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7大著數2025!(小編貼心推薦)

臺北故宮喜出望外,可是一籌錢卻發現,捉襟見肘的財政根本拿不出錢來收購此二帖。 收下《中秋帖》與《伯遠帖》時,郭葆昌已經年過六旬。 他知道多事之秋身懷寶物的危險,卻又不願國寶外流,因此多次和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交涉,希望故宮能回購兩帖,讓三希堂三寶重聚,但終因國難當頭、財力不濟而未能實現。 後來,張伯駒先生得知消息,便託人與郭葆昌談定了價格,準備收購兩帖。 但是,三希堂更被普羅大衆熟知的,其實是它的另一層含義——堂內所存的三件稀世珍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

  • 將書畫入玉器,不僅能陳設案頭、時時賞玩,還能使其更好流傳。
  • 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盜出宮,歷經劫難,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動用巨資將《中秋帖》《伯遠帖》購回,最終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法書名跡刻石,共三十二卷,稱“三希堂法帖”,該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清內府所刻叢帖中的翹楚。
  • 那時候,《快雪時晴帖》已經運到了臺北。
  • 乾隆十一年,他特地在養心殿西暖閣開闢小室,將《快雪時晴帖》與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存放其中,並賜名爲三希堂。

他早年曾在古玩店當學徒,逐漸獨當一面,在京師古玩圈子裏有了名氣。 他和袁世凱關係極好,甚至被稱爲“袁世凱的賬房先生”。 但他也很有愛國心,決不將文物賣與外國人。 到了1746年,35歲的乾隆爺正是文治武功都達鼎盛之時,清宮內務府爲他尋來這三大法帖,珍藏在三希堂內。 乾隆爺對這三件傳世名帖愛不釋手,時不時就要拿出來賞鑑一番,三大法帖上都蓋滿了他的印章。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正版

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覆爲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中秋帖》,傳爲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行書3行,共22字。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爲“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現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收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是僅存於世的王羲之的真跡精品,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法帖共分32冊,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書法叢帖,集歷代書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以歷史順序編纂,囊括了當時宮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跡珍寶。 《三希堂》原名“溫室”,本爲乾隆皇帝讀書之所。 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並時常把玩,遂以此更名。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卷二

現在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除了墨跡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載體,那就是法帖。 三希堂法帖2025 三希堂法帖2025 法帖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由於帝王的喜愛,出現勾摹前人墨跡的集帖,即《萬歲通天帖》。 到宋代又出現了彙集歷代名家書法墨跡,將其鐫刻在石或木板上,然後拓成墨本並裝裱成卷或冊的刻帖。 這種刻帖既使古人的書法得以流傳,擴大了其影響,又是學習書法的範本。

但僅將王羲之所書28字刻畫其上,原帖之題跋及乾隆所作之《疏林亭子圖》等俱不可見。 另外,原帖上諸多鈐印也被省略,僅留有“三希堂”、“乾隆御玩”、“內府圖書”三方璽印,且三方璽印都琢刻在留白處,無與文字交疊之現象,故其工藝難度與本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而本品則是不斷嘗試後,於乾隆晚年,將詩、書、畫、印與玉板的完美結合,一面是御筆縮臨的法帖,另一面則是御筆臨仿倪雲林的畫作。 今冬,以玉爲材、乾隆御製的“快雪時晴帖玉插屏”,及一方在法帖中鈐蓋過的“田黃‘幾暇鑑賞之璽’印”,它們曾見證了乾隆帝對傳世名作的“癡”,今朝相聚,何其幸哉。 向常侍即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賢之一。 “深心託豪素”,豪素亦毫素,豪通毫,是筆和紙的代稱,陸機《文賦》有“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書籍)

”趙孟頫,元代初期最著名的書畫家,集晉唐書法之大成者,其書取法鍾繇、“二王”、李邕、趙構等,於篆、隸、真、行、草諸體皆擅,尤以楷書、行書著稱,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從其所作跋文之中可見趙孟頫對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崇敬與神往。 明代王世懋就稱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

三希堂法帖: 北京明天起全面放開?官方闢謠

去北海公園的網站看看就明白了,還真替這些古碑擔憂。 乾隆皇帝倘若知道當年精心打造的稀世珍品落得如此,估計定會“御駕親臨”。 其後,乾隆十七年,又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選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 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三希堂法帖: 石渠寶笈

因帖中收有被乾隆帝視為稀世墨寶的三件東晉書跡,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而珍藏這三件希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內容簡介: 《三希堂法帖》全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清代幹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梁詩正等奉敕編,計收魏晉至明代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包括無名氏)的書法作品三百四十七種。 從魏鍾繇到明代董其昌,上下一各四百餘年間的著名書帖,多在其中,爲法帖中的鉅製。 三希堂作爲清高宗御用書房,因物以主貴,品以位高而名滿天下。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兩岸分離難聚首

