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時皮膚血流可增加224%,這有利於將體內深部的膽紅素帶到皮膚淺層組織處接受照射。 經藍光照射後患兒黃疸消退,血清膽紅素下降,排出綠色和深棕色的稀糞。 ①紅斑反應:即以一定劑量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後,經過一定時間,照射皮膚上呈現的邊界清楚、均勻的充血反應。 紫外線波長越短,透入皮膚深度越淺,因此,短波紫外線和中長波紫外線大部分被皮膚角質層和棘細胞層吸收。
可見光能引起視網膜的光感,其波長爲760~400nm,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色光線組成。 可見光的療法包括紅光、藍光、藍紫光及多光譜療法。 可見光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熱作用和光化學熱效應。 人和動物的晝夜節律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節律與自然界的照明節律(日夜交替)有密切的聯繫。 紅色、橙色、黃色光能使呼吸加快加深,使脈率增加;綠色、藍色、紫色光可引起呼吸減慢變淺及脈率減慢;藍光和紫光則降低神經的興奮性,有鎮靜作用;紅光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有刺激作用。
大量的動物實驗及臨牀實踐已表明,低能量激光照射,具有良好的抗炎和組織修復功能,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提高紅細胞攜氧量,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刺激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和肉芽組織的新生,從而促進創面癒合。 紫外線聯合半導體激光治療褥瘡,抗菌消炎作用好,能加快傷口癒合的速度,且不易反覆,對褥瘡治療確切有效,且操作簡單、安全,值得臨牀推廣,結合應用。 但對於輕中度褥瘡治癒率更高,治癒時間更快,提示臨牀護理應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皮膚及表皮下組織將吸收紅外線能量轉變成熱,熱可以引起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局部血循環改善,組織的營養代謝增強,血液淋巴循環的加速,促進了組織中異常產物的吸收和消除。 紅外線的溫熱作用降低了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干擾了痛閾,故紅外線療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神經痛)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由於免疫力增強,故對淺層組織的慢性炎症有吸收作用。
另帶狀皰疹經紫外線照射後, 組織中酶的活性升高, 物質代謝增強, 炎性滲出吸收, 皰疹消退, 具有鎮痛及預防繼發感染的作用。 光療就是應用日光、人造光源中的可見光線和不可見光線防治疾病的方法。 光療始於日光療法,早在公元2世紀就有了日光療法的記載。 人工光源始於18世界末,至19世紀中,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等相繼形成,隨後於臨牀治療的各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不斷發展。 紅外線治療的適應徵廣泛,主要用於緩解肌痙攣,改善血運,止痛。
適當劑量可以抑制細菌生長,促進紅細胞合成,加強腸絨毛運動,促進毛髮生長,加速傷口和潰瘍的癒合,促進骨折的骨痂生長,加速癒合,對神經組織損傷能加速修復作用,增強腎上腺功能,增強蛋白質的活性等。 紅外線的波長爲760 nm~50µm,屬不可見光。 根據生物學特點,紅外線可分爲兩段,其一是長波紅外線,波長1.5~15µm,又稱遠紅外線。
紫外線照射後必須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出現紅斑反應,這段時間即爲潛伏期。 長波紫外線紅斑的潛伏期較長,一般爲4~6小時,短波紫外線紅斑的潛伏期較短,一般爲1、5~2小時,紅斑反應於12~24小時達到高峯,之後逐漸減退。 光療2025 光療2025 紫外線紅斑的本質是一種光化性皮炎,屬於非特異性炎症。 紫外線產生紅斑的機理有4種學說:一是組胺說。
- 故波長220~300nm的紫外線有殺菌作用。
- 紫外線紅斑的本質是一種光化性皮炎,屬於非特異性炎症。
- 光療就是應用日光、人造光源中的可見光線和不可見光線防治疾病的方法。
- 紫外線對組織蛋白質的變性分解作用,使組織內的組氨酸分解,形成組胺,組胺的釋放,引起真皮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表現爲皮膚充血,出現紅斑反應。
- 其特點爲沿皮膚血管的網狀花斑,形狀如大理石紋。
低強度的激光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加速潰瘍和傷口癒合、加速骨折癒合、有明顯的消炎止痛作用,且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脾的造血功能以及調節內分泌系統。 熱作用:主要是可見光區和紅外光區的激光所引起的。 熱作用引起組織升溫隨激光能量的上升而上升。
