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路二段10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清領時期樹王裏屬藍興堡,舊名「涼傘樹」,範圍包括今樹王裏、祥興裏、東興裏、永隆裏、大明裏。 早期居民主要為福建漳州人,以林姓為主,約佔樹王裏八成左右,後來因外來人口增多,比例明顯下降。 樹王裏有三寶即「樹王公」、「萬安宮」、「水雍菜」,分述如下: 一、樹王公:位於大里裏與樹王裏交界處,東興路633巷201號。 傳說清領時期,嘉慶君曾在此樹下遇匪徒襲,幸得由樹上所降下之紅衣武士相救而脫險,因此乾隆皇帝敕封此樹為樹王公。 二、萬安宮:是大里歷史最久的廟宇,位於本里萬安路78號,供奉主神為北極玄天上帝,創建於乾隆年間,曾於民國六十二年重建。

稱為下竹圍的原因是從前人家,會在住宅外圍種植竹子當作籬笆,因此形成了一戶一個竹圍的情形。 內新裏的公共建設最有規模的屬兒童青少年服務中心,此外還有內新派出所、民眾服務站,金融機構有臺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郵局、大里區農會內新辦事處。 民國五十九年間由內新村劃分出來,因係新編地區,故取名為日新村。 居民祖籍以福建漳州為多,主要姓氏,因大多由外地遷入,不以某特定姓氏為主。 本里之發展可追溯至民國四十七年,由正聲廣播電臺附近開始繁榮,因霧峯住宅消費合作社在吉隆路興建勞工住宅,帶動此地的繁榮。 然而據聞由於日新橋的興建,破壞了地理風水,而使此地漸漸沒落。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改屬臺中縣大屯區大里鄉鷺村,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因行政區域劃分將鷺村擴編為臺中縣大里鄉祥鷺及東興二村。 「東興村」其意為東方新興之村,於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因行政區域由鷺村擴編劃分而來,是為臺中縣大里鄉東興村。 臺中縣市合併後第一屆直轄市東興裏裏長為陳進生先生〈任期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 本里由於接近臺中市區,交通四通八達,人口增加快速,於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改制為大里市東興裏,九十一年二月因行政區域劃分,除原東興裏外,又增加了大明裏與永隆裏。 本里工商業發達,高樓大廈林立,為位居本區要衝之精華區域,在裏長及地方人士積極爭取建設,與全體里民共同努力配合下,本著專職熱誠、服務精神,積極建設更美好東興裏。

仁路二段: 11 – 臺南市 – 仁德區 – 分店門市查詢

高14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南高165線」─「米市園~大坪」,臺南市(原臺南縣)龍崎區境內約3.54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南165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田寮區古亭裏北側市界~田寮區古亭裏古亭路路口,改編為「高141線」。 高138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南高159線」─「龜洞~新廍仔」,臺南市(原臺南縣)關廟區境內約1.6公里路段至西龜橋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田寮區西德里西龜橋前~田寮區西德里西德路路口,改編為「高138線」。 高134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嘉高133線」─「石硤內~三民」,嘉義縣大埔鄉境內約3.14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嘉133線」,但高雄市(原高雄縣)改編後的高134線路段,路線位置則無法確定,且尚且查無資料。 仁路二段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班芝埔」(位於甲仙區關山裏東側山區),實際終點應為甲仙區關山裏西側的「內芎蕉」。

  • 本里另有福德祠(近福德路與文心南路口)、涼傘樹萬靈祠(近中投公路與東興路口,因附近為公墓,原鄉公所於該處設置二個六角亭供人休息,施工過程挖出一堆無主枯骨,安置於)等香火通明、佑黎庶民之廟宇。
  •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尖山」(位於燕巢區尖山裏尖山),實際起點應為燕巢區西燕裏,中興北路、工程路及紅山巷路口處。
  • 轄區內有大里區最高學府國立大里高中、臺灣自來水公司、大里區運動公園、大新兒童公園、國光花市及仁愛醫院等,交通便利,公共設施完善。
  • 本里位於十九甲地區之南方,頭汴坑溪與大里溪之交會處,轄內有立仁路、立新街、立新二街、立仁一路、立仁四路、立元路、甲堤南路及立仁橋、立元一橋、立善橋為本里之主要聯外要道。

高52-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4線」─「竹仔門~烏樹林」,高雄市楠梓區稔田裏約275公尺路段並未解編,與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竹後裏水管路仁武橋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仁武區烏林里仁林路、水管路路口,全段改編為「高52-1線」。 高30-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30-1線/高市37線」─「青埔~甲圍」,高雄市楠梓區內約100公尺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橋頭區新莊裏橋新六路、橋南五街路口~橋頭區新莊、甲北里明德路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30-1線」。 原橋頭區青埔起點,橋南里橋南路、楠梓路、經武路路口~新莊裏橋新六路、橋南五街路口經橋頭新市鎮都市計劃後應已解編,纔可符合表列1.1公里的里程數字。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尖山」(位於燕巢區尖山裏尖山),實際起點應為燕巢區西燕裏,中興北路、工程路及紅山巷路口處。

仁路二段: 金字塔返鄉3因素 臺中「這區」..

