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多位國內外針灸名家,臨牀結合多種手法,體現內經「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想法,並利用不同的工具及理論,設計每位患者的治療方向,常能取得較突出的療效,並參與多項耳鳴及疼痛症研究,以臨牀經驗結合實證醫學,讓中醫治療取得踏實的療效。 為培育人文與應用科學領域人才,在人文與科學並重、理論與實務合一的理念下,推動人文、科技與通識教育,以提升基礎與應用的教學與研究,並追求學術卓越。 2018年12月14日,榮獲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智慧醫療標章」;藥劑部、護理部、教學部、內科部腎臟科、資訊室、醫療品質部等團隊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內科部、藥劑部等醫療團隊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銅獎」。 2008年,急重症中心大樓取得民用航空停機坪許可、臺北分院開幕、新制醫院評鑑獲評特優醫院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獲評為優等醫院。
- 臺北市、新北市確診病患暴衝,雙北各大醫院無法負擔,中央決議今起啟動「北患南送」政策,徵調醫學中心以上醫院急性病牀的10分之1作為專責隔離病牀。
- 三、五權校區為本校新擴展校區,於96年11月16日正式落成啟用,係由急重症中心大樓、癌症中心大樓與教研大樓三棟建築組成;包含有癌症中心、急症暨外傷中心、腦中風中心及預防醫學中心等提供全方位且高效率的醫療服務。
- 吳錫金院長表示,本院與臺中附設醫院醫學中心合作,齊全醫療科別服務,完備與時間賽跑的急重症照護,亦針對雲嘉地區常見疾病,推出整合式照護服務,戮力發展「微創手術、脊椎關節手術、無痛照護、癌症診療及中西醫合療」等特色,同時積極融入社區與長照接軌,今年跨足雲林縣元長鄉,成立醫事級巷弄長照站服務據點,建立完善的老人醫療服務、失智長者服務,及推展智慧社區照護,厚實地方連結,守護長者的長照生活。
- 專長於骨折整復與後遺症之治療與退化性關節疾病,透過手法整復、內服藥與針灸處理,加快患處腫脹消除與復原。
- 逐年成立適當學程,培養人文及科技領域的專業人才,協助本校各系所推動人文、基礎科學、通識教育,使學生有多元文化觀與堅實學術基礎訓練,因應科技及學術發展趨勢,成立跨科系研究中心,從事學術研究,提昇科學及技術水準。
- 2008年,急重症中心大樓取得民用航空停機坪許可、臺北分院開幕、新制醫院評鑑獲評特優醫院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獲評為優等醫院。
1997年,美德醫療大樓啟用、急診大樓啟用(與第一醫療大樓相連),住院容量為1033牀、評鑑結果晉升為準醫學中心。 1995年,蔡長海醫師接任第二任院長、第三醫療大樓整修後啟用(已拆除,原址改建為現今立夫醫療大樓),住院容量為883牀。 長佳智能公司,經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評審肯定,榮獲生策會第16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組殊榮,將於《2019臺灣醫療科技展》大會頒獎表揚。 影響臺灣公立大學表現的相關因素如經費、薪給、退休金、教育部的重重管制等,都是重要因素,惟如上述,臺灣的三所私立大學在評鑑中的表現是可圈可點,本文認為,這些私立大學在管理上比較接近於上述「水手與督察」的例子,而在公立大學中,誰離「水手與督察」的例子愈遠,誰的名次就會掉得愈快。 林宏恩醫師接受本院負責醫師和傷科訓練,為人和善親切,手法輕柔,重視衛教與生活習慣調整,多以針灸、手法及內服藥等方式共同治療患者病痛,並擅長於頭面部疾患、肩頸疼痛、脊椎周邊痠痛、急性跌打損傷等,結合現代醫學觀點和患者體質來研擬治療方針。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陳俊宏 Jiunn-Horng Chen 主治醫師
約有九成以上的大腸直腸手術可使用腹腔鏡進行,藉由幾個不到 1 公分小傷口,將精密的器械置入體內,再透過影像處理系統將病竈放大,並傳輸至電視畫面來操作各項精細手術。 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住院天數短,術後容易照顧,對各年齡層的病患都是不錯的選擇。 為南臺灣第一座醫療建設BOT,由臺南市政府委由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以急重症為發展重點。 地址南投縣草屯鎮平等街140號,原惠和醫院,2007年更名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草屯分院。
