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6000評價2025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更別說假若真的在外面沒電,也還可以透過行動電源嘗試在休息時給它補充一下能量囉。 既然主打的是自拍,在這樣的情境下的拍攝手感也要好好講一下才是。 首先,最注意到的是她們比較喜歡直拍使用,此外,拿到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關掉倒數自拍功能(XD)。 然後感想就是,儘管 A5100 已經算是同規格世界最輕了,但自拍時要將手伸遠遠的還是略嫌沉了一點。

  • 比方說,我的工作有時會需要近拍商品,這顆鏡頭最短對焦距離為 45 公分,大概就是單手拿著東西拍照的距離,大部分在單手拍照的情境下,我會將焦距轉到 25 – 35mm 之間,快速完成商品各個角度的拍攝。
  • 不過 A6100 對於經常拍攝人物或是寵物的使用者是相當便利的, A6100 具備的瞳孔追焦系統有助在拍攝動態人物或是動物題材時,可藉由追蹤瞳孔拍攝明確且清晰的臉部表情,像是筆者此次出差就有需要拍攝演講者的情境,此時透過瞳孔追焦系統,可避免焦點漂移到講者的衣物或是背景,有效提升主題拍攝的成功率。
  • APS-C 尺寸感光元件的面積是 4/3 感光元件的 1.6 倍,也是一般輕巧型數位相機 1/2.3 感光元件的 13 倍。
  • 搭載 144 萬畫素 OLED Tru-Finder 電子觀景窗,以及 3 吋 92 萬畫素可上下翻轉 LCD 螢幕。

先從操作說起,基本上 A5100 的介面都跟隨 A5000 的介面,上圖這個層疊式介面應該算是最大特徵了。 Sony A5100 / Alpha 5100 從型號上看,很容易理解就是一款從 A5000 小幅度升級的版本,雖說外觀而言的確是僅有一些小變更,但內在可就是大大地升級。 其加入了 APS-C 目前的最強機型 A6000 上的 24MP 感光元件與新一代的處理晶片,讓對焦表現相較於以往有了極大的躍進,連拍性能也大幅提升,可說換了高階機型心臟版本的入門機。 至於這樣旗艦+入門的組合是否會有點不協調(應該沒人會嫌相機的規格進步吧)? 是否推薦大家棄 A6000 選擇同樣核心、價格卻便宜不少的 A5100? 螢幕右側和上方則集合了其他操作選項,相較於其他同級機種,A6400 最方便的一點就是按鍵齊全,可以快速切換常用的拍照設定,不用進選單中一層一層修改,加上方向鍵兼具轉盤功能,可以設定對應快門速度或是光圈值調整,不論在錄影或是拍照方面都十分實用。

sony a6000評價: 攝影 x 生活|國內外旅遊隨筆

兩項微米水平的創新技術大大提升了感測器的效能:消除 2,430 萬微型鏡片之間的間隙讓整個晶片表面對光源反應靈敏,而每片微型鏡片都是按其位置設定角度,以達至最佳效率及感光度。 (拍SPORT者留意)不論VIEWFINDER/MONITOR,在連拍DRIVE下,BLACKOUT時間好長,而且它是給你看上一張相片,而不是即時影像,結果今日拍RUGBY時,好多時候跟不上。 我一直以為因為技術不同,所有無反機的BLACKOUT會比單返機的短,看來也是要A7/A9的纔是。 蔡司16-70的頭,適合拍人像和風光,現在日常拍攝都帶的蔡司頭。

