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8大優點2025!專家建議咁做…

事實上,企業端在儲存介面選擇上,除了SATA與SAS之外,尚有FC(Fiber Chanel,光纖)與SSD方案可供建置。 在早期SAS 1.0(1.5Gbps) 與SAS 1.5(3Gbps)時代,FC早已提供了高達4Gbps的儲存效率,當時的SSD仍不成氣候,因此諸多大型工作站皆採用了FC方式,以作為資料高速處理的最佳選擇。 sata 與系統溝通連結必然是透過 PCIe 匯流排,連結至晶片組或處理器所內建的 PCIe 控制器,經過節點如同點對點般精簡。 反觀 SATA 介面機種,與系統核心之間多了 SATA 磁碟控制器這隔閡,訊號傳輸與控制無可避免產生額外的延遲,亦有一般測試可見的性能差異影響(如主機板晶片組原生內建與第三方控制器之別)。 固態硬碟本身的控制器,主司對內快閃記憶體運作與維護管理,以及對外透過 PCIe 匯流排或 SATA 之類介面,與電腦系統溝通連結。

  • 乍看之下,雖然它們的速度都很快,但是比較這兩種類型的固態硬碟將可突顯它們的區別。
  • 由於SATA-IO並未硬性規定命名規則與功能要求,因此在推廣初期也造成不少產品定位上的困擾。
  • 這些差異讓重要的應用程式與服務有更長的正常運作時間與更低的延遲。
  • 在排除中間的 SATA HBA 層級之後,NVMe 可允許 SSD 固態硬碟透過 PCIe 匯流排直接與 CPU 進行通訊,為提升突破性效能開啟一扇門。

然而,SATA與SAS這兩種迥然有異的介面,在效能與應用上有何不同? 今天,胖達透過效能測試與解說,一解讀者心中長年疑惑;讓你在儲存設備的搭建上,更加隨心所欲,得心應手。 以上是就係統架構理論而言,不過延遲這檔事一般較少被注意到,能夠呈現出差距的測試軟體也可能極為有限。

sata: 在 PlayStation®5 中安裝 M.2 SSD 固態硬碟

然而,SAS介面,仍有許多優勢是SATA與SSD無可比擬的,而這些優勢,恰恰都是企業端用戶所重視的部份。 所得結果也許說不上相差天高地遠,但至少沒讓人意外或者是白忙一場,結果顯示 PCIe 固態硬碟延遲確實略好於 SATA 機種。 其中 2 款 PCIe 產品,大抵上來說可視為讀與寫延遲都在 20us 以內,而 SATA 機種範圍在 20~30us 之間。 其中,因控制器、快閃記憶體等條件差異,有 2 款產品寫入延遲比讀取來得高一些。

2000年11月由“Serial ATA Working Group”團體所制定。 它是一種電腦總線,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儲設備(如硬盤及光盤驅動器)之間的數據傳輸,由於採用串行方式傳輸數據而得名,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除此之外,SAS系列RE MTBF高達140萬小時,而RE SATA系列MTBF也高達120萬小時,無懼24×7全天候不間斷存取的嚴苛考驗,提供高度可靠的儲存環境與作業應用。 而WD RE SAS提供1TB 、 2TB 、 3TB 及 4TB容量供行家選擇,在WD RE SATA部份,則有2TB、3TB和4TB 容量可以選購。 圖 / ASRock z77 Extreme 11採用LSI 控制器。 在一票z77主機板中,是極少數內建支援SAS硬碟的消費級主機板。

由於紅標主要用來供給NAS使用,一般來說,NAS幾乎很少關機;因此,WD紅標雖說採用SATA介面,但是在設計上,則與SAS硬碟相似,具有24×7的特性。 也因此,可見到近期部份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選用WD紅標系列加以建置備份儲存站,主因則在於耐用、可靠;而存取效率,則非首要之顧念。 ▲ SATA 固態硬碟受制於傳輸介面的可用頻寬因素,最高存取速度難以突破 570MB/s,PCIe 產品能夠輕易提供數倍速度,因而被列為發展重點。 反觀 PCIe 匯流排介面基於通道可彈性組合運用這優勢,能夠提供近乎源源不絕的傳輸頻寬,給予各式高速裝置利用。 像是 PCIe 2.0 x1 理論頻寬有 500MB/s,儘管小輸給 SATA 6Gb/s ,但是合併 4 條通道可得 2000MB/s。 若是升級為漸成主力的 PCIe 3.0,配置 1 條通道即有 984.6MB/s,4 條合併則是可達到 3938.4MB/s 之譜。

