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6大優點2025!(震驚真相)

唐詩之所以成其爲唐詩,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七古在唐代的興盛。 七古作爲一種古老的詩體,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終於在唐代走向成熟。 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關注的是盛唐及其以後的七古作品。

全詩以敘述友情爲主,表達了作者學生時代就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偉大抱負。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1979年《黨史研究資料》。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 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古體詩類分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雜言古詩三個欄目。

七古: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作品原文

李、杜之才,不盡於古詩而盡於歌行。 ”則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風格的差異視七言歌行別為一體。 《昭昧詹言》説“七言古之妙,樸、拙、瑣、曲、硬、淡,缺一不可。 總歸於一字曰老”,又説“凡歌行,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辭搖曳、流動不居;“警”即義理端莊、文辭老練。 這些評論,都揭示了七言古詩與歌行在美感風格方面的不同。

  • 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爲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爲“不見以爲祕訣,見之則無用”。
  • 姜夔説:“放情曰歌,體如行書曰行,兼之曰歌行。
  • 七古的發展同樣不是一蹴而就,盛唐詩人是在綜合了前代七古創作實踐的基礎上,轉益多師,才最終創造了七古的輝煌。
  • 李、杜之才,不盡於古詩而盡於歌行。
  •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爲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爲雜言體。

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七古: 七古出處

而一首詩多次轉韻,常是平仄韻交替使用。 七古 這和律句平仄字相間的意義相同,爲的是使聲調富於變化而又齊整和諧。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 ⑹艨艟:通作“艨艟”,戰艦,此指輪船。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古2025 ⑵縱宇一郎東行:縱宇一郎,羅章龍在1915年同毛澤東初次通信時,就已用過的化名。 1918年四月,羅去日本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爲他餞行。

七古: 七古詩作選登

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成熟於杜甫。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爲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七古 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寫了這首詩送行。

七古: 七古將進酒

〔縱宇一郎東行〕縱宇一郎,羅章龍在一九一五年同毛澤東初次通信時,就已用過的化名。 一九一八年四月,羅去日本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 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寫了這首詩送行。 七古2025 七古 羅章龍(一八九六——一九九五),湖南瀏陽人。 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一年被開除出黨。 後歷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校教授。

七古: 詞條信息

姜夔説:“放情曰歌,體如行書曰行,兼之曰歌行。 ”據此,七言歌行的體性應當是一氣盤旋直下,流轉奔逸。 歌行短制,往往與近體詩在體性上相近。 如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如果不考慮平仄,簡直就是兩首近體絕句連在一起。

七古: 七古詩作選登

儘管在具體的詩歌創作中,以七古的筆法寫歌行、以歌行的筆法寫七古,一度成為時尚,然而在總體上仍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 明清以來的詩論家,對於七言古詩的劃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爲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體,可以互相替代,如胡應麟《詩藪》雲:“七言古詩,概曰歌行。 ”王士禛《古詩選》就徑直分五言詩與七言詩歌行鈔兩部分。 明清詩話評論中,將七古與七言歌行相互代稱,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七古: 七古出處

但對文學史稍加關注就不難發現,任何文學體裁的發展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過程。 姜夔說:“放情曰歌,體如行書曰行,兼之曰歌行。 ”據此,七言歌行的體性應當是一氣盤旋直下,流轉奔逸。 歌行短制,往往與近體詩在體性上相近。 如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