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3 裝甲車8大優勢2025!內含m113 裝甲車絕密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研製裝備了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美國FMC公司(食品機械化學公司軍械分部)就爲美國陸軍研製生產了6300輛M59裝甲輸送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早使裝甲輸送車具備戰鬥力的是德國。 m113 裝甲車2025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時代,以及之後的再軍備時期,積極從事以坦克爲核心的諸兵種合成的裝甲部隊建設,古德里安等人主張的“和坦克共同行動的部隊必須裝甲化”的先進理論,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 因此,德國比其它國家更早地實施並推進了以Sd-kfz. 一名烏克蘭的M113駕駛表示,他能感受到這款裝甲車在設計時就有深思熟慮,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動變速箱,駕駛在所有情況與地型都不需要思考換幾檔的問題,只需要踏油門就可以有效控制速度。

450匹馬力功率/重量20.45匹/噸作戰範圍800公里速度100-105公里/小時雲豹八輪裝甲車是中華民國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研發的八輪裝甲車,整體設計以滿足臺灣地形的需求為主要考量。 目前中華民國陸軍與中華民國憲兵已採購600餘輛各型雲豹甲車,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也計畫訂購60輛以滿足作戰需求。 防衛部落格(Defence-Blog)報導,美國陸軍急需一種新的裝甲運兵車,來汰換M113裝甲車,M113已服役達到60年,防護力與機動力都有不足。

m113 裝甲車: 軍武》服役逾一甲子 陸軍汰除M113「戰場計程車」

1978年研製,可用於多種工程作業,如工兵支援、牽引、鏟土、推土和挖土等。 採用M113車底盤,柴油機功率為217kW(295馬力)。 全重24t、長6.1m、高2.2m,可空運和水陸兩用。

  • 1960年,該型車被命名為M113裝甲輸送車,一代名車從此誕生。
  • 它的主要武器是12.7毫米M2HB「勃朗寧」機槍和7.62毫米機槍。
  • 間隙裝甲由外向內,第一層系6.35mm厚的鋼裝甲,第二層為25.4mm的間隙,第三層為6.35mm厚的鋼裝甲,第四層系88.9mm的間隙,最後一層為25.4mm的鋁裝甲背板,總厚度152.4mm。
  • 在巨大的換裝壓力和有限的經費面前,強如號稱“帝國御林軍”的陸戰隊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搞了個“三步走”湊合著過日子。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研製裝備了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美國FMC公司(食品機械化學公司軍械分部)就為美國陸軍研製生產了6300輛M59裝甲輸送車。
  • M1樣車以第一代雲豹甲車為基礎,車體兩側的垂直裝甲更換為抗破甲榴彈能力更高的空心楔型裝甲,車頭燈、環景攝影機、喇叭等配件也被整合至車首裝甲內部。

1956年,美國FMC公司根據美國陸軍對新一代裝甲運兵車的需求,開始進行M113裝甲車的設計。 美國陸軍要求新型裝甲輸送車必須能夠空運、成本低廉、可靠性高、易於發展不同用途的衍生型。 最後在五種競標的原型車中,M113裝甲車方案獲得美國陸軍武器裝備評估委員會的認可。

m113 裝甲車: m113 裝甲車

利用徑向球形活塞和獨特的齒輪排列保證所需要的轉向比和傳動比。 HMPT-500有3個速度範圍,在此範圍內均能無級變速。 車首前上裝甲和頂裝甲採用5083鋁合金,炮塔前上部和頂部對車首前下裝甲均為鋼裝甲,側部傾斜裝甲採用7039鋁合金,車體後部和兩側垂直裝甲為間隙裝甲。 間隙裝甲由外向內,第一層系6.35mm厚的鋼裝甲,第二層為25.4mm的間隙,第三層為6.35mm厚的鋼裝甲,第四層系88.9mm的間隙,最後一層為25.4mm的鋁裝甲背板,總厚度152.4mm。 車底底裝甲採用5083鋁合金,其前部三分之一掛有1層9.52mm的鋼裝甲,用以防地雷。

