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等於十六兩,一斤等於百分一擔,亦即十六兩或一百二十分之一石。 晚清時開始英文通常寫成catty或kan。 一錢是常見的應用於中藥方、黃金等的計量單位。
二、在我國使用的英制,除了因爲特殊需要可以繼續使用外,應當一律改用公制。 有些偏僻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在繼續使用舊雜制的,應當照顧這些地區的羣衆習慣、民族特點和避免影響市場的交易,採取穩妥步驟予以改革。 如何改革,由有關者、自治區人民委員會自行決定。
一斤: 百科星圖
按舊制,半斤就是八兩,所以“半斤八兩”常用來比喻兩人大致相當,不分上下。 古籍中也常常以“觔”代“斤”,其實“觔”原本是“筋”的異體字,因爲讀音相近假借爲“斤”。 一斤 1955年發表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已將其作爲“斤”的異體字淘汰。 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到建國初期一直採用一斤十六兩制。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保留市制,改爲十兩爲一斤。 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
- 在生活中平方米通常簡稱爲“平米”或“平方”。
- 在中華民國光復臺灣後,默許了臺斤作為臺灣地區的常用重量單位,而金門與馬祖由於未受日本殖民統治,因此仍使用中華民國官方制定的「市斤」。
- 一般不要將市制單位與國際單位制單位制或任何其它單位構成組合單位。
- 晚清時開始英文通常寫成catty或kan。
- 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 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這兩個單位同鋝和勻似乎沒有正式的聯繫,這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 真實歷史原因是:由於六國度量衡不一致嚴重干擾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 根據維基百科上來說,度量衡就是是傳統對計量長度、容量、重量的統稱。
一斤: 市斤詞語簡介
斤,又稱司馬斤,是中國傳統度量衡的質量與重量單位,起源於中國,再隨著文化思想傳承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馬來半島等地。 現時多為傳統市場和商行(例如茶葉行)慣用的重量單位。 “兩:等於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錢(0.0625斤)。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產生時間可能更早。 其古字形像曲柄的斧頭,斤的本義就是這一類的木工工具。 一斤 斤字在現代多用於重量單位名稱,一斤等於十兩,舊制爲十六兩,合二分之一千克。
一斤: 市斤
傳說木杆秤是魯班運用槓桿原理髮明的,再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爲13兩一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改成16 兩一斤。 根據南宋改斛爲石(已廢止):南宋中期十鬥(容量一石)糧食重約一百二十斤(重衡一石),比重0.9的糧食一百二十斤體積約八萬毫升,得每升約800毫升。 (注:南宋一斤約600克、一兩約37.5克)。
一斤: 一斤
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爲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 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的計量機構,應當儘快地建立和健全起來。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各級計量機構和企業的計量機構的建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自行決定。 各級計量機構統歸同級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
一斤: 工具
在中華民國光復臺灣後,默許了臺斤作為臺灣地區的常用重量單位,而金門與馬祖由於未受日本殖民統治,因此仍使用中華民國官方制定的「市斤」。 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 也稱爲「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準也叫「司馬平制標識」。 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一斤: 一斤等於多少千克
一、國際公制(即米突制,簡稱公制)是一種以十進十退爲特點的計量制度,使用簡便,已經爲世界上多數國家所採用,現在確定爲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 原來以國際公制爲基礎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通用,可以保留。 市制原定十六兩爲一斤,因爲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爲十兩爲一斤;這一改革的時間和步驟,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自行決定。
一斤: 中國大陸與金門、馬祖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時間。 中醫處方用藥,爲了防止計算差錯,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計量單位,不予改革。 ”但今日中藥重量單位已改爲以克計量的國際單位制。
一斤: 一斤等於多少克?