本里堅定抱持永續經營之理念,以加強環保維護及地方建設,目前裏內環保義工隊已成立,每月定期執行環境清掃與辦理資源回收活動,期盼里民同心協力,共同為社區之建設、里民之福祉來努力。 其由來是因為此地在清領時期,是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最劇烈之地,因此,取此地名有「大衝突」之意而得名。 仁路二段2025 大元裏在早期以林為大姓,多數來自福建漳州一帶;日治時期,有自苗栗遷來的吳姓家族屬客家人。

  • 大里公園文雄擔任西榮裏長時爭取改造,現在已是一個現代休閒好地方。
  • 臺中縣市合併後第一屆直轄市東興裏裏長為陳進生先生〈任期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
  • 日治後期,因白鷺鷥聚集俗名「鳥仔圍」,故由當時保甲林啄如先生(林汝定之父)改為鷺村。
  •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改屬臺中縣大屯區大里鄉鷺村,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因行政區域劃分將鷺村擴編為臺中縣大里鄉祥鷺及東興二村。
  • 二、萬安宮:是大里歷史最久的廟宇,位於本里萬安路78號,供奉主神為北極玄天上帝,創建於乾隆年間,曾於民國六十二年重建。

高30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30線/高市42線」─「梓官~楠梓」,高雄市楠梓區內約600公尺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梓官區梓義、梓和裏信義路、和平路、進學路路口~橋頭區橋南里土庫一路、楠梓路路口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30線」─「梓官~橋頭」。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南安」(位於田寮區南安裏),實際終點應為岡山區大同裏大崎頂西側,即在國道三號跨越橋東側大同路、南安路及平安路口處,附近有石頭公祠及大同社區活動中心。 舊地名東勢尾之由來,據地方耆老口述,位於涼傘樹莊東方一、二公里地勢較低處開墾,而引此為名。 東勢尾土地公廟址本里東興路76 號,民眾虔誠敬仰之興盛福德正神,廟柱立書有「鷺跡歷由威風耀日,村民鹹賴統氣山河」,廟壁上書有「青露黃花新節候,白雪紅樹舊山河」,更顯昔日鷺村風采。 本里北臨東區與祥興裏以旱溪廢河道為界,以地圖形狀如同翹起拇指般。 由於接近臺中市區,交通四通八達,人口增加快速,在裏長與鄰長、地方人士積極爭取建設與全體里民共同努力下,本著「歡喜心、甘願做,做咱所愛、愛咱所做」,專職熱誠、服務精神,創造建設更美好的大明裏。

仁路二段: 金字塔返鄉3因素 臺中「這區」中大坪數衝出買氣

大里區舊名為「大里杙」,大里杙區域包括頂田寮、下田寮、瓦窯仔、舊街等舊聚落,範圍大約涵蓋現今的新裏裏與大里裏兩裏,在清領時期舊地名稱為藍興堡大里杙街,日治時期也沿用舊名,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分為新裏村與大里村兩村,民國八十二年大里鄉改制為大里市,再改為新裏裏。 新裏裏發展甚早,目前機關方面有區公所、區農會、戶政事務所、大里分駐所、國光分駐所。 學校方面則有大里國小舊名「大里杙公學校」,大正七年(1918年)成立迄今已有九十多年歷史了。 地方福德正神廟則有上田福德祠、下田寮福德祠、大新福德祠、舊街福德祠、每個廟香火都非常鼎盛、這是新裏裏與別的裏不同的特色、還有基督教長老教會。 仁路二段2025 在大里路與大新街口紅綠燈旁,也就是區公所東邊,有領導天地會反抗清廷的義士林爽文的故居遺址,但早已毀滅殆盡。

