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臺燈塔2025詳盡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還有居高臨下的暢快感,走上三仙臺燈塔,是你不能錯過的祕境。 跨海步橋總共有8個拱形,又稱為八拱跨海步橋,全長約400公尺,共325個階梯,造形如此奇特的八拱橋,儼然已成為了三仙臺的代表地標了,以往要到三仙臺,只能等到海水退潮,自從跨海步橋建成後,前往三仙臺更加方便了。 話題接續之前提到的巖灣(巖岸) 印象中比較深的巖岸經驗會在,墾丁的貓鼻頭、鵝鑾鼻公園裡的沿海步道、臺東小野柳、三仙臺過橋往燈塔的步道、花蓮的石梯坪,還有前文中被其他大大提到過的野柳、龍洞,還有老梅的石槽。 三仙臺燈塔2025 生態景觀豐富的三仙臺,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因人為幹擾少,島上還可見白水木、臺灣海棗、濱龍吐珠等國寶級的濱海植物蹤影,以及只能在三仙臺與蘭嶼才能看到的「蘭嶼木蘭」。

  • 還好,即使只走了一半路程,起伏的拱橋與眼前的海天景緻仍是讓人看得入迷,即使沒有曙光,一年四季都值得造訪。
  • 三仙臺的地質屬於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巖組成,在2300萬年前,臺灣地區的火山活動頻繁,火山物質混合而成的巖塊便稱為集塊巖。
  • 1964年,原本透過五等電石氣閃光燈提供照明的三仙臺燈杆開始進行改建工程,將五等電石氣閃光燈淘汰,並改換裝設白熾燈泡提供照明。
  • 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收,三仙臺燈臺也由後續臺灣省政府所成立的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接管,並改稱為三仙臺燈杆。

三仙臺長久以來,就是阿美族放養羊羣及從事採珊瑚礁岩區海藻、海菜、螺類及捕魚的場所。 地形地貌 地質年代為中新世至上新世,由滑移巖塊組成的都巒山層火山角礫巖地層,以及珊瑚礁、礫石海灘、珍貴的海蝕地形。 三仙臺 原名「PiSiLiAng」,意思是「養羊的地方」,昔日部落居民將羊羣放養在島上,因潮水的起落,形成天然的阻隔,羊羣不能亂跑。 相傳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等曾於島上休憩留下三雙腳印,故名「三仙臺」。 還好,即使只走了一半路程,起伏的拱橋與眼前的海天景緻仍是讓人看得入迷,即使沒有曙光,一年四季都值得造訪。 但在實際功能上,其實是為避免破壞生態,不讓人車能夠越過海面直達三仙臺,想看美景,得先通過這高低起伏的步階。

三仙臺燈塔: 三仙臺燈塔

必點的招牌有生魚片、鬼頭刀、炸魚蛋、塔香旗魚腹肉片,這裡的每道菜份量都不小,千萬不要因為肚子餓就不小心點太多。 隨著時間的消逝,淡淡金光從海的那頭慢慢的冒出頭,太陽逐漸的升高,照映著天空不斷轉變七彩顏色,真是美麗極了,新的一天就如同這紅光四射的日出,氣勢萬千、活力十足。 三仙臺雖然看起來很近,但實際上如果想走到最靠近海邊的燈塔,單趟得走1小時之久! 三仙臺燈塔 這點是我們之前沒估計到的,而且在後半段的路程中,只有石頭,沒有鋪柏油路!

三仙臺燈塔 佇立於第二巖峯的呂洞賓巖上,日治時代(1915年)建造,為東海岸最早設立的燈臺,塔高7公尺、燈高61.5公尺,是臺東外海的重要光明指標,於1999年改設太陽能充電蓄電池後,現為無人看管的燈杆。 站在數十公尺高的燈杆平臺往下俯瞰,特殊海蝕地形一覽無遺,飽覽太平洋海天一色的美景。 三仙臺設有規劃良好的環島步道,舒服好走的木棧道,免去了遊客在礁石上行走的困難。 由於三仙臺不好抵達,島上的植物生態保持得相當良好,走在環島步道上,除了可欣賞到廣闊的海景之外,不妨多多注意四周如臺灣海棗、白水木、水芫花等珍貴稀有植物。

