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淨寺8大分析2025!(小編推薦)

自第五代永改禪師西歸後,歷經地震、戰亂,寺務一度乏人管理,民國四十二年,經管理人會議,聘請心化尼師來寺住持,四十六年心化尼師因急務返白河大仙寺,天乙法師接任住持。 清德寺日前雖有法師住持,但信仰的方式還是依循民間信仰方式,在東石鄉她是二座有佛教僧伽住持的道場之一。 清德寺日前的住持是悟生尼師,之前清德寺是屬一般民間信仰的道場,我們可以《清德寺觀音佛祖沿革》窺見一斑。 苦竹寺的前庭十分廣闊,是給進香團停車之用,平常則是村童嬉戲、老人下棋的好地方。 光淨寺 從左右側門進寺,可以看見四天天王鎮守在兩側紅門上,右邊掛著鐘,左邊懸老鼓,對稱著相當好。 這一個殿口有「普陀渡世」勒匾,兩旁迴廊的香煙薰的人有些喘不過氣來,在中庭天井的香煙嬝繞中看見堂上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被虔誠的村民用金銀粧扮的十分光彩,觀音菩薩的左右立侍的正足善財、龍女,高約一人,是否這就是昔黃乾供奉的佛像?

  • 去年也曾傳出淨空法師示寂消息,他透過弟子預言即將要走,曾表示,「你們要是想我,唸佛就可以了」。
  • 由於傳諦尼師學院課業繁重,加上因感統理住眾與發揚宗風,有賴師尊開導,送禮請其授業師嘉義清華山德源禪寺惟覺法師兼任住持。
  • 在佛教的資料上沒有記載,甚至在臺灣光復後也未加入佛教會,要不是最近因為寺產問題喧騰一時,恐怕從此就被遺忘了。
  • C棟為地上21層、地下4層,規劃2~3房,單層4併,共用2部電梯,AB棟樓高3.4米,C棟樓高3.2米,公設比33.5%。
  • 包括禪淨法堂的大禪堂與小禪堂,男眾傳燈樓職事禪堂、金佛樓女眾禪學堂、男眾學部禪堂、女眾學部禪堂,及檀信樓地下樓二間信眾禪堂等。

昭慶寺位於嘉義縣大林鎮明華裏,初建於清嘉慶六年(西元一八0一年),距今一百九十餘年,她的原名叫「觀音亭紫雲庵」,為何後來會改名昭慶寺,是有這麼一段傳奇故事的。 在佛教的資料上沒有記載,甚至在臺灣光復後也未加入佛教會,要不是最近因為寺產問題喧騰一時,恐怕從此就被遺忘了。 東首寮房是最先興建的,在寮男的底部則是齋房,齋房則又和觀音殿接壤。 往西橫過供奉華嚴三聖的大雄寶殿,則到了地藏殿,地藏殿又緊接著講堂。 大雄寶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隨侍左右,在三面採光挑高的大殿內,釋迦佛更顯得莊嚴無比。 傳統叢林的禪堂是專屬僧尼參修的禪堂,佛光山禪堂則是一所供僧俗二眾,以及社會大眾禪修的禪堂。

光淨寺: 光淨寺 [兵庫県赤穂市]

「天賞大願」座落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上,建案共分AB、C兩棟,AB棟地上29層、地下4層,規劃2~4房,單層9併及5併,共用4部電梯。 C棟為地上21層、地下4層,規劃2~3房,單層4併,共用2部電梯,AB棟樓高3.4米,C棟樓高3.2米,公設比33.5%。 國小學區為木柵國小,距離350公尺,步行5分鐘可到,國中學區為木柵國中,距離10公尺,步行1分鐘可到。 周邊生活機能豐富,有木柵市場、Jason超市、全聯福利中心等,生活採買便利。 寂光寺以「阿彌陀佛常寂光淨土」之「寂光」命名,由上慧下深法師完成中埔鄉能仁淨寺階段性任務遷出後開始建寺計畫。 於民國九十五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當日舉辦奠基典禮,典禮中由所有參加之信眾一人一抔土,同心同願,期待寂光寺早日興建完成。