仁路二段: 臺中房地王

參照資料中作「三張廓」,正確地名應作「三張廍」,舊莊頭位於今日屏東縣里港鄉中和村,約在二重溪(荖濃溪)與楠梓仙溪匯口的東北側土地,新莊頭目前則移到較東側的三廍村境內。 本里的信仰中心,也是舊內新莊的媽祖廟一新興宮為主,媽祖廟每年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行拜天公的典禮,都辦得非常莊嚴,農曆十月十五日謝天公的拜拜也很成功。 本里過去到現在每年也有2次捐香油錢給媽祖廟,媽祖廟將這些香油錢,贊助本里老人會、急難救助、每年九九重陽節、本里65歲以上的老人每人也都贈送一份價值200元的禮品及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日上午八點,在本里做媽祖遶境活動,來保佑善男信女平安。 本里大里公園內建有長榮裏福德祠福德正神,初一、十五與平時都有很多里民來參拜,咱長榮裏各種公共設施做得很完美。 大里公園文雄擔任西榮裏長時爭取改造,現在已是一個現代休閒好地方。

仁路二段: 跨海蓋度假村! 信義再砸3.2..

777平方公里,約2790戶、9650人,位於大里區之東南方,南為霧峯區,以草湖溪為界。 瑞城裏是咱溪南地區中心點,交通要道有塗城路、美羣路、成功路、瑞城一街及中興路,里民到臺中市區,除自備交通工具外,尚有臺中客運啣接本里對外交通,由於交通四通八達,除了瑞城國小外,幼兒教育學校特別興旺,近年來人口激增,商業大廈林立,發展迅速,里民大多從事工商及服務業,經濟狀況以小康居多。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大里鄉人口逾17萬人,升格改制為大里市金城裏,本里面積為0. 7008平方公里,分為45個鄰,戶數約3350戶,現有人口數約12486人,本里介於塗城路與大里區之主要交通動脈,中興路相接處;東邊為塗城裏,南邊為瑞城裏,西邊為東湖裏,北邊為仁化裏。 仁路二段 里民民風純樸、善良、勤奮,展現地方有活力、多元化的社區形態與欣欣向榮之景象。

仁路二段: 匯有大贏家No.2 社區資料

高47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2線」─「楠梓~嘉誠」,嘉誠~大社路段改編為如今之高47線後,高市2線則改編為「楠梓~三奶壇」。 高市2線原高雄市境內路段解編後,餘下的大社區三民路路段改編為如今的「高47-1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福安」(疑指阿蓮區復安裏復安),實際起點應為岡山區三和裏山隙西側,山隙路及菜寮路路口處。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五里林」(位於橋頭區東林裏),實際終點應為橋頭區西林、芋寮裏間。

仁路二段: 中山裏仁/PORTFOLIO

另外大里裏則仍存有清領中期即建築的大里老街,大里街走過三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仍是傳統市集的集散地,每天人潮擁擠。 但因部分建築物年久失修,區公所已爭取內政部營建署納入城鄉新風貌的改造計畫中,希望重拾歷史軌跡,勾勒文化古蹟的古樸風貌,並賦予新的生命,可拭目以待。 本里與新裏裏原本是以福興宮前的大里路為界,但是目前福興宮前的道路已改名為福興街,以北是新裏裏,以西為大里裏。 主要道路包括:大里路、大里街、大衛路、東里路、爽文路及瓦路等,交通便捷,近年來人口激增,工商業發達,已成為大里市重要的一環。 信義房屋信義世貿店專員邢仁耀認為,該棟佔地百坪、位於信義及大安區黃金地段交界處,周邊又有信義計畫區、通化夜市等遊客眾多的區域,十分適合當作旅社、或是辦公室使用。 經調謄本、使用執照資料得知,建物逾40年以上,為商業用地,部分1樓店面、44坪,被新北中、永和開發商「漢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買下,且設定為最高限額抵押權,推算總價9億元左右。

終戰前的詹厝園有兩大聚落,一個在本里西方稱為「十股」,另一個叫「竹圍」在今活動中心附近,因為早期的住家外圍都種植刺竹以防盜,所以稱此聚落為「竹圍」。 居民也由竹圍巷一帶開始聚集再向外擴張,目前這裡是本里人口最集中之地。 本里與其他各里不同之處,在於農地面積廣,農業人口佔多數,工業方面以國中路一帶開發最早,以木器、醬油加工為主,之後在十股巷尾有小型鐵工廠。 沿著大里溪岸〈元堤路〉,有數家砂石混凝土廠,早年以開採大里溪砂石為主,政府禁採後改以再製造建築混凝土為業。 本里北與大里裏相鄰,東接大元裏,西邊是烏日區,隔著大里溪以南則與霧峯區遙遙相望。 主要道路包括,國中路、夏田路、頂厝路、元堤路,中投快速道路等。