可以這9個用來,好像學走路那樣,重新學用光圈快門,用ZEBRA,用PEAKING,學不同的對焦模式(EYE-AF對人像攝影好有用),學拍片,甚至學換鏡(E-MOUNT好緊,不像EF mount那些順滑)。 2.大變焦鏡頭:我看好的一款便宜鏡頭是騰龍的18-200(價格3000多),這一款是旅遊使用的,可以頂替套頭,號稱一鏡走天下,旅遊時非常方便。 大變焦的索尼也有一個18-105.但是這些大變焦的鏡頭成像不如定焦的好。

sony a6000評價: = A6400 產品定位 =

單就這些對於專業錄影人士而言相當貼心的功能,會讓筆者不禁覺得 A6300 這次提升的方向應該是有取代 NEX-VG 系列專業地位的態勢。 來到機身的表現上,坦白講,A6300 的各項提升都是很有感的,但直接破三萬臺幣的價位,說真的對一般人而言應該比較難體會到它的價值。 其實個人覺得覺得答案是要端看你是什麼用途,因為 Sony 近期對於 4K 錄影的規格提升,在 A6300 上面算是發揮到一個極致。 從規格上可以看到 A6300 擁有 Super 35 全畫素讀出,具備 100M 流量的 4K / 24fps 的影片規格,這方面的表現可以從本篇的影片實拍中驗證,不過就目前市場上所看到的反應是都還覺得不錯啦。

以上這兩張是刻意挑選晚上出門拍攝的,整體而言 A5100 雖然高感度與畫素都提升了,不過並不會讓人太感到在雜訊上有什麼特別多的感覺,這點的確有承襲於高階機身 sony a6000評價 A6000 的不錯表現。 而從上圖也可以看到,在 APS-C 大感光元件的優勢下,即便是在 24mm 廣角端、也不是特別大光圈鏡頭的條件下,還是可以營造出一定的淺景表現。 基本上都相當快不過暗部對焦還是得要靠對焦輔助燈才比較容易合焦。 在 A6000 評測中玩到的相位對焦點的追蹤特技,在 A5100 也一樣可以實現,這些可以觀看下面的對焦測試影片來看看 — 影片中我們還加入了開關機速度與連拍快門聲的測試。

sony a6000評價: 控制轉盤

▲機背按鍵配置中規中矩,Fn 鍵和 C2 自訂鍵可加快選單調整的速度,AEL 鎖定鍵也是針對玩家設計。 Sony 多款微單眼機種都將錄影鍵放在人體工學握把右側位置,能避免操作時誤觸,相當貼心。 ▲螢幕可上下翻轉,但無法做出 180 度的自拍功能;此外也沒有搭載觸控螢幕功能,Sony 在中高階機種中幾乎都沒有加入觸控功能。 界面功能包括 Quick Navi Pro 及 Fn (功能) 按鈕,讓您可以快速簡單地設定相機功能。 全新 2,430 萬像素 APS 高清感測器擁有優化的集光能力 (透過已設定角度的微型鏡片) 及改良的感光度。 事實很簡單:感測器越大,影像越美麗,α6000 sony a6000評價 遠遠優勝於其他同類型相機。

sony a6000評價: 使用 Facebook 留言

而極速0.06秒的對焦能力,搭配每秒11張的連拍速度,以及「自動追焦」功能,三大最強功能同時擁有,無論小孩或毛小孩再怎麼活潑好動,都能輕鬆紀錄每個精彩瞬間。 除了增進的收音規格外,A6300 還具備有 S-Log3 與 S-Gamut 3 的色彩模式。 除此之外,這次 Sony 還將高階攝影機上面所提供的 Gamma 顯示輔助功能,給放到了這部要價「僅三萬臺幣」的 APS-C 無反相機之上 — 此功能可以大致模擬 S-Log 風格在後製之後的色彩表現,是一種色彩風格的預覽顯示模式(如上圖)。

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 + 左方向鍵←。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Wi-Fi sony a6000評價 和 NFC (近場通訊) 連接可以讓您輕鬆展示及分享天賦。 不需要繁複的設定,只需一個步驟,您便可以將相片及電影傳輸到兼容 NFC 兼容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sony a6000評價: 規格與功能

