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等級12大分析2025!(小編貼心推薦)

生產晶片組的廠商如Intel、AMD/ATI,在自家晶片組命名上都會有清楚的分野,讓消費者去參考。 例如我們最近就有試過 i9 處理器搭配 H370 主機板,就會發生燒機不穩定的情況。 這些顯示連接埠連接到主機板的內建繪圖解決方案; 安裝在其中一個擴充插槽的顯示卡將會提供自身的顯示連接埠選項。 Thunderbolt™ 3 連接埠:使用 USB-C 連接器的高速連接埠。 Thunderbolt™ 3 技術最高可以 40 GB/s 的速度傳輸資料,還支援 DisplayPort 1.2 與 USB 3.1 標準

  • 其實主機板的效能肯定是一致的,一般在做工用料上會有所區別,或者是支援的介面更多,又或者是主機板上加了RBG燈效,這種情況無需糾結,我們根據預算和介面需求來選擇即可。
  • PCIe 的另一項功能則是允許使用具有更多通道的插槽來代替具有較少通道的插槽。
  • 我們型號一樣,但我這個眼感覺就是比你高端,不服你也買個敗家去!
  • 消費者主機板提供的連接埠可將 CPU 的整合顯示晶片連接到螢幕(如果您沒有獨立的顯示卡或正在解決顯示問題,這個功能就相當方便)、鍵盤和滑鼠等周邊裝置、音訊裝置、乙太網路連接線等。

ATX型主機板就是俗稱的“大板”,這類主機板的體型稍大,擴充套件性強,介面十分豐富,一般搭配了4根記憶體插槽,例如Z370、Z390主機板,大多數都是ATX板型的。 E-ATX型主機板屬於高效能主機板,一般會有8根記憶體插槽,主機板晶片組基本是X等級的,家用級基本不用考慮這類主機板。 B:定位中端主流級別,AMD相比intel更有良心,幾乎所有的銳龍處理器都支援超頻,而主流級別的主機板也能夠支援超頻,例如B450主機板,一般搭配銳龍R5 2600、R7 2700之類的處理器。 3C產品很難說有一定保證個案可以用多久,通俗的說,通常越高階的主機板因為電容、散熱等用料更好,壽命上會長一些,而且通常擴充性也比較高,較有機會應付日後你的新需求。 此外 B450 後面還有一個 M 代表的就是 mATX,所以大多品牌的型號其實都蘊含了這些資訊,也有脈絡可循。 而看到 B450M,現在你可以知道這款板子的晶片組 AMD B450,可以支援 Ryzen 一代、二代和三代的處理器。

主機板等級: 電腦常見問答集:向 Intel 遊戲專家請益

※機殼也有分E-ATX、ATX、m-ATX、ITX,簡單講大機殼可以裝小板,小機殼不能裝大板,在買的時候要注意。 只是目前現階段只有K版可超頻CPU上市,但主流常用的非K 主機板等級 CPU還沒上市,根據過去的經驗非K版CPU大概要等到明年年初吧,到那時真的就是改朝換代了。

2、主機板無論選擇ATX(大板)或者M-ATX(小板)板型都可以,例如同樣是B360主機板,ATX板型的只是擴充套件性更強,介面更多罷了,但其實M-ATX的介面也完全夠用,價格也相對便宜,畢竟主機板不會影響電腦效能的。 選擇ATX主機板的時候,一定要看機箱是否支援ATX板型的主機板,不少小機箱都不支援。 現在市面上主機板銷量最高的就是華碩、技嘉、微星三大品牌了,不少二三線品牌主機板漸漸消失在市場中,在一線品牌中,首選華碩、技嘉,價格稍微偏貴一些,不過品質過硬,售後完善,追求價效比可以考慮微星和華擎,其它品牌不太建議了。