sata: 電腦

這表示 HDD 可以達成更高的產量和效能,但日後將成為 SSD 控制器技術的瓶頸。 舉例來說,HDD 能夠達成高達 200 次的每秒輸入/輸出 ,而 SATA 型 SSD 固態硬碟可以達到高達 100,000 次 IOPS,並且可以透過 SATA 匯流排以人為方式限制效能。 2000年11月由國際序列式ATA組織所制定,取代舊式PATA(Parallel ATA或舊稱IDE)介面的舊式硬碟,因採用序列方式傳輸資料而得名。 在數據傳輸上這一方面,SATA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捷,並支援熱插拔,使電腦運作時可以插上或拔除硬體。 另一方面,S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脈訊號,具備比以往更強的糾錯能力,能對傳輸指令(不僅是資料)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提高資料傳輸的可靠性。 不過,SATA和以往最明顯的分別,是使用較細的排線,有利機箱內部的空氣流通,某程度上增加整個平臺的穩定性。

  • 近年來,個人電腦的硬碟傳輸介面,已為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所取代;而傳統IDE硬碟也已成昨日黃花,風華褪盡。
  • 傳統機械式硬盤的缺點在UMPC上一覽無遺,不但功耗大,速度慢,容量增長速度也不快,因此異軍突起的固態盤(SSD)就有可能成爲SATA帶寬推廣上的助力。
  • TRIM改進允許SATA固態硬碟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自行修剪,改善SSD的性能,同時還帶來讓主機識別設備的硬體設備功能,提升SATA的相容性。
  • 也因此,可見到近期部份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選用WD紅標系列加以建置備份儲存站,主因則在於耐用、可靠;而存取效率,則非首要之顧念。
  • 以上是就係統架構理論而言,不過延遲這檔事一般較少被注意到,能夠呈現出差距的測試軟體也可能極為有限。

SATA 3.0最大的改進之處,就是將總線最大傳輸帶寬提升到6Gbps之譜,如此一來大幅提升了連結埠分享器與連接器的應用空間,在具備對大容量與高速傳輸需求的外接應用中,可以發揮其長處。 而具備更佳耐性的連接測試也在進行之中,不過其詳細內容還不明確,不過以其超大的帶寬現來看,其實已經超出了一般消費性應用的範圍,而偏重於特定的專業應用,市場也小了許多。 而SATA纜線雖然在寬度上佔盡優勢,但是長度被限制在2米以內,這對部分應用來說,也是個相當大的限制,不過這點可以藉由xSATA來加以解決。 爲了防止誤接,eSATA的接口形狀與SATA的接口形狀是不一樣的。

sata: 電腦DIY

在這種系統中,雜訊會隨著正常信號一起傳輸、放大,不易被抑制;在高速時尤其嚴重,為了有效的減少雜訊的幹擾,我們只好使用高達5V的電壓來傳送正常訊號,使大電壓的正常訊號蓋過小電壓的雜訊信號。 雖然大的電壓可以有效的抑制雜訊,但是大的電壓同時也表示驅動電路的生產成本將因此上升,大電壓更不利於高速傳輸系統的設計和製造,高達5V的傳輸電壓限制追求高速和低成本的可能性。 文末,提供一系列測試成績,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考,瞭解SAS與SATA硬碟之間的差異。

sata: SAS & SATA Overview

近日來,WD推出了4TB WD RE SAS 及 4TB WD RE SATA 企業級硬碟,採用3.5 吋規格,除了前文提到的諸多企業級功能外,另外搭載了NoTouch 斜坡加載技術,使讀寫頭絕對不會接觸到磁碟面,弭絕磨損的可能性,讓硬碟壽命得以有效綿延。 除此之外,更支援了雙級驅動(DSA)及旋轉伺服加速系統(RAFF);即使硬碟處在易震動的機殼環境中,也能保持高效能運轉及可靠的作業情境。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的興起,雲端口號在近年來被喊得極為響亮。 像是Youtube、KKBOX、Pixnet這類數位影像、音樂、圖片等服務,則更加深植使用者生活中的每一處。 因此,許多創意網站,也開始提供不同型態的雲端服務,而這類服務需要更強大的儲存效能,以利於在同一個時間中,被不同的使用者所存取。

