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於民國66年2月15日開幕時,內科除陳炯明院長及林吉崇醫務副院長以外,還有邱恆正主任、廖朝崧、陳武彥、及黃錫信等總共6位主治醫師;第三年住院醫師有林勝國醫師,第一年住院醫師則不分科,有林晃達、簡聰健、陳振寬、鄭真琴、羅鴻舜、及徐志育等7位。 身分改為醫院員工後,請通知系統管理者變更帳號名稱為員工編號。 因為涵蓋眾多的內科疾病,一般內科的醫師必須是各個內科領域的精英,除了精通各類內科疾病外,還要有教學的熱忱。
- 今年農曆年來得特別早,年前忙著工作的你,是否忘記張羅年菜了呢?
- 在研究方面,除了因應醫學院成立後師資及研究能量的提升需求以外,部內亦成立多個實驗室,部內同仁組成多個跨科系研究合作團隊,提升研究水平。
- 產業局局長最後請內科發展協會支持市府所提合作方案構想,並透過各種管道協助問卷調查,以瞭解實際用路人想法;並請公共運輸處就預約公車推廣方案研議採企業為主體提出申請的可行性。
- 胸腔內科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異物誤嗆、支氣管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肺部腫瘤、肺癌、以及呼吸衰竭等。
- 有些醫院也會把我專攻的消化系外科,分成專看食道、胃與大腸等管狀器官的「消化道外科(消化管外科)」,以及專看肝臟、膽道、胰臟等器官的「肝膽胰外科」。
- 常見傳染病有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絲蟲病、乙型腦炎、血吸蟲病等。
- 展望未來,馬偕醫院內科部會持續在臨牀、教學及研究方面努力,以提升部內醫師更高品質的醫療水準,也為病人作更好的服務。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內科標準英文名為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我最近在跟一些朋友碰面,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都同意這個時代大家都越來越沒有耐心。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個時代資訊流通的速度太快,導致我們「等」… 送神清囤決定一年的運勢(工作、財運、事業、感情、家庭、健康)不可輕忽。 「送神早接神晚」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國曆一月十五日)為「送神日」… 內科2025 內科 「我們社會對成年人只有一種想像,工作賺錢、累積財富、退休,但弱勢跟貧窮的人已經跟不上這個了……這些媽媽不只沒錢、工作不穩定、影響下一餐…
內科: 心臟冠狀動脈疾病 自我照護衛教手冊
有些醫院也會把我專攻的消化系外科,分成專看食道、胃與大腸等管狀器官的「消化道外科(消化管外科)」,以及專看肝臟、膽道、胰臟等器官的「肝膽胰外科」。 還有醫院會設置專門進行肝臟移植的「移植外科」,也有醫院並沒有以「消化系外科」為名的科。 因此跟我說「不太清楚各科醫師負責診察什麼疾病」的病患也增加了。
- 上消化道內視鏡診斷及治療『病理切片、食道擴張、食道靜脈瘤硬化治療、食道靜脈瘤結紮治療、瘜肉切除、胃造廔(經內視鏡)、止血(電燒、熱探頭、局部注射)、胃幽門螺旋桿菌診斷(切片、染色、培養CLO試驗)』。
- 主治醫師個個在心臟內科系次專科領域中術有專攻,並致力於「服務病人」、「發展學術」、「培植年輕醫師」。
- 但是如果一個內科醫生只是關門做學問,而不去進行臨牀實踐,他就永遠也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醫家」;同樣如果一個外科醫生,只去鑽研如何把手術做的漂亮完美,而忽略了理論的學習和歸納總結,他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巧匠」。
- 近年來,部內同仁戮力於各項教學,為使院外同道及民眾能略知本院內科部,特更新簡介如上,尚乞社會賢達多多指教。
- 104年11月參與衛生福利部之「專責一般醫療主治醫師照護制度推廣計畫」,並於 年申請參與「醫院整合醫學照護推廣計畫」,109年起申請參與「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
- 現在在《白色巨塔》或《派遣女醫X》(Doctor-X)這類描述舊式醫療體制的連續劇裡,也會有能夠對所有疾患進行手術的「萬能外科醫師」登場。