仁路二段: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近年來由於外移人口激增,目前已無顯著以姓氏或籍貫聚集的現象。 主要道路有大元路、內元路、夏元路、國中路、大衛路、國光路及中興路等。 居民往臺中市區多走國光路或中興路,而大里橋連接東湖、西湖裏,對於通往霧峯的交通,亦增加不少便利。

仁路二段: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

5722平方公里,本里位在大里區東北方,東北部與太平區為鄰,西臨立仁裏及立德里,與立仁路為界,南有頭汴坑溪與仁化裏相望,北接太平區太平裏與新仁路一段為界。 8公尺,雖然狹窄,車輛勉強可〈兩部一大一小車輛〉通行,有內新橋可通行,因此建商陸陸續續來建房屋,人口遽增,十九甲三鄰人口約有2000戶,7000多人,所以三鄰改為二村,分為新仁村及立仁村兩村,人口約為8000人,於七十一年六月分村,同時選村長及鄉民代表。 5926平方公里,劃分為30鄰,約有2473戶,現有總人數約7876人,里民以上班族及家庭代工居多。 本里位於十九甲地區之南方,頭汴坑溪與大里溪之交會處,轄內有立仁路、立新街、立新二街、立仁一路、立仁四路、立元路、甲堤南路及立仁橋、立元一橋、立善橋為本里之主要聯外要道。 立仁裏位於十九甲地區之西北方;十九甲地區原屬仁化村之一部,到了七十一年五月才以立仁路為界,劃分出立仁村與新仁村,至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升格為大里市立仁裏,後因人口劇增,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行政區域整編,再由立新街為界,區劃出立德里。

二仁路沿途除了靠近臺鐵縱貫鐵路與臺南機場外,並經過臺86線轉臺南交流道接臺17線濱海公路、國道一號及國道三號,故使得本路之交通地位日益重要。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嶺口」(位於大樹區統嶺裏嶺口),實際起點應為大樹區大樹裏,中正一路、大樹路路口處。 高53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53線」─「仁武~後港」,原高雄市左營區境內約625公尺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文武里仁林路、中正路、中華路路口~仁武區高楠裏後港西側後港巷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53線」。

本里之德芳路原是糖廠的鐵道路,俗稱「車仔頭」,後為居民填平成一般道路,在未重劃前,最早是由此處開始形成社區,大多數的居民居住於東榮路以北、中興路與西榮路交界的地帶。 都市重劃之後,目前人口最多的是在第一期重劃區中,最繁榮的地方是中興路,而新仁路有早市供居民購買飲食。 本里與東昇、日新、內新、中新及長榮等六個裏共同祭祀新興宮(八媽廟)的媽祖,爐主亦由六里輪流擔任,十八莊迎媽祖是在農曆三月初九,與上述各里均同一日。 本里堅定抱持永續經營之理念,以加強環保維護及地方建設需要,期盼里民同心協力,共同為社區之建設、里民之福祉來努力。 仁路二段 清領時期光緒年間,本里為彰化縣藍興堡涼傘待轄區,至日治時期更改為臺中州大屯郡涼傘樹(土名東勢尾)。

本里農地很少,主要是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之後,將農地沖毀,無法耕作,於是變更為住宅區。 本里位於中興路南門橋的祥賢宮,主要奉祀奉保生大帝與媽祖,東門福德祠位於本里東北邊巷子內,鷺村橋旁有鷺村福德祠,吉善二街有吉善福德祠。 南門橋下有一處水泉非常清澈,形成一條小溪,是附近居民的洗衣澗,目前仍存在。 夏田裏舊名「詹厝園」,起因於早年有許多詹姓的人在此定居,形成聚落而得名。 又當時整個地區被溪流包圍,河流改道頻仍,農人種稻不易,所以大多種植甘薯、花生,因此人們稱此地為「詹厝園」,而非「詹厝田」。 多年來河流因泥沙淤積,河道成為一塊塊的良田,因而終戰後由村裏幹事提議改名為「夏田」。

東昇與內新等裏,清領時期為藍興堡內新莊,日治時期東昇屬於一保,內新則為二保,民國三十五年改為內新村,民國五十九年再劃分出內新村、東昇村、西榮村、日新村。 中新裏的公廟是新興宮(現址在東昇裏),因為日新、西榮、長榮、東昇、中新、內新六里原屬於內新,所以公廟都是同一個,祭典也同時在三月初九日舉行〈十八莊迎媽祖〉,而三月二十三日則是媽祖誕辰,當地組識「八媽會」籌備慶典時的各項活動,六個裏的居民每年自由繳納丁口錢並且有擲筊取得爐主的資格。 另位於新生路合歡福德宮是中新裏裏民信仰中心,供奉土地公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土地公生,皆辦理福食、紅圓、點心,供民眾食用,祈求平安。 內新裏在日治時期稱為二保,並且在當時已經稱為內新〈莊〉,二戰後改為內新村。