至於螢幕的色彩表現上,可以調整色溫的 EVF 就略過不談,不過機背的螢幕個人覺得好像有一點偏綠色,所以拍攝的時候會覺得顏色有點髒髒的。 A5100 加入了觸控對焦 / 拍照的功能,無法用在介面操作使用,這真的有點怪,也許是 UI 還沒針對操作優化的關係吧? 不過觸控的反應倒是還不錯,搭配與 A6000 相同(但慢了 0.01 秒速度)的對焦系統使用,真的非常方便。 Sony 將辨識場景的對焦機能給用在了觸控對焦上,所以只要使用者點擊畫面上的物件,相機便會自動根據物體的形狀判斷對焦,甚至你將構圖畫面移開再返回相機也會再度追蹤。 對於我這種中皆以上機種的使用者來說,如要輕便出門拍照或記錄生活,A6000絕對會是我愛的選擇阿!

sony a6000評價: [比攝影116] Canon RF 16mm F2.8 開箱,Canon R 系列最入門星空鏡

這次我購買的是 Sony A6400 單機身版,裡頭的配件如上,Sony A6400 主機一臺、相機背帶、USB 充電組、電池,以及護目軟墊。 ※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A6100 的追焦連拍性能最高來到 Hi+(11fps),不過當目標移動速度過快時,畫面與實際動態路徑可能會出現不同步的情況;所以同步啟用「AF-C +連拍」功能的時候,原廠是建議用 Hi 連拍(8fps)來作業,可以避免 Hi+ 的情況發生。

sony a6000評價: [攝影趣事116] 會是臺「電子垃圾」的產品嗎? Sony ZV-1F

當然啦,這些都是我的個人感受,說些最簡單的,其實剛拿到手我對它不是很滿意,感覺外觀不太像個攝影人用的,其次覺得佳能的機內參數比較完善,買完以後還時常進行對比,後來我發現這些都不是問題,啪啪打臉。 因爲它的功能只是沒有被你發現罷了,調好色塊學好iso 光圈 快門,並且調好白平衡,它也可以拍出冷白皮! 索尼a6000是是索尼(SONY)於2014年2月18日發佈的微單APS-C畫幅數碼相機。 距今年已經有8年的時間了,很多人會說電子產品買新不買舊,所以我在入手之前也做足了功課並經過多次糾結。 正如別的電子產品一樣,它在網上的評論褒貶不一,接下來我要說的只是作爲一個小白對他的看法,和使用感受。

sony a6000評價: 可搭配 iMovie 及 Final Cut Pro X 使用

與過往擁有同等像素的感測器相比,a6000 的 APS HD 感測器能提供高 20% 的感光度,可在昏暗的環境下捕捉更多細節的影像。 A6300 吸引在多嘢玩 要有4K有4K 要快拍有快拍 要低光有低光 要細緻佢都絕對係細緻。 A6300好似一頭野馬 佢有佢一大堆嘅缺點需要用家留意,亦需要用家去了解佢嘅長處。 你要知道佢有咩功能幫到用家去追焦,知道佢個麻煩menu嘅setting係點排列,知道4K拍三個字就要cool down一陣。 不過一但玩熟咗,知道佢能力長短,至少我已經愛上咗用佢來拍攝。 而a6300勁在適合好多類型嘅拍攝,運動快拍、街拍、旅行都可以勝任。

推薦上A6000,因為體積比尼康的單反小輕,可以方便帶出門拍照,特別是去旅遊。 用A6000可以先用16-50的套頭先拍一些照片,有一定照片以後你再分析一下照片的焦距看看自己是喜歡廣角還是微距,是希望拍人文還是人像,再自行選擇鏡頭。 對於日常人像拍攝需求比較大的,個人推薦E 50mm F1.8,大光圈拍起來比狗頭確實好不是一點半點。 179 點的相位對焦點的分佈,幾乎佔滿了整個 APS-C 的 CMOS 之上(這點在我們的評測影片中可以看到)。 重點是即便邊邊角角的相位對焦點,也都有不錯的對焦可用度,搭配對比對焦甚至可以玩出非常強悍追蹤功能的 Lock-on AF 追焦功能。 A6000 還新增了斑馬紋(Zebra)對焦輔助功能,而以往 NEX 機型上可以見到的峯值對焦則也有保留。

