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據說明,長江航運發展的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三峽船閘已經處於飽和運行狀態。 長江航務管理局稱,截至2013年底,三峽船閘全年處於超設計天數飽和運行、滿負荷高效率運轉,但每天仍有大量船舶集結在壩區水域排隊等待過閘,待閘已成常態。 面對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應對的兩套方案——「建第二船閘」以及「翻壩」(下船走快速陸地通道),正在引發相關人士的討論。 目前三峽大壩船閘已近飽和,正在計劃第二船閘或乾式翻壩設施,待完成後庫區年貨運能力將大幅超出1億噸。 三峽河道、船閘可通行萬噸級船舶指配合設計的內河船,喫水較淺上層建築較矮,非指排水量萬噸級的海輪,後者因長江中下游天然航道水深不足,因此早在設計武漢長江大橋及南京長江大橋時即已放棄,當時的設計標準上限為航道深度6.5公尺,橋下淨高24公尺。
- 曹毅還説,Google地圖顯示的三峽片區的地形,經常會出現不準確的地方,因為「座標被處理過」。
-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就在3天前的7月1日,境外一個反華賬號突然發帖宣稱“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堤,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
- 在多次修改設計和施工方案後,於1974年復工,1981年實現長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
- 7月19日,出庫流量20,000立方公尺/秒,比入庫流量減少14,000立方公尺/秒。
- 事後警方調閱監視器鎖定騎士行蹤,查出車主身分是毒品治安人口,疑似身上有違禁品,才會心虛拒檢逃逸。
無論官方如何論證大壩功能卓絕,有效防汛和發電,品質足以抵禦核攻擊,而大壩自身絕無可能引發2008年汶川大地震,只要大眾的心結一日不解,謠言風波就會持續發生。 上述情況還未算是「公關災難」,充其量只可批評各機構之間欠缺溝通,未有充足估計輿情反應。 三峽大壩衛星圖2025 在這一場小風波中,相信只有極少數人會認真看待涉事流言,擔憂三峽大壩決堤,至於拿來説事的人,也是抱着譏諷取笑「中國製造」的心態,挖苦幾句而已。
三峽大壩衛星圖: 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中國航天以一種“用牛刀殺雞”的方式,展現了並無異常的三峽大壩的圖片,再一次澄清了此事。
三峽大壩可行性論證中關於水庫水力坡度的論證被質疑存在錯誤,因此會造成更多淹沒地區和移民數量,甚至稱之為「高峽出斜湖」。 2010年10月26日,三峽大壩蓄水至175公尺時,重慶寸灘港的水位為175.91公尺,相差不足1公尺。 在三峽蓄水至135公尺後,有人發現從大壩到庫尾之間的水位落差多達34.7公尺,遠遠超過了工程論證報告認為的0.4公尺,因此擔憂重慶可能會在三峽完全蓄水後被淹沒。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 由於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三峽還可能改變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對東海產生一些影響,並進而改變全球的環境。 但是考慮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長江在三峽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還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的水量匯入,因此估計不會對全球海洋和氣候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 而且環境的變化是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的,極其複雜,所以也無法確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確切程度。
三峽大壩衛星圖: 大陸洪患恐增傳染病風險 WHO示警
但是工程的反對者如黃萬裏等認為,長江上遊河流所攜帶的除了泥沙,還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在三峽大壩築起後將極難排出,會造成堵塞,並向上遊延伸,進而影響重慶。 此後在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分擔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速度,這也再度引起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的擔憂。 三峽大壩衛星圖2025 2011年9月28日召開的”大壩技術及長效性能國際研討會”上,三峽工程被中國大壩協會評為”混凝土壩國際里程碑工程”。 2015年,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榮獲世界工程領域最高獎,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工程成就獎,這是中國大陸工程師首次獲獎。 2016年,三峽工程獲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項目獎。
- 影響力最大的是1989年3月的《長江,長江,三峽工程論爭》,由葉劍英養女、記者戴晴著作。
- 工程主體建築物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公尺,混凝土澆築量約2794萬立方公尺,耗用鋼材59.3萬噸。
- 如果水位觸及防洪線,正常情況是必須洩洪的,否則就會有潰堤的危險,然而中下游現在都在淹水,且堪稱是1998年大洪水外第二高的洪水,所以無法這麼做。
- 其後三峽集團澄清,指Google衛星圖並非由衛星直接拍攝,而是基於一系列演算法處理形成,因此在顯示某些場景時會出現偏差,更表示大壩運行正常。
- 此外,黃世聰透露,由於三峽大壩的危險性太高,因此必定成為各國的標靶,比方說,若臺灣遭受共軍攻擊,雲峯飛彈的首要目標就是三峽大壩,印度如要攻擊,烈火飛彈也是射在這。
