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2是二戰中公認的最優秀的機槍,它爲德軍步兵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火力。 戰爭結束後,原聯邦德國繼續裝備這款機槍,並將型號改爲MG3,一直列裝到今天。 MG3在國際市場十分走俏,21世紀初列裝MG3的國家已有十幾個。 MG3是德國萊茵金屬所生產的彈鏈供彈通用機槍,以二戰德國的7.92 x 57毫米MG42通用機槍改爲北約7.62 mg422025 x 51毫米口徑而成。 1944年,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的敗象逐漸出現,不足的物力逐漸掏空帝國的基業,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款的MG42登場。 新兵對此還沒有什麼;盟軍的老兵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這種惡魔般的聲音,對於他們來說,這個聲音就是死神的聲音。
雖然有效射程爲1000米,但表尺可達到2000米,最大射程可達5000米。 1999年在南斯拉夫科索沃戰爭還見到當初被南斯拉夫人民軍俘獲的MG42與M52一同“重出江湖”。 南斯拉夫當初在20世紀80年代也賣過一批M52給伊拉克,而美軍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中又重新見到他們當初父祖輩與MG42的戰鬥,只是這一回輕鬆多了。 子彈改爲7.62毫米北約口徑作生產的版本,名爲MG1,其後再將瞄準具修改以合乎7.62毫米北約子彈的彈道及改用鍍鉻槍管,命名爲MG1A1(又名MG42/58)。 MG1A1的改良版本爲1959年的MG1A2(MG42/59),主要改爲較重的擊錘(950克,原爲550克),加入新式環形緩衝器以對應美國的M13彈鏈及DM1彈鏈。 再後來的又加入了槍口制退裝置、改良兩腳架及擊錘,命名爲MG1A3。
mg42: 命名空間
MG42槍機上的一對滾軸類似鎖耳的功能,槍機頭內有一根彈簧持續將對稱的垂直滾軸往外頂出,沿著機匣前後滑行,滑到機匣上的滾軸收納槽時就被彈簧頂出,暫時將槍機進行閉鎖。 當子彈擊發後產生的反衝力量將槍機向後推送,於是滾軸又被強制從滾軸收納槽中滑出,跟著槍機一起退回復進端中。 輕管在全自動射擊時,槍管的溫度很快就會上升,過熱的槍管會造成不給彈或者不退殼,因為槍管膨脹不是隻有外緣的範圍,槍膛的內徑也會縮小,變成子彈比槍膛直徑還大的情形。 mg42 相比MG1A3,MG3改良了供彈系統的運作,亦加入了防空用的瞄準照門,部分零件仍可與原MG42互換。 MG3在超過30個國家使用,合法授權生產的包括意大利、西班牙(MG42/59)、巴基斯坦(MG1A3)、希臘、伊朗、蘇丹及土耳其。 1944年6月MG45/42V開始進行試射,一共發射了120000發並能成功維持1350發/分的射速。
- 格羅福斯設計的更換裝置非常簡單,只要扳動一根槓桿,傾斜槍身,槍管就會自動脫離跳出,並不需要用手觸摸熾熱的槍。
- 美國的M60通用機槍有濃厚的MG42血統,槍身一樣用衝壓的方式製成、採用MG42的單爪撥彈桿、快拆式槍管、手槍式握把,以及可以容納槍機活動的中空槍託,不過槍機比較接近FG42的旋轉式槍機設計。
- 嚴格來說MG42的射速理論上是要透過更換不同重量的槍機座才能比其他機槍打出四倍的射擊速率。
- 當重機槍用時,MG42有自己的三腳架,是新式的42型輔助三腳架(Lafette 42 tripod),重達20.5kg。
突擊時,輕機槍組的MG42能迅速換上75發圓形突擊彈鼓,繼續爲班組成員提供火力支援。 mg42 中型機槍組、重型機槍組則由四五名成員組成,使用三角可調支架,一般不配備突擊彈鼓。 不同的是,重機槍組的MG42安裝了能保證機槍火力更持久的重型槍管。 射手是MG42機槍組的靈魂,因而只有擁有堅定意志的士兵才能擔當,MG42的射手是受過特殊訓練的,熟知通用機槍的性能。 在《帝國國防軍陸軍教導手冊》1940年版中,要求機槍手以500-650發/分的射速點放。 雖然MG42的理論射速爲1200發/分,但這對機槍本身來說非常重要(二戰中繳獲了MG42機槍的盟軍不懂,玩壞了許多槍管)。
mg42: 使用國
槍機在後退時順便將彈殼從藥室中抓出來往下拋(這種動作有些像腹瀉下痢),機匣蓋的撥彈爪將彈鏈撥抓進來的時候會把彈鏈夾往槍身右邊拋;也就是說MG42跟MG34一樣從槍身左邊看過來是進彈槽,右邊比較小的是拋彈鏈夾孔,下面纔是拋彈殼孔。 機匣蓋的撥爪有個導軌,槍機上除了一對滾軸之外頂端還有一個偏右的滾輪,滾輪與導軌相吻合並且在導軌中前後移動;導軌位居機匣蓋中央並且往拋彈鏈夾孔彎曲,以一根活動駐銷與機匣蓋相接,因此可以左右擺動。 MG42的展示圖,可從圖上方的大部分解組件看出槍管藥室尾端為橫向分杈。 圖片右側為防空機槍三腳架,可伸縮調整高低,不過中間的節鏈已遺失。 此外,德軍在手冊中明令禁止將標準250發彈鏈一次打完,如果是50發彈鏈,一分鐘之內不得超過七條的射擊,以免槍管壽命大幅簡短,且減少槍管過熱卡彈的發生。
- 而實戰中,往往不是以班爲單位,而是以排連爲單位,但是作戰的道理還是相同的。
- MG42沒有半自動模式,有經驗的射手扣一下下扳機也是3~5發子彈飛奔而去。
