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使用120公釐口徑滑膛炮,改裝為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及改良外部置物箱等(美國陸軍裝備4976輛,美國海軍陸戰隊配備755輛,221輛售予埃及,59輛M1A1SA出售到澳大利亞,包括由舊車升級到新規格)。 M1A1HA(Heavy Armor,重裝甲型):添加第一代衰變鈾裝甲組件。 M1的設計注重人員存活率,不僅炮塔採用隔艙設計及設有防爆門,亦堅持採用人工裝填,以期提高車輛被擊中後人員的存活率。
- 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hunter-killer)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將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
- 伊拉克戰爭期間的2003年8月29日,一輛M1遇上了500公斤炸藥再加上榴彈製成的IED,爆炸力掀掉了炮塔,造成乘員兩死一傷,這是它在這場戰爭中流的第一滴血,在此後的戰事中,儘管能看到多張M1被擊毀的慘狀照片流傳,但是大多數是被擊穿側面失去行動能力甚或故障無法拖回,由己軍開火銷燬的。
- 西德豹二型的炮塔完全由垂直平面所組成,雖然可令複合裝甲的加工和安裝較為簡易,卻失去透過傾斜構型提高防護力的優勢。
- 而在火控系統和電子系統方面,清單中列出了車長獨立紅外周視鏡,獵殲火控系統,以及用於安裝12.7毫米機槍的CROWS低輪廓遙控武器站。
- MBT-70的火炮及引擎則有美國和西德不同版本,美國採用可發射一般炮彈並兼具發射MGM-51橡樹棍反戰車飛彈功能的XM150E5 152公釐口徑短炮身線膛炮,西德計劃採用120公釐口徑滑膛炮,而炮塔的後方裝有一支遙控操作的20公釐口徑機炮。
- 美國版的動力系統計劃採用加速快的燃氣渦輪機,而不是西德版使用的柴油引擎,兩國都計劃在MBT-70使用新穎的液壓傳動系統,令改變速度及轉向都有比傳統齒輪傳動有更平順。
為了強化M1戰車在未來戰場的支援性,AMP彈被設計成能有效對付敵步兵隊伍,特別是反戰車飛彈小組等,同時它也具備了破障性能,可以在建物上開出一個足以讓步兵通過的破口,更重要的是,透過全新的彈藥資料鏈結系統,裝填手不須再手動調整引信,而是能事先以電子訊號告知彈藥所需的起爆模式。 相較之下,共軍九六式戰車就已安裝戰場自動管理系統,可即時向各級戰術指揮系統傳達各種訊息。 換言之,國軍M60A3戰車若與共軍首波搶灘上岸的O五式兩棲突擊車遭遇,也未必能討到太多便宜。 等共軍新一代的氣墊登陸艇大量服役,未來共軍有可能在登陸作戰初期,就將主力戰車送上灘岸,屆時若國軍沒有一定數量、能與之抗衡的新戰車,就會處於很不利的境地。 同時,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也認為,共軍兩棲合成旅的O五式兩棲突擊車,在防護力上雖不如主力戰車,但配備的105公釐主砲在射擊新型翼穩脫殼穿甲彈時,據稱可在2000公尺的距離擊穿500公釐均質裝甲。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表示,因應共軍新的兩棲作戰模式,陸戰隊登陸不再像過去建立灘頭堡,而是可能利用機動力長驅直入臺灣的後方,但M60A3與CM11戰車老舊,面對反裝甲火力可能難以戍守,M1A2可以守住後方戰線,不再是過去傳統的戰車以平原展開的作戰模式。
m1a2: 技術測試平臺
