,奧匈帝國趁鄂圖曼帝國發生內亂正式吞併波斯尼亞,這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 克蘭西的作品也被多次改編爲遊戲,例如《彩虹六號》系列。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湯姆·克蘭西電子遊戲列表
派系和組成這些派系的角色(Defiant)靈感全都來自《湯姆克蘭西》遊戲和其他作品。 日本參戰後,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德國在亞洲最大軍港青島。 在奧匈帝國拒絕從青島撤回其巡洋艦SMS Kaiserin Elisabeth後,日本也向奧匈帝國宣戰,該船於1914年11月在青島沉沒。 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
- 德國人為擺脫《凡爾賽條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
- 奧斯曼土耳其儘管受英國及其阿拉伯盟友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勝利,但奧斯曼土耳其剛從俄國內戰中趁機控制了南高加索令軍方高層仍認為戰爭仍可取勝。
- 當時德國和日本國內市場狹小而無法發展,最終便選擇擴張。
- Ubisoft 很自豪地宣佈,將推出一款遊戲來擴展《湯姆克蘭西》世界,並讓所有粉絲與出自粉絲喜愛系列作品的著名特立獨行團體一同遊戲及進行對抗。
- 1922年熱那亞協議英國試圖建立外匯儲備,進入虛金本位制也就是金閱匯本位,紙幣的數量遠遠高過黃金,最終引發的信貸擴張引發1929年大蕭條,而在這之前美國透過道威斯計畫和楊計畫將德國央行資產轉換成美元。
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 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法國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德國復仇
相比之下東線的機動性較高,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在數場交戰中迅速變換領土。 其他戰線包含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交戰的義大利戰線,法國和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王國和奧匈帝國交戰的巴爾幹戰線,以及各海外戰區。 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 同時聖馬利諾亦派志願軍協助義大利,以及聖馬利諾戰地醫療隊。 義大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俄法的壓力。 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1916年德國海軍意圖突破封鎖,隨爆發英德海軍間唯一的艦隊決戰日德蘭海戰。 自十八世紀起,工業革命引起經濟及工業化發展,並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 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火線獵殺
此時,德國為了在近東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 於是奧斯曼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對協約國的聖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鬥。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2025 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奧斯曼土耳其的第9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0,000多人。 隨後法國為首的協約國遠徵軍與保加利亞在馬其頓戰線僵持,直到1918年法國將軍德斯佩雷將軍發起瓦爾達爾攻勢,於多布羅峯戰役決定性的擊敗保加利亞,直攻至匈牙利,同盟國的南部戰線徹底崩潰。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德國最後進攻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無產階級革命,使世界上出現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 從此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國擴展勢力範圍,至1922年蘇俄收復西烏克蘭,由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及外高加索聯邦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主義政黨或共產主義政權,直至冷戰結束為止告一段落。 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堡、其附近小部分領土及安那託利亞的部分。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主要角色
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在1920年1月發起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 奧斯曼土耳其儘管受英國及其阿拉伯盟友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勝利,但奧斯曼土耳其剛從俄國內戰中趁機控制了南高加索令軍方高層仍認為戰爭仍可取勝。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直至保加利亞停戰,首都伊斯坦堡頓時沒了掩護,最終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六世亦於1918年10月30日簽訂了穆茲羅斯停戰協定。 德奧和保加利亞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 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保軍隊佔領大部分的羅馬尼亞國土。 而後保加利亞參戰,聯合奧匈帝國和德國從三路進攻,並很快擊敗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抵抗力量經海路到達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並在法國的幫助下繼續抵抗。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歐洲衰退,美日興起
同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 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梅希爾、萊姆堡、伊萬哥羅德、華沙、佈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 此役,德軍雖然大勝,但己方損失亦極大,且未消滅俄軍主力,而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亦乘機罷免皇叔尼古拉大公的俄軍總司令職位。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俄國動員
在5月7日,德國潛艇發現了盧西塔尼亞號並利用魚雷把其擊沉,由於郵輪上有一大部分的乘客為美國人,美國人民的反德情緒被激起。 1916年2月,德軍主力在凡爾登戰役中襲擊了法國的防禦陣地,一直持續到1916年12月。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2025 德軍在戰役初期取得了進展,但隨後法國的反擊使得德軍最後失敗。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標籤。 :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遊玩風格自訂他們的 Defiant。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藉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 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國宣戰。 1915年春季,法國和英國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方戰線,發動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 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 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 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雙方大量死亡,但戰事仍然膠著。