因爲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 其中不乏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孫過庭、懷素、柳公權、蘇軾、米芾、宋徽宗、…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初年由乾隆皇帝敕令鯿刻的一部大型叢帖。

三希堂法帖: 藝術要聞

後乾隆帝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錄內府所藏魏晉以來書法家名跡,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插屏背面爲乾隆皇帝親自爲《快雪時晴帖》所畫之《仿倪雲林疏林亭子圖》,並附御筆題跋三處。 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

三希堂法帖: 圖書館

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今河北省承德市。 始建於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爲避暑山莊。 乾隆朝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擴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園林。 康熙皇帝玄燁和乾隆皇帝弘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處理政務等,使之成爲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個政治活動中心。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集會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山陰蘭亭,修祓禊之禮。 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書《蘭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書法遒媚勁健,精美絕倫,爲歷代楷模。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四)

《三希堂法帖》是中國清代乾隆皇帝敕令朝臣編刻歷代書法珍品。 該法帖中包含有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珍品在三希堂珍藏。 因歷史原因,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隨大批故宮文物南遷,最終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盜出宮,歷經劫難,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動用巨資將《中秋帖》《伯遠帖》購回,最終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希堂寶帖》已分藏百年,成爲了中華文化團圓的最大遺憾。 中華文化要統一,故宮文物也要統一,盼團圓,盼統一,已成爲兩岸人民共同心聲。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的書評 · · · · · ·

法帖原刻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牆間。 由於《三希堂法帖》原版卷帙浩繁,對於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欣賞、學習、臨摹皆有所不便。 三希堂法帖2025 爲了讓更多的書法愛好者更爲方便地學習、欣賞《三希堂法帖》,從中汲取中華書法藝術的精髓。

從乾隆十二年開始,弘曆命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鐫刻成《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名家精貼盡匯其中,被譽爲書界之龍,藏於三希堂之內。 三希堂,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爲三希堂。 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爲養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誌。

三希堂法帖: 想好了再來! 首次訪華就來這一套, 中國撤走儀仗隊表明態度

《三希堂法帖》是一部空前的大型書法從帖,因保留了歷代珍貴的書法名家真跡而名聞遐邇。 其千餘年的書法藝術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其拓本成爲後世儒雅之士的必藏之物。 所謂“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幅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的書法字帖。

三希堂法帖: 故宮旗艦店

三人都是東晉大書法家,中國歷史上最顯貴的門閥士族琅琊王氏的子弟。 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全部法帖共收集歷代名家135人的340餘件楷體、行體、草體書法名品,並各家題跋200餘條,印章1600多方,共9萬多字,刻石500塊,分爲32冊。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輾轉數年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以35萬元港幣的價格從香港購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自魏晉至明末書法大家的名帖盡收其中。 作爲我國古代最高藝術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國古代書法家爲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三希堂法帖: 中國書法最高藝術殿堂:《三希堂法帖》的來歷

上古倉頡“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語,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後世經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依次演進,至隋唐,書法大盛,篆隸楷草行風行於世。 三希堂法帖2025 王羲之、張旭、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米芾等書法方家各擅其長,引領着各種書體的發展,使書藝創作更加輝煌。 正所謂“室雅何須大,天地盡縱橫”,乾隆皇帝就在這個小巧玲瓏、佈置精妙的房間裏鑑賞者他的珍寶,思考着“希賢、希聖、希天”的帝王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爲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併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據記載,乾隆十四年,命朱採將臘日雪後乘興御筆縮臨的《快雪時晴帖》,刻在姚宗仁所制玩鵝玉器上,這應該就是乾隆將快雪時晴帖與玉器相結合的早期嘗試。

其中所收錄最爲珍貴者,屬晉代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請帖》、王獻之《中秋帖》及王旬《伯遠帖》。 這幾件稀世珍寶被乾隆收藏於故宮的養心殿內,極爲重視,並將此一大型法帖親自取名爲“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的特諭也刻於《三希堂法帖》之卷首。 該璽爲田黃質地,隨形雕雙龍戲珠雲龍紋鈕。 通高4.4釐米,印面2.05釐米見方。 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乾隆寶藪》、《嘉慶寶藪》和《道光寶藪》中均有明確著錄,經與實物比對,無論是材質、體量,還是篆法佈局都與《寶藪》中的記載完全相合,可以確定此璽爲乾隆皇帝寶璽的真品。 作爲乾隆皇帝重要的鑑藏璽,要充分理解此璽的價值,就必須對清宮特別是乾隆時期與宮廷收藏密切相關的鑑藏璽情況進行考察,對其製作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