看來在 NEX-7 推出之後的兩年後,Sony 在感光元件技術的研發腳步依然是沒有停歇啊! 以下我們就用這次評測期間所拍攝的照片做為開場,來搶先看看 A6000 的實戰表現吧。 即便是裝上了較為大顆的鏡頭,像是上圖的這顆 ZEISS 16-70mm,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違和感,就筆者的個人感覺,這次 A6000 的銀色機身在外型上真的帥氣很多,也會是比較推薦選擇的機身顏色。 直接跟 NEX-6 放在一起比較,可以發現 NEX-6 的機身上有較多斜角設計,看起來會有一種比較小臺的錯覺,而實際拿著兩部機身直接比較,其實兩者之間的尺寸差異不是很大,這點也反應在手感之上,A6000 與 NEX-6 在手把握感上都很相似。 對焦機能方面則是新增了 AF-A 功能,還有很有意思的斑馬紋輔助機能。 對應 0.06 秒高速對焦反應的還有增加到 179 個的相位對焦點,這讓 A6000 的相位對焦點範圍涵蓋率大幅提升到幾乎整個畫面。

將 A6300 套上後,更具質感,不但更好握在手上之外,同時也避免相機放在任何地方弄傷相機,對於珍惜相機的玩家來說,實在是建議多帶這專用底座。 ,配上鏡頭不到 600g,有一些重量但仍算輕巧,較大面積的蒙皮能更好抓拿相機,同時把手溝槽也深厚,單手手指勾、握也好拿。 如果要我推薦 Sony 微單眼,我會推薦 A6300,試用幾天心得讓我十分滿意,這裡為大家簡單開箱介紹。

因為常常只帶一顆 mm 出門,因此收集了不少美食照,以這樣的旅遊鏡來說,18-135mm 的最近對焦距離還不錯近,非常適用於餐桌拍攝,不論是想拍食物特寫或是拉寬一點帶點環境氣氛都可以達成,這也是旅遊鏡最誘人之處,變焦範圍廣,構圖彈性大,也不用移動太多位置,不會對環境造成太多幹擾。 ▼使用一年多有一些使用痕跡,拍照都是使用a5100的Kit鏡頭SELP1650,最短拍攝距離為25公分,原本使用RX100最短拍攝距離是5公分,有時候想要近拍一些細節會覺得有點困難,雖然sony a5100最短拍攝距離為25公分,不過可以透過拉近鏡頭的方式拍攝。 Sony α6000不僅擁有時尚俐落的外觀,設計上更是十分貼心,例如蒙皮包覆的L型握把,不管是大手還是小手都好抓好握。 一機一鏡的基本組合搭配的是16-50mm變焦鏡,這個組合可說是最實用的焦段,從近距離拍攝到拍美食、人像和風景都非常適用,旅遊時只要這一機一鏡在手,拍攝美麗畫面都得心應手。

sony a6000評價: 曝光

這次 A6000 主打的就是神速對焦的部分,而這次個人的使用感想是,不要在太嚴苛的光源環境之下,A6000 真的會讓我有一種拿到高階 DSLR 的感覺。 但必須要說,這種程度大致上可能只算是追上了 MFT 的表現。 因為暗部對焦,雖然在一般夜間的街拍上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這應該會是 A6000 的最大弱點(會是下次擠牙膏改款的目標?)。 畢竟之前個人還滿訝異 A7R 儘管對焦速度慢,卻依然可以在微光環境下順利對焦的低光對焦能力。 而在同樣的極端環境下,A6000 就真的是不太跟得上了 — 但即便如此,它搭配連續對焦與曝光可以達到 11fps 的規格,市面上還是沒有太多這樣價位區間的機種能夠追得上,而這也是 A6000 的最大優勢之一。

