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900ProX的驅動門檻相對較低,搭配Q7時聲音的走向更偏向上盤,加之耳機的風格本就是監聽向,在聆聽小提琴與鋼琴時高頻略有溢出,好在沒有什麼毛刺感,並不惱人。 前端與耳機的風格有重合的時候便會強化其本身的風格,這是無可避免的,但這也會使得喜歡的人很喜歡,而不對胃口的人一口都不想品嚐。 這套搭配我個人認爲比較適合聆聽純樂、OST、器樂與小編制,整體的聲音風格清亮明快,煲開的900加上足夠的驅動力,聽感上也非常寬鬆,很適合日常搭配使用。 T5三代的素質表現比900更上一層,相比T1三代,T5三代的風格更接近老拜亞一些。 如果有燒友覺得900搭配Q7的線條太過清秀,那T5三代搭配Q7可能就更爲恰當了。
T1三代的風格與上述兩隻耳機的差別較大,至少在我目前的煲機時間(不到150H)和驅動條件(便攜前端)下是這樣。 我在驅動T1三代最頭疼的是其線條與聲場,線條比DT900ProX和T5三代粗不少,而且邊界的刻畫並沒有那麼精細,聲場的表現不及T5三代,優勢在於飽滿富有感情的人聲。 T1三代在搭配Q7時,相比我自己的便攜炸藥包,最爲明顯的提升也是在上述兩點,線條能夠凝聚起來,更顯精緻,而聲場也寬闊了不少,向外擴散的趨勢更加明顯,更加真實自然。
fiio: Fiio
看了看皮套,做得很不錯,嚴絲合縫,沒有什麼毛刺。 做工到位,滾輪手感很不錯,有一定阻尼感,在聆聽時音量的分度做的很小,所以能夠較爲細緻地調整到自己需要的音量,這一點對於塞子很友好,不會因爲力大而音量失控。 Q7相比我之前聽到的前作,進步主要體現在對於聲音素質更爲恰當的運用和調校,不再只是硬素質和所謂“飛傲白開水味兒”的單純疊加。 本次主要是搭配拜亞的三款高敏低阻大耳,使用大耳模式,關於其他三檔增益的聲音表現請各位參考其他燒友的文章。 聲音之外的部分Q7可以說做的非常到位,除了比較專業的同軸、光纖輸入沒有配備連接線,其他使用方式需要的配件都給齊了,讓用家拿到手就能使用,非常友好。 fiio2025 這幾年我從未入手過飛傲的產品,但參加了幾場飛傲的巡迴,對飛傲的產品一向是批評較多,認可較少,當然,這其中有我個人的喜好因素。
- Q7很好地化掉了T5三代略有淤積的低頻,使得這套系統下的低頻更爲中正。
- 前端與耳機的風格有重合的時候便會強化其本身的風格,這是無可避免的,但這也會使得喜歡的人很喜歡,而不對胃口的人一口都不想品嚐。
- 我手頭的QA361雖是幾年前的產品,但無論從解析分離還是聲場動態,都完全碾壓,即使給361搭配一款力氣和Q7差不多的線電耳放,在單端驅動拜亞T1三代時的差距也是極爲明顯的。
- Q7接口齊全,3.5單端、2.5平衡、4.4平衡都有,其中3.5、4.4支持LO輸出,同時給大耳配備了專門的6.35接口。
拋開我個人的成見,尤其在去年與今年,無論是便攜播放器,還是耳塞,我明顯感到燒友羣體對飛傲更加認可了,而我參加巡迴時聽到的設備,也實打實地讓我對飛傲刮目相看了。 fiio 上次試聽的K9Pro確實驚了我一把,明顯感受到飛傲聲音調校的進步,而這次巡迴的Q7,就不僅僅是驚喜這麼簡單。 FW5使用了TWM技術,手機只顯示最先連接的一邊耳機,而另一邊耳機以監聽者的方式進行自動連接,用戶連接耳機更順暢。 耳機還可以根據使用環境進行主副角色無縫切換,無需再重新連接,方便單耳使用等場景。 和TWS+不同,TWS Mirroring對手機平臺要求較低,現在大部分安卓手機都支持。
fiio: fiio k5 pro