需要時用螺栓把P-900披掛裝甲固定在車體上,可大大提高車輛防護力。 此外,還備有螺栓固定的鋼/鋁裝甲,用以增強車首、車側及車尾部位的防護力。 車內安裝有凱夫拉(Kevlar)複合材料製成的抗崩落襯層。 (3)後置裝甲燃油箱將具有相同的裝甲防護力,燃油箱用螺栓固定在車尾兩側,既進加了車內空間,又減少了車內着火的危險。 燃油自動控制裝置可使一個油箱損壞時不致影響另一個。 安裝這樣的油箱後,重量增加108千克,車長增加430毫米,重心後移120毫米。

m113 裝甲車: 美軍履帶裝甲車

M113A3數位化計畫包含各種軟硬體改裝使它們變成M113 FOV。 巴西聯邦第一法院暫停50億雷亞爾(約9億歐元/66億人民幣)購買98輛義大利半人馬2型輪式突擊炮,表示在這和平年代購買戰爭兵器並不是急需的,11月巴西凍結57億預算,其中教育和衛生削幅最大。 而尾艙式則很難充分利用車內空間(即炮塔成員腳下的空間),還會引起坦克的“巨頭症”。 當彈藥長度變長,炮塔長度也要隨之拉長,這會大幅增加坦克炮塔的側面被彈面積,此外,也不利於坦克炮塔的無人化。 轉盤式在切換炮彈時要用較長時間將轉盤轉至合適位置,此外,對彈藥長度有所限制,這影響彈藥的威力——俄125毫米主炮雖然口徑和藥室容積都比西方120坦克炮更大,威力卻不能超越後者。

m113 裝甲車: 陸軍實兵操演 M113裝甲車上陣 (圖)

浮渡時需要花費1min時間豎起圍帳和車前防浪板,靠履帶劃水推進。 車內載員通過車後跳板式大門出入,大門用液壓裝置操縱。 載員艙頂部有1艙口,兩側和後部各有2個射孔,每個射孔上方均有潛望鏡,便於車內步兵射擊。 紅龍里Hovet的數據和M163完全一樣,屬於沒什麼卵用的。 m113 裝甲車2025 Machbet貴20塊錢,射程buff到了2800準度buff到了55還帶穩定系統,附帶8發毒刺和TOGA裝甲,還是比較值的。

m113 裝甲車: 設計

爲了證明ASCOD-SV CBP的裝甲防護水平,研製方專門在奧地利建造了一個試驗臺並已於2010年1月開始了進一步裝甲防護試驗,並計劃進行重型IED以及中口徑彈藥和地雷試驗。 據研製方稱,該平臺目前的防護水平已經超過了需求中要求的STANAG4569標準,而其IED防護水平將達到英國以及其他國家最新的標準。 該平臺的另一特點是採用雙銷履帶並可安裝履齒,可保證車輛在雪地冰面行駛時具有足夠的抓地力。 懸掛系統是通用動力公司的專利,即扭杆與液壓減震器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的結構,這種設計不僅便宜,可靠性好,而且具有與主動懸掛系統相當的性能水平。 通用動力公司的SV方案將基於由奧地利和西班牙聯合研製的ASCOD步兵戰車底盤,該車目前在奧地利服役的車型名稱爲“烏蘭”,在西班牙服役的名稱爲“皮薩羅”。 通用動力公司經曆2年多的時間對該底盤進行了升級以滿足FRES-SV對通用基型平臺(CBP)的需求。

m113 裝甲車: 軍情動態》波音交付首架MH-47G直升機 美國陸軍戰力再提升

2019年8月,在新加坡國慶閱兵式上,新加坡ST工程公司首次展出了一款新一代的“獵人”履帶式步兵戰車,命名為。 但到2003年3月入侵伊拉克,5月由美國第二機械化步兵師第三旅改編的斯崔克旅在美國聯合戰備中心進行了測試演習與作戰效能評估,並取得了相當‘漂亮’的戰果。 BAE目前正在與美國科學應用國際公司競爭,雙方將各生產出16部ACV原型車以參加海軍陸戰隊為期18個月的嚴格測試,海軍陸戰隊已經向雙方各支付了1億美元用於前期費用。 測試結束後,勝利者將獲得後續204輛ACV的訂單。 海軍陸戰隊要求中標方在2020年前投產ACV,並在2023年前交付完畢,這一限期合同價值超過12億美元。

m113 裝甲車: 客運界勞斯萊斯竟是「它」! 引擎能跟M113裝甲車互換

當然,美軍對於改裝出的戰鬥力最強的M113系列裝甲車,應該是M667“蘭斯”地-地戰術核導彈系統發射車了,該車裝備有一枚能攜帶核彈頭的地對地戰術導彈,能夠直接對敵人發動一次戰術核打擊。 相比於M1128裝備的105毫米坦克炮,30毫米自動炮的應用範圍顯然更廣,既能有效摧毀中東武裝分子的自爆卡車、房屋掩體,又不會因為裝填速度太慢以至於讓武裝分子有機會在兩次射擊的間隙溜走或發動反擊。 而在遇到敵方坦克、自殺式推土機等大型重防護武器時,則可以利用裝備了標槍或陶式反坦克導彈的斯特瑞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加以應對。 美軍說,退役M1128省下的錢將用來為其他斯特瑞克裝甲車做致命性升級,主要包括加裝30毫米自動炮、遙控武器站、標槍反坦克導彈等。 一旦登上岸邊,前置滑板收起,此時,戰車能夠以65公裏/小時的速度前行500公裏,當然,這種高速性能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的——較輕的裝甲,只能夠提供對小型武器、步槍火力的防護。 爲了提高05車的速度,不能盡靠升力和推力來克服水的阻力,必須要靠水動力來克服。