- 由此可見,個別官方機關缺乏互相溝通,在瞬息萬變的輿論環境中,有時會誤觸陷阱,滋長和擴散謠言。
8月下旬,當年反對興建三峽工程、毛澤東前祕書李銳的女兒李南央接受法廣專訪時,直指「三峽大壩不但防洪功能為零,而且是負值」。 而主動進行闢謠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藉此圈粉無數,很多人表示,很遺憾是通過闢謠的方式才知道我國的光學遙感衛星分辨率居然這麼高。 有人提出民用衛星圖片的精確度、圖片拍攝的角度和拼接成像時的算法,都會導致圖像出現變形。 劉先生向自由亞洲透露,三峽大壩確實存在品質問題,比如產生裂紋,在施工中曾出現過水泥強度不夠等等事故,但這些消息都被國務院三峽領導小組封鎖了。 上文刊載於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瘋傳 「後真相時代」挑戰官方權威〉。 其實,不論是否身處「後真相時代」,謠言的威力從來都只在於「可能是真的」,單是這可能性就足以挑動情緒,大眾輕則以傳播自己也半信半疑的資訊來抒發內心感受,重則以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的心態,視謠言為挑戰官方權威的基礎,於是陰謀論轉化為政治行動。
三峽大壩衛星圖: 官方網站
右岸18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瓩,2007年10月17日投產發電,這是中國第二臺國產化70萬瓩水電機組。 2009年9月15日,利用秋汛漲水過程,2009年9月15日零點實驗性蓄水啟動,計劃首次蓄至175公尺最終水位。 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號機組投產發電,是三峽水電站右岸電廠最後一臺發電的機組。 三峽大壩衛星圖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該市在1952年重慶直轄市的建制下併入了屬於三峽庫區的地級萬縣市和涪陵市,承擔了整個三峽工程85%的移民人數。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
三峽大壩衛星圖: 三峽大壩變形?引爆輿論
三峽工程在建設中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以確保工程品質。 三峽工程的業主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設計單位和主要監理單位都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近來關於三峽大壩變形的傳言不斷,網路上更傳出一名結構工程專家提醒「宜昌以下跑」,不只引起恐慌,更再次掀起各界對三峽大壩的討論。 不過針對近來關於三峽大壩變形等傳言,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祕書長張博庭表示,稱該傳言早在去年就澄清過,這個說法純屬惡意炒作。
三峽大壩衛星圖: 重慶暴雨成災…住家慘成「瀑布」 網驚:更勝九寨溝
三峽工程自開工以來,就一直有媒體報導其中存在部分貪污腐敗現象。 到2004年末,查處的貪污資金已有4000多萬,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佔移民款。 200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公佈了三峽工程審計結果,因結算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夠嚴格增加建設成本4.88億元。 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的難度極大。 三峽大壩衛星圖2025 1992年3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提交的,三峽工程相關議案說明指出,三峽工程四大效益——防洪、水資源調度、發電和航運。
三峽大壩衛星圖: 大陸熱門新聞
據大陸中央氣象臺今晨通告,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主要涉及四川、重慶、陝西、上海、安徽等地區9個省市,有大雨到暴雨風險,更可能出現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臺當局之所以處心積慮地「算計」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一工程關係著幾千萬甚至幾億中國人的身家性命。 2019年旅居德國的水電專家王維洛發表研究,包括變形、滲漏。 並引用另一位學者(馬可安)的研究表明每立方公尺混凝土僅用了16.5公斤鋼筋,”比豆腐渣工程還豆腐渣工程”。
三峽大壩衛星圖: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也就是說,是擺在岩石上的,壩塊和壩基的結合處不是像造房子時它的鋼柱是打到地下去的,它和基岩是分離的,受水的壓力和溫度影響,它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也就是說大壩在走。」王維洛介紹。 黃世聰坦言,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連天暴雨,現在三峽大壩的瞬間進水量更是創下紀錄,不過因為不能洩洪,所以只會累積越來越大的壓力。 然而尷尬的是,就是這麼一則極度弱智的謠言,居然還被人“進口”到了境內的微博上,逼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門拿出的一張高分辨率低軌光學遙感衛星高分六號衛星的圖像出來特意澄清了此事。
三峽大壩衛星圖: 建設
三峽大壩如果潰堤,首當其衝的就是大陸數一數二大的葛洲壩還有宜昌市,且只要一天,水就可以到達南京,過一段時間後,更可到達上海。 長江沿岸有將近6億的人口,當地GDP達大陸全國的一半以上,如果這個最富庶的地方被摧毀,黃世聰認為,這絕對會是「致命性的災難」。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三峽大壩衛星圖2025 三峽大壩衛星圖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