Q7的聲音表現我完全挑不出毛病,至少驅動我手頭的三隻大耳時,我是很滿意的。 Q7比以往我聽到的所有飛傲產品都要好,包括同價位的K9Pro。 可能在硬素質上Q7還無法媲美K9Pro,但在聲音的飽滿度、流暢度、真實感與各種聲音美感的展現上,Q7已經有着明顯的進步,我覺得已不能用簡單的“飛傲白開水味兒”來定義了。 Q7被燒友調侃爲去掉屏幕的M17,我沒聽過M17,但我多少能夠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除去重量體積這一變量,Q7確實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三好學生。 如果能夠接受Q7的重量體積,並且常常在多種場景中轉換,或者需要一臺簡單不折騰的電腦/手機聲卡,那Q7絕對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產品。
- 從入燒起就知道飛傲,更早在高中時就看到有同學手持一臺飛傲的播放器。
- 這套搭配是三套搭配裏流行人聲表現最好的,Q7中和掉了略肥厚的低頻和偏厚的人聲,既有良好的素質基礎,又有飽滿的感情表達,適應性強,很適合偏愛流行的朋友。
- 從拿到Q7快遞包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定是個大傢伙,拆開果不其然,包裝就非常巨大,完全不像一臺中端便攜播放設備的包裝,更像是一臺便攜旗艦會有的體積。
- Q7相比我之前聽到的前作,進步主要體現在對於聲音素質更爲恰當的運用和調校,不再只是硬素質和所謂“飛傲白開水味兒”的單純疊加。
- 支持光纖、USB與同軸輸入接口,應用場景豐富,可以給電腦當聲卡,也可以給手機做解碼耳放。
- 這幾年我從未入手過飛傲的產品,但參加了幾場飛傲的巡迴,對飛傲的產品一向是批評較多,認可較少,當然,這其中有我個人的喜好因素。
各大品牌的路線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便攜器材在燒友中的反響也隨之變化。 從入燒起就知道飛傲,更早在高中時就看到有同學手持一臺飛傲的播放器。 不僅具有媲美臺機的輸出功率及音質,更有超越臺機的使用體驗。 在臺灣由WalkBox代理,對音樂的挑剔,對產品嚴格把關,對用戶專業輔佐。 全球知名隨身播放器/耳擴等專業音樂性品牌,自2007年創立以來,以『實用、便利、創新、信賴』開發,以磚的印象深獲各地音樂者肯定。
fiio: Fiio
Q7接口齊全,3.5單端、2.5平衡、4.4平衡都有,其中3.5、4.4支持LO輸出,同時給大耳配備了專門的6.35接口。 支持光纖、USB與同軸輸入接口,應用場景豐富,可以給電腦當聲卡,也可以給手機做解碼耳放。 官方很貼心地配備了散熱支架,完美地解決了Q7的擺放問題,好用又好看。 有的人喜歡低頻強的,有的喜歡三頻均衡的,有的喜歡高音解析強的。 這個我們後面會根據大家的反饋,如果大部分人反應低頻少且無法通過選擇合適的硅膠套改善。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入燒到如今大概有四五年了,而這短短五年間,感覺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難免有滄海桑田之感。
fiio: fiio k5 pro