春季機體對紫外線敏感性較高,夏季最低。 常在室外勞動的人、運動員、農民、學生、軍人對紫外線敏感性低,在室內、坑道等處工作的人員敏感性高。 青春期對紫外線敏感性高,幼兒及老人敏感性低。 皮膚色素淡者敏感性高,膚色深者敏感性低。
- 利用紫外線的色素沉着作用,可以治療白癜風,尤其是長波紫外線與光敏劑配合。
- 另帶狀皰疹經紫外線照射後, 組織中酶的活性升高, 物質代謝增強, 炎性滲出吸收, 皰疹消退, 具有鎮痛及預防繼發感染的作用。
- 紅外線的溫熱作用降低了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干擾了痛閾,故紅外線療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神經痛)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 但對於輕中度褥瘡治癒率更高,治癒時間更快,提示臨牀護理應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 紅外線治療的適應徵廣泛,主要用於緩解肌痙攣,改善血運,止痛。
紫外線對組織蛋白質的變性分解作用,使組織內的組氨酸分解,形成組胺,組胺的釋放,引起真皮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表現爲皮膚充血,出現紅斑反應。 但紅斑的形成非單純的組胺作用;紫外線作用於棘細胞的溶酶體膜,釋放出水解酶等多種酶,使蛋白分解,血管擴張形成紅斑;前列腺素是引起紫外線紅斑重要活性物質,而激肽、組織胺是輔助因素;紫外線使血管內皮細胞變性,導致激肽產生,出現紅斑。 一定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後,經過一定的時間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色素沉着。 長波紫外線照射後黑色素沉着強,短波紫外線照射後色素沉着弱。
其二是短波紅外線,波長760 nm~1.5µm,又稱近紅外線。 紅外線的光量子能量低,主要生物學作用爲熱效應而無光化學作用。 停止照射後,約1~2小時紅斑完全消退。
肺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溼疹、紅斑狼瘡、急性心肌炎、急性腎炎、惡性腫瘤、卟啉症、煙酸缺乏症等的患者對紫外線敏感性升高;而慢性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神經系統損傷患者敏感性低下。 如維生素B1、磺胺藥物、氯丙嗪、異丙嗪、灰黃黴素、四環素、雙氫氯噻嗪等可增加對紫外線的敏感性。 身體各部位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也不同,軀幹、胸腹敏感性高、顏面、頸部、手足背部敏感性較低。 ④ 紫外線的殺菌作用: 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的染色體內,是細胞繁殖、發育、生長的核心。 DNA對中、短波紫外線有強烈的吸收作用。 故波長220~300nm的紫外線有殺菌作用。
黑色素可與紫外線照射下皮膚光化學過程產生的自由電子和其他化學自由基結合,防止它們對機體的損害。 皮膚色素沉着的機理是:紫外線可作用於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加強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的分泌,從而促使黑色素細胞(表皮與真皮間的分泌細胞)內的黑色素顆粒從還原狀態變成氧化狀態,加強表皮細胞對黑色素顆粒的吞噬作用,使皮膚色素沉着加強。 利用紫外線的色素沉着作用,可以治療白癜風,尤其是長波紫外線與光敏劑配合。 生物刺激作用:低強度的激光照射可以影響機體免疫功能,起雙向調節作用,可以增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
利用紫外線的殺菌作用,可以消毒清潔創面,治療皮膚、粘膜、傷口、竇道、瘻管等的各種感染。 光化作用:生物大分子吸收激光光子的能量而被激活,產生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引起機體內一系列的化學改變,叫做光化反應。 光療2025 光化反應可導致酶、氨基酸、蛋白質、核酸等活性降低或失活。 大劑量的紫外線可以引起RNA破壞、蛋白質分解和蛋白變性,與對DNA的破壞一致,是紫外線殺菌消毒、清潔創面的機制之一。 光療2025 利用光敏劑加強紫外線對DNA、RNA的抑制作用,可以治療牛皮癬等增殖性皮膚疾病。
反覆多次照射後皮膚上可出現不均勻色素沉着。 其特點爲沿皮膚血管的網狀花斑,形狀如大理石紋。 紅斑處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白細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強,明顯提高免疫能力。 因而紫外線照射具有消炎、止痛、鎮痛及抗感染的作用;又能加速組織再生,可用於傷口不愈的慢性潰瘍。