預計這批M1A2系列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及其他裝備的採購總價爲60億美元。 除了輝煌的戰績之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M1A1的妥善率相當高,尤其是先前飽受抨擊的燃氣渦輪也相當可靠,顯然美軍已經克服了燃氣渦輪發動機在沙漠中操作的不利因素。 在100小時的地面戰中,第7軍團與第18空降軍團的M1A1妥善率高達90%, 其中第七軍團的第三裝甲師300餘輛M1A1在一個晚上推進200km,但沒有發生任何故障。 除了歸功於美國有效而完善的龐大後勤體系外,M1A1也以實力證明了自己在可靠度方面的進步。 車長獨立熱像儀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由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光電分公司研製。
- K1主力戰車:韓國現代精工與美國通用動力合作,以M1戰車為藍本開發的主力戰車,外型與M1基本型相似,但體積較小及重量較輕,另外K1的炮塔正面為與XM1相似的多邊形斜面,而M1正式版的炮塔正面為單斜面。
- 國防部選取克萊斯勒汽車的方案,其中一個原因是將來改用120公釐滑膛炮時,克萊斯勒汽車對原設計的改造範圍較小,重量和改造的時程都較易控制,可避免出現超支。
- 系統的包件,並更換液壓懸吊及減重裝甲,以增加戰車在臺灣地形上的機動能力,但具體的實施時程仍未有定案。
- 至2018年為止,伊拉克安全部隊因戰損和遺棄共損失60餘輛M1A1,剩餘的M1A1也因維護困難而處於閑置狀態。
- 裝填手使用的7.62公釐口徑M240通用機槍則加裝護盾及夜視瞄準儀,從而提升近戰的火力及成員操作武器的安全性。
- 雖然美軍售予臺灣的M1A2規格不可能與美軍相同,但臺灣的M1A2T會擁有數位化的內裝及遙控槍塔,推論至少同等於SEP3的等級,戰力可說是大躍升。
伊拉克戰爭期間的2003年10月29日,一輛M1A2遇上由500公斤炸藥再加上榴彈製成的爆炸裝置,被這個埋在地下的大型炸彈的爆炸力掀掉炮塔,造成乘員兩死一傷,成為開戰後第一起涉及乘員死亡的事故,而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唯一的乘員死亡原因是一輛M1A1墜入底格裏斯河。 此後的戰事中,能看到多張M1被擊毀的慘狀相片流傳,大多數是被遊擊隊的RPG擊穿側面或被埋設的重型IED炸斷履帶失去行動能力,或故障無法拖回,由美軍自行開火銷毀。 由於將彈藥統一放於炮塔尾隔艙,隔艙上方有兩個由裝甲防護的大型開口,所有被反戰車彈藥擊中的M1即便彈藥殉爆也只掀翻彈藥隔艙裝甲頂蓋,而不會掀飛炮塔。 據2003年6月20日《簡氏週刊》,美軍遇到一輛M1被擊中炮塔彈藥艙引發爆炸的事例,是排爆門挽救了乘員的生命。 SEP 系列改裝是美軍整合多年來使用艾布蘭戰車,在中東和阿富汗戰場上的經驗進行的改良方案,因此開發商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稱 v3 為歷代生存性最高的版本。 一般認為,美國出口型M1A2坦克裝甲正面防穿介於 毫米RHA之間,相當於美國自用型M1A1無貧鈾裝甲前,或者T-80U坦克正面裝甲的水準。
m1a2: 採購中使用者
首輛裝有120公釐口徑滑膛炮的M1於1984年製造完成,並以M1E1為編號展開測試,測試項目除了調整射控系統外,亦測試引擎輸出馬力不變,但車輛負重增加下對機動性的影響。 由於120公釐炮開火時產生的後坐力遠比原先的105公釐炮巨大,因此懸掛系統能否有效承受120公釐炮開火時產生的後坐力,同樣是重要的檢測項目。 M1E1於1985年通過測試後獲美軍正式採用,型號定為M1A1,M1的生產線於同年以M1A1取代原先生產的M1IP。 )投產,第一批共110輛量型屬於低速初始生産(LRIP),為進行量產型的設計優化,這批初始量產型的每輛車都有少許修改,因為具有實驗性質,所以這批次產車仍被稱為XM1,到優化定型後,全部初始量產型都統一修改為M1量產型的標準。 1985年後,M1型轉由收購克萊斯勒防衛部門的通用動力地面系統負責生產(3273輛在美國製造)。 M1IP(效能提高):於1984年投產,應用部分正在發展的M1A1技術,包含升級和重新組態等較厚的正面裝甲和新的炮塔,新炮塔被稱爲「長」炮塔來代替舊的「短」炮塔,裝甲厚度約650公釐,水平厚度880公釐(894輛服役於美國)。