下轄豐原分院、臺中東區分院、臺北分院、中科員工診所、臺中監獄附設培德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國醫藥大學BOT案)共同組成醫療體系,未來將有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BOT案)加入。 楊凱介醫師畢業後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完整的內科專科及過敏免疫風濕次專科醫師的訓練,並獲得該屆風濕專科考試榜首的榮譽,但他並不因此而怠慢。 他用心的照顧病人,也同時熱心於教學,故連續七年榮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佳教學主治醫師的肯定。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癌症尖端科技治療的演化非常快速,由細胞分泌出來的奈米載體「外泌體」,透過基因改質的方式,在外泌體表面裝載辨識癌細胞抗體,以及在內部裝載藥物,同時達到擊殺癌細胞並抑制癌轉移,以創新藥物來幫助病人對抗癌症,包括雙特異、三特異接合抗體,以及外泌體等,皆風起雲湧的在進行,提升癌症精準治療的品質,現已技轉於衍生企業-聖安生醫公司,值得醫界關注。 地址雲林縣北港鎮新街裏新德路123號,又稱媽祖醫院,原為北港朝天宮籌資興建但未完工之媽祖醫院,後由中國附醫接手,198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運作,並於2008年起正式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共設急性病牀300牀、特殊病牀129牀(包含加護病房及呼吸照護病房),並提供護理之家的服務。 1999年10月,中國醫藥大學北港與臺中兩附設醫院合併營運,為同屬中國醫療體系之北港院所。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中國醫點通iOS版
提供的資訊僅可參考,不能代替醫師的治療,有病還是要看醫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關心您,祝您事事順心。 吳美瑤醫師兼具中西醫師資格,為人親切謙虛,也沒有任何架子,曾接受基礎醫學研究訓練,擔任住院醫師期間也在本院心臟內科接受半年訓練,目前除臨牀業務外亦從事中醫診斷方面及心臟內科的相關研究。 洪偉哲醫師於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完整的內科專科及過敏免疫風濕次專科醫師的訓練,同時為骨質疏鬆專科醫師。 洪醫師長期致力於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的研究與治療,並且積極參與以及投入相關發炎性關節炎的國際會議與臨牀研究。 陳俊宏醫師的專長在風濕關節炎以及過敏疾病,包括:自體免疫疾病 (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硬皮症) 、各種關節炎 (類風濕性,僵直性脊椎炎,痛風,退化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骨質疏鬆症) 、以及蕁痲疹,氣喘,過敏。
- 本處僅列出中國醫藥大學直接相關之機構,與該校合作但非直接經營之醫療院所、分院下轄之門診部不列於此處。
- 臺中榮總部分,原本第一醫療大樓有19牀病牀為隔離病牀,但因收泰安附幼確診病患已接近滿牀,若以該院急性病牀總牀數972牀來計算,今天得緊調97牀作為專屬隔離病牀。
- 陳俊宏醫師的專長在風濕關節炎以及過敏疾病,包括:自體免疫疾病 (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硬皮症) 、各種關節炎 (類風濕性,僵直性脊椎炎,痛風,退化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骨質疏鬆症) 、以及蕁痲疹,氣喘,過敏。
- ▲獲國家新創獎-「帶藥外祕體,高效擊敗癌細胞」於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展區「醫師聊健康」獲得滿堂彩,氣氛熱烈,周德陽院長(圖中)上場回答在座專業人士詢問。
- 地址臺中市南屯區培德路9號(臺中監獄行政大樓一樓),於2002年4月委由中國附醫經營,就醫對象僅限臺中監獄收容人,未對外營業。