sata: 如何備份您的 Windows 或 Mac 電腦

至於Socket 2、Socket 3這兩種插槽形式,雖然都能安裝M.2 SSD固態硬碟,但是其所對應的產品鍵位、支援的介面、傳輸速率卻有很大的差異。 依據Serial ATA Revison 3.0規格白皮書,AHCI底下改善(NCQ)序列指令NCQ的指令數目、NCQ的指令優先權及演算法SATA 3.0亦會增加,包括為即時性的資源提供優先處理,主要用於影像及音像傳輸方面。 此外SATA 3.0同時會為正被系統處理中的資源作優先安排,大大提升系統的執行效率。 在上一段文章中,想必部份讀者對於SAS與SATA之間的相容性會有些許好奇。 由於SAS採用了一種類似「SATA實體層+SCSI傳輸指令」的混合體設計,因此SAS與SATA一樣採用了序列式傳輸,但在訊號上卻是採用了強化版SCSI指令。 然而,隨著SAS 2.0規範橫空出世,提供高達6.0Gbps的儲存速度後,並考慮到成本上的差距,企業端又將目光投注到SAS介面身上;目前來看,最有機會挑戰SAS地位的,則非SSD莫屬。

sata: Kingston 記憶體及儲存裝置能支援託管服務領導供應商的需求

相較之下,一般SATA硬碟設計取向為8×5,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猜到,意即︰每天工作8小時,連續5天不停運轉。 換句話說,當你下班及週休二日時,硬碟也跟著你一起放假,運轉承受溫度也不若SAS硬碟高,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約為65萬小時以上。 此外,SAS與SATA一樣,皆有防呆設計,除非暴力硬插,否則不會有插錯損壞的情況發生。 WD4000FYYZ即為企業級硬碟,採用SATA介面,一般主機板也可適用。 而在確定採用PCIe做為標準化的連接介面後,2009年下半年另成立的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工作小組,更在取得90多家公司的支援後,在2011年3月正式發佈NVMe 1.0技術規範。 得力於大幅簡化傳輸架構的PCIe介面,在資料傳輸的延遲性遠比SATA介面來得短,也為效能添增更進一步的優勢。

以整體來看,SATA III 匯流排的效能限制是 6Gb/s,這意味 SATA SSD 固態硬碟在間接費用後最多可以提供 550Mb/s 的處理量。 單一 PCIe 3.0 通道可以提供 1GB/s (雙向) 的處理量,因此 PCIe 3×4 SSD 固態硬碟最多可以達成 4GB/s 讀取/寫入的處理量。 PCIe Gen 4X4 SSD 固態硬碟最多可以達到 8GB/s (雙向)。 此處的效能限制已經從協定轉移到近年來已經獲得巨大發展的 NAND 媒體,故製造商能將最高密度和效能壓縮成最小的尺寸規格。 相對之下,SATA採用了差動訊號放大技術,沒有IDE規格雜訊易與正常訊號放大的問題;也因此,SATA只需要較低的電壓即可實現高速傳輸的可能性。 SATA除了速度更快之外,同時支援熱插拔功能,只要在Bios中設定完畢,即可在運行硬體即時插拔;除此之外,SATA匯流槽採取嵌入式時脈訊號,擁有相對IDE更好的糾錯能力,強化了資料傳輸時的可靠度。

sata: 延遲短意味反應快,惟代價高出一截

3.1版帶來一個新的mini SATA介面,主要用於為移動計算設備增強互操作性,Zero-Power Optical Disk Drive(ODD)的發明減少閒置光碟機的耗電量,用新的電源管理策略降低整個系統的電力需求。 TRIM改進允許SATA固態硬碟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自行修剪,改善SSD的性能,同時還帶來讓主機識別設備的硬體設備功能,提升SATA的相容性。 深入探究,SATA與SAS硬碟都擁有一定的擴充能力,但擴充方式卻略有不同。

sata: 記憶體與儲存裝置之間有什麼差異?

另一方面,即使是傳統的企業端用戶,如果公司建置了強大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sata Planning,ERP),除了能將前端資料進行分析後,無縫接軌傳予後端進行即時分析與決策判斷之外,多個部門單位在同一時間的大量存取,也考驗著硬碟的IOPS能力。 SAS硬碟作為企業級導向,設計之初,即以24×7為速求,意即︰每天工作24小時,連續7天不停運轉。 以挈合企業端長年不關機的工作環境;也因此,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高達100萬小時以上。