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hunter-killer)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將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 M1A1在M1炮塔基礎上焊接了5mm的鋼板,另外改裝了夾層材質,但是防穿甲彈等效仍然在400毫米以下。 M1A2 SEPv4(M1A2D):配備全新120公釐XM1147「先進多用途炮彈」,以取代現役120公釐炮彈。 於 年供研製試驗用的先導車輛(Pilot Vehicle),從PV-1至PV-11,共有11輛原型車。 僅靠著一輛M1A1便撕開伊斯蘭國遊擊隊的防線、摧毀汽車炸彈,幫助伊軍奪回希特鎮的城市控制權。 另有9輛原屬伊拉克政府軍的M1A1曾被伊朗支援的什葉派民兵繳獲,但伊軍已於2017年10月反攻基爾庫克時奪回。
m1a2: 短短一頁備忘錄,決定美國對臺軍售關鍵 — 美國「雷根備忘錄」曝光 3年前
美國陸軍目前正在著手研發更加先進的M1A2 SEP v4艾布蘭戰車,並預計在2021年投入測試之後實際裝備部隊,軍方表示,SEPv4將配備全新的感測器、更多用途的彈藥以及升級後裝甲,並在致命性、輕量化、防護力等表現上較前型更為優秀。 基本上,下一代觀描設備、感測器、標定系統及數位化網路科技等,這些都是美國陸軍因應新興威脅所著重的升級項目,特別是針對俄國T-14以及中國99式戰車等強大的後生晚輩。 後續的SEPv2版加裝CROWS II無人槍塔,人員無需伸出車外便可操作機槍,車體外掛的裝甲也有提升。
m1a2: 與臺灣同款,澳洲將採購 75 輛 M1A2 SEPv3 主力戰車
2016年4月,伊軍在奪回希特鎮的戰鬥單靠35輛M1A1撕開伊斯蘭國的防線,炸燬汽車炸彈,幫助伊軍奪回城市的控制權。 美軍顧問甚至爲其中一個取了一個名爲“野獸”(The Beast)的綽號。 M1/M1A1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經由沙特阿拉伯初次投入戰場,而其性能上大幅度勝過他的對手伊拉克所配備蘇聯製造的T-72、T-62、T-55和T-54。 由於它能在2000米有效射擊範圍外射擊,因此不太受到反擊,在整個海灣戰爭中,美軍總共有109輛M1/M1A1被彈藥命中或觸雷,而M1的損失只是53輛,而M1A1的損失是28輛。 因此53輛損失中的7輛被認爲是由於友軍誤擊(以空中爲主,敵我識別裝置成爲M1發展型M1A1的標準裝備)。
m1a2: 技術規格
M1A2的改進計劃SEP(System Enhanced Package)在1999年開始。 加裝大量電腦設備,數字化戰場系統達到FBCB2系統的等級,還外加了電腦冷卻的空調。 後續的SEP V2版加裝了CROWS II無人機槍塔的操控能力,車體外掛裝甲的品質也有提升。 加裝二代熱成像系統、車長獨立熱成像儀、真彩平面顯示儀、數字化地形圖、熱控制系統和最新的數字化指揮、控制、通訊裝備,是美軍二十一世紀軍力計劃陸軍數位戰場的核心,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數字化坦克。 希臘:希臘陸軍在2012年獲美國提供400輛庫存的M1A1,希臘只需支付翻修及運輸的費用,希臘計劃採購首批共90輛,但至今從未有購買計畫。
