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3sony2025詳解!(持續更新)

羅賓發現每一次 A7 的更新都更好,從 A7 跳到 A72 再到現在的 A73,完全看到全面進化,而這次的變化也是最大的一次,讓羅賓看見 A7 系列相機從初生之犢到現在更成熟穩定。 機身上的進步不只是提供更好的電力,也不再一昧追求縮小機身,讓更多操控性更加的按鈕回到機身上,方便了整體的操作感。 而對焦靈敏上也更加提升,因此如果沒有高像素的需求,A73 絕對會是旅遊拍攝首選,畢竟在高 ISO 上也有更高的可用空間。 而對焦方面的提升也讓 A73 更有優勢,但如果需要運動攝影的功能還是會建議 A9 較為適合。 AF-C 僅能在選擇「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系統時使用,然而除了使用「連拍: Lo」(Hi+、Hi、Mid) 模式外,使用任何模式連拍時,焦點均會固定於第一個影格。

a73sony

以下你可以看到大量的連拍與追焦範例,並且我們也會分析 A7 III 在應付這類題材的性能表現,以及與 A9、A7R3 的不同之處。 但如果你偏重「動態影片」為主,又或者是…,希望輕巧為主要訴求,那麼 Sony A7C 會更適合你選擇。 那麼你說…,發生記憶卡故障,或是照片在寫入時發生問題…,這樣子的機率高不高?

a73sony: 攝影鏡頭開箱|Sony SEL 55mm f1.8 Zeiss,Sony E 接環系列你怎能不擁有一顆蔡司

點擊播放:全片幅相機教學|α7III 外觀、按鍵介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 ▲與 A9 相同,A7R3 的飛梭滾輪的刻紋加深加大,阻尼與按壓力道亦加強,以因應職業使用者的操作手感。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缺憾的話,大概就是 Sony 目前的平價鏡頭實在是相對缺乏,即便機身價格相當經濟,但要獲得良好的畫質,恐怕還是得投資不小的金額在鏡頭身上吧。

a73sony

老實說,還真的不夠,從我開始拍照到現在,也不過發生 4-5 次左右,且也不是整張記憶卡壞掉,而是部分照片損毀,確實機率不高。 為何我會說是「略勝?」 因為絕大多數我們會以 LCD 構圖使用,偶爾視情況使用 EVF,且每個人拍攝習慣也不同,基於此我覺得這二臺總拍攝張數雖有不同,但實際使用,可能感受不出明顯的差別。 A73 最高快門速度為 1/8000s,而 A7C 僅 1/4000s,這點差別重要嗎? 嗯,我就覺得「蠻重要的」,因為很多情況下,你會用到「超過 1/4000s」的快門速度。 點測完器材確認無誤後,會請借用人將器材取走,如需暫放(晚一點會再來取),則第二次來取器材時會請借用人再點測一次所有的器材。

a73sony: 【番茄店鋪】TDK A73 喇叭的全新充電電池 sony 使用次數約1000回

「網路預約」完成代表您預約單已經「送出」,並不代表「預約成功」。 a73sony2025 請等候我們的工作人員與您主動「電話聯繫」,確認與核對相關租借細節無誤之後,您才能於預定時間到門市取貨。 請以身分證字號(非中華民國國籍者,請填護照號碼)進行登入,以手機或電子信箱進行會員認證,即可開始使用網路預約器材。

  • Α7 III 可以使用 NP-FZ100 電池,該電池容量大約是 NP-FW50 電池的 2.2 倍,可讓您完整充電一次,便能拍攝大約多達 710 張的相片24。
  • 但與這些 DSLR 相較,A7 III 無疑是其中的異類,不僅具備可媲美旗艦機皇 A9 的對焦性能,同時還擁有持續 AF-tracking 10fps 的連拍性能。
  • 以一臺「Basic Model」定位的機身來說筆者相當推薦 A7 III 的觀景窗,不僅視野率夠,色彩表現上也很出色。
  • 以 A7r3 來說,羅賓覺得他更適合需要低 ISO 需求及對高像素需求的商業攝影使用者,因為高像素作為大型看板使用時可以獲得更好的細節,不過如果是對於一般的旅遊玩家來說,多數圖片都放在 FB 或 IG 分享,那 A7r3 的4240 萬畫素就顯得大才小用了。