請回想一下,SATA 型 SSD 固態硬碟受到單一佇列的限制,每個佇列最多隻能儲存32 個命令。 NVMe 技術透過提升一系列廣泛系統的效率、效能和相互操作性,為儲存設備創造了巨大的潛力。 在排除中間的 SATA HBA 層級之後,NVMe 可允許 SSD 固態硬碟透過 PCIe 匯流排直接與 CPU 進行通訊,為提升突破性效能開啟一扇門。

sata: 頻寬速度換算

UMPC本身也不可能具備磁盤陣列的支持能力,發揮SATA威力的應用方式,就是利用連結埠分享器連接多臺外部儲存裝置。 很多人愛舉的一個例子:在速限200的高速公路上騎50CC的小綿羊摩托車,這也正足以完全形容硬盤機所面臨的窘況。 SATA 1.0的出現代表著計算機產業正式從低時脈並列傳輸走向高時脈序列傳輸,初始規格訂在1.5Gbps,明顯有著比過去IDE界面更豐沛的傳輸能量。 不過SATA雖然提供瞭如此寬廣的總線,但是硬盤機速度進展非常緩慢,轉速與碟片密度的提升速度不夠快,讓SATA總線速度的提升意義並不大。 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行的方式傳送數據,可以在較少的位寬下使用較高的工作頻率來提高數據傳輸的帶寬。 Serial ATA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接口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

為您的伺服器選擇適合的 SSD 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伺服器 SSD 是為了能在可預測的延遲級別下運作而進行優化,而消費級 (桌上型電腦 / 筆記型電腦) SSD 則不是。 這些差異讓重要的應用程式與服務有更長的正常運作時間與更低的延遲。 MSATA (mini-SATA)是迷你版本SATA介面,外型和電子介面與mini PCI-E完全相同,但電子信號不同,兩者互不相容。

以下將使用 SAS 的標準接頭之一:SFF-8482 來介紹,圖中右邊部分為接頭背面。 一顆為企業級WD4000FYYZ之SATA介面,一顆則為企業級WD4001FYYG之SAS介面。 相對來說,靜態資料(reference data)則屬於初次寫入後不再改變的形態,你所拍的照片或是客戶寄給你的電子郵件即為一例;這類資料IOPS通常負荷較小,不需重度繁雜的存取與修改寫入。 在本電子書中,我們與業界專家交流,探討人工智慧的好處、它如何刺激資料消耗以及如何為企業的機會做好準備。 不同於 MHz,MT/s 可以準確衡量 DDR SDRAM 在傳輸資料時每個時脈週期的上升與下降期。

sata: NVMe 與 SATA 的對照:有什麼差別?

乍看之下,雖然它們的速度都很快,但是比較這兩種類型的固態硬碟將可突顯它們的區別。 MSATA固態硬碟形似mini PCI-E擴展卡,尺寸很小,有助於節省機器內部空間。 官方標準為MO-300 mSATA,也有自定長度的mSATA固態硬碟。 MSATA,SATA在移動計算設備的固態硬碟,外型與 Mini PCI Express 相同(但兩者並不相容)。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SATA通用存儲模塊(USM)和熱插拔SATA驅動器模塊,它讓SATA硬碟的熱插拔機制更為成熟,目前希捷GoFlex部分型號的硬碟已經開始支援。

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複雜性。 筆者分別選用了Z77平臺與X79平臺加以測試兩顆硬碟的效能表現,提供讀者參考其卓越表現。 經測試後,由於兩者表現接近,因此最後選用HP ProLiant DL380p Gen8 2U機架式伺服器對SAS硬碟進行測試,以作為代表。 由此可知,SATA的擴充性與SAS相比,宛若雲泥之別;對於一家稍具規模的企業來說,Port Multiplier的擴充能力便顯得捉襟見肘,小家子氣。 如果你是一位資深讀者,或許會跳出來喊︰SATA也可以透過Expander實現擴充性。

sata: 電腦王網站地圖

首先,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上,SAS硬碟有著過人一等的優勢。 事實上,不只在硬碟,在其他的電子、機械產品上,諸如︰電視機、冷氣機、汽車等,廠商都會經由抽樣與估算,得到一個產品的工作壽命週期,以白話來說,就是我們講的︰用多久才會壞掉。 同樣不意外的,在PCMark 8的Storage綜合測試中,Intel 660P PCIe SSD固態硬碟(上)的效能成績為5048,也比PLEXTOR S2G SATA SSD固態硬碟(下)的4937效能成績來得高,特別是兩者的頻寬效能也相差近一倍之多。 雖然在SATA介面的宇宙中,SSD固態硬碟可以說是完勝機械硬碟,不過,SATA介面畢竟是為了機械硬碟所制訂的早期規格,所以,受制於其規格、架構,SSD固態硬碟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能表現,反倒是近年來逐漸盛行的PCIe介面,纔是最能徹底釋放SSD固態硬碟效能的規格。 T客邦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採用網站分析技術,若您點選「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於2016年2月22號提出,主要為優化SMR技術,將硬碟儲存密度提升到25%,還可將SATA遠程斷電(Power Disable)。