主機板等級: 華碩主機板分級,看完三個一線品牌的主機板分級,買主機板不再迷路

這時候再來看商場報價清單,通常就對主機板的內在有了粗略的理解。 主機板一般是看前面的代號,以300系列來說,H310(低階)、B360(中階)、H370(高階)、Z370(高階),如果是B360M,這個M是指小板的意思。 在規格上非常澎湃,你看這八條對稱的記憶體插槽,左右護衛在處理器旁。 還有四個 PCIe x16 插槽,三個 M.2 PCIe。 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具有移動零件,例如水冷散熱器中的水泵或旋轉風扇。 在嚴峻的工作環境中,主動式解決方案的使用壽命可能較短,又或者有低噪音需求,後者在這此時便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 答:例如你要組的CPU是第12代i K,你就直接google「i K」就可以連上官網看詳細的規格了,你主要是看封裝規格,以i K來說就是1700插槽。
  • 它同時提供電源與資料(使用 USB 3.2,速度最高可達 20 GBit/s)。
  • 內建音訊、Wi-Fi、Bluetooth®3 技術,甚至是加密韌體,現都已整合至 Intel 晶片組中。
  • 請勿將其與外接 SATA(eSATA)混淆,外接 SATA 是個外接連接埠,可輕鬆連接(相容的)可攜式硬碟。
  • 主機板就跟之前講的電源供應器一樣,看似無關緊要,其實非常重要,它們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到電腦的效能,但如果沒挑好,後續的故障維修肯定會讓你欲哭無淚。
  • 有一個常見的觀念是越貴的越好,因此明明是文書機或明明不超頻卻故意選用超頻Z系列的板子,認為Z系列可超頻板用料一定比較好,這樣可以嗎?

例如,如果從 PCIe 連結到 PCH 的跡線受到嚴重刮損,PCIe 插槽可能無法再為安裝在其中的擴充卡供電。 大多數消費者主機板都包括 RJ45 LAN 連接埠,該連接埠可透過乙太網路連接線連接到您的路由器或數據機。 某些主機板配備雙連接埠,可搭配 Wi-Fi 天線使用,並具備先進的連接功能,例如雙 10-Gigabit 乙太網路連接埠。 主機板等級 主機板會將外部連接埠組合在其背面板上,由可拆卸或整合式「 I/O 防護罩」覆蓋,防護罩與通常為金屬材質的機箱接觸,因此有接地。 背板有時直接與主機板相連,有時則單獨包裝,需在組裝系統時另外安裝。

主機板等級: 主機板介紹

以上今天的內容,關於華碩主機板其實也省略了不少,但對我們主機板分級是夠的了,如果我們要把三家主機板都分級的話,全部份成4級是比較合理的。 TUF GAMING系列,這個系列雖然也是電競系列,但是屬於平民級別的電競級別,等級也低於ROG STRIX系列,外觀就是迷彩,等級的話,分為PLUS GAMING 和PRO GAMING。 FORMULA:定位次於EXTREME,但是一樣定位發燒級,效能和相容性以及外觀都不亞於EXTREME這個級別的。 EXTREME:象徵著極致超頻,最豪華用料的旗艦主機板,非敗家級別的玩家不會考慮的產品頂級發燒,通常為E-ATX加強板。 」分別代表著Evolution系列與支援USB 3.0,重要度就沒有前半段高,但是大致可以看出主機板其他部分的資訊。

主機板等級: 晶片組

PCIe 的每個修訂版本都將上一代的頻寬提升了約一倍,這表示 PCIe 裝置的效能更加提升。 PCIe 2.0 ×16 連結的理論雙向峯值頻寬為 16 GB/s;PCIe 3.0 ×16 連結的峯值為 32 GB/s。 相較於 PCIe 3.0 通道,許多固態硬碟通常使用的 ×4 連結具有 8 GB/s 的峯值理論頻寬,而 GPU 所利用的 ×16 連結則提供了四倍的頻寬。

主機板等級: Q1.主機板有分不同的大小規格,我該怎麼選擇?