m1a2: M1A2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而該車的動力包為AGT1500發動機和X1100傳動系統,這也是美軍M1A2的組合。 而裝甲方面,則是出口用FMS套件,分析指出,這種套件當然也有強有弱,不過整體來說,技術水準並非特別先進。 據美國務院發表的新聞聲明說,這批M1A2坦克的配套彈藥是7800多發KEW-A1鎢芯脫殼穿甲彈,它們的性能大致相當於90年代服役的M829穿甲彈,具備遠距離擊穿T-72裝甲的能力,而後期改進增強了對抗爆炸反應裝甲的能力。
m1a2: M1A2主戰坦克電子系統
為了加強車長搜尋目標的能力,西德在1979年服役的豹二型便裝有一具供車長使用的全景觀測儀,這具可旋轉的觀測儀可將影像放大,增強車長識別遠距離目標的能力,但沒有夜視功能,只可於日間使用。 之後,越來越多新型戰車為車長裝設專用的全景觀測儀,不過這類全景觀測儀在當時不是缺乏夜視功能,便是僅配備夜視效能受到較大限制的星光夜視儀。 因為M1和M1A1戰車都沒有專供車長使用的全景觀測儀,所以美軍決定將這種裝置列入M1A2的重點項目。 由於美國擁有獨步全球的熱影像科技,因此美軍要求為新開發的M1A2加裝一具整合熱影像夜視功能的車長獨立熱影像觀測儀,確保美軍的夜戰能力具有領先地位。
m1a2: 美國
M1A2:於1992年投產(美軍的新造車共77輛,另有600輛是從狀況較好的M1升級而成。其餘新造車包括售予沙烏地阿拉伯的315輛,售予科威特的218輛)。 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快速連續瞄準兩個目標,而不需要經過每一個瞄準程式,預設配備第二代衰變鈾裝甲。 m1a22025 M1A2 SEP:「系統提升包」(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第三代衰變鈾裝甲組件升級石墨塗層(HA3)。
M1A2 SEPv3升級主要體現在換裝新的裝甲輔助動力單元(APU)、車載電子系統、改良裝甲材質、引擎及傳動機構升級,以及柯林斯航空28kW主發電機。 重點在發電系統,以適應額外新增的電子裝置,包括新式射控系統和戰車自主檢查系統,可以迅速得知車輛本身的問題。 通過加裝效能更強、由裝甲包覆的馬文陸地系統10kW輔助動力單元(APU),讓戰車在主發動機關閉時,仍能維持各項電子裝置運作。 M1A2 SEPv3全面翻新了AGT-1500燃氣輪機,並升級成X1100-3B1傳動系統,以適應戰車重量的進一步提升。 M1A2 SEPv3還改進了電腦系統、升級了各型戰場管理系統,並通過軟硬體改進升級新型射控系統,增加了彈藥資料鏈(ADL)及其配套彈藥的使用能力。 車長所操控的遙控武器站(CWS)改良了射控系統,車組乘員可以利用CWS設定主砲砲彈的爆炸距離,砲手的瞄準裝置也換裝功能更佳的紅外線熱影像儀。
據海灣戰爭的損失經驗,幾乎全部命中側面的紀錄都是在進攻伊軍陣地時發生,而大多數擊中的都是車體,且M1的車體和炮塔相對T-72都大一號,可見在進攻時遇到開火的距離相對較近而此時車體相當暴露,敵彈很易擊中車體。 有一輛M1被單兵攜帶的RPG7擊穿車體中後部,引發油箱失火無法滅火只得棄車,然後乘員在車裏撒了油和機槍彈,將炮彈艙打開扔了幾顆燃燒手榴彈銷毀戰車,然後人員步行撤離。 事後美軍在現場勘測,檢查此車被RPG7、120公釐貧鈾彈和小牛飛彈擊穿的三處,爲此開發了TUSK升級套件,在側裙外側加裝主動裝甲模組。 冷戰結束後有約4000輛轉為庫存,1990年代裁軍後配備105公釐線膛炮的M1基本型及M1IP已經全數除役,美軍訂購的M1A2只有77輛是新造車,最後一輛新造的M1A2於1996年出廠交付美軍,之後美軍最新版本的M1戰車都是由舊車翻新而成,美軍現役的M1系列仍在持續改良升級。 CATTB(先進技術部件測試平臺):以M1為基礎的新技術驗證車,配備一門140公釐口徑滑膛炮,在炮塔加裝自動裝彈機,強化裝甲防護,換裝新型引擎和其他升級。 具有體積重量更小、加速更快、更安靜、熱訊號低、更省油、更可靠及維修更便利,而且不冒黑煙,新引擎配備數位控制單元,可有效控制不同路速下的燃油消耗,提升運作效率。