若說相較 A7III 少了防抖功能,那額外加一個小型手持穩定器即可解決問題。 活動展場考驗的是迅速的對焦能力,A7 III有 693 個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涵蓋約 93% 的影像區域,加上 425 個高密度分佈的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點,可提升對焦性能。 」的設定,可以追著物體對焦,有沒有發現這例子刻意的讓拳擊手在畫面的邊緣,依舊開始「鎖定對焦點 + AF-C」設定? 這畫面是在宣稱,就算追縱的主角在照片邊緣,高達畫 93% 的對比對焦點依然能追得上,而想了解 Sony 鎖定對焦點 + AF-C 設定,可以參考我寫的這篇 Sony 相機追焦設定教學。 您可以快速地檢視、刪除或保護以連拍模式拍攝的多張照片,以及一邊存取選單螢畫面並變更設定20,一邊在資料寫入時播放影像。 10 fps 的自動對焦 / 自動曝光追蹤1功能,可以讓您以連拍模式,捕捉倏忽即逝的動作,8 fps 則可讓您進行即時檢視拍攝。

a73sony: TUAMIGA NF-E Nikon 鏡頭 轉 Sony E 接環 自動對焦轉接環 A73 aoda 相機專家

在鳥羽的細節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沒有很銳利的細節和偽色,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在較高的 ISO 以及 100% 擷圖檢視時的畫質,機身 Jpeg 直出能有這樣的畫質,筆者覺得這樣的表現已屬前段班了。 由於時間上的限制,本次的飛羽與鐵鳥實戰的題材較為有限,筆者並非專業鳥人,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能拍到的大多是普鳥,但相信拍攝的結果還是可供大家作為參考。 雖然從 NEX-3、a6000 到 A7 系列到同樣都是飛梭滾輪的配置,但不同之處是 A7 a73sony2025 III 的滾輪刻痕較深,且阻尼與段落感皆較大,操作上相對不易誤觸,也更符合專業機種的特性。

與 USB 3.1 第 1 代相容的 USB Type-C ™25 連接埠,能讓電腦高速遠端資料傳輸順暢又輕鬆,適合處理使用電腦連線拍攝所產生的大型影像檔案。 Α7 III 配備雙媒體插槽,其一個與 UHS-II 相容,可快速寫入資料,因此能同時或接續錄影、將 RAW / JPEG 資料和相片 / 影片分類,並能在兩張記憶卡之間複製資料。 可偵測人工燈光閃爍,並計時快門作用時間,以盡可能減少在高快門速度下,以及連拍相片之間,影像的曝光和色彩可能不一致的情況。 採用 α9 的自動對焦先進技術,並針對本裝置最佳化後,提升了自動對焦性能,因此一旦 α7 III 捕捉到舞者、拳擊手和行動中的野生動物等難以預測下一動作的動態主體後,便會緊緊跟隨。 色彩重現能力性能大幅度提升,能使您拍攝的主體色彩更自然,更貼近實際的色彩。

a73sony: [比攝影116] Canon RF 16mm F2.8 開箱,Canon R 系列最入門星空鏡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 + 左方向鍵←。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若要取消使用觸控操作對焦,如果是使用螢幕拍攝,請觸碰或按下控制滾輪中央;如果是使用觀景窗拍攝,請按下控制滾輪中央。

Capture One Express 是一款榮獲獎項肯定的免費編輯軟體,能夠提供 RAW 資料製作、簡便的管理和強大的編輯工具。 購買 Capture One Pro ,不僅讓您獲得更多編輯工具,還能進行連線拍攝。 Α7 III 可以使用 NP-FZ100 電池,該電池容量大約是 NP-FW50 電池的 2.2 倍,可讓您完整充電一次,便能拍攝大約多達 710 張的相片24。 BC-QZ1 選用電池充電器的充電速度也比透過 USB 充電來得快。

a73sony: 租 GoPro HERO  GoPro7 出租

針對靜物拍攝使用自動對焦時,觀景窗 / 螢幕中的對焦區域會放大,並在自動對焦後放大畫面。 對於對焦小區域和其他精準對焦攝影而言,無疑是一項絕佳功能。 承襲自 α9 的自動對焦性能,能夠在連拍快速動作時,提升自動對焦追蹤精準度。 感光元件讀出速度更快,即便是複雜的主體移動也能追蹤,也能以優異精準度預測突然變換的動作,讓您得以順利捕捉關鍵時刻。