m113 裝甲車: 軍情動態》巴西持續武裝現代化 完成386輛升級版M113B甲車接收

120毫米迫擊炮在殺傷力、可靠性、電子對抗、數字火控系統等方面有進一步改進。 美軍的需求量為1 081輛,但目前美軍裝備的數量很有限。 從1956年開始研製時算起,M113系列裝甲車已經走過了48個年頭。 在這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世界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日新月異。 M113在眾多的裝甲戰車 「明星」中並不起眼,它既沒有像主戰坦克那樣以其厚重的裝甲、兇猛的火力見長,又沒有漂亮或奇特的外形來引人注目。

指揮車型搭載2名組員加2名通信操作員,是陸軍裝甲旅網路現代化策略的基石,將取代M1068A3裝甲指揮車。 與前者相比,具有更大的車內空間、酬載、供電及冷卻效能,使其能裝載更先進的指管通信系統,並有效作為新時代的旅級暨以下之戰術指揮所,且標配生存套件、武裝和幹擾系統,是史上生存性最優的戰場指揮車。 AMPV共分為M1283通用型(GP)、M1286指揮車型(MCmd)、M1285醫療車型(MT)、M1284救護車型(ME)及M1287迫砲車型(MC)等5型。 其中美國陸軍採購最多的是指揮車型,數量為993輛,其次790輛救護車型、522輛通用型、386輛迫砲車型,最後是216輛的醫療車型,共計2907輛,以一對一淘汰裝甲旅中的M113裝甲車。 CM-21A2推測可能是要直接升級成裝步戰車,曾經有引入法國25公釐GIAT M811機炮DRAGAR型的單人用機炮炮塔做為測試之用,但並沒有採用,也曾自行發展簡易的單人車長槍塔,還是僅於測試之用。 Nagmash Chatap,也被寫作Nagmash Hatap,是一種輔助保障車輛,在車體兩側加裝了大量儲物箱,主要用途是運送各種備件和物資。

此外,美軍裝甲旅中已經有大量的M2/M3布萊德雷,採用相同的底盤,利於統一補給保修。 m113 裝甲車 因此貝宜的AMPV雀屏中選,並在2018年底被併入陸軍下一代戰鬥車(NGCV)計畫之中。 在釐清未來戰鬥計畫(FCS)失敗的原因後,美國陸軍正式在2013年11月26日,向廠商提出AMPV的需求建議書。

m113 裝甲車: 服役60年 M113戰場計程車在烏克蘭仍有好口碑

美國在2007年停產M113,目前庫存約有6000輛,日前宣佈將軍援烏克蘭200輛M113,我國也在1964年引進M113,數量約675輛,在2019年正式汰除,移交後備部隊使用。 CM-22是CM-21的107公釐迫擊砲(目前也有改用120公釐迫擊砲)版本,即是美軍M106迫擊砲車仿製版,兩者的細節相似度很高。 m113 裝甲車2025 m113 裝甲車2025 CM-22發展於1987年,至1999年左右仍有生產,但CM-22在後期生產上內部的迫擊砲彈藥艙與美軍M106迫擊砲車已經不同,加上細部零件如車頭燈與CM-21甲車共通化。 該車1962年底投產,1963年由XM577定名為M577。

採用B級裝甲的KNIFV的側面和炮塔頂部加裝裝甲模塊,能防禦蘇制RPG一7火箭筒對戰車側面和攻頂式彈藥對炮塔的攻擊。 m113 裝甲車2025 而C級裝甲是一種維修保障人員在半個小時內可安裝好的可抗擊敵軍重武器的模塊化裝甲組件。 1990年,統一指導全國軍事工業發展的韓國國防開發局拿出第一套未來步兵戰車方案。

M29炮為美軍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射程72~3 600米,射速30發/分,彈藥基數114發。 M113基型車戰鬥全重為10.26噸,車長4.86米,車寬2.68米,車高2.50米。 駕駛室設在車體左前部,頂部有供駕駛員出入的向後開啟的艙門,發動機室在駕駛室右側,車長的座位設在車體前部,上方是車長專用指揮塔,其上裝有1挺12.7毫米機槍。 車長使用武器時需要打開艙門探出半個身子操作,車體後部的載員艙可以容納1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M113的車體後門可以向下打開,作為一個大跳板,使士兵可以迅速上下車。