三仙臺燈塔: 旅遊 熱門新聞

在三仙臺島的另一端,豎立在巨大巖峯上的三仙臺燈塔,是1915年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所設立的,亦是東海岸最早設立的燈塔。 三仙臺燈塔2025 東粄香位於成功鎮上的傳統市場內,本該只是在地人的私房美食,卻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如今成為到成功必買的伴手禮之一了。 東粄香老闆是來自池上的客家人,利用臺東最有名的米,做成客家人最擅長的粄食,真可謂「強強聯手,不得不喫」啊! 東粄香的粄食水份較少,喫起來特別Q彈,米香純濃,喜歡米食的讀者一定要試試。 三仙臺燈塔位於第二個礁岩「呂洞賓巖」上,是座在日治時期便已存在的老燈塔,燈塔高度約7公尺,海拔為61.5公尺,這裡可說是整個三仙臺的置高點。

他們以美妙的鼓樂,歡迎到三仙臺的遊客光臨曾經是羊羣漫步的比西里岸部落。 略為趕忙的步程間, 汗水淋漓地登臨燈塔之後, 終得一窺這從未知曉的三仙臺面貌, 三仙臺燈塔2025 從燈塔望向那遠方的重山與浮雲, 心中滿是感恩老天給了沒雨的好天氣, 眺望無敵的四周景緻, 心裡許下將再造訪的念頭, 一定要在好天氣拍些美美的記錄照片… 國道5號過雪山隧道於蘇澳交流道下,往臺9線行駛,於花蓮富里接臺23線,再轉臺11線,經烏石鼻、石雨傘,至111公里處即抵三仙臺。 三仙臺燈杆坐落在三仙臺島的第二巖峯,呂洞賓巖上,並設有287階的石階可供人員自巖底攀爬至燈杆所在地。

三仙臺燈塔: 景點排名

由於受到風化和海水侵蝕的作用,三仙臺風景區內,有許多造型奇特的岩石,精彩珍貴的海蝕地形,值得仔細欣賞。 早期這裡為阿美族人養羊的地方,因此三仙臺又稱做Pisiran(比西里岸)。 因島上奇石分佈,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因而得名。 在三仙臺許願島許願,有太陽神、海神、大地神及三仙的加持,並有海龍「及發烏安」的守護,歡迎到花東旅遊的朋友們,都能為自己及所關心的人許下願望與祝福,讓旅遊更有溫度,更加溫馨,讓所有的願望從三仙臺許願島啟程,展開圓夢之旅。 三仙臺燈塔2025 三仙臺,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奇石分佈,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因而得名。

三仙臺燈塔: 臺東住宿推薦

越過八拱橋踏上三仙臺環島步道,全長來回約1.32公里,來回步行時間約1小時,全程都備有完善且堅固的架高石階道路,這一段還不足以抵達三仙臺燈塔的,走到步道終點後,接下來的路程纔是最艱辛的。 這裡還有專屬設計的明信片,將親手寫下的祝福及願望,從本島第一道日出之地寄出,儀式感十足,深受遊客的喜愛。 三仙臺從以前便是臺東觀看日出最好的選擇之一,更是臺灣新年第一道曙光的地點。 非常推薦人生一定要來三仙臺看一次日出,在尚未天亮的黑夜,坐在三仙臺的海邊,伴著滿天銀河星空,等待著曙光的現身,陣陣的浪聲,拍打在海灘上的鵝卵石上,最原始的自然樂音,總是令人心情放鬆。 三仙臺的海融地形多元複雜,壺穴、海蝕柱、凹壁等皆可見,其中有三座珊瑚礁岩的造形最為奇特,當地民間傳說,八仙中的李鐵拐、呂洞賓和何仙姑等三仙,曾停留在島上休憩,因而留下了三仙的足跡,故名三仙臺。

三仙臺燈塔: 旅遊叮嚀

因為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使的島上散佈許多奇形怪狀的岩石及特別的海蝕地形。 越過八拱橋後的第一個休憩涼亭區,算是很正規且安逸的背風區,在這裡由島上高山(三仙臺最高海拔約77公尺)阻擋著東北季風的吹襲下,有著一隻可愛的太陽寶寶郵筒。 前往燈塔前必須先走過一百多個階梯,雖然有點辛苦,但隨著階梯漸漸上升,眼前的視野就越發寬闊,等到爬上頂端時所見景色,更是令人不禁讚嘆。

三仙臺燈塔: 推薦行程

步道沿途會經過許多三仙臺名景色,想要深度遊覽三仙臺景觀,沿著環島步道走一圈就對了。 三仙臺燈塔 造訪此燈杆需先走過高低起伏的八座拱橋與環島步道,接著沿著蜿蜒曲折的百多個階梯登上燈塔。 從數十公尺高的燈臺往下望去,海溝、壺穴、海蝕平臺等海蝕地形一覽無遺,不僅有登高望遠的征服快感,更可飽覽太平洋碧海藍天的美景。