- 期許能接續整合醫學精神與制度,並培養後進醫師進入整合醫學一起努力。
73年7月1日成立內科部,同年8月18日由陳淮醫師擔任內科部部主任兼心臟內科主任;90年1月1日由江正文醫師擔任副院長並兼內科部部主任,92年3月17日由黃政華醫師升任內科部部主任兼感染科主任,95年3月15日由徐志育醫師升任內科部部主任。 一般看診時會先看胸腔內科,若患者出現氣胸或需要插管、肺部需要開刀時,才會會診胸腔外科。 像是老菸槍,長期有咳嗽症狀擔心自己可能有惡性腫瘤的患者直接掛胸腔外科,也會先請患者初診先到胸腔內科就診,因為肺癌的診斷不只是照X光,還可能要進一步透過胸腔超音波、電腦斷層、纖維支氣管鏡等繁鎖的檢查來確認,所以還是要從胸腔內科確認後再轉診外科。 因此,在胸腔外科門診中,通常以轉診患者為主,另外還有術後追蹤以及胸部外傷的患者。 目前有主治醫師、部定教師 (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專任助理教授、臨牀副教授、臨牀助理教授、臨牀講師、合聘教授、合聘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兼任助理教授、兼任講師),住院醫師,專責職員等專工專職團隊。
內科: 主治醫師:馮祥華(主任級醫師)
由吳啟華醫師擔任首任胃腸內科主任,89年12月1日由李嘉龍醫師升任,原胃腸內科主任吳啟華醫師升任內科部副部主任。 95年3月30日由賴永智醫師升任,原胃腸內科主任李嘉龍醫師升任內科部副部主任。 99年12月30日內科部副部主任李嘉龍醫師升任新竹分院院長。
107年7月1日楊賢馨醫師免兼國際醫學科主任改聘為主任級醫師。 104年10月成立,綜理胃腸科及肝臟中心業務,消化內科主任由肝臟中心胡瑞庭醫師兼任。 106年7月胡瑞庭醫師免兼消化內科主任,由洪志聖醫師升任。 110年8月腸胃內科及肝臟中心整併為消化內科,由洪志聖醫師擔任主任,並成立超音波檢查室(胡瑞庭醫師擔任主任)及內視鏡檢查室(江技坤醫師擔任主任)。 本院為醫學中心,內科部目前設置部主任、副部主任、十個醫療次專科主任、細胞學科、內科加護病房及RCC(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 主任各一名。
內科: 醫師團隊
104年3月黃天祥教授正式加入團隊,並於104年7月升任為本院教學部部主任。 民國66年7月1日分別有吳啟華醫師加入主治醫師,龔信宗與李素慧醫師加入總住院醫師及第三年住院醫師的行列,自此本院開始有實習醫師參與(第一屆實習醫師目前還在院服務者為: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俊逸醫師)。 、心絞痛、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心臟傳導阻滯、心臟瓣膜疾病、二尖瓣膜脫垂、高血脂症診斷與治療、心臟超音波、攜帶式心電圖記錄檢查。 2021年8月配合醫院政策,於內科部轄下成立整合醫學科。
內科: 胸腔暨重症系
在本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不僅守護民眾的健康,更擔起教育英才的重大任務。 回顧過去,也有隻有一個「外科」的時代,不像現在分成專治心臟與大血管的「心臟血管外科」,以及專治肺與氣管的「胸腔外科」、專治乳房疾病的「乳房外科」。 內科2025 這樣想來,「消化系外科」也可以說是比從前要更細的分類。 多切面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利用人體組織對X光衰減的程度,來判斷組織結構是否正常的過程。 它可將身體每個器官組織,以精確的影像顯現於電腦上,是一種無痛且快速的非侵入性檢查。 相較於一般X光檢查,電腦斷層可進一步顯示身體內部器官組織的結構,提供更精確的診斷協助。
內科: 馬偕紀念醫院 內科部主任
分級轉銜醫療之基石建構在基層與醫院合作,本院已建構社區醫療羣和地區醫院及370多家基層醫療院所聯盟,透過Hospitalist的照護模式也可連結垂直整合和雙向轉診合作,配合中央健保署分級醫療政策。 具有醫術精湛、資深優秀的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以熱忱、愛心、耐心來服務住院或門診病患。 常有研究論文發表,更在病情疑難之臨牀病例上,結合放射線部、一般外科、腫瘤治療科及病理科作聯合討論會議,以尋求最周全之診斷治療。
內科: 健康園地