海里()因爲是國際間廣泛通用的計算海程單位,可以繼續使用。 一斤2025 一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77年5月27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第三條第二款:“保留的市制,要逐步改革。 ”1981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准中國國際單位制推行委員會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單位名稱與符號方案(試行)》:“12. 暫時允許使用的市制單位列於表10,其它市制單位不準使用。
一般不要將市制單位與國際單位制單位制或任何其它單位構成組合單位。 ”當時暫時允許使用的市制單位,就是長度的裏、丈、尺、寸、分,質量的擔、斤、兩、錢、分,以及面積的畝、分、釐。 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八十六次會議原則通過了《科學技術委員會關於統一我國計量制度和進一步開展計量工作的報告》和《統一公制計量單位中文名稱方案》。 臺灣島在日據時代由於需要將農作物運往日本,因而模仿日本尺貫法,制定了與日本斤類似的臺製「臺斤」。
如今現實生活中通常指某事某物無足輕重,不會影響大局,如:一錢不值。 李斯開始酌人調查實踐,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爲單位,二十四銖爲一兩,十六兩爲一斤,三十斤爲一鈞,四鈞爲一石固定下來。 如果是密度爲1的液體,比如水,500毫升的水重量爲1斤(500克);如果是油類,(密度爲0.8),625毫升的油重量爲1斤(500克)。 “一斤十兩”和“一斤十六兩”在古代和現代都是並行的,一斤等於十兩主要應用於我們買賣貨物的時候用的,而一斤十六兩主要應用於古代金銀兌換、買賣藥材時候用的。
一斤: 一斤幾兩?一斤幾公斤?1斤、1臺斤、1市斤等重量單位換算?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統一後用小篆),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 李斯爲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爲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一斤等於多少毫升通常需要根據重量與體積的轉換公式來進行計算,具體等於多少毫升,一般會和物體的密度有關係。 如果是水的話,由於它的密度是1克/毫升,這時候1公斤也正好就等於1000毫升,也就是1市斤等於500毫升。 斤(拼音:jī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爲一斤,因爲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爲十兩爲一斤。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爲500g一市斤。 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藥計量作爲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
戰國時期燕國、晉國、楚國多以“釿”爲單位,有時簡寫作“斤”。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標準:二十四銖爲一兩,十六兩爲一斤。 此後直到明清,一直是十六兩爲一斤,直到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計量制度,才改爲十兩爲一斤。
在沒有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地方,由各該級人民委員會指定相應的部門領導。 1、斤是質量單位,毫升和升是體積單位,兩個不同單位之間是不能用等號的,他們之間要換算的話中間還有一個密度。 知道物質的密度和質量,才能算體積。
度代表長度,量代表容量,衡則代表重量(權衡)。 同樣,新加坡法律規定一斤為11⁄3常衡磅,等於十六兩,即0.6048 公斤。 馬來西亞因同是前英國殖民地,有相同的規定。 法定1斤等於500克,而10兩為1斤(即1兩等於50克)。 而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即1斤為605克,而16兩為1斤)。 不同時代、地區的斤實際質量有所變動,但與其他尺貫法單位的質量比例維持不變。
千克:克,(符號kg或㎏)爲國際單位制中量度質量的基本單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單位之一。 一千克的定義就是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幾乎與一升的水等重。 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斤和鎰,一斤爲十六兩;一鎰爲二十兩。 從當時文獻中的記載看來,這兩個單位是亂用的。
《後魏書》:“去斤氏後改爲艾氏;奇斤氏後改爲奇氏。 斤既然可用來砍木頭,當然同樣可以用來鋤地,砍人頭。 斤用於戰爭,和戈矛劍戟起着同樣的作用。 古代的斤作爲一種生產工具,它的主要用途大概便是伐木。 一斤2025 正因爲如此,表示砍木劈柴這一概念的字(詞)也常帶着斤旁。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析”與“折”兩個字。
一斤: 市斤
”這次度衡量改制後,這一歷史時期的文獻大多采用公制與市用制並行,市制後方用括號括起對應的公制重量。 公斤,或稱千克,(符號kg或㎏)爲國際單位制中量度質量的基本單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單位之一。 一斤2025 噸:噸是質量單位,公制一噸等於1000公斤:計算船隻容積的單位,一噸等於2.83立方米(合100立方英尺)。 斤,舊時又異寫作觔,是東亞傳統度量衡中的質量單位,起源於中國,再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馬來半島等地。 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meter),是面積的公制單位。 在生活中平方米通常簡稱爲“平米”或“平方”。
一斤: 工具
公頃:公頃的單位符號用“h㎡”表示,其中hm表示百米,h㎡的含義就是百米的平方(英文爲squarehectometer),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頃。 中國的鋝雖有輕重兩種說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種,即三鋝重二十兩。 一斤 這由毛公鼎銘中的”取三十鋝”可以證明那裏的鋝不可能只有十一銖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