不過在 A6500 上已經有了更聰明的辦法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就是一旦使用者將螢幕外翻,相機就會懂得保持 LCD 的開啟不會因為靠近身體而切換成觀景器。 而就借測這段時間的拍攝成功率而言,個人覺得將 AUTO ISO 最低快門速度設置在最低檔位來拍攝都是 OK 的 — 大致上就是會依據情況將安全快門低個 2 格左右的速度,讓自動感度可以不用不用這麼緊繃。 而且不見得一定得要貼著觀景窗來增加穩定度,一般手持的拍攝成功率也還不錯,這算是非常有感的升級項目,就官方標榜的 5 級防震規格來講,拍攝的成功率真的還不錯。 OLED Tru-Finder™ 電子觀景窗是 α6000 的另一項專家級工具,提供豐富的即時資料方便構圖與預覽作品。 曝光控制可以補償過亮/過暗的場景,對焦放大鏡能精確放大選擇的細節,而顯示模式則可顯示長條圖等資訊。 我們採用新型感光元件及自動對焦技術,讓強大的 BIONZ X™ 可以輕鬆處理大量資料,成就全球最快的自動對焦系統,尤其是錄影時的對焦速度更是快速無比。

它的 APS-C 尺寸感測器提供 4/3 感測器的 1.6x 範圍,以及標準輕便數碼相機 1/2.3 感測器的 13 倍範圍,讓每個影像均能高質素地呈現出來。 冇s log 亦可以用technicolor cinestyle,而且有headphone sony a6000評價2025 jack 去監聽絕對比睇住條bar 實在穩陣好多。 用EOS 5D系列來拍運動,雖然不適合也因為連拍速度低而往往掌控不到重要時刻,但至少我見到主體在哪裡。 用METABONE IV配Canon鏡好失望,已UPDATE,雖然MOVIE都可以自動對焦,但始終好多時候都迷焦,而且小弟的舊鏡對焦技術所限,都會好嘈,相機全部錄進去,結果都是改手動對焦。

sony a6000評價: 感光元件

當設備配置機身馬達時,使用不帶鏡身馬達的鏡頭,仍然可以使用自動對焦功能,因此也讓用戶在挑選鏡頭時的選擇面更廣。 在體育賽事或其他主體會快速移動的場合,是否能捕捉關鍵的精彩時刻或錯失美好片刻,取決於能否持續對焦主體。 ,以及與 Sony A6500 、Sony A6300 的比較到告一個段落,也希望這能讓你購買上更有依據。 最後體積重量上,三臺設計幾乎完全相同,大小、手感也都一樣,唯有內建五防手震的 A6500 稍、重一些。 當然會被檔住,若昇級了閃光燈,畫面就被閃光燈給檔住,同時若有加裝麥克風也一定會被遮住,就算被麥克風遮住,至少也不會完全看不到畫面。

我們這次借到的是 Sony 的電動變焦鏡 16-50mm PZ,畫質上做為機身搭配鏡頭所以並不算是太強悍,但方便攜帶收納且涵蓋常用的焦段,以及電動變焦的便利度應該算是它的主要優勢。 像上面這張開到最廣角的照片,最望遠也可以拍到不錯的局部河景(可以在圖集裡找到)。 這張的色彩風格我開了「風景」,所以色彩的飽和度會稍微高了一些。 官方的續航數據為 400 張,而個人用起來的感覺是拍了接近三百張電力還可以剩到超過 50%(螢幕亮度正中間、有開連拍也有拍攝幾段錄影),這次期間則是沒有一次在外面真正用到電池乾掉的狀況,所以對於續航力來講滿意度算是高。

