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 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佈也是不平衡的。 亞洲陸地面積佔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1980年)。
全球人口在過去十一年增加十億,目前人口總數是一九五○年廿五億人的三倍之多。 人口 亞洲中等收入國家人口持續增加,自二○一一年以來增加約七億,其中印度佔一億八千萬,預計明年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然而,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生育率呈下滑趨勢,中國生育率也持續下降。
人口: 中國人口人口素質
時鐘指針所指時間距離午夜零點的遠近,象徵世界面臨毀滅性災難的風險大小。 GFN 說:”地球超載日如同一張記錄人類消費的賬單,追蹤人類的支出在哪一天超過收入。”「收入」即生態承載力,代表生產用地及海洋麪積,包括森林、草原、耕地、漁場及建築用地等。 「支出」即人類生態足跡,包括所使用的纖維食品、畜牧魚類、木材及其他森林產品、城市基礎設施空間以及用於吸收碳排放的土地資源等。
- 理想的性別結構應符合“同年齡的男女性別人數相等或相近”。
- 聯合國人口司彙集諸如國際移徙與發展、城市化、世界人口前景和政策,以及婚姻和生育率數據等問題的信息。
- 以中國為例,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的人口增長率低於預期,因此導致聯合國對中國的未來人口峯值預測不斷下調,從最初的超過15億人下調到不到14億。
- 「支出」即人類生態足跡,包括所使用的纖維食品、畜牧魚類、木材及其他森林產品、城市基礎設施空間以及用於吸收碳排放的土地資源等。
- 全球人口在過去十一年增加十億,目前人口總數是一九五○年廿五億人的三倍之多。
若發展中國家在現有的經濟基礎上,把人均生活質量提高到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所引發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將會相當嚴重,解決的難度也很大。 可見,人類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貧困並保護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任務十分艱鉅。 人口 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人口: 內容—
這主要是多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爲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實現代際均衡的總和生育率,在發達國家爲2.13,在發展中國家爲2.30;實現代際低增長的總和生育率,在發達國家應達2.2胎;在發展中國家應達2.3胎~2.5胎(普通一胎,中產二胎,少數多胎或無胎)。 2010年人口普查長表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爲1.18110,其中“城市”爲0.88210,“鎮”爲1.15340,“鄉村”爲1.43755。 同時,還有利於形成“普通二胎、中產三胎、少數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結構,有利於增加中產階層的比重,儘快使中國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據《世界人口展望 2022 》報告指出,印度預計最早於 2023 年成為第一人口大國,並在 2050 年達到 17 億人。
- 因爲,生育率的下跌和人口負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一定會傳導到社會個人身上。
- 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爲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 而部分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例如日本和俄羅斯,則面臨人口過少的問題,這些國家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非常大,已經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 地球知識局 杭州是中國新一線城市的熱門人選,這座城市也因此聚集了大量外來人口。
- 幼年人口比例減少因家庭計劃鼓勵減少生育,造成出生率下降未來人力資源將不足,社會負擔過重(人口扶養比增高)。
目前有大約42億人居住在亞洲,佔世界人口比例超過60%。 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與印度,擁有全球37%的人口。 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洲沒有任何常住人口,僅有極少數在當地進行科學考察的科研與探險人員在南極科學考察站短期居住。 幼年人口比例減少因家庭計劃鼓勵減少生育,造成出生率下降未來人力資源將不足,社會負擔過重(人口扶養比增高)。
人口: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注:1.1981年及以前數據爲戶籍統計數;1982、1990、2000、2010年數據爲當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數;其餘年份數據爲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數據。 人口 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爲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爲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34‰。 為了應對整體人口結構變遷,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政府從提升生育率、強化勞動力結構、高齡化調適等三大面向著手,作法涵蓋「0至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建構完善生養環境,也將強化育才與攬才,鼓勵中高齡就業,以充裕勞動力。 未來人口增長將不再由中國和印度主導,而是以高生育率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為主。 這些國家面對氣候變遷,有約七億三八○○萬人缺乏糧食供應來源,急需金援應對。
人口: 人口引證解釋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超過流動人口半數,總量達1.18億。 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爲28歲,超過一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出生於1980年以後。 2021年,中國人口總數爲141260萬人,比上年增加48萬人,總人口數仍在增長。 除廣西、吉林、遼寧、寧夏、西藏等5省份外,全國26個省份已公佈了2021年常住人口及增量數據,其中,半數省份常住人口較2020年出現負增長。
人口: 人口政策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代表經濟發展潛力越強平均壽命指一地人口平均的死亡年齡平均壽命越長表示醫療水準越高。 全國人口指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全國人口是指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普查標準時點爲2020年11月1日零時,普查對象是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民國110年底,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6人,為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之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 各行政區中,臺北市面積為27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有9,288人,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嘉義市面積6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有4,410人次之;新竹市面積10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有4,346人為第3。
人口: 人口資料
根據估計,1393年中國大約有6,500萬人,比1200年的1.23億減少了約一半。 1368年明朝建立時中國的人口大約是6,000萬人。 總生育率指平均每位生育年齡婦女(15〜49歲)所生子女數太高表示沒有結育觀念,發展較落後;太低則未來人力資源將短缺。 民國50年臺灣的生育率為5.6,民國90年生育率是1.5。
人口: 全球人口 突破80億