整個道場座落在梅山公園近郊的小山坡上,在前庭可以俯視梅山鄉市區。 布袋的靜德禪寺原稱「靜德堂」,是鹽水月津山修德禪寺開山祖義存老和尚之皈依弟子李山龍、李匣、李海永等三位居士開基創建。 民國十八年佛壇(靜德壇)即設於李山龍居士之自宅,至今壇蹟仍存於布袋之過溝中厝四十七號。 民國三十六年三位居士合力再建壹小齋堂,三十九年五月安座落成改稱「靜德堂」,並合議勸請義存老和尚為開山,李山龍為首屆管理人,當家由永葉姑暫住,使得「靜德堂」成為布袋地方唯一能夠開堂接眾的正信佛教道場。 德和禪寺早年是農舍平房式的道場,夾雜在一般的民宅之中,近年來已改建為具有佛寺外貌的景觀,但由於腹地的侷限,僅蓋成地上兩層,一樓是寮房,二樓則是大殿及知客處。 大殿內供奉三寶佛,殿內一片窗明幾淨,在步調緩慢的鄉下,禪寺更顯得靜謐。

光淨寺: 光淨寺の周辺の地図

淨心長老自從晉山光德寺之後,積極推行佛教弘法、教育、文化、慈善公益社會福利事業。 茲簡略介紹於後:在弘法方面,除了不定期舉行佈教活動之外,自從 1964年開始,在高雄市鳳鳴電臺,開播「淨覺之聲空中佈教節目」,並將節目擴充到正聲公司臺北臺與高雄臺、草屯中興電臺。 現在在這四處電臺,每天早晨六 至七時,有一小時的講經弘法節目,在正聲宜蘭臺與臺東臺,以及臺南勝利電臺,每星期日有一小時的弘法節目。 亦有楞嚴經、法華經等十幾種佛經講座的錄音帶與 CD的流通。

  • 58年,法師就讀南光女眾佛學院,畢業後至新店法濟寺親近慧嶽法師,爾後受慧嶽法師邀請,於其所創辦之中國內學院女眾部教授梵咀及插花課,此後又至止觀實踐堂授課,70年,受聘至臺北法輪講堂教授梵暝,持續10餘年,聲譽日隆。
  • 就讀者除本國的青年僧尼之 外,有來自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緬甸,乃至丹麥的出家眾。
  • 近年來除了主動推行社會教育之外,並配合協助各相關單位推動「淨化心靈」的各種公益活動。
  • 現在在這四處電臺,每天早晨六 至七時,有一小時的講經弘法節目,在正聲宜蘭臺與臺東臺,以及臺南勝利電臺,每星期日有一小時的弘法節目。
  • 達賴喇嘛於1997年第一 次蒞臨臺灣訪問弘法,是三月二十日從高雄國際機場入境,二十三日上午光臨光德寺為信眾開示,並種植菩提樹留念,分別在高雄中正體育場、桃園巨蛋體育館弘法 後,三月二十七日從中正國際機場離臺返回印度。
  • 舉世聞名的阿里山小火車,給往來於嘉義——阿里山的遊客萬分的驚喜。

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四月十九。 北投善光寺源出日本長野縣信濃善光寺,由大本願第一百十七世誓圓尼公上人擇現址開基創設於民國21年 (日本昭和7年、西元1932年),並立第一世中野全能上人為住持。 民國35年,臺灣光復之初,善光寺法燈榮續至淨空寶珠中興如意上人。 民國48年,善光寺日式的社殿於「八七水災」中遭毀,遂於民國51年建造新殿,並在同年9月恭建寶塔奉安,奉祀釋迦牟尼佛舍利,是為該寺最重要特點。

光淨寺: 光淨寺的簡介

民國元年有黃卜、蘇甘兩人,遊方於北臺,一日途經基隆,適逢月眉山靈泉寺之傳戒勝會,因有法緣遂投禮善慧和尚(一八八一~一九四五)受五戒,黃卜法名德勸,蘇甘法名德願。 兩人回嘉義後夥同蕭德輝,及地方熱心人士黃善等、何德上、林豆薯、蘇德儉等人,倡建「義德佛堂」於嘉義市學圃里民生路二三0號(後改為民生北路五十號)。 民國二年五月下浣鳩工,同年八月竣工,首任住持由黃德勸(勤?)擔任,民國六年黃德勸往生,蘇德願繼任第二代住持,然蘇氏因臥病三載,實務由其夫妾葉伴主持,未幾改由黃善出任第三代住持,一年後由吳普遷(?~一九七一)任第四代住持。 目前回明手的住持是真成尼師,現年六十六歲,東石鄉人氏,十八歲出家,隨達嚴法師讀漢文,由不識字而苦學有成,並在達嚴法師往生之後獨立負責圓明寺的擴建,可謂一代中興之人。 除了真成尼師之外,目前寺院另外還有三位出家人,其中兩人現在臺中佛學院求學,一位則在寺院負責伙食之類的工作。