M1A1採用車廂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使車內人員艙室的空氣壓力高於外界,令外面受污染的空氣不能流入人員艙室,人員可以不佩戴供氧面罩即可呼吸經過濾後的空氣,可維持核生化環境下操作的舒適性。 在波斯灣戰爭前夕,美軍為部分參戰的M1A1戰車進行改裝,其複合裝甲以新開發的貧鈾及陶瓷物料作為夾層,而使用貧鈾複合裝甲的M1A1被稱為M1A1HA,HA是表示重裝甲(Heavy Armor)。 「貧鈾裝甲升級套件包」覆蓋炮塔正面和側面,以及車體的正面,配備有貧鈾裝甲的M1A1HA,整體防護力提升至第三代戰車的領先水平。 由於改裝貧鈾裝甲後重量增加至58公噸,M1A1HA改用加大橡膠塊面積的T158型履帶。 由於裝用105公釐口徑線膛炮的M1基本型在火力上已落後於蘇聯及西歐剛服役或開發中的新一代戰車,所以美軍在M1基本型投入量產後隨即提出開發改良版的M1,並要求裝上120公釐口徑炮提升火力。
m1a2: 陸軍 M1A2 SEP AR-15 Ver.FIN 4kDDS
以取代四種現行120mm砲彈,包括M830破甲榴彈、M830A1多用途破甲榴彈、M1028人員殺傷彈以及M908破障彈,這顯示了AMP彈的功能極為強大且用途廣泛。 此外,為了能提高射控系統的精準度,全新的先進橫風感測器能以更快的速度將大氣資料實施整合再傳輸給射控,特別是在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下,Bassett解釋道,新橫風感測器可以立即分析空氣密度、相對溼度以及風速,而不需要像以往以樣以手動輸入複雜的大氣條件。 最後一層則以軍備局自行研製、搭載搭載MK44砲塔的30機砲雲豹裝甲車進行掃蕩,可在海上摧毀近9成的敵登陸舟波。 m1a22025 國軍也啟動前置作業,國軍現有二級、三級保修廠並不符合需求,美方人員已派員來臺實地勘查,並給予意見,國軍屆時召開會議後,將針對保修廠、聯外道路、油庫補給等項目進行修正,以符合所需。 不過,因為M1A2的寬度、重量問題,當要移防時無法採用傳統板車運輸,軍方將採購M1A2的專屬運輸載具,以符合法規規範,軍方六軍團評估將新設拖板車的拖車隊來因應運用。 2022年3月5日,波蘭國防部長布瓦什恰克宣佈,美國國會已批准對波蘭出售250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這是簽署採購合同前的最後一個重要步驟,這是多年來最重要的軍售合同”。
至2018年為止,伊拉克安全部隊因戰損和遺棄共損失60餘輛M1A1,剩餘的M1A1也因維護困難而處於閑置狀態。 雖然伊拉克除購買戰車外也向美國維修商支付了維護費用,但戰爭期間美國承包商不願冒險前往戰場進行維護,伊軍自己又僅能進行作簡單的維修,對於引擎檢修則束手無策。 由於伊拉克軍在兩伊戰爭時期已大量使用包括T-72在內的俄製戰車,而且早於1980年代後期已建立完善維修體系,所以伊拉克安全部隊在2017年向俄羅斯訂購了73輛加強防護的T-90S,全面換裝第九裝甲師旗下的第35裝甲旅。 ECP1的內容也包括了能整合AMP使用的升級彈藥資料鏈結和電戰裝置,例如阻止叛亂分子使用遙控啟爆裝置的「反遙控即造爆裂物裝置-電戰」,同時也包括了安裝以以「第二代藍軍追蹤系統」為主要架構的「聯合戰場指揮平臺」,相較於第一代藍軍追蹤系統,第二代的資訊更新速度更快且更精確,這使得M1戰車能夠適應快節奏的反叛亂作戰以及強化機械化作戰的效能。