三仙臺燈塔: 臺東景點》三仙臺,美麗八拱橋/許願島/海景燈塔,神明留戀的傳說之地

礫灘也是三仙臺的海蝕地形之一,圓潤小巧的一顆顆小石頭,平鋪在八拱橋的一側,坐在礫灘上吹著海風,欣賞海天一色的風景,真是無比舒服暢快。 三仙臺的地質屬於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巖組成,在2300萬年前,臺灣地區的火山活動頻繁,火山物質混合而成的巖塊便稱為集塊巖。 這裡原是一處岬灣,但因為海水不斷的侵融與風化,岬灣漸漸得被侵融成為離岸小島。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為維護東部海域船舶航行的安全,西元1915年在島上高處,建築這座燈杆高7公尺、燈高61.5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的白色燈臺。 西元1999年(民國88年)改設太陽能充電蓄電池,目前為無人看管的燈杆。

三仙臺燈塔: 臺灣燈塔的 GPS 座標

為國際知名迎曙光看日出地點,每年總是吸引不少遊客前往守候著,當天色由黑轉成黃橙色調,陽光灑落海面與照耀三仙臺八拱橋時,一幅大自然畫作,令人讚嘆;在2020年第一道曙光,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出現在臺東三仙臺。 千萬年來都在東部海邊接受著海水拍打的三仙臺,海蝕地形特別豐富且多元,海蝕拱門和海蝕柱是岬灣遭受海水侵蝕,因而形成矗立在海裡的天然拱門與石柱。 而在三仙臺北部,有著許多大規模的壺穴,最大甚至有直徑5公尺之大,再次顯現了這裡的海浪猛烈程度。 來到三仙臺,你能看到千萬年前的原始地質、受風化和侵融而成的怪奇地形、因地震而壟起的珊瑚礁、還有豐富的生態環境。 辛勤地爬上石階,在燈塔處盡情的享受360度的海景與島景,一種無以想像的感動與驚豔;來過幾回三仙臺與八拱橋,從未想像走過來的景象是如此的精彩與美麗,果然有些景點還是需要點動力、需要點陪伴,才會一起經歷。

其中兩顆礁岩間的合歡洞與海蝕景觀,被想像成李鐵拐介入了呂洞賓與何仙姑的約會,留下了有趣的神話故事。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臺,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三仙臺島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巖,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 這次的臺東之行是我的第二次造訪,但三仙臺的大名卻是如雷貫耳般不敢忘記,畢竟每年的第一道曙光都是它搶頭香,加上特殊的拱橋造型太好拍,絕對是臺東的必去景點。 三仙臺島主要由三大塊巨石組成,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因而得名。

三仙臺燈塔: 【臺東六天深度遊懶人包】臺東市 │ 鹿野 │ 東海岸

島的南端到基翬一帶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羣和熱帶魚羣,是東海岸最美的海景之一,已被列為自然保護區。 三仙臺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設有環島步道,悠閒瀏覽約需2小時。 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讓島上除了仙劍峽、合歡洞等與三仙臺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還且散佈著海蝕溝、壺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登島遊覽頗富尋幽訪勝之趣。

三仙臺燈塔: 分享此文:

臺東景點中有個特別地方是,臺灣本島每年迎接第一道曙光的地方「臺東三仙臺」 ,特殊的海蝕環境使得這裡的風景奇特,海蝕凹地、壺穴、礫灘、海蝕拱門等,以浩瀚的太平洋為背景,海天一色加上造型各異的巖塊,扼殺了遊客不少的相機記憶體。 日出、曙光、星光,是三仙臺與生俱來的天然美景,熱氣球、光雕秀、八拱跨海步橋,是人們賦予它的熱門旅遊玩法。 不管是漢人的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降臨此處並留下足跡,或是阿美族人的傳說—住在島下海底洞穴,守護此地的海龍「及發烏安」,不同族羣都選擇在此天地海交滙的神選之地吟誦著動聽的故事與動人的生命之歌。 每年元旦來自各地的民眾聚集在此迎接臺灣本島第一道曙光時,匯集陽光、空氣、水的各種能量在彼此依偎的人羣間流動。 網路版電子許願卡於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元旦上線開通,同日發行許願明信片,太陽寶寶許願郵筒亦將於當日上午7時40分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