光淨寺: 光淨寺の詳細情報

禪林寺平常的法會不少,如講經、朝山、學童之夏(冬)令營等等,主要接引的對象仍然以梅山地區的信徒為主。 禪林寺是梅山鄉唯一登記有案的正統佛寺,住眾全是尼眾,二、三十幾年來為當地正信的佛教傳法,貢獻極大的力量。 禪林寺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是開慧尼師於民國四十五年所開山創建,整個工程歷時十五年,即民國六十年才告完成。

光淨寺: 光淨寺附近的宗教團體

昭和元年梁曹發起前往大仙寺進香,這是日據時代清德寺附依大仙寺派下之由。 慧深法師俗名李玉治,早牢出身廣播界,與佛結緣後頓蒙出家之念,三十歲承家人諒解同意得償所願出家。 民國六十五年前後,創建能仁淨寺於嘉義中埔鄉,並以廣播作為弘法之途,十幾年來串連全省各廣播電臺主持弘法,成效相當卓著。

光淨寺: 光淨寺の住所

此篇文章是 雲端佛寺未來通訊錄系統的參考資料,這裡希望所有想接觸佛法或祈求內心清淨的朋友,可一目瞭然查詢、閱讀、找尋和自己有緣、喜歡或附近的佛寺,特將收集資訊分享於此。 光淨寺 目前全臺佛寺登記在案者共有2312間,各縣市佛寺排名前三名分別是高雄市328間,臺南市237間,新北市233間。 其中奉祀釋迦牟尼佛的寺院有1120間,觀世音菩薩有409間,阿彌陀佛160間,地藏王菩薩有76間,藥師佛32間,彌勒菩薩12間…。 白雲寺位於嘉義縣中埔鄉,地方善信於民國四十六年四月十九日,組織委員會募資籌建大殿,供奉觀音聖像。 十餘年中,均無出家人駐錫住持,於民國五十九年方聘請心田法師為第一任住持,此後經其不斷興建,已成正式佛教道場。

光淨寺: 光淨寺の閲覧回數

昭慶寺前的一對雕工精美的石獅子被竊,只留下獅子座下一塊半截殘石,讓人痛心。 大雄寶殿的屋瓦不知何時更新過,已和日據時代有明顯的不同,不過整個寺宇結構卻是舊承,殿內的三寶佛也依舊坐鎮,只是三佛座下的精美木椅座也不知去向。 左右廂房、後殿有所改變者,主要也是屋瓦的整修,結構大致末變。 後殿供奉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左右立侍是迦葉和阿難尊者,侍者不變,本師也和原先供奉不同,佛陀座前原有一尊準提菩薩也不知所蹤,現在供奉的是新塑的觀世音菩薩。 八十年十月十日國慶日當天造訪名寺,遇到了圓宏、真慧兩位尼師,以及一名從菲律賓來臺灣進修的年青比丘。 師父說,她們是兩週以前才來昭慶寺,因為她們的恩師心田法師不忍見昭慶寺繼續頹廢下去,加以地方信徒的擁護,送到寺負起重建昭慶寺的任務,並已獲得佛教會的支持。

光淨寺: 光淨寺の周辺スポット

慧深法師除了在全省各地有廣播節目之外,並成立唸佛會等分支道場,領導弟子唸佛,在學佛上相當有成就。 能仁淨寺在八十二年底起有了擴建的計劃,日前在大殿的正前方擬建一座唸佛堂,目前已完工的部分唸佛堂兩側高五、六級的韋馱、伽藍護法,很快地能仁淨寺將成為嘉義地區另一座雄偉的佛教道場。 當然能仁淨寺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果,慧深法師領導有方功不可沒。 近年來除了主動推行社會教育之外,並配合協助各相關單位推動「淨化心靈」的各種公益活動。