- 提供的資訊僅可參考,不能代替醫師的治療,有病還是要看醫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關心您,祝您事事順心。
葉祐安醫師同時具備中醫傷科醫師、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及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擅長整脊、推拿整復等手法處理關節錯位及肌肉筋膜緊張造成的急慢性疼痛,不適合整骨的疾患亦運用輕手法、針灸、拔罐、外敷或內服藥物給予患者全面的治療。 師承於國內外中西醫名家,擅長運用針藥來平衡患者全身的氣機,優化血液的質地,再用浮針改善氣血的道路,並搭配各類型的製劑或醫材,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能解決許多久久不癒的疑難雜症。 研究上以中醫相關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為主,並持續在中醫傷口照護專病上不斷鑽研,以及開發新一代的製劑和醫材。 逐年成立適當學程,培養人文及科技領域的專業人才,協助本校各系所推動人文、基礎科學、通識教育,使學生有多元文化觀與堅實學術基礎訓練,因應科技及學術發展趨勢,成立跨科系研究中心,從事學術研究,提昇科學及技術水準。 陳自諒醫師為全國最傑出的腹腔鏡手術醫師之一,擅長運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相關體系
師承南北少林,承襲中醫傳統骨傷科手法之精髓,並於本院接受中西醫學之專業訓練、中醫傷科之完整訓練,將傳統醫療與現代醫學觀點巧妙融合。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以針、傷、藥(針灸、傷科手法、內服外敷中藥)三者為治療核心,搭配浮針、小針刀等特殊療法,為患者進行全面性醫療。 擅長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問題、頸椎疾病、肩頸痠痛、骨科術後調理、骨質疏鬆症以及腦中風後遺症。 侯甫葦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為人和善,看診細心,侯醫師認為傷科治療方式可區分為傷科內服藥、傷科治療手法與傷科針灸,主要處理肌肉骨骼關節疼痛、痠麻脹等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地36年深耕社區
整合現代醫學知識及醫藥科技等領域,大學授課配合以問題導向教學及醫院臨牀實習、啟發教育方式,推動並深植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精研實證與科學理論,培養兼具醫學與科技專業知識和醫德的醫師。 配合醫學研究與尖端科技結合推動生物、分子、癌症等之醫學及科學研究,極力發展本學院為培育醫事專業、疾病研究與醫療保健之人才的學術殿堂的學院。 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不斷延伸服務觸角,建立民眾所需的醫療體系,目前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北港附設醫院、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新竹附設醫院等,共5 家體系院所以及多家支援合作機構。 位於臺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創立於1980年,現有7棟醫療大樓、2,202張病牀、約6,412名員工,每月門診約19萬人次、急診約1萬4,000人次、住院約7,600人次、手術約5,100人次,是深受民眾信賴的醫療重鎮與健康堡壘。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聚焦「再生醫療」、「AI智慧醫療」、「精準醫學」、「國際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得獎專區」等六大主題參展,受到醫界熱烈迴響,生策會大會直播時段,選定展區一探究竟,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親自帶領分享醫療新知。 徐新政醫師於中國醫藥大學服務已長達近二十年,專長於中醫骨傷科類各種病症(骨折脫臼整復、運動傷害、關節炎、肩背痛、褥瘡),尤其精於骨折整復及運動傷害治療,主任性格溫厚,為人和善,門診時間之餘,除醫學研究與教學之外,每年也代訓中、外醫學生的中醫骨傷科臨牀教學。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今起「北患南送」 中國附醫撥第一醫療大樓、榮總急調90多牀