技嘉的主機板在市場上有著不錯的口碑,但是命名規則卻剛好處於新舊交替的混亂期。 」代表自豪的「DrMOS」技術,結尾通常會有GD70、E65、C33這樣的「暗號」,英文字母的部份代表著不同的領域,而雙位數字直接以數字級距來當作產品等級高低的判別。 例如80~70代表的是比較獨特而高端的等級,50~30意味著比較主流的等級。 比起要消費者記住微星的產品多了哪些特色,這樣的方式更能讓大家快速理解產品的定位。 整合最多功能,擁有最多的擴充插槽,是連接所有零組件的橋樑。 主機板決定了一臺主機對應什麼樣的CPU,應該搭配哪些零組件,以及日後的升級空間。

主機板等級: 簡單的事情不要搞得太複雜

現代的 Intel 主機板可將 CPU 直接連接到 RAM,然後從中擷取來自不同程式的指令。 主機板也可連接到一些擴充槽,這些擴充槽可放置對效能極為關鍵的元件,如 GPU 和儲存磁碟機。 主機板等級 記憶體控制器位於 CPU 本身,但是許多其他裝置會透過這個晶片組與 CPU 溝通。 該晶片組控制多個擴充插槽、SATA 連接、USB 埠,以及聲音和網路功能。 例如在 TRX40 平臺,這樣的晶片組搭配的主機板大小都是 ATX、EATX 了,價格通常在一萬~兩萬,通常是專業用途、資深的玩家才會選購。

主機板等級: 選擇所在地區

晶片組 是整合在主機板中的矽晶片骨幹,可與特定的 CPU 世代搭配使用。 它會轉送 CPU 與許多連接的儲存和擴充裝置之間的通訊。 1989 年,這項創新技術被用於 Intel 的 Socket 1,該插槽可與 80486(或稱 486)CPU 搭配使用。

主機板等級: Q8.主機板也需要散熱嗎? 我要怎麼選擇主機板的散熱裝置?

按意圖來分的話華碩應該分成4個級別,頂級敗家玩意的玩家國度,高端的(偽)玩家國度,中端的TUF GAMING電競特工系列,以及主打商用的PRIME大師系列。 大名鼎鼎的玩家國度,敗家之眼,懂點電腦硬體的都知道這個眼是高端的代名詞 ,不然不配敗家這個稱呼,一個眼睛不能代表他真的很高端,但能代表它貴,用起來也覺得神清氣爽。 我們型號一樣,但我這個眼感覺就是比你高端,不服你也買個敗家去! 你覺得我人傻錢多,我笑你敗家之眼的快樂都不懂(PS:我也想人傻錢多,聰明如果只是為了笑別人人傻錢多,那我寧願當個人傻錢多的)。

能見度較低的二線廠商雖然比較沒有名牌氣息,卻也有一定水準之上的表現,通常價格也會比同級產品來的低,但售後服務也會比一線廠稍差。 主機板等級2025 沒有絕對正確的選項,就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產品,如此而已。 不懂規則的時候,對於選板常常不得其門而入,一旦看得越多,往往越難去抉擇該選哪張主機板。 撇開每家廠商爭奇鬥艷的產品特色,最基本的部份,通常還是回到晶片組上。 以小編自己的經驗來說,通常先選好晶片組,再來篩選不同廠商的產品,最後才來比較每家廠商個別強調的特色,會比較有效率的找出自己想要的板子。

主機板等級: 使用 Facebook 留言

儘管 Socket 1 的早期設計可能需要高達 100 磅的力量才能插入 CPU,但在同一代 CPU 中,製造商開發出了方便使用的設計,幾乎無需施力及任何工具就能安裝。 部分針腳會透過主機板上的跡線(導電金屬線)將 CPU 連接到記憶體,其他針腳則是電源或接地針腳組。 如果您的電腦在開機或辨識已安裝的記憶體時遇到問題,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針腳因為彎曲而無法與 CPU 接觸,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問題。 儘管主機板的外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基本設計都讓您能輕鬆連接新的擴充卡、硬碟、記憶體模組,並汰換舊元件。 大部份的人買主機板通常會看品牌,前三家在市場上都算是知名品牌,華擎在零售市場比較少見一點。 而微星的分級延用了華碩那一套,然後最佳化命名後自成一系列,總之三家的命名方式是不一樣的,就像同樣帶Gaming字眼的系列,微星的級別比技嘉的Gaming電競系列主機板高級。

主機板並不會影響電腦效能,因此實際裝機大小板可以按照相容性要求和價效比來選即可。 A:定位入門級,不支援超頻,一般適合偏入門的處理器,例如目前在售的A320主機板,一般搭配速龍200GE之類的入門級處理器。 H:定位入門級,便宜一些,同樣不支援超頻,一般建議搭配intel賽揚、奔騰級別的處理器,例如目前在售的H310主機板,搭配G4900、G5400之類低端、偏入門的處理器。