光淨寺: 遍照山 光淨寺

圓明寺位處的東石鄉,居民一般以漁獵為生,因之寺院四週有比例不低的魚塭田,圓明寺在此便有著教化鄉民的作用。 修妙尼師現今又完成宏偉的大雄寶殿,加上弟子十數人住持於此,共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圓光寺成為嘉義佛教重鎮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圓光寺早先原本只有一棟日本仿唐式的大雄寶殿,是民國四十二年在黃啟梓、王槐兩位居士共同捐獻寺地,由普謙尼師開山闢建。 首先完成客堂、寮房,同年十一月興工建築大殿,四十三年竣工。 民國五十二年普謙尼師圓寂,由其弟子修妙尼師繼任第二代住持。 紫雲寺是很莊嚴的寺院,每到假日遊人如織,可能是因為香火鼎盛的關係。

兩旁還有十八羅漢,安奉的中規中矩,這裡並留有清朝嘉慶時立的古匾兩副,很能顯示苦竹寺歷史的久遠。 嘉義縣佛教支會於八十年九月二十八日聘請心田上人駐錫昭慶寺,上人指派圓祺法師前往,因當時圓祺法師和上人均在美國(上人在美另有道場),故由在臺的師兄圓宏師等人先駐進昭慶寺。 八十年十月十三日圓祺法師回國,於十五日入此寺,同年十一月中旬戶籍遷入寺址。

善光寺主祀釋迦牟尼佛,因此在釋迦殿即供奉三寶佛 (即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而法王殿內則供奉阿彌陀佛,由於平日為寺內僧眾修行課業,故不開放禮佛,僅節日法會才開放。 而善光寺內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於民國五十一年所建的佛寶塔,乃仿印度佛寺建築,分三層,分別冠以佛、寶、塔,最上層供奉由日本請回之釋迦牟尼佛舍利;中間及底層則為靈體塔。 民國五十九年傳諦尼師出家並於臺北臨濟寺受具足戒,並正式接掌靜德禪寺。 六十四年因齋堂經廿多年之風霜,垣頹瓦碎,屋漏生苔,棟樑腐朽,故惟覺法師於浴佛節召集信眾成立「靜德禪寺重建大雄寶殿贊助委員會」,並捨其兼任而推薦傳諦法師接任住持兼主任委員,傳諦尼師當眾恭請惟覺法師為導師。 民國八十年,出生於番路鄉,現旅居臺北的企業家邱明宏居士,發心恭塑立姿昇龍觀音菩薩像一座,高七十七臺人,番路鄉公所為配合半天巖森林遊樂區的開發,特撥出鄉有公共造產地一公頃,做為塑像用地,整個塑像已於八十一年落成。 高明寺的右廂,由於興辦幼稚園的關係,已改為幼教師的辦公室,前殿的左前方則闢為院童的遊戲場,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幼教辦的十分出色。

光淨寺: 法人基本情報

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興隆山莊內之光淨寺,為哲明法師於民國72年創建,初名“慈雲精舍”,法師在此淨修唸佛、隨緣度化,受其感化者甚多。 禪林寺的開山開慧尼師乃民國初年人物,為寺院創建功臣,可惜於六十八年前後往生,目前接續住持者乃心淨法師。 民國五十年七月永葉姑因年邁辭去當家一職,由當時還在嘉義天龍佛學院修學的傳諦尼師出任監院兼法定管理人。 由於傳諦尼師學院課業繁重,加上因感統理住眾與發揚宗風,有賴師尊開導,送禮請其授業師嘉義清華山德源禪寺惟覺法師兼任住持。 光淨寺 民國七十五年在寺右後方興築浮屠一座,七十六年完成,並由祖庭月眉山靈泉寺住持晴虛法師賜塔名「海會」,從此義德寺以完整的面貌聳立於清涼山上。

舉世聞名的阿里山小火車,給往來於嘉義——阿里山的遊客萬分的驚喜。 佛教就這麼建立一個個的據點,對往來的眾生提供了精神的慰藉。 光淨寺 達嚴法師自此一方面拓展寺務,一方面教授漢文,總算贏得鄉民的尊敬,達嚴法師於民國七十二年往生,往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將「圓明院」改建為其傳統佛教寺院外觀的道場,這個重擔就落在弟子真成尼師的肩上了。