仁路二段: 大里新仁路大透天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內湖」(位於內門區三平裏),實際終點應為內門區石坑裏東勢埔橋北側岔路口,往南過橋後即為內門區主市區。 高99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屏99線」─「美濃~堤防邊」,原屏東縣里港鄉境內約1.6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屏10-1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美濃區合和裏成功路、中正路一段路口~美濃區吉洋裏南側中正路三段縣市界處,改編為「高99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鳳山」(位於鳳山區),實際起點應為鳥松區大華、鳥松裏,本館路、青年路二段、澄清路路口處,路口西南側即跨入三民區。

仁路二段: 高雄市區道列表

本里於民國九十一年大里行政區域調整時劃分成立,包括原大里裏、新裏裏、東興裏及西榮裏等部份行政區域,因位於國光路東邊,且以國光路為主要交通要道,故取名「國光裏」,第一任裏長迄今為魏益川先生。 轄區面積0.5215平方公里,轄20個鄰,戶數約2100戶,人口數約7000人。 本里位於臺中市大里區的重劃區內,居民以從事工商業為主,較屬都市型態。

高122線三灣終點處路口,往北行可連接南171線到達臺南市左鎮區草山裏境內,往南行則可連接南167-1線到達臺南市龍崎區龍船裏。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頭社」(位於內門區溝坪裏廣興),實際上應位於更南側的「溝坪」。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仙林」(位於甲仙區大田裏),實際終點應為旗山區圓富里的「口隘」。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橫溪」,疑為「橫山」地名的誤植。 起點聚落稱為「龍背」,位於橫山(亦稱為蛇山或龍山)龍闕的西側。

仁路二段: 臺中市大里區新仁路二段

註:各銀行之貸款利率及成數會因貸款標的不同及銀行政策改變而變更,以上提供銀行利率及試算結果僅供參考。 若想了解最新房貸利率資訊,請攜帶貨款標的之產權資料親洽各銀行查詢辦理,以免影響您的權益。

仁路二段: 臺中分公司

高30-2線為新編道路尚無確切路線資料,推測做為高雄捷運橋頭糖場站連外道路而編成,路線定位高30-2線。 本里於清領時期稱「土城」,日治時代即稱「塗城莊」,後因人口的成長分別於民國六十五年及七十一年整編劃出金城裏與瑞城裏。 裏區域內有塗城路、仁化路二條主要道路通過,居民純樸善良,社區多元化,是一個多采多姿,充滿活力的好地方。

仁路二段: 臺中房地王

本里位於大里區南端,北臨大元裏,西與西湖裏相接,東與金城裏、瑞城裏,南接霧峯區、泉水巷與草湖路一帶,是草湖地區最早開發及人口聚集之處,而現在人口最密集、最繁榮之處,則集中在中興路沿線,在中興路未開闢之前,都是利用草湖路到臺中市區,現在則以中興路為主要的連外道路;轄內共36鄰,面積一. 三九四九平方公里,地理環境極佳,早期民眾均以務農起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風樸實,勤苦耐勞,然而隨著工商業的發達,逐漸演變成工商業與農業並存的型態。 本里在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由內新村分出來,第一任村長為陳義恭先生。 由於外地人口的大量遷入,居民並不以某一各特定的出生地、姓氏為主,新仁路三段120號是此地最早興建的房屋,屋主是陳長壽先生。 當初由內新村劃分出來時,由於位於中興路之西方,而命名為「西榮裏」。 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四日,因人口過度密集而實施裏鄰調整,並重新劃分為現在的西榮、長榮兩裏。

大里裏與新裏裏原名大里杙,日治時期同稱大里莊,居民以來自中國福建漳州的林姓為主。 乾隆年間大里杙已有住戶4000餘人,當時商行林立,盛極一時,所以有「一府、二鹿、三艋胛、四諸羅、五竹塹、六大里杙」的說法。 仁路二段 大里莊在日治時期原有四保,大里裏屬一、三保,新裏裏則是第四保,居民多半住在中興大排北邊即大里街一帶,再逐漸的向外擴展,「瓦窯子」位在大里裏西邊,清領時期以燒琉璃瓦著名,傳說因為當地的土質很好,燒出來的瓦呈現金黃色,因此大多上貢朝廷使用,後來害怕往後無法燒出同樣的琉璃瓦而遭罪,所以將瓦窯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