主機板等級: 電腦主機板怎麼選?簡單易懂的電腦主機板選購知識指南

主機板和CPU一樣,也需要區分intel和AMD晶片,intel處理器只能搭配intel主機板晶片,而AMD也不例外,AMD處理器只能搭配AMD主機板晶片,對於小白使用者,我們先來從外觀來看看兩大平臺主機板有什麼不同。 從傳統機械硬碟 HDD 到近年各種常見的固態硬碟 SSD,EnterBox 帶來四個品牌、四種不同規格的產品,帶新手瞭解目前發展的趨勢。 您的主機板還可能配備 S/PDIF(Sony/Philips 數位介面)連接器,例如同軸和光纖音訊連接埠,可搭配使用數位揚聲器、家庭劇院接收器以及其他音訊裝置。 如果您使用的裝置不支援 HDMI 傳輸音訊,則這個連接器可能是個實用的選擇。

主機板等級: 擴充插槽

更進一步來說,電腦有沒有娛樂或超頻、甚至是CPU開核等特異功能,主機板都是舉足輕重的採購關鍵。 我們先來說下intel主機板晶片組,晶片組也是分等級的,而開頭的這個字母就代表了晶片組的等級,不同等級的晶片組搭配CPU也有所不同的,我們來為大家來分分類。 目前英特爾的晶片組有4個等級,X、Z、B、H分別適配不同的裝機使用者。

主機板等級: 科技 > 電腦電競相關 >

▲上面這是第11代B560主機板,記憶體頻率的上限還會因CPU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有支援XMP記憶體超頻。 ※一些主機板會提供「註冊延長」四年或五年保固,這種板子您一定要在購買後「一個月內」上官網註冊纔行,沒有註冊一樣只有三年保。 答:Inte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於2021/11月上市,搭配Intel 600系列晶片(H610、B660、H670、Z690)主機板。 第13代一樣是1700腳位,有支援DDR4或DDR5,支援最新700系列主機板,但也可以裝在上一代600系列主機板。 主機板看似無關緊要,其實非常重要,這關係到整臺電腦的穩定性與擴充性,如果預算OK,請盡量選擇 大板+五年保 的主機板,如果是文書機可以選擇小板+五年保,重點是要有五年保。

主機板等級: 晶片等級

透過化學蝕刻產生導電跡線後,製造商會添加阻焊層,一種通常為綠色的聚合物塗層,有助於防止氧化。 它還有助於預防操作帶來的損壞,確保在將主機板安裝到機箱時,不會因輕微刮擦或撞擊而中斷跡線。 VGA(視訊圖形陣列):類比式 15 針連接,以 85Hz 的更新頻率,最高支援 2048 × 1536 解析度。 問10:我的主機板是MSI H510M-A PRO,傳統硬碟最高支援到幾TB啊? 主機板等級2025 要知道主機板如果真的故障送修,那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你不可能自己拆主機板送修,你甚至無法判斷到底是不是主機板壞掉,在主機板送修期間你的電腦則是完全不能用,你只能等,癡癡的等。

常見的 SATA 3.0 主機板等級 介面雖然比 PCIe 慢,仍可支援高達 6Gbit/s 的資料傳輸速度。 較新的 SATA Express(或稱 SATAe)格式使用兩條 PCIe 通道,速度最高可達 16Gbit/s。 請勿將其與外接 SATA(eSATA)混淆,外接 SATA 是個外接連接埠,可輕鬆連接(相容的)可攜式硬碟。 它是一塊電路板,可將所有硬體連接到處理器、分配電源供應器的電力,並定義可連接到電腦的儲存裝置、記憶體模組和顯示卡(以及其他擴充卡)類型。

主機板等級: 主機板推薦101:如何購買合適的電腦主機板?

在目前的 PCIe 實作中,PCIe ×1 連結具有一個資料通道,傳輸速率為每週期一位元。 PCIe×16 通道通常是主板上最長的插槽(也是最常用於顯示卡的插槽),具有 16 個資料通道,每個週期最多可以傳輸 16 位元。 但是,未來的 PCIe 將使每個時脈週期的資料速率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