為瞭解決供電問題,SATA-IO於2008年推出了eSATAp ,它結合了eSATA的七個針腳及USB 2.0的四個針腳,利用USB針腳提供5V及12V(可選)電壓。 此插座主要在硬碟外接盒中使用,既可以插入eSATA,也可以插入USB。 External Serial ATA的略稱,是為面向外接驅動器而制定的Serial ATA 1.0a的擴展規格。 它最大的缺點是沒有電力供應,競爭對手USB, FireWire, Thunderbolt都能傳輸數據及電力。

sata: SSD 固態硬碟和 HDD 傳統硬碟的差異

SATA 3.0於2009年5月26日完成最終規格發布,比上一代提升一倍速率至6Gb/s,此外增加多項新技術,包含新增NCQ指令以改良傳輸技術,並減低傳輸時所需耗電量。 SATA 2.0於2004年正式推出,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2(SATA-II),符合ATA-7規範,傳輸速度可達3.0Gbit/s。 顯示SATA的速度提升是以幾何級數增長,這點和PATA的算術級數增長是不同的。 傳統臺灣連接器製造商接口技術趨向於傾向於SATA連接器,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更高功能的需求不斷增長,這是連接器用戶的基本要求。

對一般的電腦用戶來說,如果電腦只是拿來上網、看Youtube影片、打文書作業的話,或許SATA介面SSD固態硬碟的效能就能夠滿足使用需求了,但是對電競玩家、影音創客這些中、重度電腦族羣而言,追求極致效能卻是一條無止盡的路。 所以,如果主機板上有一個以上M.2插槽的話,在安裝M.2 SSD固態硬碟之前,最好先翻閱主機板使用手冊,確認想要使用的M.2插槽是支援哪一種傳輸介面,來避免發生因安裝錯誤而偵測不到M.2 SSD固態硬碟的情形。 PLEXTOR S2G SSD固態硬碟是走SATA 3.0介面進行資料傳輸,但為了能兼容Socket 2和Socket 3插槽形式,所以,其鍵位是設計成B+M Key。 添加式 PCIe 卡 — 這些高效能的 NVMe SSD 固態硬碟會設法進入尚未採用插槽的系統,以容納 M.2 尺寸規格。 100 m 100 W 7 個與 PATA 不同,SATA 和 eSATA 都支援熱插拔,但此功能需要主機、裝置和作業系統的支援。 基本上所有 SATA 裝置(硬碟)都支援熱插拔(基於裝置的需要),絕大部分的 SATA 主機適配器都支援此指令。

sata: 效能先決的聰明選擇

對許多電腦玩家來說,家中或許仍留有IDE介面規格硬碟,然而,隨著科技進步,IDE規格缺點逐一浮現;甚至英特爾在P965晶片組時取消對IDE的原生支援,即可窺探一二。 近年來,個人電腦的硬碟傳輸介面,已為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所取代;而傳統IDE硬碟也已成昨日黃花,風華褪盡。 Intel SSD 660p SSD固態硬碟是走PCIe 3.0 x4通道進行資料傳輸,所以,其鍵位是對應Socket 3插槽形式的M Key。 不過,有些廠商為了讓旗下所推出的M.2 SSD固態硬碟,能夠同時兼容Socket 2和Socket 3插槽形式,所以,會把金手指部分設計成B+M Key的形式。

sata: 升級您的 SSD 固態硬碟?自我加密的 SSD 固態硬碟也能提高您電腦的安全性

我們知道,企業端對於儲存的要求,除了著重效率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穩定性與可靠性。 因此,早期高階企業端,一直都是SCSI規格宰制天下的局面,尤其當年推出Ultra 320規格時,更是颳起了一陣旋風,演譯了SCSI效能與穩定性兩全其美的一段佳話,使得當時企業端用戶,幾乎都選擇了SCSI介面作為主要的儲存工具。 SATA介面規格(Serial ATA,SATA)為主;而事實上,早期在企業端常見的SCSI介面規格(Serial sata2025 Attached SCSI, SAS),迄今依然佔有一席之地。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