車外右後方加裝步/戰協同電話(Tank Infantry Phone,TIP),並在主炮炮盾上加裝反狙擊手用的M2重機槍以強化巷戰火力; 車內人員安全措施也有加強。 相較之下,M60A3所裝備的穿甲彈,有M735貧鈾彈和以色列DM63,基本達到出口型105毫米穿甲彈中最高水準。 分析指出,雖然臺方自稱只有450毫米穿深,但按解放軍的資料顯示,DM63的穿深可能比這要高,可達500毫米或更高水準。 《觀察者》網的分析指出,這種彈的水準應該與大陸出口的125毫米「二期彈」相近,為2000米500毫米水準。
m1a2: 使用者概覽
沙烏地和土耳其最終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産品中選擇了德國豹2的改良型,但德國基於兩國近年積極介入鄰國武裝衝突和國內人權狀況,所以仍沒有將豹2戰車出口到沙烏地,本身是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也僅取得在1980年代中期已服役的豹2A4。 考慮到T-72及T-80都配備有125公釐口徑的2A46滑膛炮,而蘇聯除了提高新式鎢合金穿甲彈彈芯的長徑比外,亦正在開發以貧鈾作為彈芯材料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美軍評估後認為M1的裝甲防護力不足以應付蘇聯新式戰車配合其新型彈藥的威脅,因此美軍在1980年代中期積極開發以貧鈾作為複合裝甲夾層的貧鈾裝甲,並於1986年起展開測試。 m1a2 貧鈾是核工業從鈾分離出鈾235後剩餘的物料,其密度高於鎢,但需要經過複雜加工纔可以用於製造裝甲,而貧鈾裝甲的生產及加工技術被美國列為機密。 M1A1配備一門44倍徑120公釐口徑的M256A1滑膛炮,取代M1基本型使用的M68A1 52倍徑105公釐口徑線膛炮,這款火炮是衍生自西德萊茵金屬(Rheinmetall)的44倍徑120公釐Rh-120滑膛炮,該炮本身是西德豹二型戰車的標準配備,美國取得授權生產後,由位於紐約州的沃特夫利特兵工廠加以改良,成為美軍格式的M256A1滑膛炮。 M256A1滑膛炮的基本設計雖然來自西德萊茵金屬的Rh-120滑膛炮,但炮架經過改進,改良垂直式炮閂,並降低全炮的重量及減少佔用的空間,又改進反後坐裝置,帶有液壓駐退機和同心式復進機。 M256A1滑膛炮使用電力激發開火,由於120公釐口徑的彈藥直徑較大,所以備彈由M1早期型的55發減少至41發。
m1a2: 「臺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身為教師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蘇紫雲表示,以反登陸想定而言,敵軍可能在離岸8公里左右的換乘區對登陸點發起舟波衝擊,舟波的組成將包括正規兩棲登陸艇、野牛氣墊船外,也可能包含徵用的鐵殼漁船組成的「海上民兵」作為輔助,考慮登陸場寬度有限,可能以100艘為登陸舟波的梯次規模。 雖然美軍售予臺灣的M1A2規格不可能與美軍相同,但臺灣的M1A2T會擁有數位化的內裝及遙控槍塔,推論至少同等於SEP3的等級,戰力可說是大躍升。 陸軍參謀長楊海明中將表示,裝備配備將在後續發價書研討時,針對品項做細部討論,也會依作戰需求做性能評估跟購置。 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王定宇分析,未來在北臺灣有3個營的M1A2營,共軍如果要登陸,要重新思考登岸後會遇到什麼,整個集結的內容、載送渡海裝備等都要重新思考。 共軍集結和載送渡海時間也會加長,臺灣和國際偵知、預警時間就會加長,對防衛軍有利,增加共軍失敗和傷亡風險。 然而在2014年6月起的伊拉克亂局中,伊拉克政府的安全部隊第九裝甲師裝備M1A1坦克,在7月10日交戰中整個團被伊斯蘭國游擊隊摧毀,至少22輛M1A1和伴隨的51輛M113裝甲車被消滅,對方使用的是土製地雷、RPG和埋伏戰法,可見裝備的戰力與戰術策略和人員質素都有關。