- 由於MG42如此地特殊而駭人,美國陸軍不得不拍攝訓練影片協助官兵跨越巨大的心理障礙(psychological trauma)。
- 1944年6月MG45/42V開始進行試射,一共發射了120000發並能成功維持1350發/分的射速。
- 作爲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槍架上。
- 中型機槍組、重型機槍組則由四五名成員組成,使用三角可調支架,一般不配備突擊彈鼓。
在照片中用的是常規瞄具,在左側可見有測試曳光彈或根據射程調整的加長針形瞄具。 mg42 mg422025 編制上,德軍有獨立的機槍班,或者是一個單位的核心,機槍伍與其他單位進行互相掩護,MG42負責壓制牽制敵人,掩護戰友或友軍進攻,防衛陣地,以及給予大家士氣。 由於一挺MG42就可以牽制一整批敵軍,讓敵軍進退兩難,英美兩國的官兵被訓練面對MG42時要躲好,趁MG42更換槍管時(熟練的射手可以三秒換好槍管,不熟練的射手要花七秒),突襲奪下MG42的陣地,因此MG42射手佩有手槍自衛。
mg42: 操作原理與方式
然而物力不足終究讓MG45/42V只生產了十挺就告結束。 不過MG45/42V並沒有被歷史埋葬,在戰後成為黑克勒-科赫世界聞名的HK G3自動步槍、HK33突擊步槍與HK MP5衝鋒槍槍機運作的最佳藍本。 MG42機槍的滾柱閉鎖(Roller locked)結構,實現「滾柱延遲開鎖」功能。 1942年底通過高速攝影查明炸膛原因是滾柱在運動中出現不可緩解振幅達到1mm的震顫,導致復進裝彈瞬間子彈還沒有進入彈膛就可能提前擊發子彈底火。 生產過程中為步兵使用彈藥與為MG42機槍彈藥分別使用普通底火與低感度底火;在子彈外包裝上蓋章以區分兩種用途。 南斯拉夫獲得授權生產MG42並更名M52,算是“老兵不死”,仍使用直系的7.92毛瑟子彈,所以連射程也一樣。
mg42: MG42通用機槍
攻擊時由機槍小組負責壓制敵據點,再由步槍小組以利用地形接近敵方據點,然後在近戰中用衝鋒槍或者手榴彈把敵人殲滅。 MG42的槍託保留放置左手的空間,亦即射手右肩抵住槍託底之後,左手可以壓住槍託,抑制槍託在射擊時因為後座力而滑脫肩窩。 從此也可以知道MG42的後座力道相當驚人,不得已的時候也可以沙包為依託,如果不使用MG42的腳架,就算是射手採用標準臥姿進行臥射,也會被後座力逼得節節後退。 只要扣下MG42的扳機就是一批子彈上路,不像MG34的扳機護弓內有一個雙半圓型扳機,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印有「D」字)。 MG42沒有半自動模式,有經驗的射手扣一下下扳機也是3~5發子彈飛奔而去。 拜優良設計所賜,原始版本的MG42一直到二十世紀末的東南歐仍能看見其身影,而衍生型的開發並未因納粹德國的戰敗而停滯;例如從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時代的變遷與型號的改變之外,MG42的身影與影響依舊跨越時代。
mg42: 使用國
1999年在南斯拉夫科索沃戰爭中,曾出現南斯拉夫人民軍俘獲的原版MG42與M53一同現身的狀況。 此外南斯拉夫在1980年代也曾賣過一批M53給伊拉克,因此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中美軍有著與祖父輩一樣跟MG42戰鬥的經驗。 進行槍支操作,並且採用槍管短後座與槍口增壓器加強槍機的運作速率。 MG42的槍機包括一個槍機頭(bolt head)、一對滾柱(two rollers),一個擊槌套(striker sleeve)、槍機槽(bolt body),以及一個粗大的復進簧(large return spring)。
mg42: 操作原理與方式
戰役模式中由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在聯機模式則可由所有陣營使用。 然而,由於槍枝的設計並未調整槍枝原有結構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彈,導致T24通用機槍在全自動射擊時故障率居高不下。 1944年,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的敗象逐漸出現,物力嚴重不足。
mg42: 命名空間
要知道二戰中德國衝鋒槍的生產量不過120萬支,如此高的生產能力讓人瞠目結舌。 性能如此優秀的武器又如此好製造,完美一詞用在它身上絲毫不過分。 MG42這款由德國製造的、被譽爲二戰時期最好的機槍,那些到處不可一世、飛揚跋扈的美國大兵卻被它搞得意志消沉、無心戀戰、士氣低下,視其爲“步兵的噩夢”。 它就是被輕武器評論家用三個最高級的形容詞詞組:“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但卻是最出色的武器”。 無論在蘇聯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還是諾曼底低矮的灌木叢林,是北非炎熱的沙漠,還是柏林的碎石瓦礫堆,MG42都是德軍絕對的火力支柱,也是盟軍士兵的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