因此紫外線工作者應保護眼和皮膚,採用光防護劑(如苯酚類物質)或戴手套和防護眼鏡。 臨牀應用的可見光光源主要是鎢絲白熾燈,光譜約爲4.8%爲可見光,95%%爲紅外線。 若做單色光照射,可在燈頭下加一濾光板。 廣泛應用於外科手術,如食管疾患、胃腸吻合術、需手術的肝膽疾患、燒傷的切痂治療、尿道狹窄、前列腺癌、甲狀腺手術、乳房手術、顱內腫瘤手術、各種肛門手術等,以及各種皮膚科疾患如疣及疣狀痦、血管病變、皮膚惡性腫瘤等。 壓強作用:激光的能量密度極高,產生的壓力很大。 光療2025 利用激光壓強治病如紋身的去除、泌尿系統結石也可用激光的壓力將之擊碎而排出。
①內科疾病,如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和肺結核病等。 對肺結核患者劑量要小,逐步增加,體溫超過37.5℃或咯血時即停止照射。 在感冒、流感、百日咳、猩紅熱、白喉、風溼熱等流行期,病人照射紫外線可使症狀減輕,健康人尤其是小兒照射有預防作用。 另外紫外線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破壞組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等,這些氨基酸都是酶的活性中心,一旦被破壞導致酶功能喪失,從而影響細胞功能,這也是紫外線殺菌機制之一。 醫用紫外線分爲三段:①長波紫外線(400~320nm);②中波紫外線(320~250nm);③短波紫外線(250~180nm)。 太陽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線,但大氣層幾乎將短波紫外線吸收殆盡,故輻射到地面的只有長、中波紫外線。
高強度的激光是指激光作用於生物組織後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其輸出功率在瓦極以上。 在臨牀中主要是用強激光使受照組織凝固、止血、融合和氣化,或者將病變組織切除掉。 激光爲受激輻射光,具有發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譜純、單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點,具有熱效應、機械效應、電磁效應。 紫外線是光譜中位於紫光之外、波長小於紫光的不可見光線,其波長爲400~180nm。 有致癌(皮膚癌)和光過敏作用(體內的光過敏劑與光線共同作用,損傷機體組織)。
對肌肉和神經的風溼性炎症或表淺的急、慢性化膿性炎症有良好的效果,但對結核性炎症可加劇病竈擴散,因而不宜採用。 已在各大醫院廣泛用於銀屑病、白癜風、慢性溼疹、神經性皮炎、特應性皮炎、掌蹠膿皰病、玫瑰糠疹、斑禿、副銀屑病、皮膚慢性潰瘍、蕈樣肉芽腫等疾病的治療。 紫外線可以使人體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維生素D3,維生素D3具有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及骨組織鈣化作用。
另外,鈣離子對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神經興奮性的作用,可以減輕過敏反應,是紫外線脫敏的機制之一。 即以長波紫外線與某些光敏性藥物結合治療皮膚病,或稱黑光療法或光化學療法。 ⑤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常受多種因素(季節、年齡、膚色、身體狀況、用藥情況等)的影響。
例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肌腱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經炎、皮膚潰瘍、攣縮的瘢痕等。 禁忌症爲高熱患者、出血傾向者、活動性肺結核及重症動脈硬化等。 光療 激光爲受激輻射光放大產生的光,具有發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譜純、單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點,具有熱效應、機械效應、電磁效應。
同時可見光還有加強糖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加強垂體功能、提高腦皮層功能、加強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1970年代以來,可見光用治療新生兒核黃疸。 膽紅素對波長400~500nm左右的光線吸收最強,最大吸收波段爲420~460nm ,屬藍紫光段。 膽紅素吸收藍紫光後,經分解成爲一系列的轉化物,逐漸變成淡黃色的低分子水溶性化合物,迅速從尿液排出。
在臨牀治療中利用激光熱效應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激光能量。 主要包括紅光、藍光、藍紫光及多光譜療法。 紅光具有興奮作用;黃光、綠光與紅光作用相反;藍紫光可用於治療核黃疸。 紫外線照射劑量常用生物劑量測定法計量(紫外線照射皮膚產生最小紅斑所需時間爲一個生物劑量)。 紫外線照射可分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局部照射劑量常用亞紅斑量(無肉眼可見紅斑反應)、紅斑量(有肉眼可見紅斑反應)等計算。 ④皮膚科疾症,如皮膚化膿症、銀屑病、玫瑰糠疹、斑禿、溼疹、白癜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