在支持的手機中無需任何操作,兩隻耳塞就可以在多個使用場景下快速切換,可以享受到延遲更低、連接更可靠的體驗。 C.還出現頻繁斷音,可以嘗試把耳機放入充電盒重新出倉連接使用或者把右耳機關機再重新開機來切換主副耳角色使用,以幫助恢復正常的藍牙音頻傳輸。 A.遇到頻繁斷音情況,請設備端網絡嘗試連接5G wifi 信號或者手機本地網絡信號使用,避免2.4G干擾,以確認卡頓是否改善。 另外使用過程中,由於左、右耳機的電池容量和充電速度會有些誤差,以及主副耳也會隨機切換,左、右耳機的耗電存在微小差異,所以左右耳電量存在小範圍差異是正常的。 出廠時FW5的左、右耳機電池電量存在一定偏差,請第一次使用時撕開耳機觸點絕緣紙,放入充電盒充滿電後再查看電量。
fiio: Fiio
低頻部分Q7延續了飛傲的一貫風格,並不強調量感,仍是清淡的風格。 fiio2025 量感上對我來說絕對夠用,結像相對比較集中,並不是豐滿的風格,能量是充沛的,這就使得Q7的低頻雖量感不多但聽感紮實。 低頻富有彈性是飛傲前端帶給我的一個印象,Q7也不例外,韌性十足,能夠明顯感受到回彈的趨勢,只是回彈的過程並不算很迅速,類似形容食物的“genjiu”一詞。 位置適中略微前凸,細節豐富,人聲前方能夠營造一定的發聲空間,有一定的前後空間感。
fiio: fiio k5 pro
Q7像對待T5三代那樣,也把T1三代的低頻做了一定程度的中和,這套系統下聽起來就更爲平和。 這套搭配是三套搭配裏流行人聲表現最好的,Q7中和掉了略肥厚的低頻和偏厚的人聲,既有良好的素質基礎,又有飽滿的感情表達,適應性強,很適合偏愛流行的朋友。 可能飛傲本身沒有流行或器樂編制的傾向,但以我有限的聽音經驗來說,飛傲的器樂編制表現可能要強於流行人聲,Q7本身的保持了飛傲的風格。 在搭配DT900ProX和T5三代聆聽流行樂時,會常常被伴奏的器樂之美吸引,人聲反而退居次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說明Q7的傾向。 流行的表現不能說差,只是相對來說,器樂編制的表現更爲亮眼。
fiio: fiio k5 pro
不足之處在於人聲情緒的起伏不夠明顯、不夠細緻,人聲的表達更偏向平穩,聽起來就不夠抓耳。 高頻部分是相對偏亮的,延伸很不錯,不會亮的發刺,整體是流暢的,能量質密,能夠自然流淌出去。 線條感是不錯的,聆聽小提琴能有較爲明顯的線條刻畫,也能夠展現小提琴的委婉,而提琴的澀音相對就展現較少。 從拿到Q7快遞包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定是個大傢伙,拆開果不其然,包裝就非常巨大,完全不像一臺中端便攜播放設備的包裝,更像是一臺便攜旗艦會有的體積。 打開之後就看到被皮套包裹的Q7,拿出來甚是墜手。
fiio: Fiio
我手頭的QA361雖是幾年前的產品,但無論從解析分離還是聲場動態,都完全碾壓,即使給361搭配一款力氣和Q7差不多的線電耳放,在單端驅動拜亞T1三代時的差距也是極爲明顯的。 信息量的豐富度是無需擔心的,Q7絕對能夠給出你超出預想的細節,而與之相配合的分離度也相當給力,層次分明,不會彼此黏連。 fiio2025 動態瞬態的表現是令人滿意的,靜若處子,動若脫兔,該大開大合的地方絕不含糊。
fiio: Fiio
Q7很好地化掉了T5三代略有淤積的低頻,使得這套系統下的低頻更爲中正。 中頻的表現中規中矩,這可能也是由於T5三代本身並未完全傾向於流行人聲的調校,至少我個人的感受是T5三代更傾向於器樂編制的表達。 T5三代搭配Q7比DT900ProX與Q7的這對搭檔更爲中正平衡,素質更上一層,同時風格也更“入世”,無論是流行人聲還是器樂編制,都能很好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