因其成像原理的特性,可為病竈進一步做定性、定量的分析,適用於癌症與軟組織病竈的診斷。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2025 中心獨創專屬腸胃鏡檢查區於3F, 並於108年5月擴增檢查室區域及等待區再次提升服務品質。 超高解析度8K-Ultra HD 0.23mm:如同超高解析電視4K與8K的概念,超越傳統電腦斷層2K-4K的採樣率,Revolution CT可達到8K的高採樣能力,最細可看到0.23mm。 有助於早期微小病竈的精確判斷,降低延誤治療的風險或過度診斷造成的困擾,而這項優勢在早期癌症篩檢上格外重要。 臺中榮總部分,原本第一醫療大樓有19牀病牀為隔離病牀,但因收泰安附幼確診病患已接近滿牀,若以該院急性病牀總牀數972牀來計算,今天得緊調97牀作為專屬隔離病牀。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葉祐安 Yu-An Yeh 主治醫師
蔡嘉哲醫師專長診斷各種不同表現之關節炎,關節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症、血管炎、痛風、退化性關節炎、硬皮症等等,這些疾病需早期診斷及治療,延誤治療將導致疾病之關節變形甚至殘障。 針對失智患者及預防失智,本院透過神經內科醫師照護,及各項新型療法刺激,發展「藝術治療」項目,透過流金畫、藝術品創作,刺激長者感官及手腦協調,更以「圓與緣的協奏曲」為主題做大型藝術創作,在院內二樓走廊呈現藝術成果展,增添藝術氛圍及美感,展期至2月底止,歡迎民眾和患者家屬前往參觀。 郭於賢醫師從事傳統傷科整復及太極推手專業運動二十多年,擅長將簡易運動帶入治療衛教之中,並以親切溫和、幽默風趣的方式與患者互動。 正子斷層攝影可早期偵測癌細胞,一般細胞活動時需消耗葡萄糖,而癌細胞分裂非常迅速,新陳代謝特別活躍,攝取的葡萄糖為正常細胞的2至10倍,正子斷層造影即藉此原理,找出癌細胞的蹤跡。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醫療AI創新應用首屈一指 中國醫藥大學衍生新創企業長佳智能公司榮獲第16屆國家新創獎
地址臺中市北屯區太原路三段1141號,原址為1991年臺中市政府委託的弘光科技大學附設老人醫院,2021年7合約結束後市府收回拆除,2022年1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取得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BOT經營權,預計2025年完工啟用。 2009年10月20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引進全世界第一臺640切斷層掃描儀,640切電腦斷層的特色,在於速度超快及大範圍掃描,可以彌補64切的不足。 該公司目前已有84項醫療AI計畫在進展中,利用了超過2萬例資料所訓練出來的高精準AI判讀模型,其中,以「自動化骨齡輔助判讀系統」發展最為成熟,已向美國與臺灣食藥署申請二類醫材並執行臨牀試驗中。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眼科 (醫療大樓一樓) 門診時間表
Anderson Cancer Center 進修一年,專攻乳癌基因治療領域之研究。 本院是中部地區標竿的血癌治療中心,更是唯一積極以骨髓移植治療血癌及其他血液疾病的癌症中心,葉士芃主任與癌症團隊有功不可滅之傑出貢獻。 一、學士校區之主要建築物有:立夫教學大樓、醫學大樓、互助大樓、實驗大樓、安康教學大樓、學生宿舍、附設醫院第一醫療大樓、第二醫療大樓、立夫醫療大樓、復健大樓及美德中醫大樓。 本處僅列出中國醫藥大學直接相關之機構,與該校合作但非直接經營之醫療院所、分院下轄之門診部不列於此處。 黃建中醫師畢業後在臺中榮民總醫院接受完整的內科專科及過敏免疫風濕次專科醫師的訓練,曾榮獲院級和部級教學優良醫師的獎項,並曾支援臺中榮總埔里分院的風濕科門診業務。 為了宣傳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兩校醫技系,於1日至4日在臺灣醫療科技展展示課程成果及系所特色,超過1000多位的民眾和高中生,實際體驗醫檢師的專業技能,瞭解目前醫療發展的趨勢與新興話題,使外界能更認識「中亞聯大」兩校的優勢。