99年7月1日原主任黃政華醫師免兼主任(但仍擔任醫務副院長),由陳立羣醫師升任主任。 內科 本科鼓勵醫師追求學術卓越,每年皆有本科醫師在國內外心血管重要學術會議的參與及研究報告,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醫院亦提供醫師充沛的研究資源與環境,包括基礎研究、轉譯研究及臨牀研究,並有完善的研討會參與和學位進修補助辦法。 目前計有部定教授2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3人、講師8人;另有臨牀教授1人、臨牀副教授2人、臨牀助理教授2人、臨牀講師4名。
內科: 健康守護,醫界典範
97年9月1日過敏免疫科主任林世昌醫師兼任醫學研究部部主任,104年7月升任內科部部主任免兼醫學研究部部主任。 由高德亨醫師擔任首任主任,91年7月1日由陳堃宏醫師升任(原主任高德亨醫師因意外事件去世)。 在82年6月1日正式成立過敏免疫科,由蔡肇基醫師擔任主任,93年7月1日由林世昌醫師升任(原主任蔡肇基醫師離職)。 104年7月風濕科與過敏免疫科合併為風濕免疫科,由陳堃宏醫師擔任主任。 97年7月1日由林慶齡醫師升任(原主任龔信宗醫師榮退)。
內科: 主治醫師:彭聖曾(主任級醫師)
83年5月10日成立呼吸治療中心,87年2月1日呼吸治療中心改制為呼吸治療科;89年7月1日血液科改制為血液腫瘤科。 內科 90年2月1日正式設立加護病房主任,同年10月9日成立肝臟中心,94年10月20日呼吸治療科與胸腔內科合併為呼吸胸腔科。 除了臨牀服務之外,做為大學醫院的醫學中心,內科部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尤其扮演重要的角色。 成大醫院內科部有豐富的臨牀教材,透過定期舉辦文獻選讀、病例討論會及其他相關專業訓練課程,對醫學生及住院醫師進行教學及經驗的傳承;另外做為成大醫院內科部的醫師,研究永遠是一件積極而有意義的工作。 對內科醫師而言,從照顧病人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許多目前醫學還沒有定論或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從事研究工作的源頭。 為了進一步瞭解及解決病人的問題,基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固然重要,但就臨牀醫師而言,各式各樣的臨牀研究更為直接而且也比較容易著手。
主要治療貧血(一些病因複雜的貧血)、白血病、血友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屬於血液科範疇的併發症的處理。 內科 常見傳染病有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絲蟲病、乙型腦炎、血吸蟲病等。 • 神經系統:意識狀態是否清晰、語言是否流利,腦神經系統檢查、肌力、肌張力、生理反射是否正常、有無病理徵。 大腸鏡診斷及治療『瘜肉切除、stripe mucosectomy(黏膜切除術、早期癌切除)、止血』。 上消化道內視鏡診斷及治療『病理切片、食道擴張、食道靜脈瘤硬化治療、食道靜脈瘤結紮治療、瘜肉切除、胃造廔(經內視鏡)、止血(電燒、熱探頭、局部注射)、胃幽門螺旋桿菌診斷(切片、染色、培養CLO試驗)』。 若對於本院有任何讚美、抱怨及建議請至「院長信箱」,如有健康問題諮詢請至「民眾發問」,會有專人回覆您,謝謝您的配合。
內科: 活動訊息
也許是工作性質的不同,內外醫生的外在氣質也有一定的差別,外科工作對醫生的要求是雷厲風行,膽大心細,果斷乾脆,遇事沉著冷靜、有條不紊。 醫學院畢業的女同學一般嚮往幹內科工作,因為內科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緻。 男同學都嚮往做外科工作,因為外科工作更有挑戰性,更有成就感,更有吸引力。 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症病患也是屬於胸腔內科的範疇;胸腔暨重症系另與本院兩個特色醫療中心 - 〈高壓氧治療中心〉 和 〈睡眠醫學中心〉 密切合作。 桃園長庚醫院內科系,雖然規模不大但我們希望在以人為中心的照顧之下發展社區長期健康照護的特色,不僅照護病人更希望成為社區健康的推手。 展望未來,馬偕醫院內科部會持續在臨牀、教學及研究方面努力,以提升部內醫師更高品質的醫療水準,也為病人作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