「淨覺之聲」開播至今,已有四十二年歷史,渡化很多人信佛學佛。 本寺啟建於民國72年,由釋哲明法師住持成立慈雲精舍,91年為符合寺廟登記而改名為光淨寺,建設道場即以弘揚佛法為職志,普渡眾生為己任。 度妙尼師據知於七十五、六年間往生,寺座一度因為更名為「寧福禪寺」,與原先「觀音亭」彷似毫無關係,而陷入土地被徵受的緊張狀態,繼任住持會忠尼師有鑑於比,便將「寧福禪寺」再度更名為「觀音禪寺」,免除了一場不必要的風波。 靈巖寺位於嘉義竹崎鄉,大約在五年前(一九七九)開始創建,據傳開山法師乃原臺南白河鎮大仙寺常住,後因有建蘭若弘揚佛法之念,並受財團支持而有此因緣。 寶林禪寺的格局早期是十分傳統,大殿居中,左右兩廡並列,齋堂與左相廂接壤,而現在舊大殿由於供奉觀音菩薩的關係,可能會改稱觀音殿。

寶林禪寺的開山住持是觀妙法師,宜蘭縣人氏,廿五歲禮宜蘭頭城吉祥寺的元淨和尚為師,並在臺北十普寺受具足戒。 當時觀妙法師三步一拜由北往南朝山行腳,當行經嘉義大林香焦山時,據說有菩薩示現的靈異現象,信徒於是指引方向,觀妙法師於是來到八仙山寶林禪寺現址,並於民國四十九年在此初建茅蓬,五十一年建大雄寶殿,五十五年於大殿兩旁再建文殊、普賢二殿。 德和禪寺住持悟智法師,嘉義縣人氏,民國二十五年出生是淨心法師座下弟子,在歷年臺灣各地的寺院傳戒中,悟智法師曾多次擔任引贊師,是傳戒法會中的熟面孔。

光淨寺: 臺北市文山區寺廟/主祀神像/寺廟地址/電話

德和禪寺原名「德和佛堂」,早先曾是在佛教家人士共修的道場,住持亦數次更易,直到民國五十八年悟智法師改稱德和禪寺,五十九年首任住持後,一心整頓,並在六十年建藏經樓,二年後完成,德和禪寺才真正地轉為正統佛寺,法務也因此大為興盛。 吳普遷是在蘇德願往生後,也就民國二十年正式接掌住持,民國六十年農曆二月吳普遷往生,弟子修鎮尼師接任住持之位,因有遷移之議。 同年國曆十一月七日在信徒大會中通過遷移決議,加上當時嘉義縣佛教支會會長吳大海居士鼎力促成,以及清華山德源禪寺住持惟覺法師指示而覓得現址。

光淨寺: 嘉義縣

為便利信眾參加共修及法會,除莊嚴攝心的大殿外,並規劃地下停車場及寬敞的大眾齋堂、寮房。 此外,為日後有足夠的空間舉辦親子、家庭教育…等文教活動,另設有多功能會議演講廳、圖書閱覽室…等。 釋迦牟尼佛當太子時雖然過得那麼好,他還是要把這個惡土變成淨土。 佛是要為所有人去除煩惱,而我們是要求佛來幫忙除掉我的煩惱,甚至我還是去增添別人的煩惱,逆道而行,來這裡有用嗎? 還是一句話,你們如果求佛祖讓你們好,自己卻不要改善言行舉止,請你們別來寂光寺,這裡不是避風港。 希望每一個人,不只自己的家庭,或親戚朋友之間,我們做為一個讓大家覺得,跟我們在一起是幸福的,還可以往上的。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高雄市阿蓮區光德寺住持淨心長老,今天下午3點50分圓寂,享耆壽91歲,淨心長老在臺灣佛教界德高望重,被尊為一代宗師,慧燈寂滅,佛教界人士同表不捨。 原址位於臺北市德行東路,並於1984遷至現址,而原德行東路舊址改建為大樓供作道場。 淨光寺位於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190巷113之3號,為主祀釋迦牟尼之佛教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