sony a6000評價: Sony α6400 規格表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其實 A5100 的測光算是略偏保守,所以依據場合適度地提高 EV 也可以讓整體畫面更為明亮好看一些。 這點配合斑馬紋的顯示功能可以更輕易達到,個人是將強度設定為 100,所以拍攝時如果畫面會閃爍斑馬紋就是代表該部分即將過曝,如果可以接受的話,就可以將畫面的高光控制得更好,有效利用相機的動態範圍。 A6400 機身具備防塵技術,不過沒有防滴設計(只有抗濕氣結構),下雨或在雪地拍攝時要特別小心,另外,機身也不像 A6500 一樣具備五軸防手震功能,因此在選擇搭配鏡頭時,挑選具備 OSS 防震的鏡頭搭配會有比較好的穩定性。 看準了目前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影片拍攝的行列,Sony 順應潮流更新了 A6000 系列產品線,推出可向上翻轉 180 度螢幕的 Sony A6400,機身維持一貫的輕巧,裝上廣角鏡頭可以輕易的反手自拍,對於現役的 Vloger 或是想要開始踏入影片拍攝的人來說,都是很棒購機選擇。 A6100 擁有 425 點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點,與 425 點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點,從上圖可以看到那對焦點的覆蓋範圍幾乎涵蓋畫面的九成;不過暗部對焦能力僅有 -2EV,如果光線不足搭配的鏡頭光圈又不夠大的話,自動對焦時相對會喫力許多。 旅遊總離不開美食,帶著Sony α6000走走逛逛,美食畫面當然不會少囉!

sony a6000評價: .A6000 購買比較

Α6000 體積輕巧,比起又大又重的傳統型數位單眼相機,更方便攜帶,卻保留可交換式鏡頭與手動控制等功能,讓您的創意空間無須妥協。 極速自動對焦讓 α6000 成為市面上功能最多元的可交換鏡頭式相機之一;只要 0.06 秒就能完成對焦,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拍出完美相片,包括家庭聚會、體育活動和自然風光等。 Α6000 的自動對焦功能比 DSLR 更快,絕不錯過精彩時刻。 sony a6000評價 4D FOCUS 以四個層面實現優異的自動對焦性能:寬廣的自動對焦範圍 (2D 高度與深度)、快速的自動對焦速度 (3D 深度) 與增強的預測追蹤 (4D sony a6000評價 時間)。 ▲機頂設有曝光模式轉盤、控制轉盤、快門鍵、電源開關和 C1 自訂鍵,也有熱靴座及閃光燈。 不同於 NEX-6 將曝光模式轉盤和控制轉盤設計在一起,A6000 採用分離設計。

A5100 的快門延滯個人覺得改進不少,配合連拍在街拍時拍攝節奏其實稱得上是流暢,開啟連拍也很容易便能抓到心中畫面的瞬間。 而想要拍攝特殊角度的朋友,機身內建的 Wi-Fi 功能也可以支援遙控拍照喔。 上下這兩張其實有點算是失誤的拍攝(因為在外景開了 f/8 回到室內卻忘記調回來),不過卻剛好考驗了 A5100 的高感度還有室內混合光源的色彩表現,事實上個人覺得雖然自動白平衡感覺上有點偏黃 — 這點對拍人像有點不利,但算是將室內的氣氛保留的不錯,個人是滿喜歡的。 相機的八個按鍵和控制項都可以指派給 89 個功能和各項操作的其中一個,可以根據您在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或者在重播模式中,選擇指派不同的操作。 透過觸控追蹤功能,只要輕觸螢幕就能啟動即時追蹤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相機會立即鎖定目標主體並持續對焦。

sony a6000評價: 功能

姑且不論 Sony 的策略是什麼,這五軸的規格還真的是切中了最近都是以 A6000 作為工作機的小編的心,也因此在 A6500 正式開放測試的時候自然也沒有放過機會來進行深度的評測。 繼續閱讀是我們這次的實拍心得報告 — 坦白講,裝上自己手上的 Zeiss E 24mm f/1.8 來拍真的是有點感動啊(終於有防手震!!)。 此外,”連拍hi”的速度係可以用”過快”黎形容,”連拍mid”就巖巖好,仲有個”連拍low”比用家用的,顧名思義有三種連拍速度,而我覺得係十分有用的功能,方便用家控制埋快門速度。 Wi-Fi® 及 NFC (近距離無線通訊) 連線功能可讓您輕鬆展示及分享自己的創意天份。 不需複雜設定,一個步驟就能將相片或影片傳輸到與 NFC 相容的 Android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