整體的使用感受來說,使用 A7 III 在連拍方面的表現雖未達到 A9 等級,但表現已勝過 A7R3,尤其大範圍的相位對焦點涵蓋率更可以十分安心的構圖並選擇對焦點。 自第三世代的機身開始,A7、A9 系列開始特意加強接環強度,接環固定螺絲由原本的四枚螺絲增加為六枚螺絲,並且接環公差也調整得較緊許多,此舉應是為了讓使用者在安裝長鏡頭時有更好的穩定性與耐用度。 我們原本認為 A7 III 的電子觀景窗會與 A7R3 有相當的差別,但就實際使用來看,兩者雖略有不同,但差異並不到明顯可察覺的程度。

a73sony: 對焦:穩定追蹤

雙插卡同樣也是專業工作用的主機考量之一,其中一個是最新 UHS-II 規格,另一為 UHS-I ,瞭解更多也請參考這篇文章 Sony A7R3 特色介紹 -更快速的操作速度與表現。 有趣的一點,在靜音快門也能維持 10 秒連拍速度,雖然靜音快門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感受不太到差別,但別忘了,這臺是入門級的 A73 也有這功能。 在過去比較相機低、中、高階,連續對焦是考量的條件之一,想不到連入門 A73 都維持 10 張連拍,這點…,讓人既高興也難過,似乎追求高速連拍選擇 A9 有一些理由不夠充份。 透過評等功能,您可以隨時在拍攝現場用 1 至 a73sony 5 顆星為已拍攝的靜態影像評分,如果評等功能已指定至自訂按鈕,可使用播放螢幕執行此功能。 在 35mm 全片幅模式下,不需合併像素,即可讀出完整像素,因此能將資料壓縮成 4K 電影需要的 2.4 倍21 (QFHD:3840 x 2160),盡可能減少摩爾紋及鋸齒情況。

具備對焦平面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與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的高速混合式自動對焦功能,能鎖定動態主體並順暢地追蹤。 與拍攝靜態影像類似的廣闊自動對焦區域,現在也可以在錄影時使用。 A7R3 採用 4,200 萬畫素全片幅感光元件,雖沒有特別強調高感光度上的表現,但在動態範圍、感光度、色彩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選擇,也是目前市面上罕見同時兼具高畫素與高速連拍的機種,也毫無疑問的最高規格旗艦,不僅直逼傳統 DSLR 性能,在現今的無反光鏡相機產品當中亦沒有敵手。

a73sony: 推薦鏡頭 – SEL100400GM

拍攝各種場景時保持安靜十分重要,即使是些微噪音也可能導致錯失拍下最佳畫面的機會。 自動對焦區域 / 自動對焦點會隨著您將相機切換成水平或垂直方向時改變。 Α7 III 的輕巧機身,蘊含出色的成像能力和高速性能,提供強大功能、精準度和靈活度,讓您隨心所欲拍攝畢生僅一次的珍貴時刻。

a73sony: 全片幅相機教學| Fn 功能選單介紹

操作性相較於前二代機種已有相當長足的進步,尤其在對焦點切換與自訂鍵功能上皆已理想化,唯機身左肩少了一具轉盤略顯可惜,此外,在對焦性能、S-Log 上的支援、S&Q 快慢錄影、4K 錄影、眼控對焦等部分皆給出了很有誠意的規格,亦可稱之為適合職業工作者使用的高性能機種。 除此之外,A7R3 亦具備 Sony 自家獨有的「眼控對焦」技術,透過機身的自動辨識,可在 AF-C 連續對焦模式下緊追構圖畫面中被攝者的眼部,免除使用者頻繁切換對焦點的困擾,並大幅增加連拍情境下的準焦率,在拍攝人像、活動、婚禮、棚拍、親子等題材時更可如魚得水的使用大光圈鏡頭。 如果你是對 Sony 機身相當熟悉的使用者,應該大略知道 Sony 歷代 A7 系列機身的改進,A7 III 在機身配置上沿用了第三世代的機身設計,握感、操作感幾乎雷同 A9 以及 A7R3,僅僅只有一些小細部不同而已。 雖然機身細部我們已在之前 Sony A9 全臺首測、Sony A7R3 評測、Sony A7 III 動手玩 的篇幅中概略提到,但由於 A7 III a73sony 鎖定的是相對入門的市場,因此我們這邊還是重新介紹一下 A7 III 的各部機身功能,並會說明 A7 III 與上一代 A7 II 的主要差異所在。 A7III 還有其他的優勢,像是雙記憶卡插槽,更大容量的電池,較大的機身與觸控螢幕,且內建機身防抖,相機本身還有許多可依照使用者喜好來提供功能模式切換的彈性。

a73sony: 適合各種使用者的全幅相機

A9 擁有 693 點相位對焦點,達畫面 93% 面積,當初一發表就讓人感到驚豔,而這個規格也在入門款 A73 看到了,這點我必須說,Sony 在 A73 上下的功夫確實非常了不起。 五軸防手震能提供在慢速度快門更穩定的手持攝影,在高畫素 A7R3 上已經表現不錯,而較低畫素的 A73 相信效果會更加出色。 點擊播放:全片幅相機教學| Fn 功能選單介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建議開啟JavaScript以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