2022年又是虎年,加上2021年的結婚對數同樣創下歷史新低,出生數可能再下滑。 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外國遷入人數大幅減少。 加上戶籍法規定,只要出境2年以上未回臺灣,戶政機關得直接辦理遷出國外登記,2020年社會增加人口是2003年以來首次呈現負數,2021年進一步大減15.6萬人。 12月底總人口數為2337萬5314人,較2020年底減少18萬5922人,相當於平均每天減少509人。 國家用粗體字表示(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美國等),其中對聯合國會員國、觀察員國等爭議較少的國家實體以人口數量從多到少進行排序(非聯合國會員國序號為斜體)。 疆土遼闊的唐朝,其人口真的比漢朝隋朝還少嗎 人口 公元609至624年,隋煬帝強徵民夫修大運河,又三次征伐高句驪失敗,導致中國淨人口減少3000萬以上,緩解了100多年,人口才恢復原樣。
人口: 中國人口平均身高
在平均生育年齡爲30歲的穩定人口中,1.3的總和生育率意味着人口規模每年下降1.5%,人口規模45年就會減半。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人口增長模式能否順利實現轉變,對世界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由於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已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而從各洲的狀況來看,非洲在未來數十年人口將會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並成為世界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 除了歐洲之外的其它各洲的人口也將顯著增長,同時多數開發中國家也將經歷大規模城市化,大量人口將往大城市聚集。 但由於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存在(例如出生率變化、潛在的戰爭等),未來世界究竟會有多少人變得較難預測。
人口: 人口四大稀疏區
人們爲了生存和發展,除了要滿足飲水、喫飯、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還有教育、醫療、就業等其他方面的需求。 人口數量過多,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全球看,隨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 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回顧歷史,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但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不同。
人口: 人口統計
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採取中庸路線,作爲他們的最佳估計值:當下他們預測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將達到90億。 最終數據究竟是多少,還得取決於每對夫妻在從事人類最親密行爲期間所做的抉擇。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0.22個百分點。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人口: 中國和印度:人口最多的國家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 國家爲了提高出生率,緩解老齡化程度,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人們多生育。 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
同時保戶如有需要亦可事先洽請所屬地區業務人員或理專協助到府服務辦理。 因應年長保戶或身心障礙人士個別需要,持續檢視營業據點之辦公環境是否有充足適宜之無障礙設施。 臺銀人壽十分重視顧客保護及誠信經營,並以此作為公司共同遵循之價值體系與行為準則。 不只設置網站金融友善專區,也在保險商品開發設計階段納入高齡弱勢客戶適合度評估,更針對高齡或身心障礙等弱勢消費者投保案件採行相關措施,維護顧客權益。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 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
研究制定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方案》和7項工作實施細則,對普查內容、普查方法,以及普查各個環節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爲人口普查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國民零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民國110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為80.86歲,其中男性為77.67歲,女性為84.25歲。 介於老年化的國家(如法國82.2歲與義大利的82.5歲及日本的86歲)及年輕化國家(如中國大陸的76.1歲、馬來西亞的75.9歲及菲律賓的70歲)之間。 粗出生率由民國109年的7.01‰降為民國110年的6.55‰,同期間粗死亡率由7.34‰上升為7.83‰,自然增加率則由-0.34‰降為-1.27‰。 人口2025 此外,自民國73年以來,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一直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民國110年降至0.975,為近11年來最低。 (三)官方網站設有「公平待客原則」專區,增進消費者對臺銀人壽落實公平待客原則之瞭解,進一步提升企業信任,並對內形塑「公平待客原則」之企業文化,同時加強員工教育訓練有關高齡弱勢消費者權益之服務及保護意識,以維保戶權益。
印度增加約一億八千萬人,預計明年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與非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到2050年,世界上有61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預計將會減少,其中26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將減少10%以上。 預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匈牙利、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等國人口到2050年將減少15%以上。 目前,所有歐洲國家的生育率都低於實現全面人口更替的水平(大約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子女),數十年來,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生育率一直低於人口更替水平。 預計世界人口到2030年將達到85億,之後人口將繼續增長,於2050年達到97億,到2100年達到104億。 任何預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最新的人口預測也不例外。
人口: 統計資訊
政府統計處今日(十月十二日)發布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地區概覽短片,以動畫形式概述不同地區的主要統計數字。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爲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嘉義縣則是分成沿岸、鬧區和山地三個人口分佈區:沿岸地區包括布袋、東石等人口密度中區,鬧區有朴子、太保、民雄、新港、水上等行政區,山地則是梅山、竹崎、阿里山等人口稀疏地區。 雲林縣的行政區可大致分為三大塊:西北部的人口密度中區(包括麥寮鄉、臺西鄉、崙背鄉和二崙鄉)、東部的人口密集區(西螺、虎尾、斗南、斗六等較知名鄉鎮市區),和西南部的人口稀疏區(東勢鄉、四湖鄉、元長鄉等發展程度較低鄉鎮)。 但在西南部中,北港鎮鶴立雞羣,只有自己是人口密度高的深色地區。 桃園市的人口密集區把沿岸和山地的人口稀疏區切成兩半:中間還是以桃園區和中壢區為中心的深色區域,但兩側直接跳到人口密度最低的淺色地區,包括沿海的觀音和新屋區,以及山地的大溪和復興區。 例如雲林縣,是靠海的鄉鎮人口密度比較高,還是內陸的行政區比較熱鬧呢? 人口 我們利用內政部的鄉鎮市區人口密度資料,看看不同縣市有沒有不同的人口分佈模式。
人口: 世界人口 (1951 –
進入到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國內人口僅增加了7664萬人,第二個十年在生育政策調整的情況下,人口共增加了7558萬人。 也就是說,新世紀以來的20年裏,中國人口淨增加量低於上世紀70年代的增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 2020年相比2019年,全國人口淨增204萬人。 2020年淨增人口數量創下了1962年以來的新低。 由於出生、死亡、遷移等原因,人口數是在隨時變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須以一個特定時點爲標準,全國同時進行調查。 不論普查員實際入戶登記時間在哪一天,都應該以標準時間爲準,好比用照相機把當時的人口狀況拍攝下來一樣,以免重登或漏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