喀麥隆的守軍受到法屬赤道非洲、英國尼日利亞、和比屬剛果圍攻。 但守軍頑強抵抗,戰爭延續到1916年3月10日,德軍才宣佈投降。 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科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7年2月3日因德國使用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多艘船隻被擊沉,美國與德國斷交。 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破獲的齊默曼電報,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墨西哥取回美墨戰爭後割讓給美國的失地,於是美國以此為根據,於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的成功推進入保加利亞佔領下的瓦爾達爾馬其頓後,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一世被迫退位,保國政府於1918年9月29日簽訂薩羅尼卡停戰協定。 協約國決定干涉俄國內戰後,北洋政府亦出兵加入干涉內戰的協約國部隊。 多哥是德國於非洲中最小的一塊殖民地,亦是第一塊被協約國佔領的德國殖民地。 協約國只消17日,在接近零抵抗的情況下便於1914年8月26日佔領該地。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俄國退出
在1914年,歐洲各大列強分裂爲兩個陣營:由英國、法國與俄國在1907年組成的三國協約,由德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組就的三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儲君斐迪南大公與其妻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視察過程中刺殺後,歐洲的緊張氛圍達到了最高峯。 奧匈帝國隨後強烈譴責了塞爾維亞,導致了七月危機,通過外交手段避免衝突的嘗試並未成功。 7月28日,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後,俄羅斯帝國以對塞爾維亞的保護責任爲由向奧匈帝國宣戰。 訖8月4日,除意大利王國仍保持中立,英國、法國、德國與其下各自殖民地紛紛按照盟約宣佈戰爭。 1915年4月,意大利倒戈,加入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
和彩虹六號不同,本系列主要設定於廣闊開放的環境,所涉及的情節也多爲特種部隊深入敵後而非特警隊反恐。 在大戰期間參戰國內大量男性均直接參與前線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減,生產軍需品、武器、後勤支援等的職位大部份皆由女性接替,使婦女的重要性提高。 在戰後1920年代日本的婦女運動、1920年美國給予婦女選舉權,至1928年英國亦給予婦女選舉權等事件顯示婦女的地位得以重視,女權運動亦在此時興起。
因此誘發不滿巴黎和會列強私相授受的把山東的權益由德國轉交給日本的五四運動,反對北洋政府,要求徐世昌下臺。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2025 在德屬西南非洲,德軍面對的敵人是有英國支持的南非聯盟軍隊和葡萄牙的安哥拉,戰爭於1914年9月爆發,隨著戰爭持續,孤立的西南非洲被南非軍隊入侵,而南非軍隊亦迅速地推進,德軍雖然設法阻止,可惜仍無法減緩熟悉沙漠地形的南非軍隊。 直至1915年5月5日,西南非洲的首都溫荷克已被南非佔領。
此後法國鼓勵英國與俄羅斯結盟,但英國對俄羅斯戒心不亞於德國,直至日俄戰爭俄羅斯被日本打敗,英國才放下對俄的戒心,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協約》。 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自由貿易理論的觀點認為如果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實行無條件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取消管制和關稅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一戰前當時處於古典金本位制,英鎊是當時世界貨幣到一戰結束後英國因為巨大戰爭開支而黃金外流,最終英鎊遭到擠兌而無法兌換黃金,而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霸權。 1922年熱那亞協議英國試圖建立外匯儲備,進入虛金本位制也就是金閱匯本位,紙幣的數量遠遠高過黃金,最終引發的信貸擴張引發1929年大蕭條,而在這之前美國透過道威斯計畫和楊計畫將德國央行資產轉換成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了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 人們開始懷疑邏輯、理性以及浪漫主義美學等資產階級價值觀,達達主義就此誕生。 達達主義的精神內核在於反對舊世界的秩序,追求非理性,無意義,偶然和混亂。 但事與願違,該批德軍無法尋得據點,更被英軍追趕,致使不能長駐於據點。 但他們在德屬東非亦無希望可尋,因此只能寄託於進軍贊比亞。 1915年5月1日,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從美國出發到英國,儘管德國已經宣佈會發動無限制潛艇戰把所有英國的船隻都擊沉,然而由於盧西塔尼亞號的航速較高,沒有人認為它能被德國的潛艇追上。
:《極惡戰線》提供了各式各樣的 6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2025 對 6 競技場和線性遊戲模式,例如「爭霸」和「護送」。 再加上眾多設計獨特的地圖輪替使用,絕對不會出現兩場玩起來感受相同的對戰。 原先計劃通過色佛爾條約結束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戰事,但奧斯曼帝國從未批准之。 在土耳其獨立戰爭後,協約國同奧斯曼帝國繼承國土耳其共和國就洛桑條約達成協議。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 美國參戰
” 這位軍事小說大師雖無實際的軍旅生活經驗,但卻靠着其對於科技、政治及軍事的豐富涵養及深刻認識,鋪陳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緊張刺激的冒險故事。 其實涉及軍事、國防情報作業及恐怖組織活動等逼真而詳實的描述,甚至一度引起相關單位密切的注意。 湯姆克蘭西:極惡戰線2025 克蘭西對軍事技術的熟悉、對政治時局的洞察力和預見性確實令人喫驚,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在書中所記述的那些詳實的技術數據和內幕資料竟然全部取材於報紙、電視和互聯網等公開的資源媒體,而非像外界傳聞的那樣來自於美國的某祕密情報機構。
2008年3月,克蘭西將其軍事作品的冠名使用權永久性授給著名遊戲開發公司Ubisoft。 Ubisoft將會圍繞“湯姆克蘭西系列”打造一個核心遊戲品牌。 1915年1月20日《大中華》月刊創刊號上,梁啓超發表專欄文章《歐戰㿷測之一:歐戰勝利的一面銅牌、之動因》,講評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6年中華書局將梁啟超“歐戰蠡測專欄文章”合爲《歐洲戰役史論》。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在波士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普林西普是青年波斯尼亞成員,這個組織目標是南斯拉夫的統一和從奧匈帝國統治下獨立出來。 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引起一系列強烈反應,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
12月,同盟國與俄羅斯簽署了停戰協議,從而使得西線獲得了大量的德軍部隊。 同盟國知道他們無法進行持久戰,但他們對最終的攻勢寄予厚望。 此外,雙方都越來越害怕歐洲的社會動盪和革命,雙方都急切地尋求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