美軍總需求量為6889輛,其中M2型和M3型2300輛,M2A1型和M3A1型1371輛,餘下3218輛為M2A2型和M3A2型。 當時確定M2型月產量為60輛,但不會一對一地更換在機械化步兵營中的M113型裝甲人員輸送車。 綜合外媒報導,儘管貝宜系統公司AMPV的交付時程延誤了數月,但考量到AMPV是要汰換掉美軍1960就開始服役的M113甲車家族時,這就變成了「相對較小的耽誤」。 貝宜公司在聲明中提到,AMPV裝甲車將成為美軍裝甲旅戰鬥隊(Armored Brigade Combat Team)未來的基礎,為官兵提供更好的防護。 M548運貨車 該車無裝甲防護,1960年開始設計,1966年定型,採用了許多M113的部件。

m113 裝甲車: 『 陸軍武器 』- M113 (改裝型) – M106 & M125 迫擊砲裝甲車

除了50機槍構型外,中華民國戰車發展研究中心也曾生產CM22裝甲迫砲車,搭載107公釐或是120公釐迫擊砲;另外,也透過以色列協助,生產搭載拖式反戰車飛彈的CM25拖式飛彈裝甲車。 M113裝甲運兵車是1950年代由美國食品機械公司(Food Machinery Corp)研製,1960年首批M113撥交美國陸軍即投入越戰,服役迄今已55年仍在使用中。 M765裝甲步兵戰車由食品機械化學公司研製,1970年完成樣車,採用M113A1底盤,裝有用聚氨酯泡沫填充的附加裝甲,從而保持了兩棲能力。

根據俄新社的報導,在俄羅斯世界軍貿研究中心發表的一分排行榜上,2007至2014年裝甲戰車出口數量,芬蘭佔全世界第一位,俄羅斯佔第二位。 1980年7月,原型車輛「HMMWV XM966」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區內,歷經各類嚴苛的測試後,頗獲美國陸軍極高的評價。 據統計,加裝了防護格柵的“斯崔克”裝甲車每天平均需要更換9只輪胎。 動力艙位於駕駛員右側,車體前甲板上有1個前部與甲板鉸接的發動機大檢查口益,發動機進出氣百葉窗和排氣管裝在車體頂部。

m113 裝甲車: 中華民國自製武器及武器專案

大約有幾百輛M113參加了贖罪日戰爭, M113在非常皮實可靠,作為M3半履帶車的繼任者,M113還是要比M3優秀許多。 但是在戰鬥中逐漸暴露出了M113防護孱弱的問題,IDF步兵在乘坐M113突入敵方陣地時,薄皮的M113根本無法有效保護車內的乘員。 原版M113隻能抵擋7.62mm口徑槍彈和彈片,在面對12.7mm和14.5mm機槍時顯得脆弱不堪;鋁製車體被擊中後極易起火,出現過乘員在車內直接被燒死的情況。 該M113C&R指揮偵察車(代號:Lynx,譯文:山貓)1969年由食品機械化學公司研製,系將M113底盤縮短,兩側知去掉1個負重輪,並將防護力加強而成。

炮塔右側裝有陀螺穩定的提前量計算瞄準鏡和測距雷達。 車內安裝有凱夫拉(Kevlar)複合材料製成的抗崩落襯層。 (3)後置裝甲燃油箱將具有相同的裝甲防護力,燃油箱用螺栓固定在車尾兩側,既進加了車內空間,又減少了車內着火的危險。 燃油自動控制裝置可使一個油箱損壞時不致影響另一個。 安裝這樣的油箱後,重量增加108千克,車長增加430毫米,重心後移120毫米。

這種裝甲在多年的黎巴嫩衝突中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改裝,可以極大提高乘員的生存能力。 多數在前線需要直接面對戰火的M113都安裝了TOGA裝甲,那些受到威脅較小的車輛則不安裝這種裝甲。 m113 裝甲車 所以以色列至今仍然保有一定數量接近原裝狀態的M113。 ,不過國防部一直沒有證實,軍事專家猜測,這很可能是部隊當年在應付高裝檢,找臺汽借引擎,久而久之,就傳出國光號和裝甲車引擎可以互換的傳聞。

m113 裝甲車: 使用國

圖中這輛車體正面的壓浪板被拆除,換成了一塊附加裝甲。 因為不需要涉水,很多IDF的M113都進行過這項改裝。 IDF在20世紀80年代後不斷增多的城市戰和治安戰中發現M113的很難適應現代城市戰的要求。 在黎巴嫩和加沙地帶之類的地區巡邏的M113車組經常面臨來自高處的狙擊手,RPG的襲擊;裝甲車機槍的射角不夠高,且機槍手和車長外露時非常缺乏保護。 由此產生了多種適應低烈度戰爭和城市戰的M113改進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