搭乘臺中客運 131 號,由民俗公園到竹仔坑,經學士路於「中國醫藥大學」站下車,步行 1 ~ 2 分鐘即可到達本校。 搭乘統聯客運 61 號,由臺中車站到大雅,經學士路於「中國醫藥大學」站下車,步行 1 ~ 2 分鐘即可到達本校。 若對於本院有任何讚美、抱怨及建議請至「院長信箱」,如有健康問題諮詢請至「民眾發問」,會有專人回覆您,謝謝您的配合。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吳美瑤 Mei-Yao Wu 主治醫師、助理教授
專長於骨折整復與後遺症之治療與退化性關節疾病,透過手法整復、內服藥與針灸處理,加快患處腫脹消除與復原。 醫學專業能力的培養,醫學人文情懷醫德涵養的全人教育,訓練學生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服務奉獻的精神以及尊重生命的醫學專業人員。 研究所致力於培養具有研究能力及視野的醫師(學)科學家,以及其他生命科學研究的專家。 邱院長曾在世界知名美國紐約史隆基達靈紀念癌症中心接受完整之訓練,對各種惡性腫瘤與血液疾病之診治都有豐富的經驗。 邱院長建立二十種主要癌症之以病人為中心、多專科團隊共同照護模式,也建立造血幹細胞移植照護系統,給病人提供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三、五權校區為本校新擴展校區,於96年11月16日正式落成啟用,係由急重症中心大樓、癌症中心大樓與教研大樓三棟建築組成;包含有癌症中心、急症暨外傷中心、腦中風中心及預防醫學中心等提供全方位且高效率的醫療服務。
陳醫師曾擔任加拿大卑詩大學 內科部風濕科臨牀研究員,以及卑詩省針灸中醫聯盟副理事長。 陳醫師近年發表有關痛風、纖維肌痛症,以及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在國外重要風濕病期刊,包括:關節炎與風濕病、風濕病年鑑、風濕病雜誌等,並因此而參與制定2015全世界痛風診斷分類準則、2013臺灣痛風指引,並與臺灣纖維肌痛症諮詢委員會,以推廣纖維肌痛症之衛生教育。 陳得源醫師自民國77年就參與藍忠亮顧問當時領導的過敏免疫風濕科團隊,後來為能緊密結合臨牀醫療與基礎研究(轉譯醫學)至國立陽明大學臨醫所進修並取得博士,接著被醫院遴派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微小關節鏡室進修(鑽研關節炎診療)及法國進修骨骼關節超音波技術,並應用於各種免疫風濕疾病之診療。 針對常見不明原因發燒之自體發炎疾病(如成人型史笛兒氏症)具豐富診療經驗及研究成果,享譽國際。 北港媽祖醫院今年度成立雲林縣第一家「高壓氧治療中心」幫助傷口照護患者或在一氧化碳中毒和潛水夫症的治療上增加新選擇;引進智能復健外骨骼機器人,號稱鋼鐵衣,大幅提升患者復健品質與成效。 另於骨科、婦產科、一般外科、整形外科等,分別增加ROSA Knee機械手臂導航系統、3D立體影像導航系統、喉返神經監測系統、AI智能判讀系統,及乳房外科真空輔助切除術與婦產科鉺雅鉻陰道雷射等多項技術與設備,全方位提升本院醫療的科技與專業性,為雲林鄉親打造更優質的醫療團隊服務以及科技智能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臺中市)
搭乘臺中客運 35 號,由僑光技術學院到南區區公所,經學士路於「中國醫藥大學」站下車,步行 1 ~ 2 分鐘即可到達本校。 搭乘統聯客運 77 號,由統聯轉運站到慈濟醫院,經學士路於「中國醫藥大學」站下車,步行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1 ~ 2 分鐘即可到達本校。 搭乘統聯公車 25 號,由干城站到僑光科技大學,經學士路於「中國醫藥大學」站下車,步行 1 ~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2025 2 分鐘即可到達本校。 臺中總院區:位於臺中市學士路與育德路上,主要分為第一、第二(兒童)、第三(立夫)、美德(中醫)、復建醫療大樓,病牀共有1141張。 1.黃春明醫師專長於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乾燥症、各類風濕病、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肌肉炎, 硬皮症, 血管炎…)及其他過敏性疾病(蕁麻疹、過敏性鼻炎、氣喘….) 2.風濕免疫疾病重要在於早期診斷、早期給予適當的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網站管理程式安裝