m1a2: M1A2主戰坦克發展沿革
據地面戰鬥系統計畫執行官David Bassett少將指出,M1A2 SEP v4預計在2021年投入測試,包括全新的雷射測距機、車長/射手操作介面、彩色攝影機、整合式車載網路、全新滑環(以傳輸更多電力以及資料)、先進橫風感測器、彈藥資料鏈結、雷射警告接收器以及全新的多功能120mm砲彈。 7月8日,美國國務院宣佈正式批准出售108輛M1A2T戰車和數枚反戰車和防空飛彈給臺灣,消息一出讓臺灣民眾為之期盼和驚喜,很難想像如此強大裝甲防護和火力的戰車即將來臺灣的消息,也讓網路上和媒體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話題。 未來若M1A2T投入戰事,由於120公釐戰車砲接戰距離更長、對動態目標的命中率更高,國軍地面部隊將具有更高的戰場主動權,更能幾近100%殲滅欲進犯的登陸部隊。 雖然M1A2戰車相當重,但實際上,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家的地形與臺灣差不多,機動力和戰術運用是沒有問題的。 燃氣渦輪的好處是馬力大、比柴油還經濟,同樣能獲得良好功率表現,尤其在M1問世的年代,柴油技術無法達到大馬力,採用燃氣渦輪是合理的選擇。 M1A2T被稱為「地表最強戰車」,將讓國軍戰力全面升級強化反登陸、不對稱作戰能力,以下整理為5大看點。
M1A2 SEPv4仍處於研發中,計劃2023年開始生產,2025財年服役。 M1基本型的戰鬥重量54公噸,最高時速可達72公里,越野時速為48公里,由靜止加速至時速32公里只需7秒。 M1的AGT1500引擎可使用汽油、柴油及煤油作為燃料,可適應不同的部署環境轉換燃料類型,例如在1980及1990年代於西歐部署的美國陸軍裝甲部隊,為配合北約地面部隊的主流而使用柴油作為燃料,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因為美國陸軍大量使用直升機參戰,所以M1也使用飛機常用的煤油作為燃料,減低後勤負擔。 m1a2 燃氣渦輪機的本身體積雖然較同出力的柴油引擎較輕較小,但因為燃氣渦輪引擎對進氣品質的要求較高,而且排氣量大及排氣溫度高,所以過濾器及冷卻器的體積都較同出力的活塞引擎為大,因此整套動力系統仍是很佔空間,而且進氣過濾器需要經常清理,避免引擎發生故障。
m1a2: 伊拉克戰爭
M1A2於1992年起在美國陸軍服役,原計劃將生產近三千輛,用以取代全數M60系列主力戰車,但由於美蘇冷戰在此時已經結束,西歐爆發大規模戰車戰的可能性降低,歐美各國對新型戰車的需求量亦因此下降。 美軍在1990年代初決定縮減裝甲部隊的規模,M60主力戰車無須有新車替換便直接除役,而早期生產的M1及M1A1亦轉為庫存備用。 為應付國防預算縮減,美軍沒有大量購買全新製造的M1A2,改為在現役的M1或M1A1進行定期大修的時候,選擇部分車輛提升為M1A2和M1A2 SEP的規格。 由於使用封存車輛升級的費用比購買新車低廉,而且美軍有數千輛M1及M1A1的庫存,因此亦有部分外國買家選擇購買美軍封存的M1A1二手車,經翻新及升級後使用。 美軍在戰前已獲知伊拉克的T-72戰車仍在使用蘇聯早於1980年代初淘汰的3VBM7型脫殼穿甲彈,也取得3BM17鎢芯穿甲彈的技術效能參數,但因為M1之前未有面對蘇聯125公釐口徑滑膛炮的實戰經驗,所以美軍對作戰的準備十分謹慎,在戰前為部分M1A1的複合裝甲改裝貧鈾夾層,增強抵禦翼穩脫殼穿甲彈攻擊的能力。 安裝貧鈾裝甲套件的位置主要是與敵方地面部隊交戰時最易被直接擊中的位置,即炮塔的正面和炮塔前部成員艙的側面,以及車體駕駛員前方。