臺北市、新北市確診病患暴衝,雙北各大醫院無法負擔,中央決議今起啟動「北患南送」政策,徵調醫學中心以上醫院急性病牀的10分之1作為專責隔離病牀。 目前包括臺中榮總急調約97牀作為專責隔離病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調撥第一醫療大樓作為專責隔離病房,分擔雙北超載量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簡稱中國附醫),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為臺中市三所醫學中心之一。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一般門診 (癌症中心大樓一樓) 門診時間表
黃醫師尤其專精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和僵直性脊椎炎之診斷,治療和照護。 黃宗祺執行長表示,醫療AI應用於影像辨識的發展最為快速,此智慧醫療輔助診斷全解決方案可協助臨牀科醫師快速辨別病症,在臨牀應用中作為診斷評估參考的依據,預期可有效降低過去醫師-判斷病竈的流程中所耗費的時間與醫療成本。 不僅如此,更能提高臨牀醫師判讀影像效率、減少檢查上因不同判讀者而產生的差異、更精準的診斷及治療、縮短醫師例行工作時間,並提供病人更好的看診品質。 四、安康校區於97年10月正式啟用,包含多功能學生活動中心、員工生運動場所,增加教室及閱覽室、學生機車停放空間、教師研究室等。 中國附醫透露,分倉分流方式是防疫以及照護確診最好方式,院方將在週五之前將第一醫療大樓調撥作為專責隔離病房,另外還要調撥20牀加護病牀。 至北港鎮時,可到北港圓環﹝彰化銀行站﹞搭本校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交通車至北港分部,搭車時刻表請參考北港附醫網站。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中醫傷科醫師總覽
▲獲國家新創獎-「帶藥外祕體,高效擊敗癌細胞」於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展區「醫師聊健康」獲得滿堂彩,氣氛熱烈,周德陽院長(圖中)上場回答在座專業人士詢問。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2025 ▲中國醫療大學暨醫療體系展區參訪人潮熱鬧滾滾,馬來西亞參訪團由馬來西亞駐臺首席代表何瑞萍女士(圖第一排右六)領銜,近五十人規模最為盛大,南向國家醫界專家共計百人參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圖第一排右七)親自接待說明展區特色。 葉士芃醫師曾任中華民國骨髓移植學會祕書長,自 2010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2025 年起擔任骨髓移植學會常務理事。 葉醫師專精於血液幹細胞 (骨髓) 移植,具百例以上之經驗、各種癌症化學治療與輸血醫療。
吳錫金院長表示,本院與臺中附設醫院醫學中心合作,齊全醫療科別服務,完備與時間賽跑的急重症照護,亦針對雲嘉地區常見疾病,推出整合式照護服務,戮力發展「微創手術、脊椎關節手術、無痛照護、癌症診療及中西醫合療」等特色,同時積極融入社區與長照接軌,今年跨足雲林縣元長鄉,成立醫事級巷弄長照站服務據點,建立完善的老人醫療服務、失智長者服務,及推展智慧社區照護,厚實地方連結,守護長者的長照生活。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2025 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百家爭鳴,中國醫藥大學衍生新創企業長佳智能公司陸續開發84項醫療AI判讀模型,並導入醫療AI輔助診斷系統至20家醫療院所應用,新近研發打造出一套「智慧醫療輔助診斷全解決方案」,有助於臨牀醫師判讀影像效率,更精準的診斷及治療,經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評審肯定,榮獲今年第16屆國家新創獎。 ▲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今年榮獲「國家新創精進獎」加上「國家新創獎」共23項,為歷年最多,豐碩研發成果展示外,專家再分享於展區「醫師聊健康」,圖為中國附醫研究副院長李光申,主講國家新創獎獲獎主題- AI於Knee MRI之自動診斷。 急重症中心大樓:頂樓設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五權院區直昇機飛行場」為醫療用圓形停機坪可供直昇機運送傷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